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些落后部落“父妻子继”的习俗难道不违背伦理吗?

丿Jazzn


中国古代的封建特征,必然是皇权私欲凌驾于伦理道德至上的。这是基于中央集权高度强大,信仰以及道德的建设根源又从皇族本身中流出,所以那些大多数宣扬伦理道德的帝皇们,失去监管和约束,肯定更加地肆无忌惮,对于这些共同认知的纲常伦理反而会监守自盗。

除了众多的伦理关系,古代的某些部落和皇朝最让人反而的一种现象就是,父妻子继。这种听起来就让人发指的伦理关系,并仅仅只是在古代落后的部落中才会发生,甚至于在我们的皇朝,例如隋朝和唐朝,都是有存在的,最著名的则为唐玄宗继承了武则天这个妃子,然后变成自己的皇后。

这种思维的根本,还是女性社会地位过低造成的。古代的世袭继承,除却统治权,就是还伴有大量的物品,财富以及佣人,可这些继承物在统治阶级的眼中,都并不是人。而妃嫔也是如此,先皇妃子无数,能留给儿子的自然也会有,并且因为女性地位过低,这些妃嫔也都纯粹变成了男性泄欲的工具,在这个层面上,她们只是物品的价值,并没有获得同等的尊重。

因为这和一些封建陪葬的本质如出一辙,完全不将妃嫔的性命和自由当一回事。封建皇权中,继承的都是封建思维的延续,先皇不在意,后来的皇帝也都不会有所顾忌,甚至还会以此为荣。妃嫔并不相当于皇后,在血缘问题上,其实并不冲突。但显然在伦理关系上,已经是错之至极。

其次还有封建皇权,统治者们对于舒适圈的一种延续。古代的君皇大多数疑心重重,用臣子也会用老臣,这是防御背叛和建立核心政治圈的重要手段。妃嫔也是如此,毕竟后宫也是有着隐患的,可陪伴过先帝君皇的,就难免更会让这些统治者相信,一来不必千辛万苦地去查探新妃嫔的出身和底细,二来而是在封建圈子中所建设的安全感得到满足,不过这大多数都是昏君所为。

当然,一切人性外的原因,或许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还是在统治者欲望和爱恋的本身,历史上,唐玄宗纳武媚娘为后,武媚娘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成为先帝的妃嫔,所以到了唐玄宗的时候,依旧是很年轻漂亮。作为男人的唐玄宗起了爱慕之心,而且在没有道德法律约束的前提下,后宫的触角肯定是可以将武媚娘收入囊中。

而古代的美女其实并不多,一些在民间搜集到的女性也未必就能符合统治者的审美观。住在皇宫的妃嫔每天都好生修养,气质和韵味方面肯定是超越民间之外的一些女子,在选择的角度来讲,从这些君王的欲望出发,肯定也会选择先皇的妃嫔。这也是人最基础的欲望,包括现如今,为此乱伦的案例数不胜数,古今相比,只是多出了法律的限制与否。

古代的统治者唯吾独尊,控制信仰和大权,所以会造成这种令后世人唾弃的纳后现象。但矛盾的是,这也是基于人性的根本,虽然总强调人因为理智和约束所以超脱于动物,不过反观来看,人也不能挣脱欲望束缚,堪破这些七情六欲来成为无情无义的无所谓者,成为最理智者。那些不堪的岁月都已经过去了,既然那些皇帝贵族们喜欢,谁又能说这是对还是不对呢。


LongTime常锬


有听说过子妻父继习俗的没


个例有,有很多,其中也不乏名人,比如理学宗师朱熹,传说中他就喜欢自己的儿媳妇。有次朋友到他家做客,闲聊中无意中发现墙上有艳词,想上前看清楚时,朱熹连忙跑过去用袖子擦掉,人家问他在干嘛,他说在扒灰。虽然擦的快,但老朱的不伦之恋也被人看出了端倪,后来不知怎么的传了出去,朱熹就成了老扒灰

但个例就是个例,称不上习俗

文明社会没有,原始社会也没这个习俗留下。就算是个例,也是偷偷摸摸的,深怕被别人知道,让人家鄙弃。女人担负繁衍重任,为什么就算部落社会,也没留下子妻父继习俗呢?

