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虎上将,武艺高强的赵云,为何处境会有些尴尬?

扈炀


两救幼主 忠勇可靠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攻打荆州,刘表次子暗弱无能,无法抵抗,于是选择了投降。刘备不愿意投降曹操,但是如果正面对抗曹操大军,以刘备当时的实力,无异于以卵击石,于是刘备不战而逃。路过襄阳的时候,城中十万百姓自发跟随刘备逃走,由于携老扶幼,所以行军缓慢。曹纯率领五千骑兵,很快就追上了刘备。在混乱中,刘备与夫人和刘禅走散。赵云得知幼主下落,不顾自身安危,冲入地阵,杀了个七进七出,救回了甘夫人和刘禅。这里可以看出赵云忠勇可嘉,胆识过人。第二次是刘备刚入西川,孙权就派人去接孙夫人回东吴,理由是吴国太病危,还顺带着要求带刘禅一起回去。从后来的孙夫人一去不返,可以看出,刘禅是要带回去当人质的,此时还是赵云挺身而出,第一个跳上孙夫人的船,将刘禅接回。其实还是很危险的,如果没有张飞接应,赵云一个人恐怕会有生命危险,但他全然不顾,再一次体现出他的忠勇可靠,所以刘备才一直把他带在身边。


不合时宜 不被重用

赵云虽然忠勇,值得信任,但是却会做一些不合时宜的事情。比如刘备平定益州后,有人主张封赏诸将。但赵云却反对这么做,他甚至搬出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典故,还主张把田产房屋分给百姓,让百姓安居乐业,刘备自然无话可说,采用了赵云的建议。如果赵云是拒绝自己的封赏,自然是没有错,还能得到高风亮节的美名,但是你赵云不能代表其他同僚拒绝封赏啊。要知道刘备集团是外来军事集团,诸将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就是在当地安家,得罪了同僚,自己的升迁道路怎么会畅通呢?第二件事是襄樊之战失败以后,刘备主张举全国之力攻打东吴。这时候,赵云又出来劝谏,说我们的敌人是曹魏,而不是东吴,曹丕篡位,人神共愤,理应北伐,如果打败了曹魏,东吴自然称臣。这里体现了赵云的天真,蜀魏本身实力悬殊,曹魏有那么好打败的吗?刘备东征的目的名义上是为了给关羽报仇,实际上是为了解决荆州问题。襄樊之战失败以后,蜀汉和东吴彻底决裂,在没有确立新的盟约之前,贸然北伐,大概率会遭遇两线作战的不利处境。要北伐,首先得解决荆州问题,赵云没能领会刘备的战略意图,还不断的给东征制造阻力,估计刘备看到他也是又好气又好笑。这方面,诸葛亮就做的很好,刚开始他也劝谏,但是后来就全力支持刘备了,前面说到,荆州集团是外来军事集团控制当地,是一个军政府,蜀汉核心荆州集团不能出现分裂,所以诸葛亮和赵云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诸葛亮的劝谏更像提醒,孙刘联合才能抗曹,提醒刘备悠着点打;而赵云就是实打实的制造阻力了,显得有点一根筋。面对这样的赵云,刘备怎么会放心让他独当一面呢?

综上所述,赵云武艺高强,忠勇可靠,在私德方面无可挑剔,但是在处理一些公事上,会做一些不合时宜的事情,既得罪同僚,又得罪主公,实在是不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因此处境比较尴尬。欢迎有不同见解的朋友留言评论,喜欢的话点赞关注,支持一下吧。


郑憨子


一是因为平民出身。记得我小时候看过电影《圣女贞德》,贞德也是平民出身的一位战士,却带领法军解放了奥尔良、兰斯等一些重要战略意义的城市,受到了贵族们的猜忌。这个也能解释他曾经在公孙瓒麾下不得志的原因。

