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老枪三次在历史关键时刻进入中国,前后使用一个世纪!

1981年8月,组建不足1年的中国代表队首次出征在日内瓦举办的第30届军事五项世锦赛。当中国运动员庞红云走上射击场时,手持的却是一支1930年代风格的步枪,在各国运动员使用的高精度竞赛步枪中分外显眼。不过,枪声落定,记分牌上的成绩却让外国同行和观众们目瞪口呆——192环!这支为国家赢得荣誉的运动步枪,便是在“水连珠”即俄国莫辛·纳甘系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这种老枪三次在历史关键时刻进入中国,前后使用一个世纪!

最标准的“水连珠”——莫辛•纳甘1891/30式步枪。该枪带有可分离的套筒式四棱刺刀。

“水连珠”中的“连珠”指“连珠枪”,指手动供弹的弹仓式连发枪。但为什么单单把莫辛·纳甘称为“水连珠”?这是因为它早在1891年就已定型,是第一代使用无烟药枪弹的步枪。而此前使用老式黑火药枪弹的步枪发射时枪声沉闷,硝烟经久不散,而相比之下“水连珠”不仅烟雾少,而且枪声清脆,特别是供弹、发射动作干脆利落,连续发射时如同水珠溅落,于是中国人干脆给了它这样一个名字。

这种老枪三次在历史关键时刻进入中国,前后使用一个世纪!

“水连珠”枪机尾部特写,也是该枪最明显的外部特征之一。

莫辛·纳甘的最大优点在于易于生产和简单可靠——这非常符合俄国工业化程度低、士兵受教育程度低的实情。前者能适应战争时期的简陋生产条件,在同样时间内可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以供应前线。而对只经过短期训练就补充到部队的成批新兵来说,简单的莫辛·纳甘往往比精细的半自动步枪更容易掌握,在缺乏保养和维修的战场条件下更容易操作,同时能有效地避免浪费子弹。这也是为什么在出现了SVT等优秀的自动武器之后,莫辛·纳甘还能基本保持其原有地位的原因。该系列中最主要的几种型号,如1891式、1891/10式、1891/30式、1938式和1944式,在国内都可以见到,“水连珠”与中国的渊源由此可见一斑。

这种老枪三次在历史关键时刻进入中国,前后使用一个世纪!

1900年入侵中国东北的沙俄军队。左侧者手持莫辛•纳甘1891式骑枪。

这种老枪三次在历史关键时刻进入中国,前后使用一个世纪!

1904-1905年日俄战争中的沙俄军队。从步枪与持枪者的身高比例中可以看出带刺刀的“水连珠”的长度

“水连珠”最早进入中国的时间,可以追溯到1900年“庚子之乱”期间,当时俄国派出18万大军进占东北,并和清军及抗俄义勇军多次作战。4年后,东北又成为日俄争夺远东霸权的主战场。其间相当数量的“水连珠”遗失在战场上,这是国人接触这种武器的开始。十月革命后,逃亡中国的白俄也带来了一些俄式步枪,其中一些被转卖到各路军阀手中,在新疆、西北、东北一带多有使用。

这种老枪三次在历史关键时刻进入中国,前后使用一个世纪!

上世纪20年代国内的军阀部队。中间持“水连珠”者为冯玉祥所部。

“水连珠”进入中国的第一波高峰在北伐前后。1924年,孙中山在广东建立革命政府,积极准备北伐。根据协定,当年10月,苏联“沃罗夫斯基”号轮船抵达广州,送来8000支“水连珠”,每支配弹500发,用于武装黄埔军校的学生军。而西北军阀冯玉祥在退出北京后,转道赴苏联考察,争取到苏联提供的包括大批“水连珠”在内的可装备10万人的军火,经外蒙古运至国内,冯得以在五原誓师并投入北伐。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还提到了辗转流落到陕北红军手中的这批“水连珠”。而从广东输入的那批“水连珠”中,一部分后来由国民革命军第20军、11军使用,最终参加了南昌起义,至今南昌起义纪念馆中仍陈列有这种武器。

到1920年代末,国内通过各种渠道得到的“水连珠”已有相当数量,使用范围也很广,因此上海兵工厂于1927年开始生产俄式枪弹,以供给国内所需。但“水连珠”却未能象德、日产品一样,成为国内步枪的主流,主要原因是因为俄式步枪到1920年代中后期才成批地流入中国,而1929年对华军火禁运完全解除,国民政府从1929至1931年,从德、英、日、法及意大利、比利时等国进口了价值2100万元的军火,而出于政治因素,苏联却不能成为军火采购对象。受国内兵工生产与军火贸易的双重制约,国内已有的“水连珠”因为子弹缺乏或零件来源断绝,到抗战前装备量进入低谷。

这种老枪三次在历史关键时刻进入中国,前后使用一个世纪!