因为伦理道德,天然存在

既然存在伦理,那为什么部落里有父妻子继习俗呢

无论是早期的匈奴,还是中期的鲜卑,又或者是近代大清的女真等等,这些游牧部落,都有父妻子继习俗。匈奴的冒顿干掉父亲,收拢了父亲妻妾;努尔哈赤还活着的时候,就早早的打算死后让儿子代善娶自己的老婆阿巴亥……

一直到皇太极掌权,才废除这种习俗

无论父妻子继,还是子妻父继,都违背伦理,不仅是违背东方伦理,也违背西方伦理,这一点,是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天然共性,不分东西方

但是,女人生娃天经地义

家族和部落繁衍更是天性,而女人天然担负怀孕生子重任。之所以没有子妻父继习俗,那是因为成年男子,担负部落猎食防御重任,存活率远低于儿子!

壮少幼多,加上伦理存在,子妻父继形成不习俗

成年男子存活率太低,部落里一向女多男少。部落要人口,家庭要繁衍,怎么办?只有父妻子继了,继续造娃,久而久之,就成了习俗

繁衍大于天,汉家公主去了也一样

但是,当生产力水平提高,游牧变成农耕,成年男子不需要用命换取部落家庭壮大时,伦理就占据了上风

父妻子继成为历史!

以上


灵石蕴珠宝


父妻子继的习俗违背了我们的伦理,没有违背他们的伦理。

所谓伦理,都是依托于一定时代背景和生产力水平的。孝顺父母是伦理,封建社会要女人“夫死从子”也是伦理。中国人把人土葬是伦理,非洲一些部族吃掉死者同样也是伦理。没有绝对标准,只有最合适的。

在东北亚的不少游牧部族,风俗是一个人死了,其妻妾被兄弟或者儿子所继承。当然,儿子继承父亲的都是后妈,不会继承自己亲妈的——如果地位高的亲妈还在,往往是要辅政的。

这种风俗是很自然的。游牧部族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繁衍人口是很重要的任务,所以“寡妇守节”不是他们的伦理。同时,父系氏族社会,人们以血缘结成部族,同一个大家族内部的婚姻继承,比再婚配另一个家族当然要好,这是自然而然的。

拉丁美洲的印第安人中有这样的风俗。夫妇两个如果闹矛盾,可以离婚之后各自另外结婚,别人不得干涉。但是,如果一个女子死了丈夫,那么她重新找新的丈夫,必须限制在前夫的部族内,最好是前夫的兄弟。这个道理其实差不多,就是保证丧偶和再婚,对家族血缘的影响降低到最少。

其实,华夏民族的伦理虽然比较反对这种行为,但历史上这么搞的大人物比比皆是。比如曹丕继位后,把他爹曹操留下的一些美人收编了。比如李世民杀了兄弟李元吉后,把弟媳妇收编了,后来他的美人武则天又被他儿子唐高宗收编了。比如朱熹爬灰,比如唐玄宗从儿子寿王手中抢了杨贵妃……

所以,拿伦理指责别人没啥意思……


巴山夜雨涮锅


先进文明也有这种情况,当年唐高宗李治不就是娶了父亲李世民的女人武则天嘛!

