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比劉邦到底差哪兒,為何不能一統天下?

魔力俠曹操


劉邦vs曹操,後者何以不能統一天下?

差別在於兩點:

1,二人待人方式不同,造成了幫手和對手之勢迥異。

2,二人政治策略不同,造成自身政治地位有異。

劉邦起事之時,天下反秦之風狂飆,歸楚之志幾無。項羽雖然焚燬咸陽,衣錦還鄉,但是他也只是自封西楚霸王,並未能取得天下共主的資格。儘管“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但楚損人則有餘,自立則不足。很快,被人擁立的楚王就被人魚肉了。這樣以來,“天下”是分崩離析的一盤散沙,各自為戰,雖有聯盟而不能持久。這是大局,是時勢,是環境。

劉邦之待項羽,心忌而面恭,雖有鴻門之險而能全身以退;到了最後一戰,必使其授首而後已。劉邦之任韓信,授以專制之權,乃至於封其同為王爵;到了戰後,則想方設法鉗制之,先是削爵為侯,後更屠戮了之。

曹操就不同了。他起事之時,漢室餘威猶在,天下仍有恢復之盼。雖然董卓忝滅,但是曹操尚需借重漢室之名以討不臣。二袁繼沒,曹操仍要南征北戰,仰賴“漢丞相”的旗幟來體現名正言順。直到做了“魏王”,才算直起腰桿,建立健全自己的組織。但是,劉備迅速自封為漢中王,使曹操無法妄自尊大。江東孫權,進攻或力有未貸,保守則尚自有餘,又謙虛謹慎,絕不倒捋曹毛。這樣,曹操一直就沒能佔有長江流域。

由於曹操長期自居臣位,他的用人策略就不能不受到影響。劉備被認作皇叔,他無可奈何;關羽提出“降漢不降曹”,他也不好反對;關羽掛印而去,他還得做些表面文章;劉備流竄荊州和益州,他更不能下令劉表、劉璋捉拿;獻帝說一句“你願意輔佐就稱臣,不願意輔佐就自便”就把曹操嚇得冷汗直冒。甚至他手下的謀士,有些“心向漢室”,他也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即便是殺荀彧,也不得不採取了相當隱晦的手段。當孫權勸進時,曹操說出了火爐的話,充分表明了曹操對漢丞相這個招牌的依賴性。直到曹丕篡位,還湧現出幾個漢室“純臣”呢。如果再考慮潛伏極深的司馬懿,可以看出曹操深知自己根基不穩。所以,關鍵是大局。曹操若是象王莽那樣積極向上,登基稱帝,恐怕真的就坐上火爐了。


平說客


第一,劉邦的對手是無腦的項羽,曹操的對手是精明的劉備和孫權。

劉邦剛出道的時候,就遇到了項羽。他們兩個並肩作戰,所以劉邦對項羽瞭如指掌。他清楚自己從正面對付項羽是不現實的,所以一直從側面,從項羽內部來瓦解項羽的力量。而且到了後期,也絕對不跟項羽硬碰硬,採取反間計來對付項羽。劉邦陣營十分明白一件事,項羽的腦容量是比較小的,他只裝得下軍事,卻裝不下治理全國的想法。



反觀曹操所面對的劉備和孫權,那可就完全不是一個等量級的對手了。首先劉備就不用說了,從草根開始,在江湖上摸爬滾打的二十多年,這江湖經驗完全不比曹操差。沒想到孫權也是個人才,接任了父兄的基業以後,居然強悍到可以抵禦曹操強大的進攻。

第二,劉邦時期,諸侯們的野心小,對國家統一的概念模糊,而曹操時完全相反。

這跟人的觀念先進性是有關係的,劉邦那個時候的諸侯國雖然非常多,但是天下一統的觀念在這些人腦子裡是比較模糊的,可以這麼說,在當時除了劉邦陣營以外,其他任何一個諸侯都沒想過要一統天下,就連項羽也是一樣。他一直想要恢復到春秋爭霸時期的場景,自己一統了天下以後,卻依舊分封各路諸侯王,這簡直就是過家家。

再看看曹操時期,大漢王朝已經經歷了四百年時間,一統天下的觀念早就深入人心了,不僅曹操想要這麼做,劉備和孫權都希望能夠完成這件事。此外其實包括袁紹袁術這些人也都想一統天下,這難度係數不是打了一丁點啊。

