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屠龙记》原著中,殷素素、逊都是杀人魔头,张翠山却一力维护,这符合侠义二字吗?

出三木


我读「倚天屠龙记」时也曾有这样的困惑,谢逊滥杀无辜毁了多少家庭,如果他们的子弟练好武功来找谢逊寻仇,张无忌应该还会维护他义父,张翠山知道殷素素是害俞师兄的元凶之一时,张翠山仍旧无法对殷素素下杀手,其实这样更能反应出人性。

无论是武侠小说还是神话故事,真正毫无私心把大义大德扛在肩膀上的人几乎没有,连「西游记」里的观音都袒护专吃童男童女的鲤鱼精,郭大侠误会黄药师杀江南七怪时,他仍然不会伤害黄蓉,这都符合人性。如果连自己内心最爱的人,也舍得下狠手,那他所谓的大义你觉得真实么?这类人很容易陷入岳不群的心境。

谢逊出家赎罪,其实是金庸慈心给他一种变相的开恩和惩罚。佛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以谢逊后来醒悟来看,被他残害人的后人去少林找他寻仇,他应该会领死的。这让我想到「天龙八部」里的玄慈方丈不运功抵抗甘愿领刑丈而死的一幕。

金庸写谢逊这个角色有点写实,在世间不乏徒遭厄运之人,他们有的觉得自己最倒霉最可怜,所以觉得仿佛天下人斗负了自己,从而产生报复世人的心理,到头来才发现自己已生心魔走上歧途。谢逊的醒悟是对命运舛途之人的一种引导和开悟。

张翠山是武林名侠,即便他一生光明磊落几乎没做过错事,可当挚爱和义兄铸成大错时,他仍然被逼上绝路,这是何等的讽刺。

尽管殷素素和谢逊都有过错,但是“恶人从良”总比“君失晚节”好的多。金庸写小说,并没有站在道德制高点上高屋建瓴,而是在写人心和江湖。





三鱼说


可称得上侠义二字。

虽不符合侠客气节,但却没有违背义字初衷。

“义”字不仅仅是公平道义,更加是袍泽之情、夫妻情分。

若张翠山仅为所谓的公平道义而抛弃了兄弟之情、夫妻之情就能称之为侠义吗?

行侠仗义首先就丢掉了义,还配称得上侠吗?

公平道义一词不过就是那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为自己编织的锦绣花环,再纯正的君子手中的剑也沾染过无辜之人的血,这些人为何能称得上侠义。

公道自在人心,江湖人中根本不会存在真正的公道二字,凡事皆是利益当先,独善其身之余尚能助人,便是侠义。

所谓侠义,存侠骨之风,行道义之事!

面对选择时,张翠山也曾动摇,可他未曾舍弃情义,也没有丢弃心中的道义,更加没有抛弃侠骨之风,所以他甘愿以命换命。

如此都不能称之为侠义,如何才算侠义?


九斗逍遥王


回答你的疑问前,必须先了解下金庸先生在创作风格上的三次转变。

第一次,从《书剑恩仇录》到《射雕英雄传》,人物塑造正邪分明,正派人物,如身怀民族大义的郭靖;反派人物,如阴狠毒辣的欧阳锋;人物性格非常的鲜明。第二次,从《射雕英雄传》开始,人物性格塑造变得丰富起来,塑造了很多亦正亦邪的人物,比如,杨过、令狐冲、任盈盈等性格复杂的角色。第三次,从《鹿鼎记》开始,彻底打破了“人要完人,金要足赤”的求全观念,塑造了出生低贱,不会武功、不懂文墨,而且人品也不咋滴的韦小宝,韦小宝这个角色,贴近我们的大众生活,有血有肉,拉近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金庸作品中的人物不断从“理想化”到“生活化”转变,使得作品更贴近生活。

记得在《笑傲江湖》中有这么一段台词,“这正邪两个字原本难分,正派弟子如果心术不正便是邪徒;邪派中人如果一心向善便是正人君子”,这句话充分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在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比如戏剧,都是脸谱化的,善人生来都是善人,恶人都是彻彻底底的坏蛋,这样塑造的人物就有点单调乏味,缺乏了感情和生动性。金庸的作品张扬个性,注重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挖掘人物心理形成背后的原因,道明了什么样的大背景造就了人物的性格,善、恶不再那么对立,人物形象立体起来,这样写使得作品更加有思辨性、哲理性,上升了文学高度。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参考了《中国武侠小说史》


放逐之心


不知道别人是怎样界定侠义的标准的。侠之为侠乃为国为民,义之为义乃为公平正义。尽管张翠山对人起初的态度不认可,那是因为他的参照物是师父张三丰,经历许多人许多事,就有了更多的比较与所谓的正派人士恶行相较二人更称不上大恶,再加上二人对自己这个正派人士有客气有仰慕,谁不喜欢喜欢自己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