“父妻子继”非常流行于古代游牧民族中,在游牧民族的习俗中,只要不是直系血亲,都可以继承,父亲的妻妾自然也是可以继承的。

这种习俗的产生是因为这些民族的生产力太低了,对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人口一直非常稀少。对他们而言,女人不生孩子是最大的浪费,所以在父亲过世后,儿子会继承父亲的妻妾,尽量地生育后代。

西汉时期,汉朝政府为了拉拢西域的乌孙国,于汉武帝元封六年派江都王刘建之女刘细君作为和亲公主嫁给乌孙国王猎骄靡。不过在刘细君嫁过去的时候,乌孙国王猎骄靡的年纪已经很大了,估计夫妻生活不是很和谐,为此刘细君非常的苦闷。

猎骄靡也知道自己身体跟不上节奏了,于是想要将刘细君转嫁给自己孙子。刘细君起初坚决不同意,于是他写信给汉武帝诉苦,而汉武帝为了联合乌孙打击匈奴,只得回信让刘细君入乡随俗。无奈之下,刘细君还是嫁给了猎骄靡的孙子军须靡,婚后二人育有一女。

由于生活非常不顺心,刘细君在嫁到乌孙的第五年就去世了。刘细君过世后,乌孙国派人向汉朝说明原因。为了继续维持与乌孙的联姻,汉武帝又挑选了一个宗室之女刘解忧前往乌孙。相比于刘细君,刘解忧的经历更加曲折,她先后嫁给了三位乌孙国王。(解忧公主剧照)

在到达乌孙之后,刘解忧先是嫁给了乌孙国王军须靡,军须靡死后她又嫁给了军须靡的弟弟翁归靡。后来翁归靡将王位还给了侄子泥靡,而刘解忧又嫁给了泥靡。

大家是不是觉得这个关系非常乱,我给大家捋顺一下。

第一任丈夫军须靡

第二任丈夫翁归靡(军须靡的弟弟)

第三任丈夫泥靡(军须靡的儿子)

不过刘解忧的结局要比刘细君好很多,在她年老之后,刘解忧返回了大汉并受到了极高的礼遇。最后在母国安度晚年。

从刘细君和刘解忧的经历可以看出,当时很多民族不仅仅是“父妻子继”,还有孙子娶爷爷的媳妇,弟弟娶哥哥的媳妇,这都太正常不过了。直到清朝初年,这种习俗依旧存在于满人社会。当年据传多尔衮就曾经娶了哥哥皇太极的老婆孝庄太后。

由于没有正史记载,孝庄下嫁多尔衮的事情还优待考证,但很多史学家都相信这是真的,否则顺治也不会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这个尊号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很多人认为多尔衮的确娶过孝庄,这在当时的满人眼中很正常,无可非议。但是随着满人汉化,受汉人道德伦理的影响,清廷渐渐感觉这是件非常丢人的事情,因此在正史中抹掉了这段历史。

(多尔衮和孝庄剧照)

“父妻子继”的习俗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历史现象。而即便是在高度文明的社会中,这种情况也经常出现。例如唐高宗李治不就是娶了父亲李世民的女人武则天嘛!而唐玄宗更是连儿子的老婆都接回家了。

(李治和武则天剧照)


千佛山车神


得确是违背伦理,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或特殊人群,它又是合理的。

今天讲一个故事。

白先勇在《台北人》中写到,国军飞行员大队的家属都住在一个村子,有的太太已经是嫁了三四次,少的也嫁过两次,这些女人都是飞行员的妻子。

飞行员在天上作战,抗击日本人,危险性可想而知,所以嫁空军就要做好心理准备。

很多飞行员死后或之前就想好了后路,如果自己死了,就把自己的妻子拖给没死的亲戚或兄弟,所以有的女人是嫁过三四个人,这几个人都是兄弟,一个托一个,战死了就托给下一个人。

这也是明显的反伦理纲常,但没有任何的办法,战争年代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事,也是为了照顾自己的妻儿老小,托给下一个男人。

这些男人,可能是自己的叔叔、亲兄弟或战友等都有。

这些事情离我们都不远,就是几十年前,古代的就更远了。


以上纯属个人陋见,如有任何的意见或想法,欢迎在评论区一起交流!感谢!


