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武帝朝的“禁弓弩”辯論:容得下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

因為槍殺案頻發,所以美國人一直熱議著“禁槍”的問題。

但是,在美國禁槍很難,於是禁槍只能是熱議後擱置、擱置後熱議。

2000年前的大漢帝國,也掀起過一場關於“禁槍”的熱議。

這裡的“槍”,不是現代的槍,而是古代的弓弩。

皇帝是國家領袖,丞相是政府領袖。

所以,握有帝國政府大權的丞相府,是個說一不二的衙門。

政府領袖丞相公孫弘,正式向漢武帝提出了“民不得挾弓弩”的提案奏疏。

大漢武帝朝的“禁弓弩”辯論:容得下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

公孫弘 來源網絡

於是,武帝“下其議”,就是把丞相提案交由朝堂群臣討論。

“民不得挾弓弩”的提案,可與不不可,大臣們民主討論後再決定。

史書上只記載了公孫弘和吾丘壽王的正反論辯,但立論足夠有力、駁論足夠充分,朝堂熱議管概全貌。

1.冷兵器時代的王者:弓弩

古弓人為弓,取六材必以其時,六材既聚,巧者和之。

所謂六材,是制弓的六種材料:幹、角、筋、膠、絲、漆。

這種由多種材料製備而成的複合弓,無論是射程還是威力,都要遠強於歐洲的單體弓。

製作一把弓要耗費三年時間,因為製備必取其時,在合適的季節採取必備材料。

加之嚴密的工序,所以弓的威力在冷兵器戰場上是壓倒性的。

大漢武帝朝的“禁弓弩”辯論:容得下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

漢弓 來源網絡

誰有強弓、誰善強弓,誰就可以稱王逆天。

三名匈奴射鵰手,三把強弓、人各幾十只長箭,就可秒殺幾十人的漢軍騎隊。

這就是弓的稱王逆天。

強弓在手,以一當十、以一殺十,一點兒都不誇張。

而比弓更逆天的便是弩。

大漢武帝朝的“禁弓弩”辯論:容得下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

漢弩 來源網絡

這種帶有弩臂、鉤牙、望山、括機等機械化零件的弓,不僅威力更大,而且操作更簡單。

善弓者,要有強力,否則發揮不出弓的威力;還要有技藝,就是你得射得準。

所以,弓箭兵需要極為嚴格訓練。培養一名神射手,是要花錢花時間的。

但是,弩就不一樣了。腳踏上弦即可,端起望山即中、扣動扳機即發。

所以,稍經訓練弩手就可以在戰場上殺死花費數年時間培養的騎兵戰士。

在今天,弓弩都是違禁品。購買和私藏弓弩,是要面臨治安處罰的。

原因就是弓弩殺傷力太大,拿出來就嚇人、用起來能殺人。

弓弩的威力甚至不讓於一般的槍支,配上三稜箭鏃,殺傷力就更是驚人。

2.丞相府的提案:禁民毋得挾弓弩

丞相公孫弘提案“禁弓弩”,有三點初衷:

一是強吏,吏有弓弩而盜無弓弩,強弱之勢立判。

一是止盜,無弓弩則短兵相接、人多欺負人少,官軍必勝。

二是弱民,身懷利刃殺心自起,沒了弓弩,百姓便會守法。

戰國之世,凡有血氣皆有爭心。

兩漢之際,“人懷陵上之心,輕死重氣 ,怨惠必讎 ”,所以任俠之風盛行。

所謂武林劍俠,宋明以降,皆是小打小鬧,而兩漢才是“俠之大者”,官畏吏懼。

原因就是民氣使然。

現在鬥毆打架,也就是“你瞅啥”、“瞅你咋啦”而後拳腳相加。

秦漢丈夫可不玩這個,直接就刀槍相向。

這個社會不好管,當官做吏,確實難。

大漢武帝朝的“禁弓弩”辯論:容得下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

大澤鄉起義 來源網絡

尉、遊徼、亭長皆習設備五兵。五兵弓弩、戟楯、刀劍、甲鎧、鼓。

可見,大漢帝國的基層官吏們,當真是全副武裝而且五兵嫻熟,比之美國警察毫不遜色。

身為政府領袖的丞相公孫弘,早年是獄吏出身。

他是在基層幹過,對此也就深有感觸了。

所以,“禁民毋得挾弓弩”,是很務實的。

因為這一提案的初衷,來自於公孫丞相的基層經驗。

3.吾丘壽王的駁論:無益於禁奸

就權力格局而言,武帝朝的最大特點就是內朝與外朝分庭抗禮,甚至權重外朝。

中朝,內朝也,大司馬、左右前後將軍、侍中、常侍、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也。

漢武帝太強勢,強勢到丞相府成了辦事機關,沒了決策權。

而漢武帝的強勢憑藉就是內朝官僚。

這些內朝官僚也是真得給力,管你丞相不丞相、三公不三公,看不順眼就往死裡懟。

築城朔方的辯論,中大夫朱買臣把公孫弘懟得說不出話來。

中大夫主父偃囂張時,公孫弘也就只能看著他倒行暴施。

大漢武帝朝的“禁弓弩”辯論:容得下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

主父偃 劇照

此時,內朝光祿大夫吾丘壽王繼續開始挑戰丞相權威。

有些事是不辨不明的,吾丘壽王的反駁也是有道理的。

他提出的駁論可以概括為六點:

