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周冬雨、王锵主演的电影《阳台上》?

包蕊杰


电影《阳台上》由张猛执导,周冬雨任出品人并特别出演、王锵领衔主演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整日无所事事的张英雄)一直在父母的溺爱下成长。父亲因为与拆迁工作人员陆志强发生冲突而忽然离世,张英雄决定要为父亲报仇。生性懦弱、摇摆不定的他却在不断偷窥、跟踪的“复仇”过程中,对陆志强的女儿陆珊珊(周冬雨饰)产生了复杂而冲动的感情......面对仇恨他会怎么选择。

男主张英雄,22岁生性孤僻、懦弱、善良。就在22岁生日许的愿望都是“富国民强,世界和平”,虽对自己的未来充满迷茫,但这也是一个善良小人物的愿望!

影片中老上海人的优越感在片头就突显出来,直到父亲因为与拆迁工作人员陆志强发生冲突而忽然离世,母子俩失去生活的依靠。搬家时音乐响起,男主抬头仰望毫无颜色的天空,犹如他此时的内心,前方一片迷茫。

寄人篱下的生活,游戏中麻痹自己空虚的心灵。直到陆志强的出现,他决定为父亲报仇。在反复的跟踪、偷窥过程中,他被“仇人”的女儿(周冬雨饰演)陆珊珊深深吸引。他的生活有了一些追求,每天观察阳台上的陆珊珊。不惜因为餐厅同事红毛偷窥女子,与其大打一场。男主终于鼓起勇气再次去找陆志强报仇时,看到仇人也是生活在困境中的普通人,最终被善良拉了回来,豁然释怀。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善良的心地就是黄金”。影中的张英雄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心存善良的小人物。善良不是沉鱼落雁的容貌,不是文质彬彬的举止,不是腰缠万贯的财富,,更不是叱诧风云的权势。善良是黑暗凄冷时的一缕阳光,是干涸枯竭时的点滴甘露,是迷茫无助时的一把搀扶,真正的善良来自心灵深处,是最应该保持的!自己感觉这也是这个电影的一个看点,以上回答只代表本人观点。


又影视


《阳台上》由拆迁引发的仇恨?剧情牵强、不合情理、脱离现实!

电影《阳台上》讲述了男主张英雄,父亲在拆迁中被逼死,“你爸用命换来的钞票”,让他走上了复仇之路。该片围绕“复仇”主题,讲述了因父亲被拆迁逼死的男主,在“复仇”过程中对周冬雨饰演的“仇人”女儿产生复杂情愫的故事。

本片讲述的由拆迁引发的仇恨,剧中有几个情节让人看后感觉完全不合情理并脱离现实,是不是为了卖惨而故意这样拍的呀?

第一、张英雄的父亲张肃清因为拆迁房的问题与政府拆迁办的陆志强发生口角,心高气傲的张肃清突发心梗,撒手人寰,张英雄与母亲因此要接受舅舅的接济而寄人篱下。按理来说拆迁应该赔付了一笔拆迁款,而且父亲的意外死亡,政府应该也赔偿了一笔巨额的补偿金,他们母子俩买一套小点的新房子会绰绰有余,生活不可能会这么窘迫还要靠亲戚接济过日子。看看现实社会,各种各样的拆迁暴发户、拆二代,都是过着衣食无忧的优越生活。网上不是有一个段子吗?我想有一间房,不需要面朝大海,也不需要春暖花开,只需要上面有几个字“拆!拆!拆!”拆迁暴富成了很多人心中的美梦。

第二、按剧情的演绎,陆志强是在一个女同事劝说工作不成功后才对张英雄父亲进行拆迁劝说工作的,应该在拆迁办里属于管理层的身份,身为政府拆迁办管理层人员的陆志强就算不是事业有成,也算是有着稳定的工作,应该不大可能住在这样的破烂的房子里面,不应该是塑造成“平时人模狗样,回家一脱鞋全是破洞”这样的底层人物形象。

第三、剧中的男主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上海是个本邦思想很严重地方,本土上海人自身的优越感在他身上没有一丁点的呈现,反而全是自卑。他去找工作的时候,餐厅老板竟然为了逃避买保险而歧视上海本地人,好像不太现实。一般大多数的北上广打工的人都知道,无论去到哪个大城市特别是上海,很多本地人都是歧视外地人,本地人都有一种莫名其妙和与生俱来的优越感。除非你是一个事业有成或者是非常有钱的外地人,本地人才会对你另眼相看。

第四、从男主生日许愿“国富民强,世界和平”的时候被父亲直接抽了一个耳光的戏上,看出男主张英雄和父亲的关系并不好,整天被父亲骂没出息。按理说他对因拆迁口角而意外心梗去世的父亲的感情并不深厚,怎么会对陆志强的无心之过引发这么深的仇恨呢?感觉这些都很无解,有点牵强,真的太不合情理。你们觉得呢?