语见文化


古代一些部落,尤其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对于他们来说,首要的任务就是活下去。至于其他的东西,他们根本不用顾忌。

这些人长在马背上,生在水草茂盛的地方,他们没有固定的生活场所,他们的家就是旷野,就是茫茫的大草原。

所以,这种情况也就决定了,他们根本安定下来,根本学习不了文化知识,就不懂的什么是文明。也不懂得什么叫做礼义廉耻。

他们懂得的事仅仅是,让他们的族群一代又一代的延续下去,然后继续他们的放牧--生娃--放牧-生娃的循环之路。

当然了,他们少数民族也靠着强壮的身体,侵犯中原地区。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北方的狄戎族侵犯中原地区的记录了。一到秋天中原地区的人丰收的时候,他们就会来侵犯。

他们抢点东西,只是为了抵御严寒的冬天,你看说起来这些人也是挺可怜的吧。

也正是这种情况,决定了游牧民族和汉民族之间的矛盾的。

到了汉朝的时候,北方的匈奴民族就变得异常的强大了,索性,汉朝就选择了和匈奴和亲了。

由于游牧民族和汉民族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了,这时候关于他们之间交流的记录,也就更加的详细一些了。

王昭君是中国四大美女之一,他先是嫁给了匈奴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死了之后,她又嫁给了呼韩邪单于儿子,之后又嫁给了孙子。

那么匈奴这种父妻子继的习俗,真的不违背人伦吗?

在当时汉朝人来看,绝对是违背人伦的,但是,王昭君的第一任丈夫呼韩邪单于去世的时候,她向汉朝的皇帝汉元帝申请要回国。

但是,汉元帝拒绝了她,并且告诉她,既然嫁给了人家匈奴那边,就选择认同他们那边的习俗吧,索性,王昭君就这样,嫁给了呼韩邪单于的儿子和孙子的。

你看通过王昭君的事例,我们也可以看出,汉朝还是认可他们的这一习俗的。

至于匈奴那边,他们既然有这种习俗,当然也是一定的道理。

因为这样可以保持匈奴单于血统的纯正性,再一个就是,古代的时候,女人对于匈奴来说就是用来为匈奴繁育后代的。

至于是给谁生的,这个不是太重要,重要的是,能让他们人口增多。

因为匈奴要想强大,就离不开人口的增多。

可是,匈奴所在的地盘,他们的自然条件比较恶劣,这就导致他们养育的孩子的成活率不高。

所以,种种原因吧,父妻子继对于当时的他们少数民族来说,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汉史趣闻


古代很多部落因为落后,没有学习儒家的礼仪文化,不懂什么是“礼义廉耻”,那些“伦理道德”自然也不会懂。关于“父死子继”这种习俗最开始在北方的胡人当中很盛行。比如,我国历史上的匈奴民族,被誉为“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出塞以后一生嫁了三次。汉元帝时期匈奴呼韩邪单于,亲自到长安向汉朝和亲,王昭君为了不想老死宫中,请求做和亲公主。于是,王昭君第一次是嫁给了呼韩邪单于,不久生了一个儿子,3年后呼韩邪单于病逝。按照匈奴的“收继婚制”,丈夫死后妻子应该嫁给叔、伯、儿子。王昭君复嫁呼韩邪单于的大儿子复株累单于,两人共同生活了11年,复株累单于死后王昭君又嫁给了其弟弟搜谐若鞮单于,2年后王昭君病逝。

其实,在我国古代民间这种“收继婚制”的习俗也存在。妻子死后一般嫁给夫家的叔伯,嫁给自己儿子的很少,在匈奴这是出于政治目的,主要是防止王权统一国家不变乱。不过“父妻子继”的案例,在我国的一些朝代当中也屡见不鲜。比如隋炀帝杨广在其父死后收继了其漂亮的庶母宣华夫人,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收继了弟弟李元吉的妃子杨氏,唐高宗李治收继了父亲唐太宗的才人武则天做老婆,还有唐玄宗李隆基将儿子的妃子杨玉环,过继为自己的老婆。这种行为虽违背伦理道德,在美女的诱惑下,连皇帝也破禁,可见民间也存在这种不良风气。