二战期间苏军装备的莫辛·纳甘步枪均是改进的较新型号,如图中炮兵使用的1938式卡宾枪。

“水连珠”第二次成批进入中国是在抗战之初。此时由于德、日合流,中国逐步丧失了从德国购进装备的可能,只能转而求助苏联。1937年8月起,苏联根据《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开始向中国提供经济贷款和军事援助。到1941年停止时为止,共提供“水连珠”50000支、步机枪弹1.2亿发。这些武器,对维持从淞沪抗战到武汉会战正面战场的战力起了积极作用。另外,苏联还曾为新疆军阀盛世才提供过一批步枪。著名书法家武中奇曾回忆道:1938年10月9日,时任八路军四支队特务大队大队长的他率部前往益都县开辟新游击区,途中遇到一架低飞的日本轰炸机,他命令部队用“水连珠”对敌机进行集火射击,几个排枪以后,飞机当即被击落,飞机残骸和俘虏被带回根据地展览,大大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士气。

这种老枪三次在历史关键时刻进入中国,前后使用一个世纪!

抗战期间的中国远征军战士,手中的武器仍是“水连珠”步枪。

虽然国内金陵、汉阳及后来的第20兵工厂均制造过俄式枪弹,但数量远不能满足需要,所以当时部队中仍以7.92毫米口径步枪为主,很多“水连珠”都用来装备游击队和地方部队。李同伟所著《台儿庄大战目睹记》中提到过中外记者采访当地四县边联教导队时的细节:“塔斯社记者见队员中持有俄国造水连珠步枪数枝,要过来看了又看,高兴地对其他记者说‘俄国造的,俄国造的!’我说:‘此枪射程远,威力大,只是缺少子弹。’他说:‘旧枪了,苏联红军已不用了。’”由此可见,当时地方武装中还有少量老式1891步枪。

待到抗战后期及战后,由于美、日武器和国内自产步枪的广泛使用,“水连珠”基本上都退居二线,但在局部有少量使用。曲波所著反映东北剿匪斗争的小说《林海雪原》第八章“跨谷飞涧、奇袭虎狼窝”中就有“孙达得端起水连珠当当两枪,那匪徒往后一仰,连人带枪滚下沟底”的描写。

这种老枪三次在历史关键时刻进入中国,前后使用一个世纪!

朝鲜战争中,美军陆战1师5团2营F连突袭15号高地志愿军阵地后缴获的1944式卡宾枪。

这种老枪三次在历史关键时刻进入中国,前后使用一个世纪!

张桃芳在阵地上。有趣的是,芬兰、前苏联和中国狙击手个人最高纪录保持者使用的都是莫辛•纳甘系列。

随着鸭绿江边燃起的烽烟,“水连珠”迎来了在中国最广泛的一次使用。入朝参战初期,志愿军装备的枪械种类相当混杂,后勤供应压力沉重,迫切需要统一。所以1950年11月,国内跟苏联紧急签订了以现汇购买36个步兵师轻武器的协定。1951年初志愿军开始成建制换装,一年后完成35个师,共换装各类“水连珠”步枪15.1万支,初步实现标准化。由于苏联前期提供的都是战场上回收的1891/30式、1938式旧枪,多半使用过度,附件不全,胀膛、卡壳的现象比较普遍,所以志愿军战士对其不是很满意,甚至有人把它叫做“脚蹬枪”(卡壳时得用脚蹬才能打开枪机)。

这种老枪三次在历史关键时刻进入中国,前后使用一个世纪!

雷锋和他的战友们在一起。他们使用的都是国产53式步骑枪。

而后期提供的1944式则成色较新,而且该枪较短、出入战壕方便,精度也不错,因而很受战士们欢迎。特等功臣张桃芳曾使用“水连珠”步枪,以442发子弹击毙214名敌人,创下了志愿军冷枪杀敌的单人最高战绩。同时,国内也根据苏联提供的技术资料,对1944式进行仿制和改进,定型了1953年式步骑枪,并于次年开始装备人民解放军。1955年1月,包括53式步枪在内的全套国产轻兵器,在解放一江山岛的战斗中首次使用。

这种老枪三次在历史关键时刻进入中国,前后使用一个世纪!

使用53式步骑枪和56式半自动步枪进行对空射击训练的女民兵

这种老枪三次在历史关键时刻进入中国,前后使用一个世纪!

作为少数民族护青和狩猎工具的“水连珠”步枪

53式步骑枪自此一直生产到1962年前后,而在部队中则装备到1970年代初期,才被56式半自动步枪所取代。退役的各式“水连珠”多数用于民兵训练,即使到1980年以后,边疆地区牧民和民兵仍有少量用于护牧和狩猎。同时,由于“水连珠”有精度好的优点,以其为基础改进的大口径运动步枪在国内也有广泛使用,一直到新世纪之后才陆续退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