 






不不聊剧


一段在电影《阳台上》宣传会上,观众质疑周冬雨“拍烂片”“圈钱”的视频,在网络上火了起来,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首先,抛开电影《阳台上》制作方自己炒作的可能性,也不管是否为恶意竞争者故意诋毁周冬雨,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事实本身,也就是这次观众质疑的电影《阳台上》是否为烂片。

电影《阳台上》是由导演张猛执导,由当红女星周冬雨特别出演,新晋小生王锵领衔主演的文艺片。电影《阳台上》在故事上讲述得很现实,懦弱自卑的男主人公张英雄(王锵饰)由于家中拆迁的问题,失去了自己的父亲,本能的他就认为是拆迁工头陆志强害死了自己的父亲。懦弱的张英雄开始了为父报仇的计划,他便把焦点落在了陆志强女儿陆珊珊(周冬雨饰)的身上,最后却由于爱上了这个傻丫头,对自己的复仇产生了怀疑。



导演张猛还是一个非常有情怀的人,在现在电影极具商业化的年代,赚钱慢慢占据了电影的目的性,当大多数导演在票房的需求下转型后,张猛导演任然在坚持着拍摄类似《阳台上》反应人性和现实的文艺片。他曾说“电影的艺术价值,远高于票房带来的价值”。

作为年度第一部戏,而且还是自己人生中第一次担任出品人的电影,在宣传会上出现遭受观众质疑“烂片”“圈钱”的窘况,身处现场的周冬雨显然有些不悦之色,但是作为出品人的她依然面部保持着微笑。

近来,随着国内电影事业的蓬勃发展,观众们心中衡量电影质量的标杆也提高了,特别是对于小鲜肉小花旦们的演技也有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周冬雨作为当红小花旦之一,自然也逃不过观众们的各类“评判”。



周冬雨自2010参演张艺谋导演的文艺片《山楂树之恋》后,以她甜美俏皮的青春校园系外表,深深地抓住了观众们的心。从此便开始了如火如荼的演绎事业,除了校园班花之类的常规角色,她还尝试过在影视剧《湘江北去》中饰演革命烈士杨开慧,电影《倾城之泪》中饰演一位骨癌少女,在古装剧《宫锁沉香》中饰演善良单纯的福晋,甚至在徐峥导演的电影《心花怒放》饰演一位纯情杀马特。

在电影《阳台上》中,周冬雨饰演了一位智商只有十岁的少女,由于角色的特殊性,导演要求她走路要像个智力障碍人士,但又得有一定美感,这样才符合角色被男主人公喜欢的设定,才足以给观众带来更真实的代入感。周冬雨为了演绎好角色,在开拍前一个月就开始联系“如何走路”,最后走出让导演认可的步伐后,却忘记了自己原来的走路方式。

不管外界的嘈杂声是如何玷污自己的名声,周冬雨都在用自己的努力默默创造出好的作品。固然,我们要拒绝那些学历造假和拍戏抠图的流量明星,但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那些在做出改变和一直努力的好演员。我觉得,不管是演员,还是出品人,周冬雨都在不断尝试,她在努力,我们应该给予认可。你们觉得呢?


买买娱海


周冬雨出道快十年了,相比许多人都已经认识了。她的起点很高,一出道就是张艺谋的电影《山楂树之恋》的女一号,而且作为一部爱情片,票房还不错,也因此周冬雨获得了一些新人演员奖。2016年,她和马思纯主演的《七月与安生》更是拿奖拿到手软,两人都成为金马奖影后。在电影圈,周冬雨的成绩不算差。

但是,最近一部在2019年3月15日上映的电影却在发布会上被观众呛声,说本来很期待的,但是两个小时看下来,完全不懂导演想要表达什么,从头到尾没有完整的叙事逻辑,总结下来就是失望和烂片。对于观众如此直接的批评,可能一众主创人员都没有想到,周冬雨当时有点懵,她说只看了预告,不知道怎么回应。张猛导演则想了想回应到,是表达弱者无力的投向另一个弱者。影片中王锵饰演的张英雄是一个弱者,周冬雨饰演的陆珊珊智力低下,也是一位弱者。

即便导演如此回应了,但是也改变不了《阳台上》质量不怎么样的事实。星妹没有看电影,但是去看了一下原著小说。该片改编自青年作家任晓雯的中篇小说《阳台上》,小说很短,看完后只想说真的不好看,故事和人物一点不吸引人。前面一部分是讲述男主角张英雄和爸爸张肃清、妈妈封秀娟家长里短的事情,还有他们的房子要拆迁了,关于赔偿款的事情。他们的户口少,拆迁前没有听到消息,没有提前迁一些户口到自家里,因此拿不到多少拆迁款。然后张肃清就到处打听消息,吃不下饭、整天灌白酒,为此把自己的身体折腾坏了,最后确定拆迁款只有45万后不久,张肃清就患心肌梗塞去世了。