二是他和诸葛亮的私人交往亲密让刘备隐隐感到不安,尤其是他谏阻刘备伐吴,刘备对他的忠贞的怀疑在失去理性的情况下有所加剧。

三是刘备临终托孤时对他暗授节钺的同时,为了保护他和希望他能效忠于后主,故意制造了他被雪藏的假象,让自己的儿子即位之后为他擢升官职。

四是诸葛亮为了扩大荆州派政治利益集团的影响,暗撤了赵云的中护军职权,解散了由赵云的副将陈到节制的京畿亲卫队。

五是街亭失守后,诸葛亮为求自保,面对仇恨日渐抬头的益州派士人,诸葛亮选择了再次牺牲北方元老派作为妥协的政治筹码。作为北方元老派的最后一个勋臣,赵云险些失去所有的兵权(之前的兵权在被暗撤中护军一职时已相当于分出重要的一部分给诸葛亮),险些遭遇牢狱、诽谤和妻儿连累这样的事情。自此他总算明白了刘备临终前对他说的话和做过的事。也看清楚了自己生命中的这两个人。然后他在抑郁、冤屈、悲伤、不甘、气愤和懊悔中,自己找人弄了点会在半夜毒性发作的药散掺入用来“治病”的药汤中喝下。

不得不说,他固然这一生,是壮丽伟大和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然而作为一个被后人视为最完美的历史人物,他作为真善美的化身,他的结局,就像他自己的英雄偶像李广、霍去病那样,是带着一种凄美悲壮的死。也许,他的确是季汉政权中期的重大损失,正值年富力强的五十多岁便饮恨离开了人世。


又凶又皮常山赵子龙


赵云蜀汉王朝的元勋宿将,一生对刘备父子忠心耿耿。“功莫大于救驾”,单凭两次救扶幼主,赵云的功劳在蜀汉乃至整个三国都算得上独一份儿。然而,赵云在蜀汉集团的地位略显有些尴尬,似乎并未受到刘备的重用。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赵云长期做的是刘备的警卫工作,看似是刘备的心腹干将,但和关羽、张飞、马超等人长期独当一面相比,算不上重用。第二,刘备当汉中王,五虎将中其他四人分别被封为前、后、左、右将军,关羽张飞和马超还“假节”,唯独赵云被封了个“翊军将军”,这个称号并不是正式的武将官职,属于原创的杂品将军。第三,刘备称帝后大封群臣,有军功的将领很多都封了侯爵,连马超的堂弟马岱都做了陈仓侯,五虎将中又是单单落下了赵云,别说列侯,连关内侯都没混上。所以三国的爱好者都为赵云鸣不平。其实,我认为赵云不受重用是有原因的。

第一,汉末三国是门阀世族的天下,当时选拔官吏,首先看的是出身,然而才看能力和品行。马超没有什么突出贡献,凭什么在蜀汉集团中能身居高位?很大程度上由于他出身官宦门第,世代望族。无论曹操、孙权还是刘备,想坐稳位子都必须得到这些门阀世族的支持。刘备封赏群臣,就要考虑益州本地豪门和他的班底荆州集团之间的利益平衡,需要做出让步的时候,出身不好、没有背景的赵云就成了最合适的牺牲品。

第二,刘备从起兵以来,心里一直想的是如何成就自己的霸业,“匡扶汉室”只不过是他为了吸引人才而打出的幌子。开国称帝后,他的目的达到了,也就露出了真实面目。如果他真有兴复汉室的打算,就不会为了私愤而兴兵伐吴了。而赵云则是真心为兴复汉室而奋斗的,他当初就是被刘备的口号所吸引,才投奔到刘备的麾下,与其说他忠于刘备,倒不如说他忠于汉室。刘备即将称帝的时候,大家都忙着劝进,但唯独赵云没有参与。可见,在政治理念上,刘备和赵云是存在严重分歧的。

第三,赵云秉性耿直,容易得罪人。刘备平定益州之后,就有人主张将房舍田产分赐给诸将,赵云认为天下未定,远没到分封享乐的时候,不赞同这种与民争利的做法,在他的直言相劝下,刘备才打消了这个念头,但赵云也因此触动了很多同僚的利益。刘备要征伐东吴,赵云私毫不顾面子,直来直去地批评:“曹操才是国贼,不是孙权。”这样直来直去的说话办事,肯定得罪了很多人,评功升职也很少有人替他说话。

所以,赵云不受重用,既有出身低微的影响,也有和领导理念的分歧,自己缺乏情商,为人处世不够圆滑也是一个方面。


红袖添香夜读史


尴尬,这个词语用的好,居然不知道从何而分析。

赵子龙人品有亏,自然不被重用。

千古薄幸赵子龙,他和嫂嫂生了两个儿子,最后他为攀附高枝选择了始乱终弃;倾国倾城的樊氏,苦苦守候八年;重情守义的赵范,盼他担起责任…

《三国演义》第52回,说了这么一桩赵子龙拒婚事件:

公元208年。赵子龙打桂阳时,桂阳太守赵范是赵子龙真定老乡,投降了。投降后赵范请赵子龙喝酒,认赵子龙为哥。并想把漂亮的寡嫂樊氏嫁给赵子龙。赵子龙“闻言大怒而起”,坚决拒绝,“一拳打倒赵范,径出府门,上马出城去了。”结果兄弟顷刻翻脸又变仇人,赵范怒而造反,无端再起一场大战。

这事透着十分蹊跷。

第一奇怪之处:赵子龙只带3000人马去打桂阳。桂阳方面实力远超赵子龙,太守赵范却一心投降,一投降就和赵子龙结拜兄弟,并请赵子龙接收地盘。兵不血刃解决问题,这本是件难得好事。赵子龙却偏不接收,存心在赵范府上拒亲翻脸,非要打一仗流血牺牲。

第二奇怪之处:赵范的寡居嫂子,三年前就提出改嫁对象条件:“第一要文武双全,名闻天下;第二要相貌堂堂,威仪出众;第三要与家兄同姓。”这简直就是针对赵子龙而设置的条件,还提出“愿陪嫁资,与将军为妻,结累世之亲”。赵范转述时也说:“你道天下那得有这般凑巧的?”

第三奇怪之处:赵子龙拒婚的理由很奇怪。赵子龙当时厉声曰:“吾既与汝结为兄弟,汝嫂即吾嫂也,岂可作此乱人伦之事乎!”首先这个结为兄弟也就几分钟之前的事,又不是真的兄弟,赵子龙就强调你嫂子就是我嫂子,这话说得也太勉强了;其次即便为兄弟,弟弟的嫂子就是哥哥的老婆,这不是更合逻辑的事嘛,东汉末年根本没有什么寡妇守节从一而终之说。寡妇改嫁很平常的事,双方既是同一辈份、又没血缘关系,哪里就严重到“乱人伦”了。同时期的蔡文姬改嫁两三次,也没谁说她乱人伦。总之就是赵子龙找了个不正常的理由,像是存心想翻脸。

事出反常必为妖。我们来看此事背后的真相:

赵子龙在公元192年出道,“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瓚”。这年他38岁了。此后到公元208年一直未婚。拒婚事件后诸葛亮还问过他为何一直单身不肯娶了樊氏。

可是后文赵子龙冒出两个儿子来:《三国演义》第九十七回赵子龙死的时候:“……忽报镇南将军赵云长子赵统、次子赵广,来见丞相。拜哭曰:某父昨夜三更病重而死。”。

书中没说赵统赵广何时出生。但是这点难不倒逸庐,根据《蜀书•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可以考据出来:提到姜维和赵广年龄相仿,赵广后来随大将军姜维与魏兵战于疆川口,临阵战死。而姜维的生年是明确的:公元202年生。那么赵广也应该在公元202年左右出生;他的哥哥赵统还得至少再早一两年出生。也就是公元200年左右。

那么,公元200年左右赵子龙在哪里?《三国志赵云传》正好有段明确记载:公元199年“云以兄丧,辞瓒暂归,先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别,云辞曰:“终不背德也。”然后再看《三国演义》第28回,公元200年赵子龙杀了周仓手下裴元绍占了卧牛山,然后归依刘备。此后赵子龙就没有脱离过读者视线了。

赵子龙的千古薄幸罪恶史,就此揭开封皮:

1、 原来赵子龙还有个哥哥。公元199年去世了,赵子龙以此为借口脱离了公孙瓒,去奔兄丧了。哥哥是丧了,那么嫂子呢?总该有个安置吧。要知道在东汉末年,哥哥死了,嫂子嫁给弟弟,不但不是赵子龙后来说的“乱人伦”,反而恰恰是常见的风俗。

2、去奔兄丧的赵子龙,并未娶亲,却有了一个公元200年生的大儿子赵统。和谁生的呢?嫂子的嫌疑相当大。

3、前文说到:赵子龙出道时是有私兵的,“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瓚。”“义从”就是本家子弟随军。当他奔兄丧时,这些本家子弟当然也是要跟他一起回乡的。赵子龙的下一站就是安排完哥哥丧事后带了族人,从裴元绍手里抢到卧牛山建立赵家的根据地。这时他的嫂子、那些本家子弟“义从”们当然也是一起上了卧牛山。三国中说到这个卧牛山是在关云长千里走单骑去汝南的路上。

