疏浚城市“血管” 實現水清岸綠——保山中心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綜述

疏浚城市“血管” 实现水清岸绿——保山中心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综述

紅花河治理前

疏浚城市“血管” 实现水清岸绿——保山中心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综述

紅花河治理後

疏浚城市“血管” 实现水清岸绿——保山中心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综述

西大溝治理前

疏浚城市“血管” 实现水清岸绿——保山中心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综述

西大溝治理後

疏浚城市“血管” 实现水清岸绿——保山中心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综述

大小橋河治理前

疏浚城市“血管” 实现水清岸绿——保山中心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综述

大小橋河治理後

水是城市的靈魂。如果說面狀水體是城市的眼睛,那麼線狀河道便是城市的血管。在保山中心城市,紅花河、西大溝和大小橋河這三條城區主要河道穿城而過,如同汩汩流淌的血液,曾經浸潤著裝點著這座城市。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老舊的城市基礎設施已跟不上城市發展的速度,河水清清、流水潺潺的景象逐漸走出居民的記憶,取而代之的是眼前水體發黑,垃圾漂浮,蚊蠅紛飛的臭水溝。它們猶如三道“疤”,不僅困擾著居民的生活,而且影響了整座城市的形象。2016年,這三條河道被住房城鄉建設部、生態環境部公佈為全國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一場徹底的整治行動勢在必行。

事實上,進入新時代以來,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深入人心,我市把城市生態化作為我市實現高質量跨越發展的“四大戰略”之一加以實施,解決水環境汙染問題作為重中之重也被提上了議事日程。圍繞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總體要求,一場以“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為目標的黑臭水體殲滅戰和長治久清的持久戰在保山中心城市全面打響。

合力共治——構建良好工作格局

黑臭水體整治是一項複雜而系統的工程,只有全面統籌、科學施策、協調推進才能全面打贏這場攻堅戰。2018年12月,我市出臺了《保山市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市、區兩級分別成立了整治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部門聯動,協同推進的工作機制,壓實責任,層層落實。

為發揮黨委政府的主體作用,明確責任分工,強化統籌協調,我市全面落實四級“河長制”,沿河設立了信息公示牌、安裝了視頻監控攝像頭,並聘請10餘名社會監督員負責號召群眾積極參與維護河道整治工作。同時,建立了群眾監督舉報核實整改機制、水質定期監測機制,沿河排水口日常監督機制等,為河道監管整治工作提供了保障。

隨著黑臭水體整治工作的啟動,一場場與河道治理工作相呼應的有形、無形的“清河行動”也全面展開。為了讓群眾瞭解、參與並支持黑臭水體整治,我市深入開展宣傳教育,在河道沿線佈設信息公示牌,在全國城市黑臭水體監管平臺、政府門戶網站,公佈黑臭水體治理情況等,面向社會公開有關信息。對水事違法行為,我市加大了查處力度,累計查處違法行為8件,下達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通知書4份、限期改正通知書3份。投入人力700多人次、機械及車輛20多臺輛,對河道兩岸的垃圾進行全面清除,拆除河道周邊兩違建築1.19萬平方米。

市、區合力共治,各部門協調聯動,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構建了我市整治黑臭水體的良好工作格局。

治標治本——水裡岸上同時著力

“幾十年堆積而成的頑症,一旦要根除,難度可想而知”。市住房城鄉建設局黑臭水體整治工程駐場工程師杜亞龍說道。三條河道在老城區段基本為暗埋段,長度佔總治理長度的55%,暗埋段情況複雜、排汙口多、兩岸建築物密集,導致清淤、截汙等工程難度較大。面對困難,我市大膽突破常規,治標與治本同時著力,在水裡與岸上下足功夫,強力推進黑臭水體綜合整治。