第三,曹操打仗靠智商,劉邦打仗靠韓信。

兩個人最大的區別就是,劉邦本人不會打仗,基本上自己上陣的都是輸的結果。而曹操就不同了,他不僅會打仗,而且十分精明,甚至曾經將自己的軍事生涯編寫成了一本兵書。這兩個人的文化水平實在是相差太大了,

這就好像看到晚霞的時候,劉邦只會叫臥槽好美,而曹操會寫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的名篇。但是劉邦的這個特點引出了一代戰神韓信,而曹操的這個特點,只會讓手下厲害的角色被壓制下去。仗不可能都是自己去打,所以曹操在這一方面比劉邦要遜色一些。


江湖小曉生


一、首先二者都是有謀略的人,有政治眼光;

1、劉邦手下有更多能獨當一面的大將:韓信、英布、周勃、彭越。這些大將都有著豐富的作戰經驗。

2、曹操同樣有張遼、曹仁。

但是劉邦可以運籌帷幄在千里之外,能放心的授權給手下將領。識人用人,能充分讓他們發揮才能,幫助自己打下江山;同時能有機會,讓他們幫助自己培養更多的人為自己征戰沙洲,開疆擴土。

而曹操生性多疑,對於身邊人戒心太重,很難真心信任,做到放心授權給下屬。幾乎每場戰役都有曹操指揮的影子。對於管束或者控制慾太強的領導,下屬很難發揮,久而久之下屬的智慧容易更磨損。

所以說作為想稱王稱霸的人,有戒心很正常。但是要有個度。同時要懂得放權,自己掌握大方向。給下屬發揮的空間。

三、古往今來,真正的王者,大多數都運籌帷幄的,讓別人為自己效犬馬之勞。而自己位居後方,坐鎮。 同時要有識人用人的能力,同時懂得信任。


雪兒xuelijiaoyu


只能說曹操生不逢時,而且沒有地利優勢。

劉邦芒碭山起義時,真正對手大秦帝國已經風雨飄搖,劉邦一夥足以把大秦推翻。再加上勇武過人的項羽,兩夥人不費什麼事就把朝廷弄倒了。

剩下的就是劉邦和項羽的天下之爭。在劉邦面前,項羽的政治方面顯得那麼無能,好多有本事的手下都轉投劉邦陣營,其中就包括壓垮項羽的最後一根稻草————韓信。崇尚武力的項羽說什麼都不會想到,最後的失敗,竟然源於自己的一群棄將。

劉邦能奪取天下,建立四百年漢室江山,和他會識人用人有直接關係,佔同樣比重的原因是他的對手項羽有雄霸天下的武力,但是沒有政治能力,幾乎完全沒有。

曹操起兵時,已經是諸侯裡的末者,連敗逃的呂布都早已稱霸一方。北方有袁紹,烏桓,公孫康,西南有劉璋,西北有西涼軍,南方更有淮南袁術,荊州劉表,東吳孫氏集團。其他都好說,袁紹雖強大但是無能;烏桓和遼東之敵離得遠,輕易對曹操構不成威脅;呂布沒有正面交鋒的實力;袁術見識短淺;劉表無意爭雄;劉璋闇弱不成氣候。唯獨西涼軍和早期就開始籌備的東吳孫堅父子可以成為當時敵手。於是,曹操大殺四方的道路開始四外延伸了。

平呂布,滅袁紹,破烏桓,定遼東,死袁術,降劉琮,一切看起來都是那麼順利。下一個目標,曹操把目光盯在了荊州的鄰居,東吳身上。

可是,看似相對更容易對付的東吳,竟然在柔弱的外表下隱藏著巨人殺手的面孔。赤壁一戰,東吳依靠地理優勢,以三萬人的弱旅,把不識水戰的曹魏幾十萬大軍燒的只剩幾百人。此役不僅讓曹操蒙羞,更讓曹魏士氣和資源損耗過大,此後數年,都沒敢對東吳動武。

最讓曹操感到不舒服的,是趁這個緩衝機會,喪家犬劉備竟然壯大起來。這劉皇叔本來沒有地盤,後來遇到陶謙、劉表這些好人,竟然有了徐州、新野等地為落腳點。本來兵不滿三千,將不過關張的劉備,赤壁之戰時已經能出一萬兵力相助東吳了。赤壁之戰後更是發展迅猛,聚集文武的速度瘋長,也和東吳一樣成為了曹丞相的大敵。

這也只能是讓曹操頭疼,最要命的是,劉備和孫權都會招攬人才,更會重用人才,他們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手段幾乎成正比,堪與曹公比肩。也正是因此,才有了三分天下的局勢,魏蜀吳三方勢均力敵,誰都吃不掉誰,曹操又怎麼能統一天下?