4、而《三国演义》第28回中,赵子龙归依刘备时,是他自己单枪匹马下山,刘备认出他后喊了一嗓子,他就跟刘备走了。可见山上的人都没带走。半年后曹操大军平汝南,轻松灭了刘备、刘辟一伙反政府游击队。刘备南逃荆州依附刘表。汝南地面上百姓大量跟随南迁。赵子龙的嫂子和本家子弟们就是这时从卧牛山革命根据地南迁到荆州境内的。

5、逸庐再从古书堆里翻出《蜀书•关张马黄赵传第六》,提到赵范,公元201年刘表从北方南迁荆州的士人中招公务员,赵子龙家属团队自然也很有可能派人参选了,于是,赵范被录取当了桂阳太守。赵氏家族子弟们当然随之上任了。赵子龙知不知道这些事?应该是知道的。

6、《三国演义》表述到此,逸庐发现一件有趣的事:从201年刘备投刘表到203年孙权击杀黄祖,这两年赵子龙在干嘛呢?书中一字未提。一直要等到公元205年,刘备马跃檀溪那时,赵子龙才神出鬼没地又出现了。估计201年赵范上任,赵子龙该到桂阳给家族子弟看场子撑腰的,毕竟数年无战事,他总该照顾好自己从家乡带出来的亲属子弟。当然嫂子更是要照顾好的:想一想吧,赵广何时出生的?202年!

7、时间跳跃到了7年后的208年。在《三国演义》打桂阳战役中,我们又看到一个有趣的细节:从来谦冲恭退的赵子龙竟然和张飞争抢任务,态度十分坚决,绝不退让一步,最后刘备只得做张飞工作,把任务交给了赵子龙。争的是什么任务:攻打桂阳。

一口气七条推理过后,我们可以还原赵子龙拒婚事件的秘密全豹了:

“身穿缟素,有倾国倾城之色”的樊氏,原来就是赵子龙的嫂子。逸庐不好不负责任地乱说赵子龙和樊氏早有奸情,但很可能是在他哥尸骨未寒、赵子龙回家奔丧的时候,就接管了樊氏,一年后生下了长子赵统。三年后在桂阳樊氏又生下了次子赵广,而这时两人依然没有名分。

接下来就很好解释赵子龙为何抢着要领打桂阳的任务了;也很好解释赵范为何不想抵抗只愿投降了;赵范和赵云,难怪同乡、同姓又同年那么巧到离奇了:原本就是老赵家的人嘛,自然打不起来,怎能让别家插手。

赵范就是当年赵家子弟“义从”中的一员。虽然后来靠自己努力成为了太守,但在赵子龙眼里总是下属。可以念旧和你称兄道弟,但是你要蹬鼻子上脸对老大的婚姻指手画脚,老大焉得不怒?《三国演义》中后来刘备、诸葛亮对赵范都没有真正为难,最终刘备“遂释赵范,仍令为桂阳太守”。正史中记载赵范的结局是“不知所踪。”

一往情深的樊氏美女顶着赵子龙嫂子的名头,给他生了两个儿子,一心想要个名分,所以才对改嫁一事提出坚决坚决的条件:非赵子龙不嫁。但是她没有想到,在这个乱世,心上人赵子龙竟会如此赤裸裸地始乱终弃,终归是心事成虚画。她日后的结局如何,演义中没有一点交代。可想而知,这位绝色佳人此后的漫漫人生路,要么是忧郁中死去,要么是孤灯伴余生。

赵子龙为何不纳暗款八年、已有二子的嫂子?刘备、诸葛亮都很不解,在《三国演义》里,孔明谓云曰:“此亦美事,公何如此?”玄德曰:“今日大事已定,与汝娶之,若何?”

逸庐考证之后,终于对赵子龙拒婚案找到了答案:史书记载他曾在208年向南阳望族司马氏求婚,但遭到婉拒。212年他乘人之危,又恬着脸向落难南逃的世代簪缨贵族马超提出联姻,这次58岁的赵子龙终于得逞攀高枝的心愿:娶了马超27岁的的妹妹马云騄。他和马云騄生了一女,嫁给了关平的儿子。

唉,原来赵子龙拒婚案的答案,不外乎一个势利眼的猥琐男人攀附豪门、嫌弃贫贱。后世陈世美也不过如此。赵子龙之人品低劣,行事卑劣,可见一斑。可怜樊氏遇人不淑,孤苦一生。

作孽的赵子云!人品有亏,自然不被重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