由於河道自建成後從未開展過系統的清淤工作,河道大量的汙染底泥是個潛在的巨大汙染源。因此,要通過採取內源治理的方式,將沉積多年的底泥徹底消除。經充分論證,清淤工作分三步走。第一步,通過科學檢測,判定重金屬及有機質含量水平。第二步,妥善清淤。在保證河床行水通暢的前提下,實施清淤疏浚。第三步,清掏出的淤泥,統一進行脫水固結,保證出泥泥餅含水率低於60%後,送至垃圾填埋場衛生填埋。然而三條黑臭水體全線淤泥平均深度達0.8米,最深處達兩米。加之,老城區河道多被蓋板掩埋,清淤操作空間小,通風條件差,有毒有害氣體含量高,導致很多河段難以施工作業。針對這些問題,我市採用敞開段機械乾式開挖及人工輔助清淤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清淤,暗埋段則主要採用人工清淤,並通過建立完善的生活垃圾收運與處置體系、打撈體系,徹底消除內源汙染。

“黑臭在水裡,根源在岸上,關鍵在排口,核心在管網”。雨汙水排水體系的不完善是導致大量城市汙水直接通過暗埋河段排入河道,造成河道汙染、全年黑臭的主要原因。要治本,關鍵在於控制入河汙染物,做好截汙工作。通過反覆摸排核實,共清查出各類排汙口1252個(組),對應清查結果,我市根據河道現狀條件,突破傳統埋管的方式,實施沿河掛管、河床埋管等截汙方案,做到全線截汙。

針對點源汙染,我市主要通過河道兩岸截汙管建設,雨汙混接改造、汙水管網完善等工程措施實現旱季汙水全截流、全處理;針對老城區合流制區域採用末端集中調蓄的措施實現雨季汙染物減量最大化;在分流制區域,主要對沿線的建築小區、公共建築、道路、沿河兩岸等採用雨水花園、植草溝、綠色屋頂、透水路面、生態緩衝帶等源頭海綿治理措施進行初期雨水徑流汙染控制。

截至目前,三條黑臭水體已完成清淤24.52千米,6.49萬立方米。通過實施控源截汙工程,敷設沿河干管21.69千米,對21處雨汙混錯接點進行了改造,沿河已實現了雨汙分流。

人水和諧——著眼循環持續發展

在黑臭水體治理過程中,我市不僅治標與治本同時著力,而且兼顧到了目前與長遠、修復與美化的關係。對沿河兩岸進行景觀打造,實現黑臭河道治理技術與景觀效應協調一致,形成人水和諧的生態水系。

以“生態處理、循環持續發展”為原則,我市利用生態循環的方式對三條河道進行整治。在大小橋河青華街道段及紅花河南側河畔,分別建設了防護綠化帶和景觀綠化帶。西大溝白衣寺附近段沿河配植了特色喬木、鋪設了彩色透水磚、安裝了青石欄杆,把原先人人掩鼻而過的河畔變成了居民休閒散步的好去處。對於紅花河大保高速以西段河道水環境品質與生態效益不佳等情況,通過增設攔水壩進行蓄水,並增設生態浮床以及曝氣設備,強化生態修復功能。

黑臭河道旱季無水流動,缺乏足夠清潔的水源補充也是導致河道水質嚴重惡化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市採取活水保質的治理方案,調度北廟水庫的水和轉輸易疇河河水對西大溝進行補水。同時,通過建設1000立方米/日、100立方米/日一體化汙水處理設備各一座,600立方米/日一體化汙泥脫水壓榨設備一座,提高汙水廠出水水質,維持景觀水體所必需的水動力條件和水質條件,使河道具備長期保持景觀水體的必要環境條件。

截至目前,我市累計投入資金1.42億元,圓滿完成2018年底基本消除黑臭水體的目標。如今,3條河道水質持續改善,雨汙分流率顯著提高,部分河段逐步實現了水清岸綠。並且通過調查,三條河道的綜合公眾滿意度均達到了100%。

本版圖片由楊健、楊樺、市住建局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