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劉伯溫過目不忘、記憶驚人,看過一遍古書就能倒背如流

小說:劉伯溫過目不忘、記憶驚人,看過一遍古書就能倒背如流

元至順年間,正值春暖花開時節,帝都三街六市,懸燈結彩,車水馬龍,熙熙攘攘,繁榮昌盛,喧囂異常。

街市之上,有一翩翩少年,穿越人群,擠入一間陳舊書鋪,雙眼直視書櫃,橫掃書目,若有所尋。少頃,他眼泛金光,喜不自勝,取下一卷木刻古書,凝神翻閱,目不轉睛。櫃檯之後,一垂髫童子見其如此,上前問道:“公子可是喜歡此書?”少年徑自看書,並不作答。童子抬高嗓門,又問道:“公子是否要買此書?”少年漫不經心敷衍兩聲,仍不抬頭。

店中一老叟見此情形,走向少年,上下打量一番,恭敬問道:“敢問公子高姓大名,家住何處?”

少年此時才擱下書本,回視老叟,見其精神矍鑠,鶴髮童顏,作揖道:“小生姓劉名基,字伯溫,浙江處州青田人氏。”

“不知公子來京,所為何事?”

少年答道:“會試剛畢,等候揭榜。”

“原是東甌才子,失敬失敬!”老叟再次打量劉伯溫,見其眉目清秀,雙頰紅潤,衣冠簡樸,氣質彬彬,心生幾分歡喜。

劉伯溫謙遜道:“才子不敢當,小生只喜蒐羅各類奇書,天文地理,略知一二,如此而已。傳言《甘石星經》失落已久,今日在此得見,實屬不易,故捧而讀之。”

老叟笑笑:“原本確已消失於世,此乃復刻本。公子若不嫌棄,不妨喝杯茶水,進內少敘。”

劉伯溫確實有些乾渴,又急於閱讀此書,便隨老叟走進內廳。二人坐定,童子獻茶,老叟緩緩道:“此書擺於店內長達三十年之久,一直無人問津,未曾想公子小小年紀,卻是識貨之人。家父曾囑,凡能看懂此書者,即可奉贈,不取分文。”

“小生才疏學淺,如蒙先生不棄,但求在此借閱一番,我願足矣。”

老叟慨然應允:“公子請便。”

未及兩個時辰,劉伯溫合上書卷,恭敬奉還。

老叟捋著髭鬚,試探道:“公子可否釋義幾段?若是在理,老夫便將此書相贈。”

劉伯溫起身作揖,婉拒道:“多謝先生美意,但此書我已牢記在心,故先生不必再費心。”

老叟驚愕蹙眉,質疑道:“當真?公子可否背誦幾段?讓老夫開開眼。”

劉伯溫一氣呵成,洋洋灑灑從頭至尾背誦全書,分毫不差。老叟聽後,呆若木雞,連連稱讚:“公子奇才,普天之下,恐難再有。老夫在此名為開設書鋪,實乃靜候曠世之才。家父有言,凡能識得此書且具驚世才學者,願贈上古兵書一部。但公子需得親往拜謁家父,可願?”

“當然。敢問先生尊姓,貴府何處,太公高齡?”

“老夫姓譚,祖居淮西臨泉,家父現年一百零七歲。”

劉伯溫求書心切,便懇請老叟修書一封,以作引見。

次日清晨,劉伯溫匆忙離京,趕赴淮西,不再理會放榜之事。

曉行夜宿,跋涉兩月,劉伯溫終抵安徽臨泉。劉伯溫探得譚家方向,出縣城過三里荒丘,跨木橋沿溪西行,桃柳夾岸,翠竹成林,青山綠水,相映成趣。又行片刻,竹林搖曳,房舍忽現,有一老翁正於屋前忙碌,鶴髮童顏,長鬚齊胸,躬身提壺澆菜,悠然自得。

未及劉伯溫開口,老人便說道:“劉公子長途跋涉,快請進內歇息。”

劉伯溫聽後,不覺一怔:“壽翁何以曉得晚輩?”

老翁微笑道:“今早喜鵲叫,就知遠客到。三日前,小兒託驛使轉來書信,得知劉公子早晚會來。”

劉伯溫趕忙上前作揖:“小生得睹太公真容,實乃三生有幸,請受晚生一拜。”言畢,便跪地行禮。

老翁急忙將其扶起:“貴客來訪,切勿行此大禮。”

一番寒暄之後,劉伯溫呈上書信,直入主題:“晚輩此次造訪,一來向太公請安,二則為兵書而來,懇請太公割愛,賜借一讀。”

“此兵書乃我譚家祖傳之寶,傳至家父已有三代,如今尚在家父處。譚家祖訓,此書不傳子孫,只授出類拔萃、德才兼備之人。既劉公子能到此處,想必有過人之才,絕非‘池中之物’。”

“太公謬讚。不知太祖公現居何處,高壽幾何?”

“嚴父如今正於青峰寺蓄髮修行、參禪悟道,法號智隱,已有一百二十五歲。”

“不知青峰寺距此多遠?”

“說遠不遠,說近不近,過溪向南,三日行程。不過嚴父通天曉地,奇門遁甲,見其一面,必有裨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