中国从古至今都是礼仪之邦,在西周时期就制定了详细的道德行为准则,以典章制度约束人民的言行,连皇帝都要按照这么做。你的谈笑举止,什么不对,该怎么做,都被记载于“周礼”之中。所以,在古代只有汉人拥有众多的礼仪和文化。总之那时的一套流程下来,连皇帝都玩不转。宫廷还有专门负责礼仪文化的官员,很多不必要的礼仪道德都是儒家吃多了,为了讨好统治者的产物。儒家面对,皇帝违背伦理道德,也无法禁止,只能嘴巴上说说而已,实际上起不到什么作用。

“父妻子继”属于“收继婚制度”的一种,关于这种行为民间并不排斥,而是看作一直家族继承。当然在汉族当中由于一夫多妻制,“父妻子继”也存在,父亲死了年龄小一些的继母可能会嫁给儿子。但是,“夫兄弟婚”很常见,长兄死后妻子可能嫁给叔叔,叔叔死了,妻子可能嫁给长兄,也可能嫁给家族其他成员,比如堂兄弟等等。在古代如果丈夫死了,弟弟还没有娶妻,有可能娶自己的嫂子作为妻子。目的是继承长兄的财产,为其抚养子女,不让家族的财产外流。反之,如果长兄没有娶妻,也可以娶弟弟的妻子,为其抚养子女。在农村,传统的认为,妻子在丈夫死后,带着儿女嫁人,那么子女可能受苦,嫁给他人还不如嫁给自己的亲人。

当然,有些人愿意,有些人在心里过意不去。如果是强迫,我们可以看作,违背伦理道德,如果是自愿也不存在这种说法。不过现在一些农村好像也存在,但是女性很排斥这种行为,主要是害怕别人背后指指点点。说丈夫死后和叔叔搞在一起,不懂礼义廉耻。要是真是“夫兄弟婚”不知道要鼓起多大的勇气。不过在古代尤其一些少数民族当中,对于这种行为已经成为一种风俗习惯,这个和逢年过节拜祖先一样正常。所以“父妻子继”不存在所谓违反“伦理道德”,在他们眼中反而很正常,如果妻子死了,嫁给外人,把财产带走那才不正常。据说,喜马拉雅山的一些藏族当中还流行这种婚姻制度,


谋士说


“父妻子继”是中国古代很多部落里都有着的收继制度。当然,这里的妻并不是指的自己的母亲,而是父亲留下来的姬妾。



在中国古代的众多部落中,女人一向被视为是一个家庭的财产。因此,作为有继承权的儿子,除了要继承整个部落的王权,还要继承先王留下来的所有财产。这些财产里,自然就包括先王的姬妾们。

收继制度看似落后,但也是在部落时代里延续子嗣的一种必要手段。首先来说,少数民族部落本来人口就少,再加上重男轻女严重,很多人对于女孩儿基本是不怎么养活的。因此,女子在部落里的稀少也是只有王族才能够多娶的。



其次,部落时代不仅出生率低,小孩子的成活率也很低,所以一定要多生孩子才能传承子嗣。因此,少数民族有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说法。在伦理上,少数民族也就不存在像汉族这样的亲缘伦理,也就不存有违伦理这一说。



这一点上,王昭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王昭君出塞时,呼韩邪的年纪已经很大了,没两年呼韩邪去世,王昭君又嫁给了呼韩邪的儿子,到最后,王昭君又嫁给了呼韩邪的孙子。昭君一人嫁了三代匈奴单于。


