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大战,赵国全军覆没,为何秦国还要花三十年灭亡赵国?

wazglimizg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句话用在长平之战后的赵国身上再恰当不过!



诚然,长平一战,赵国损失惨重,四十五万青壮全军覆没。武安君白起更是想携长平之战余威,长驱直入,一举灭亡赵国!

然而,赵国并没有因此而亡,反而是继续坚持了三十几年,于公元222年为秦国所灭!

至于赵国为何能坚持这么久,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秦国自身实力不够!长平之战,秦国胜了,但也是惨胜,这场倾全国之力的大战,耗去了秦国的大半元气。而且经此一役,赵国霸业已逝,重新回归到六国阵营,唇亡齿寒的道理大家都懂,三晋大地,势必会成为抗秦的最激烈之地!

所以无论是兵员粮草还是当时的国际形式,都不足以支持秦国展开一场针对赵国灭国战争!除非秦昭王敢冒着被魏楚等国趁虚而入的危险,硬打这一仗!

那么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秦国被群起而攻之,后来信陵君窃符救赵,合纵攻秦,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所以出于这样的考虑,秦昭王见好就收,没有同意白起继续攻赵,准备好好消化下胜利果实!

当然后来秦国还是攻赵了,因为赵王出尔反尔,答应割让的地盘突然又不给了。

但是,此次攻赵并不顺利,虽然秦军已经兵临邯郸城下,但面对丧父丧子的赵国哀兵,面对散尽家财背水一战的平原君,面对老将军廉颇,面对比长平之战更长的补给线,秦国久久不能胜之!



这是一个连白起都无法扭转的劣势!最终信陵君窃符救赵,尽二十万魏楚联军的加入,使胜利的天平向赵国倾斜,最终秦军打败。不仅没能攻下邯郸城,且河东之地尽丧,被赶回了老家。

自此,秦国灭赵只能暂缓,从长计议!

而在这以后,赵国虽然不复当年之强盛,但也是东方六国的佼佼者!李牧一度打得燕国生活不能自理。这就叫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最厉害的是,赵国名将庞煖还统率赵、楚、魏、燕之锐师五十万攻秦,数度败秦,连大将军蒙骜(蒙恬他爷爷),也被射杀!



所以,赵国并不是那么容易灭掉的!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当初秦国成功攻破了邯郸,但也不一定能灭亡赵国,因为赵国邯郸不是第一次被攻破了!

因为赵国是一个非常有底蕴的大国,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开始,赵国开始走向强盛,北灭中山,西定林胡,拓地千里,国力为关东六国之首,敢于秦国争天下!

在这期间,赵国建立一个以晋阳,邯郸,代郡三地为中心的统治结构!这给赵国的生命力带来了极大的加持!



即使邯郸被破,晋阳还在,那是赵国起家之地,根基最为深厚!除此之外,赵国还有代郡,那可是一个近乎独立的王国,赵国骑兵精锐之所在。

当年秦始皇灭赵,早早的就攻破了邯郸,但赵太子依然在代郡坚持了数年之久。

总结来看,赵国之所以没在长平之战后灭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当时合纵抗秦的大环境,一是其自身强大的国力!


白话历史君


长平之战后,当时赵国举国震恐,赵王大恐、群臣惊悚!赵国上下,父哭其子、子哭其父、妻哭其夫、弟哭其兄……

然前方又传来消息,说武安君白起已定上党,复亲率大军直逼邯郸!扬言要月余克赵。

这就有点趁你病要你命,把人往死了整的意思了。赵国危在旦夕,三十六计咱都互相玩的溜溜的,谁不会用?此时也使用了反间计,说客对范雎进行离间,成功让秦王退兵。错失一举歼灭赵国的良机。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秦国也需要修养生息。给了赵国喘息的机会。此后赵国又起用廉颇,在邯郸之战时以割地给齐国,楚国及魏国为代价(本是长平之战割地求和给秦国,背约引发邯郸之战)联合伐秦,大败秦军,又赢得一丝喘息的机会。此外还攻伐魏国,打燕国,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虽然意识到来自秦国的威胁,也确实被打怕了,秦国的实力在那里,统一只是时间问题。

从赵孝成王四年利令智昏接受上党郡,到六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后,历经赵悼襄王,赵幽缪王,赵幽缪王八年(公元前228年)王翦率秦军攻克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国正式嗝屁了。