如果把劉備、孫權換成項羽,曹操沒準也能成事。畢竟項羽再勇,也就是比呂布強一些吧!而縱觀歷史,又有幾個純武力的戰將能統一天下的?沒有政治輔助,誰都白搭。

可惜,曹操南過不了長江,西吞不了蜀漢,只能眼睜睜看著這兩塊大肥肉在自己眼前晃悠卻吃不著。沒辦法呀,誰讓這兩塊肥肉太有思想呢!


禁街虎1


曹操比劉幫差在那裡?

。。曹操是有真才實學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造旨也很深,他同劉邦比一個是統一天下,一個是三分天下,從智慧和才能,曹操不比劉邦差,而且要比劉邦強。

那麼曹操為什麼不能統一天下,這是時代不同。曹操所處時代十八路諸侯割據,還有很多煙塵。曹操的一身沒有閒著他蕩平了這麼多諸侯和煙塵,能幫未代皇帝劉協撐了近二十年的天下,如沒有曹操劉漢早改朝換代,曹操還能堅持道德操守,他有能力,有條件。有人脈稱帝而他堅持富貴不能淫的古訓,在世界上實在難得。

曹操最後還留著孫劉二家沒有統一,這個問題很簡單:因為漢沒太亂了,要去收入掉那麼多軍事體團實在太費時費力,這個事實同當時一個人的壽命發生了矛盾。曹操逝世年令也不算大,如果老天爺再他五年一一十年壽命,曹操統一全國是不在話下,(只要有司馬懿壽命)。這場諸侯爭鬥的時間實在拖得太長了,堅直在一代人中不能完成。

劉邦就不一樣了,在秦二世時未年,全國軍事團當然也有,但沒有三國時那麼多,幾個小煙沒多少時間被項劉兩家蕩平,接著就剩楚漢二家,在爭戰了沒幾年,在亥下一戰,劉邦就統一了天下。

不過劉邦雖統一了天下,他的道得操守同曹操不可比了,為了鞏固劉氏政權爛殺功臣,這說明劉邦只可同患難,不能共享福的獨裁者,你即使過慮政權旁落,搶你江山,那麼你把他們的權收了,官撤了,把命留著呢?把他養起來,那麼你才是明君。後朝宋太祖要比劉邦髙明得多‘杯酒釋兵權’,做到皆大歡喜。


老龔166916589


曹操和劉邦對比的話,首先他們所處的環境不同。劉邦所處秦末,由於苛政加之秦統治時間太長和二世得位不正,民心對於秦朝的歸屬性並不高。而曹操的漢末就大不一樣了,大漢統治四百餘年,民心歸屬性非常高,更多的人嚮往的是重建漢室,而非再建新朝!!

其次是人才的問題,一般人都認為曹老闆手下人才濟濟,能人輩出,實際對比劉邦,曹老闆的人才能力還差上不少,特別是韓信張良這種頂級人才。再者,曹老闆的人才並非都盡為其所用,很多人都是為自己的家族牟利,對曹操仍然有所保留,而這些人才也在為自己的利益勾心鬥角,這也是人才太多的缺點!!

第三,就是大家都說的對手上也有一定差距,項羽此人缺點太過明顯,雖然打仗勇猛,萬夫莫當,卻並非是作為一個統治者的最佳人選,而劉備和孫權的確是一代梟雄,無論是御下還是治國都有其獨到之處,這也是曹操統一過程的最大阻力


哈哈一顆心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有一個落腳點:就是曹操一點都不比劉邦差,能不能一統天下,不是一個人比高低、比上下的事情。天下一統,總歸還要講一個天地人和的事情,只有天時地利人和三者歸一,天下一統才能實現。

首先,為何說,曹操一點不比劉邦差。有這麼幾點可以佐證:一是論出身,曹操可以稱得上官二代,而劉邦不過是出於市井的遊民;二是論才學,曹操能文能武,如果不是醉心於政治,沒準曹操就能成為一個專業級、重量級的大詩人,而劉邦在這方面明顯不如曹操;三是論知人善任,兩者可以說旗鼓相當。劉邦有蕭何、韓信,曹操有荀彧、郭嘉,都是治世之能臣。四是論心機,都可謂奸雄,都有狡兔死走狗烹的理念和行動,一大批名臣驍將因為兩個人的私心好惡,而命喪。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曹操不存在比劉邦差的問題。那為和沒有像劉邦一樣一統天下呢?

