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虧光8年利潤,看西部礦業如何對劣質資產減值“祕而不宣”

4月18日,青海省國資委旗下上市公司西部礦業暴雷,短短三個月,業績由預盈利1億元變為預虧損超過20億元,變臉主要系對聯營企業青投集團的全額計提

早在2018年半年報是,西部礦業公佈的財務數據還顯示青投集團還有100億的淨資產,如今卻歸零了。西部礦業知情卻為何“秘而不宣”?

一把虧光8年利潤,看西部礦業如何對劣質資產減值“秘而不宣”

上市以來,從未虧損過的西部礦業這次卻毫無徵兆的虧損超過20億。

4月18日,西部礦業發佈2018年度業績預告更正公告,預計2018年度將出現大額虧損,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20.63億元,同比大幅減少25.36億元。而此前1月份,西部礦業曾發佈業績預告稱,預計2018年將實現盈利,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1億元。

也就是說,僅僅三個月時間,西部礦業的業績從預盈利1億變成了鉅虧20億。

而對於虧損的原因,西部礦業公告表示,公司根據青海省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青投集團”)存在的減值跡象,在第三方評估機構的協助下,對該股權投資的可回收金額進行了評估。經評估,公司對青投集團股權價值的可回收金額為0,因此確認對青投集團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損失25.22億元。

無法理解的是,被實施25億元減值的投資標的,在西部礦業2018年半年報中還被標註淨資產百億,時至全年報披露時仍被標註有百億資產。

公告一出,上市公司即刻收到了上交所的問詢函,要求其自查業績預告差異巨大的原因。那麼青投集團超過百億的淨資產怎麼會在半年的時間裡說清零就清零?如果說這次西部礦業業績暴雷的根源是青投集團的危機,那麼在這個危機早在2018年下半年就有了風險。

家裡有礦之—西部礦業

中國有色金屬巨頭西部礦業就是傳說中“家裡有礦”的那種公司,它是青海省國資委旗下上市公司,是西礦集團的支柱產業分支之一。截止目前為止,上市公司共有七座礦山,包括有色礦六座、黑色礦一座。2007年,西部礦業正式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並在上市第一年就交出了另投資者驚豔的成績單,此後幾年業績雖有所下滑卻不曾有過虧損。

而此次的突然暴雷,始於2013年西部礦業和青海省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青投集團”)的一次交易。

彼時,西部礦業和青投集團簽訂增資協議,以公司所持下屬子公司百河鋁業100%股權、西部碳素100%股權,西海煤電100%股權、分公司唐湖電力的整體資產以及公司所擁有對上述公司的債權和部分現金,合計29.66億元作為對價,認繳青投集團的新增資註冊資本,公司持有青投集團增資後35.89%的股權,為第二大股東方。

實際上,就業績來看,西部礦業以這些資產對外投資,實際扮演剝離虧損資產的意味。

事實上,在交易完成後,2013年西部礦業當年淨利潤同比增長了722%。2013年到2017年,青投集團的經營情況雖然一路下降,但頂多算髮展不穩定,倒也沒有出現過太大的損失,這四年時間裡青投集團實現的淨利潤分別是1594萬元、90萬元、844萬元、5245萬元。

直到2018年上半年,西部礦業還持有青投集團20.36%的股權。按照西部礦業的持股比例來看,其持股的淨資產有將近22億,但這卻被突然清零了。

青投股權清零,發生了什麼?

4月18日,西部礦業發佈2018年度業績預告更正公告,擬將所持有的20.36%的青海省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青投集團”)的股權價值的可回收金額計為0,更正後的淨利潤將減少25.36億元

在三個月之前,西部礦業曾經預告稱,2018年實現歸屬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預計將達1億元。在此期間,西部礦業並未就青投集團出現減值的時間點和原因進行披露。那麼,西部礦業時何時發現青投集團存在減值跡象的?

根據西部礦業4月24日公佈的年報,其稱“於2018年12月21日,本集團管理層判斷對青投集團的長期股權出現減值風險。而本集團根據《會計準則評估機構第8號資產減值》的相關規定,在第三方評估機構的協助下對該長期股權投資可收回金額進行評估,就賬面價值大於可回收金額的部分集體資產減值損失。”

也就是說,西部礦業2018年底就發現了青投集團的減值跡象,管理層不僅沒有在第一時間對外披露,更是在2019年1月30日的業績預減公告中隻字未提。股吧上有網友認為,“這不僅是披露未及時,或還存在刻意隱瞞的可能。”

業績變臉早有跡象?

事實上,早在2017年青投集團的財務就開始惡化。青投集團下轄多家子公司及1家上市公司——金瑞礦業。自2018年12月27日以來,青投集團控股的金瑞礦業再接連發布10份控股股東所持公司股份被凍結的公告,皆因與不同的租賃公司發生合同糾紛所致。

然而在金瑞礦業連續發佈控股股東股份凍結情況的公告的這段時間內,西部礦業卻從未發佈過風險提示公告,也未發佈過持股公司股權凍結的相關信息。從年報數據看來,2017年青投集團短期債務高達219億元,可能觸發違約的債務總額非常大,而流動資金嚴重不足,流動比率低至0.45。

而從當年的新增貸款數據來看,從銀行貸款等渠道融資的渠道收縮明顯,而融資租賃和小額貸款非標渠道上升。2018年5月份,青投集團在2017年發行的3億美元債價格開始下跌,6月份出現雪崩態勢。

2018年12月青投與央企合作,企圖幫助公司紓困。再到2019年1月,國家電投與青投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然而,就在這樣的重點扶持下,青投集團還是在2月時一週內發生了兩次違約,引來了標普全球評級將其長期主體信用評級從“B+”下調至“CCC+”。

事實上,這不是青投集團第一次面臨如此嚴峻的融資環境,2016年青海省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當年向青投集團增資了24億。

還是2016年,彼時青投集團對青海黃河水電再生鋁業有限公司(黃河水電再生鋁業)開始進行債務重組,後者是大股東原是中國鋁業,由於彼時鋁價低迷,黃河水電再生鋁業連續大幅虧損,中國鋁業擬轉讓其所持股權,有青投集團核心子公司員工對重組虧損公司的行為頗有微詞。

實際上,青投集團當年承接的並非是西部礦業的優質資產,其中的百河鋁業2012年虧損了1529萬元,西海煤電2012年虧損了1529萬元,唐湖電力虧損2.1億元。若說青投集團的司法凍結“暴雷”或是引爆西部礦業業績變臉的導火鎖。那麼承接了大量虧損企業的青投,對公司的現金流產生壓力,最終反應在了其經營困境上。

全額減值合理麼?

頗令人不解的是,此次西部礦業對青投集團是全額一次性計提,後續的虧損對西部礦業將不再造成影響,不過,西部礦業仍然持有青投集團20.36%的股份,股權結構不發生變化。

這意味著西部礦業此次將20多億元的投資一次計提,但投資股權還在,也就相對於賬銷案存。所謂的賬銷案存,是指企業通過清產核資經確認核准為資產損失,進行賬務核銷,但尚未形成最終事實損失,按規定應當建立專門檔案和進行專項管理的債權性、股權性及實物性資產。

既然存在收購投資的可能性,西部礦業為什麼不逐步計提,而是要一次性計提損失?那麼,一個擺在西部礦業面前的問題是,如果後期青投集團後期經營好轉,西部礦業該如何處理計提約25億元全額減值一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