电子铸造9353


这个原因有很多,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秦赵长平大战是当时两个超级大国的生死决战,这一战直接关系到了天下的格局,中华民族的走向。

长平大战双方共投入兵力前后多达121万,约占当时人口的1/12,长平之战是世界冷兵器史上的最大的包围歼灭战。

长平大战以赵国军队的全军覆没而告终,但是。赵国毕竟是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的赵国,他的军队战斗力,单兵格斗能力,一点儿也不属于秦国的士兵。据《史记》记载,赵国这次损失兵力高达60余万。但经后世学者考证,赵国的总数兵力不过才50万,所以在长平之战中牺牲的人数,也就是42万左右。这是12万,不是南京大屠杀中放下兵器任人宰割的难民,而是一个个骁勇善战的战士。另有史料记载说,秦国这次伤亡的人数也高达20多万,也就是说占全国总兵力的半数以上。

可以这样说,长平之战,赵国虽是惨败。然而也重创了秦国,秦国虽得以惨胜,但也元气大伤。

长平之战之后白起主张一鼓作气攻克邯郸,但是由于丞相范睢的建议秦昭襄王并不主张直接攻克邯郸,而是答应了赵国割六城求和的约定。当时邯郸可以说只剩一个过程,如果一鼓作气攻下邯郸,赵国也就完了。但是秦昭襄王也可能怕白起功高震主,不让他有灭国之威,所以放弃了攻灭邯郸的大好机会。不久,信陵君窃符救赵,率领十万魏军前来救援。韩国援军,燕国援军也先后到来。著名的邯郸战役或邯郸保卫战就此拉开。

邯郸保卫战之后,秦昭襄王病入膏肓。多次攻打邯郸却不能破。而秦国因为长平大战,全国也深感疲力,不得已而罢手。

秦昭襄王死了之后,继位的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皆是个病怏怏的君主,而且在位时间都非常短暂。而赵国在长平大战之后,在照相王的励精图治下20多年来,虽然元气大损,但是依然保持着大国的姿态,继续休养生息维持了赵国大国的地位。

等到秦始皇嬴政继位以后,因为他太年幼,所以在吕不韦辅政的9年之间。全国多忙于自己的国政事务,而没有机会东出攻打六国,所以也给赵国苟延残喘创造了一个机会。

秦王亲政以后,又连年遭逢大旱,全国发动上百万民力,修筑郑国渠也无缘无力,再向山东六国发动进攻,这又让虚弱的赵国得以延长10多年。

综上所述,长平之战后,秦国为什么不直接灭了赵国?有三个原因。

秦国丞相范睢向秦昭王建议,接受赵国求和。丧失了攻破邯郸的绝佳时机,致使魏国,燕国,韩国,等国救援赵国。

秦国本身也是损兵折将,伤亡惨重。

秦昭襄王之后的20多年里。秦国后继之君大多羸弱不堪,短命而亡,没有雄才大略。秦始皇嬴政继位之初,秦国内政交困。没有腾出手来。


旧事旧人历史说


在长平之战秦国完胜赵国后,赵国主力部队损失殆尽,此时秦国是有机会灭赵的。在长平之战后,秦军很顺利拿下了太原,河东落入秦国之手。而此时赵国都城邯郸兵力较少,组织笼城抗秦还未准备就绪,此时的秦军只要一股作气,邯郸城很容易便能被攻破。所以说秦国是有机会灭赵的,可是秦国由于战略失误,错失了良机。

长平之战结束后,秦王认为秦军常年作战需要休整,且认为自己取得大胜能够凭借威势迫使赵国君臣屈服,导致错失良机。赵国利用这一时机迅速组织军民完善邯郸城防,并派使者联络山东各国共同抗秦。

在这种情况下,灭赵已不可实现,秦国应该通过外交手段谋求更多利益。但秦昭襄王竟气急败坏,不顾白起的理智分析,强令秦军攻打邯郸,结果在邯郸被诸侯联军击溃。不仅损兵折将,而且连原来夺取的太原、上党、河东、东郡也被三晋收复,秦国国力严重受损。所以延缓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进程,使赵国得以多生存了数十年。



临瀛君读史


细读战国史,秦军确有机会在长平之战后就攻破邯郸,甚至灭亡赵国,但历史并非如此,而是30多年后方灭赵国,是何缘故呢?