一是製作五兵,即矛、戟、弓、劍,戈,其目的不是讓人相殺相害,而是安居則制猛獸、備非常,有事則設守衛、施行陣。也就是平時打獵防盜,戰時守衛成兵。

二是五兵為害起於周室衰微,天下無序則智者騙愚、強者凌弱,所以五兵為害非五兵之禍,而是人之為禍。

三是禁五兵不僅不能止盜安民,也不能長保國祚。秦之前車便是漢之所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不僅犯法滋眾而且二世而亡。

四是專心教化使民向善則能長治久安,致力禁防則毫無意義。五兵為害、盜賊滋繁,是郡國二千石長官守吏的責任,而不是五兵弓弩的責任。

五是“大射之禮,自天子降及庶人,三代之道也”,持弓習射是民之俗,也是古之聖王教化民眾的必要內容。

六是為禁弓弩的結果只能是盜賊挾弓弩以傷良民,而良民無以防盜自救。所以,“禁挾弓弩”是在助長歹人賊威而奪良民自救之途。

竊以為無益於禁奸,而廢先王之典,使學者不得習行其禮,大不便。

4.容得下相反意見的漢武帝:上以難丞相弘

漢武帝有很多缺點。

但是,必須得承認他是一代雄主。

因為他做了很多其他帝王沒做成的事。

大漢武帝朝的“禁弓弩”辯論:容得下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

漢武帝劇照

他有一個非常大的優點。

那就是能夠容得下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

他能做觀點的主人,而不為觀點所綁架。

漢武帝就是要打匈奴,而且打得不亦樂乎。

但是,主父偃孤注一擲、上書闕下。

開篇就引《司馬法》: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平,忘戰必危,以此批評武帝征伐匈奴的政策。

但是,主父偃上書後卻立即得到武帝召見,一年提升四級。

漢武帝不僅要打匈奴而且還要治理西南夷。為此,他動用了太多的人力、物力。

為了這個決策而犧牲了這麼多,所以他可能聽不進任何反對意見。

而公孫弘剛一入朝就反對治西南夷,而且數次上書反對。

這還不夠,公孫弘還反對築城朔方,認為這是勞民傷財地瞎胡鬧。

然而,公孫弘並未遭到武帝的打壓排擠,反倒是官越當越大。

70歲入仕,76歲就被漢武帝提拔到丞相的位置,而且還給封了列侯。

大漢武帝朝的“禁弓弩”辯論:容得下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

公孫弘 來源網絡

所以說,漢武帝不是一個簡單人物。就這一點而言,一般人做不到。

對於丞相公孫弘的意見,他不是乾綱獨斷,而是你們辯論。誰說得有理就是聽誰的。

光祿大夫吾丘壽王勝,平津侯丞相公孫弘敗,所以就聽吾丘壽王的,駁回丞相提案。

“禁民毋得挾弓弩”,可與不可,其實不重要。

重要的是武帝朝的決策過程,我們更應該看重這一點。

2000年前的那些朝堂精英,並非唯唯諾諾,他們能夠各抒己見、暢所欲言。

而一言九鼎的帝國皇帝,也並非專斷非常,他也會很認真地聽取大臣的意見。

他們都很民主,決策的過程,也很有活性。

公孫弘辯論不過,於是“弘詘服焉”。

他可是丞相,被一個光祿大夫給頂回來。但是,頂回來就頂回來了。

“上以難丞相弘”,可見漢武帝的初心就不同意“禁弓弩”。

但他並不是直接否決丞相提案,而是必須走完“下其議”的流程。

這是難能可貴的。

美國但有槍擊案發生,就會引發禁槍的熱議。

自由派強烈主張禁槍,因為人的生命是可寶貴的。

而保守派則會趕緊提出種種駁論,強調這是公民的權利。

對於自由派和保守派而言,禁不禁槍可能一點兒都不重要,而是要趕緊站隊。

我們的觀點是禁槍,所以無論該不該禁,我們都要遊行、要發聲、要禁槍。

而另一波人也是如此,該不該禁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的觀點。

大漢武帝朝的“禁弓弩”辯論:容得下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

美國民眾抗議禁槍

2000年前,那個任性的漢武帝,能夠容得下不同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

觀點是他的工具,他能做觀點的主人。

而2000年後,我們是不是能夠做到呢?

可能真心做不到,我們好像都變成了意識形態動物。

做不了觀點的主人,而只是觀點的奴隸。

但有事件,我們首先考慮的可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思考我們的一貫觀點是應該反對還是支持;我們是屬於哪一夥人,而我們這夥人是會支持還是會反對。

美國人的“禁槍”辯論,不就是這樣嗎?大家先站隊,站完隊然後再互懟。

或者,還有比之更甚的。

那就是很任性的感情出發,腦袋一熱,變成一個純感情的動物。

言語惡毒,必怒人死無葬身之地;行為極端,孤注一擲而不計算後果為何。

可以說,這些人比漢武帝的任性還任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