傅斯鸿


古代一些部落人很少,加上自然环境很恶劣,父妻子继是一个比较好的措施。很多人会想,他们难道不讲人伦吗?对于那些部落来说,活下去,让自己的部落延续下去才最重要。伦理制度是需要物质条件才能够实现的。因为古代的生活条件之差,是现在人想象不到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古代人的寿命是多少?我国最早的寿命表是广东中山县李氏家族的寿命表。该家谱从1365年开始,到1914年结束,共计549年。根据家谱编写规则,十五岁以下没有结婚的人是不列入其中的。即使如此,整个家谱中有男性3748人,女性3752人,共计7500人。以100年为单位,分为五个时期,其中平均寿命最长的为女性39.7岁,最短的才32.9岁。也就是说这些人的平均寿命是不到四十岁的。


上面的李氏家族还是当地的望族,并且没有统计十五岁以下的人口。可想而知古代的人,寿命又多短。公元前,欧洲人的寿命只有20岁左右的寿命。汉代的平均寿命是22岁、唐代的平均寿命是27岁。可想而知,在古代,人口是一个多么重要的资源。

这些部落大部分的人口数量都很少,特别是对于游牧民族来说,“父妻子继”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合理的制度。这个制度专业的名字叫做收继婚。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近亲对寡妇是有着支配权力的。在古代的匈奴、西羌、乌桓、鲜卑、突厥、契丹、蒙古等民族都是广泛存在这种收继制的。

在1910年,甘肃一些地方还依然实行这种制度。比如一个女性的丈夫去世了,她有几个孩子。假如这个女性改嫁了,那么他们这个家族不是要失去很多孩子吗?这种情况下,死者在去世四十九天的时候,婆婆就会劝她不要离家,和丈夫的弟弟结婚。假如丈夫的弟弟都有妻子了,那么就给丈夫的某个兄弟做妾。

不过所谓的父妻子继中的“妻”并不是指的是自己母亲,而是庶母。


历史是什么


问题中所讲的“父妻子继”,指的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收继婚,也被称作“烝母报嫂”。在正统文化中,这的确被视为野蛮和违背伦理的婚俗。不过,这种婚制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倒也并无什么值得苛责的。

首先要指出的一点是,被斥之为烝母报嫂的收继婚中,迎娶者和再嫁者并无血缘关系。通常,上一辈男性去世后,她的庶妻会由子侄辈继承,也就意味着并非是亲儿子迎娶生母,而是儿子迎娶庶母或侄子迎娶伯母、婶娘。

另外,收继婚也不仅仅在上下辈间实行,在同辈中也存在,那便是“报嫂”,也就是弟取寡嫂,是指兄长去世后,由弟弟再娶自己的嫂嫂。

收继婚的推行,实际上是与古代北方游牧生活相适应的。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人们逐水草而居,很难以一己之力生存,而女性更是需要有青壮男子。

同样,一个氏族要繁衍生息,也要靠着高出生率来维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寡妇很难生存,势必要寻找新的依靠,并继续承担着生育的重任,因而才有了收继婚。

在古代社会中,农耕文化中的礼仪观念与少数民族相对开放的社会风气,存在着非常大的隔阂。可事实上,当父兄过失,子侄或兄弟再娶庶母、寡嫂,根本算不上是什么违背伦理。而且,在有些民族中,还存在着一女同时嫁两夫甚至多夫的情况,这些都是很正常的情况。

总之,一种风俗的存在,比然有其特定的原因。但如果仅仅以自己的伦理和立场去看待一切风俗,那势必会具有隔阂。当然,在一些时候,这种婚俗也会给带来一些问题。比如,汉朝前往匈奴和亲的王昭君,便曾被收继婚制所“戕害”。

在汉人的文化观念中,即便是庶母,也很难接受再嫁子侄的现实。同样,曹操死后,曹丕将自己父亲的一批妾室迎入后宫,也曾招致了自己母亲的痛骂。不过,在唐朝时高宗李治则也曾迎娶了庶母武则天。尽管历代对此褒贬不一,这却是真真切切的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