今天步云同学来到悟空问答第3日即受邀回答本题,恰步云非常喜爱战国史,下面我们就抽丝剥茧,挖掘历史的奥秘。

长平之战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结束后,战神白起兵分3路继续进攻,命王龁攻占赵国的武安、皮牢,命司马梗攻占太原,白起亲率大军攻打赵国都城邯郸,准备一举灭赵。按照当时战场形势,韩赵两国均岌岌可危,惊恐之下派苏代为说客,重金贿赂秦国宰相范雎。



长平之战时,就是范雎设反间计,赵王中计用赵括代替廉颇统领赵军,白起方大破赵军,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而此时范雎却妒忌白起的战功,如再破邯郸,恐白起之功远胜自己,便向秦王(秦昭襄王嬴稷,秦始皇嬴政的曾祖父)进言,秦王采纳范雎建议,韩国割垣雍,赵国割六城,命白起撤军回师,第一次错失灭赵的机会。



经过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已大势所趋,仅仅是时间问题。

按照上述,错失此次机会的责任在于范雎的嫉贤妒能,但有学者却有质疑。



1,赵括真的无能吗?

“纸上谈兵”是妇孺皆知的一个成语,而这个成语指的就是赵括,是说赵括没有真才实能,所以他带领的赵军被秦军全歼,责任全在赵括这个人身上,但很可能赵括背了2000多年的黑锅。



赵王换赵括统领赵军时,赵国名将廉颇已经领军与秦军对峙3年,廉颇命令固守营垒,绝不出战,然而经过商鞅变法的秦国国力强大,粮草供应能力远胜赵国,再加上赵国外交失策,楚魏韩畏惧秦国,齐憎恨赵国,燕交好秦国,使赵军粮草匮乏且无援军,已经无法支撑大军继续对峙,必须速战速决,这时秦国宰相范雎派到邯郸的奸细到处散布谣言说:“廉颇不敢和秦军打,秦军不怕廉颇,秦军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赵王恼怒廉颇坚壁不战,于是派赵括接替廉颇统领赵军。



赵括受命于赵王,必然寻机出击,以求破敌,白起用计围困赵军,赵军断粮46天后被全歼,赵括被乱箭射杀。



所以,按照当时的情形,不论是谁统领赵军,都是必败,并非赵括无能。

反而有学者说,赵括临危受命,指挥有度,只是局势不利再加上运气欠佳,而赵括率军痛击,杀死杀伤大量秦军,虽然赵军覆灭,但秦军也损失异常惨重。

2,白起真的活埋40万赵军吗?

史记中是这样记载的“乃挟诈而尽阬杀之”,此话读来,很容易理解为赵军中计全部被埋杀害,那真实情况是什么呢?



1995年山西高平的永录村村民李珠孩在自家的梨园锄地时,意外发了长平之战遗址尸骨坑,经过专家整理研究,尸骨有被砍、被射的痕迹,有的没有头颅只有躯干,说明这些人是被杀后再掩埋的,而非活埋造成的窒息死亡。我们再看史记的记载,不论是“坑”还是“阬”,都有设计陷害的意思,“阬杀”并非就是活埋。所以,白起活埋40万赵军可能也是后人以讹传讹形成的2000多年的误解。



这两个问题说明,赵军并非不堪一击,而是与秦军进行了惨烈的厮杀,一般认为赵军损失45万,秦军损失也达30万,再加上多年征战,国力消耗,秦军已是强弩之末,很难再支撑战争,既然赵国议和,就顺势收兵,并非全是范雎的责任。

邯郸之战

白起撤军后,赵国却把六城送给齐国联齐抗秦,与魏结盟,与楚结好,讨好韩、燕,并积极重整军备。公元前259年,秦王见赵国违约拒绝割六城,便命五大夫王陵率20万大军进攻邯郸,发起邯郸之战。



名将廉颇率赵军顽强抵抗,平原君赵胜用自己家的钱鼓励赵军,妻妾都加入战斗,赵国军民同心抗敌,第2年秦王再增兵10万,王陵率秦军围攻邯郸损兵数万不能取胜,秦王命宿将王龁替换王陵统军,继续增兵10万,赵国邯郸再次岌岌可危。