原因有三:

一是曹操沒有劉邦的天時。大澤鄉起義,秦朝就已經走在了滅亡的路上。秦朝統一後基本上只維持了15年,同時沒有把自己的皇親國戚分封到各地,六國紛起,大秦不但沒有人來救,甚至外地沒有皇族延續正統。而劉邦留下的制度是郡國並行制,還留下祖訓:非劉氏稱王者,天下共擊之。因此擺,在曹操面前的,縱然漢室日薄西山,但至少天下還是姓劉的天下。因此,曹操第一個階段“推翻舊王朝”就很難完成。

二是曹操沒有劉邦的地利。說到劉邦,真正能對他的政權帶來威脅的只有項羽,而項羽的謀略卻差了他不止一個檔次。但曹操就不是這樣了,他真正掌握到一定實權的時候,各地軍閥已經都盤踞一方。曹操耗盡大半生,靠著實力與運氣並行,才將北方的大大小小的軍閥一一擊敗,而真正到與劉備孫權抗爭的時候,曹操對手的實力已經是相當深厚的了。

三是曹操沒有劉邦的人和。劉邦當時奪取天下時,攻佔的是人心盡失秦朝。而曹操發家則靠著挾天子令諸侯,漢朝當時雖大勢已去,但在百姓的眼中卻依然可以依仗。而各地的諸侯,沒有誰主動願意為曹操俯首稱臣的。同時他的名聲很差,在統一天下的道路上也必然困難重重。

綜上可以得出,天下可以是一人之天下,但是單靠一人之力也是難以完成的,領袖改變歷史,靠的總歸是團隊的力量。

 

 

 

 


凱哥說史


差就差在做人的底線上,曹操是官宦人家出身,總是會顧忌許多的。他是既要把事幹了,還要堵天下人的嘴。劉邦則不然,典型的社會地痞無賴,做人做事是沒有底線的,只有一個目標,為達目標誓不罷休。

兩個人的共同之處在於都是亂世梟雄,都想取天下而代之。兩個人所處的環境又基本一樣,都是身逢亂世,群雄逐鹿,都成為最終的強者,問鼎天下只是名義上的事,劉邦什麼都做到了,曹操在名義上沒有這樣做。

兩個人的不同點前面已經提過了,曹操最終沒有廢漢立已,也在於其已經過場面,挾天子以令諸侯不是更讓天下人臣服嗎?自己放開手腳幹事,還有人給擔著干係,何樂而不為?這是過末人、明白人、清楚人的做派。反觀劉邦,為一已之利,可以說是什麼都不管不顧,倒也成為中國男人崇拜的對象,可悲可嘆啊!中國的歷史,就是這樣一部歷史!


金兔王豫生


曹操與劉邦、他倆的性質不一樣曹操面對倆個強大對手、在加之他人品不好、好多將領與士兵都有混一天少一天的想法、幾次討伐劉備都以失敗告終、軍士一起鬨連他自己都把頭盔跑丟了、軍心大亂何能不敗、等後來老了心有力不足、指望兒孫也不極於事、可劉邦不是、對手只秦皇、還是劉項二人合戰秦軍、秦亡後、韓信與張良瀟何設計、十面埋伏於亥下滅了項羽、他倆不能同等看待?


用振江


其實不是曹操比劉幫差多少,而是他的對手劉備和孫權實在是非項羽可比。

曹操雖然文可治國,武能安邦,是古代少有的集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一身時梟雄。但他生不逢時。漢末三國,是個英雄紛起,群雄逐鹿的年代。他的對手,劉備和孫權又都有經天緯 地之奇材,更有諸葛亮周瑜等能臣之輔助,所以只能 空留遺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