公元前258年平原君赵胜出使楚国,其门客毛遂主动随行,到楚国后,楚王犹豫不决时毛遂拔剑上前,威言相加,陈说厉害,楚王答应出兵,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毛遂自荐”。



魏国信陵君魏无忌偷走魏王调兵虎符,杀死魏国主将晋鄙,率8万魏军支援赵国,这就是著名典故“窃符救赵”。



楚国春申君黄歇率领的10万楚军、信陵君率领的魏军及赵国军民痛击秦军,秦大败,邯郸终于解围,韩国也加入合纵攻秦,收复大量失地,秦军被迫退守函谷关,秦再次失去灭赵机会。

经过邯郸之战,秦军损兵近30万,国力严重消耗,统一天下的步伐被迫推迟。

邯郸之战期间,秦王多次命白起出战,白起始终称病不出,当不断有兵败战报传来时,秦王迁怒于白起,命他即刻启程,随后秦王与范雎商议后赐白起死,(公元前257年)白起行至杜邮自刎,战神陨落。



邯郸之战后

邯郸之战后,秦国与韩、魏等国甚至周国互有征伐,但直至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嬴稷去世,秦国和赵国之间再无大的战争。

秦昭襄王嬴稷,终年75岁,秦始皇嬴政的曾祖父,就是前几年火爆电视剧《芈月传》的主角宣太后芈八子芈月的儿子嬴稷。其在位的56年,是秦国重要的决胜时代,他带领强秦力压六国,雄霸天下,但也是他冤杀战神白起,丧失灭赵的最佳时机。





秦昭襄王死后,秦孝文王在位仅三天便去世,之后秦庄襄王在吕不韦的帮助下成为秦王,而秦庄襄王在位也只有三年即去世,秦庄襄王的儿子嬴政即位,后秦王政灭六国统一天下自封皇帝尊号,称始皇帝,即中国第一位皇帝,追封其父秦庄襄王为太上皇即中国历史中的第一位太上皇。

公元前247年,13岁的嬴政即位为秦王,吕不韦为相邦主持国政,公元前238年,22岁的秦王政举行冠礼后亲政,秦国开始了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战争。



公元前236年,秦王以救燕为名派王翦攻占赵大量领地,其后又多次攻占赵地,公元前228年王翦大破赵军,攻陷邯郸,俘虏赵王迁,赵王迁的哥哥赵嘉逃到代城称赵代王,公元前222年秦军灭代,俘虏赵嘉,赵国亡。



长平之战后,历经38年,赵国灭亡。

(也有说邯郸被攻破时赵国就亡了,按此说法,长平之战后32年赵国亡。)


  • 20190317 10:46

  • 这是步云同学第4篇悟空问答,难免偏驳遗误,欢迎同学们留言批评指正。
  • 步云同学会继续把所学所知所想与同学们分享。
  • 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奇莫步云”,谢谢您。

奇莫步云


长平之战,白起把赵国打成了“一级伤残”,本可“趁赵病,要赵命”,而此时秦昭襄王却退兵,接受了赵王的求和。

关于当时秦国的战略决策说法不一,一说长平之战后,秦将白起不同意继续攻打赵国被解职赐死,取而代之的是五大夫王陵,后来秦对赵的战争大多以失败告终,直至三十年后嬴政开展扫六合之势;另一说是白起坚持继续进攻赵国,但赵国从中挑拨白起与秦国丞相范睢之间的关系,导致将相失和,秦国错失机会。现在我们先不管到底是谁阻止乘胜追击赵国,而从当时形势入手分析,我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秦国国内兵源补给不能支持继续对外战争

长平之战,对秦国而言的确是一场大胜利。白起虽然把赵国打残废了,但自身士卒也死伤过半。驱兵深入,后方补给已严重不足,而且所占之地必须留兵把守,秦国兵源已接近极限。当时,秦国征兵年龄是17~60岁,在长平对峙之前,秦昭襄王为了打赢这场决定秦国命运的战争,将当兵年龄提前,命令全国15岁以上男丁尽数从军,当兵年龄提前两年,秦国已经把家底全部拿了出来。长平之战之后,秦国急需休养生息,不宜继续战争。

二、国际形势不允许秦国肆意乱为

实际上,魏韩楚等国的态度才是秦昭襄王不敢继续进攻赵国的最主要的原因。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长平之战是如何爆发的,公元前260年秦攻韩,韩败,献上党之地,而上党郡守冯亭为了挑拨秦赵两国的关系,竟违抗韩王的的命令,率领上党军民归附赵国。秦国血战之后,反给赵国做了嫁衣裳,秦昭襄王因此大怒,才出兵伐赵。可见,这是一次报复性行动,并不是灭国战争,当时秦国还没有强大到同时对抗六国的军队。

韩、赵、魏合称三晋,他们的关系是唇齿相依的。秦国因上党之争对赵不爽,报复赵国,韩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过去了。一旦秦想要灭赵国,把赵国往死里搞,首先韩魏不会同意,南面的楚国也蠢蠢欲动,秦也知道其他大国的合力是他无法招架的。


而且,秦国自秦孝公以后,鉴于自身实力,席卷天下的策略倾向于蚕食,而不是鲸吞,主张温水里煮青蛙,而不是一棍子打死人,不是他们不想,是实在没那个实力。

综合来看,秦国考量国内与国外的形势,不继续攻打赵国是比较明智的。


平常小道


长平之战后秦国没有迅速灭掉赵国的原因有几个:

1、赵国的主力虽然丧失殆尽,但秦国自己也伤亡惨重,无力彻底铲除赵国;

2、秦国将相不和,白起和范雎有间隙,苏代重金贿赂范雎,范雎出于自身考虑劝秦王停兵接受赵国的割城求和;

3、长平之战后秦赵又打了几仗,但赵国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再加上平原君的四处游走和信陵君的果断夺兵权,指挥作战,秦军战败且损失惨重;

4、赵国还有几员名将,李牧、廉颇和庞煖,特别是李牧,不仅领军攻占了齐魏的领土,还二次打败了秦国军队。而在赵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杀了李牧后,赵国不久就灭亡了。


红黑圣西罗


首先秦在长平之战赢的并不轻松。秦也攻击了邯郸但是在白起出走以后信陵君窃符救赵。秦再次损兵折将。于是双方几乎又回到了同一起跑线。当然秦还是占据优势的但是从送秦始皇老爸异人去赵换取双方的休养生息来看秦伤的也不轻。就像两只虎打架可能一方受伤更重但是他有其他国家的疗伤而秦很可能死在战后创伤的恶化。这时候秦找了个傻乎乎的搅屎棍燕国。那时候真是蛮荒之地的燕人却去打劫自己的门岗。然后没醒过盹来的燕人只有一个略清醒的丹派出了杀手荆轲想纠正全国犯下的错误。但是秦已经从战争创伤里走出来了并且平定了内政把中央集权牢牢的控制在君主嬴政手中。一切抵抗都微不足道力不从心了。


夕惕若厉23


而且在长平之战的四十万大军中应该有数量不少的原来上党地区的韩军,还有当地的百姓,但是因为上党归降,所以也归类赵军当中。

在长平之战当中,秦国损失也相当惨重,用白起的话说就是损失过半,只能用惨胜来形容。赢的非常惊险。赵国呢,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后军事实力大幅增长,即使长平遭遇到象征性毁灭性的打击。

长平之战促使赵国同仇敌忾,哀兵必胜。然后国际上的援助也是的邯郸之围化解。

其实这句话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长平之战的损失,致使秦国延缓了统一的时间。


歪史


6国除赵国以外,都不是秦国对手,长平之战被坑杀的大部分是原韩国部队和韩国百姓。

如果赵国真的全国壮年几乎死绝,而秦国还有近半的军队,秦国必然会灭了赵国,可是秦没有,不是不想,是做不到!

在之后的二十年里,秦挑唆燕国进攻赵国,因为秦经过长平之战,已经军队损半,邯郸之后,秦军所剩无几,即便这样,18万楚魏联军仍被3万秦军杀的溃不成军!秦根本没把其他5国放在眼里,只有赵国才是他的对手!

以后的20几年,燕国多次进攻赵国,当然结局只能是惨败,秦国也趁机攻击赵国,赵国因为廉颇杀了大将乐乘,廉颇也逃走了,损失了两员战将,顾得上燕国,就顾不上秦国,被秦国蒙骜好几次打得大败,丢了不少城池,有一次整整10万人被歼灭!

庞瑗打败剧辛以后,设计歼灭了蒙骜的10万秦军,蒙骜也死了!赵国趁机联合4国一起伐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