然后张英雄和妈妈借助到舅舅家,张英雄出门找工作,也想找办拆迁的陆志强报仇。工作找到了,陆志强的家也确认了,他却不敢动手,整天和同事沈重混在一起,还渐渐认识了陆志强的女儿陆珊珊。陆珊珊20岁左右,只有10来岁的智商。张英雄买了个望远镜经常偷看陆志强家,渐渐的喜欢上陆珊珊。但两人并没有发生多少故事就结束了,可能到最后陆珊珊都没有太认识张英雄这个人。

整部小说看下来,就像记流水账一样讲述一段时间发生的事情,结尾很莫名其妙。文字描述的环境感觉脏乱差,人物角色也常常污秽不堪,有故事却毫无吸引力,没有紧张感,看了前面也就大概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看着很沉闷。小说是这样的故事,改编成电影,想必也好不到哪里去。

也许是出于怀旧,也许是出于营造电影当时的时代感,《阳台上》选择了胶片电影的方式拍摄。其实胶片电影的画面不太好看,胶片电影在过去确实很吃香,但是现在可能只有喜欢或念旧的人会想看,而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追随时代潮流看数字电影。

总结下来,难怪观众批评周冬雨主演的电影《阳台上》是烂片,不是没有道理的。还没看,很多观众听到别人的评价就已经不想看了。


星妹说影视


《阳台上》是由张猛导演,周冬雨、王锵主演的一部文艺电影,原来准备在2018年6月1日上映,但是经过影片制作方内部商议,决定延期上映。

电影《阳台上》改编自任晓雯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上海老城区拆迁改造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周冬雨饰演政府拆迁办陆志强的女儿陆珊珊,而王锵则饰演被拆者张肃清的儿子张英雄,张肃清因为在拆迁过程中与陆志强发生口角,突发心梗病逝。此后张英雄在一次偶然机会遇见了有智力问题的陆珊珊,张英雄通过与陆珊珊的交往,发现自己渐渐爱上了“仇人”的女儿,这种心理上变化让张英雄不知所措,他是不是还应该去“复仇”呢?

周冬雨饰演的陆珊珊是一个智力有问题的女孩,而王锵是初次拍电影,这部影片对于他们两个来说都有很大的挑战。周冬雨为了演好这部电影,经常要揣摩一个心理年龄只有10岁的女孩子的言行,王锵则穿行在上海的老胡同里,为的是要找到影片中人物的感觉。他们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使得这部作品更加完美。

这是一部关注百姓市井生活的电影,通过一个经常会发生的故事来呈现人物的心理变化,虽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但是透过细致入微的情节刻画,使得影片中的人物十分立体,仿佛就在你我的眼前。


文渊阁大学士2018


看过电影,用半个小时,读完了任晓雯的原著。

写得有点出乎意料。

首先与设想中的女作家情感细腻,华彩绚丽,动辄铺陈一大堆形容词不同,《阳台上》的文本简练朴实,甚少描写心理,主体放在行动和对话上,作者评判和卖弄的金句也没有,只把想象中的断面冷酷地推给你看,之后便不再管。

有些傲然。

其次是,电影居然如此忠于原著,所有的剧情,大部分对白都照搬小说,只不过因为原作的内容太短,因此把一些伏笔具象化,同时加入了“东方皇帝”这个略显魔幻的情节。

从电影中,能嗅出一丝敬畏的味道——没有对作者不敬的意思,但在我看来,恐怕《阳台上》算不得如何的名作,片头的一句根据任晓雯同名小说改编也没多少人在意,而小说的容量和文本,由于过于断裂和高冷,太多的语焉不详与弦外之音,压抑下的恩仇和躁动,因此并不适合改编成大家喜闻乐见,希望在电影院里看到的那种电影。

但是《阳台上》真的就这么“忠于原著”地编了——不仅是原著的桥段,甚至以上说过的那些“不适合”,一股脑地都放了进来。

对,就是小说中的那种傲然,段落间的断裂和高冷,以及太多的语焉不详与弦外之音,整体压着的节奏和情感,电影都拍出来了。

主角张英雄,一个二十出头的上海土著。

“上海”,“土著”,加上一点戏剧化的联想,顺理成章就会推导出另一个词——拆迁。《阳台上》也正是以此为引子,不过和大部人想象中的“一夜暴富”,“夜夜笙歌”不同,主人公张英雄家里,就一间小房。

房子小到似乎都没有摄像机的容身之处,人物被框定在窗框,门缝之间。观众们只能是远远的窥视,即便是在影院中,声音也似乎断断续续,若隐若现的传出来。

这使得《阳台上》一开始,对于观众就不太友好。自以为能看出些门道,于是总觉得导演是在炫技,而就算没有此种联想,逼仄的画面,也让人看起来不甚舒服。

而如此的风格,就算没有读过小说,看这架势也基本断了“一夜暴富”的爽片念想,很明显,这会是一个生涩且压抑的展开。

说起来在如今的时代,一线城市的“土著”几乎都被妖魔化,掌握着话语权的外乡人在各种可以表达的地方发泄着对于户口这种古老的隔离制度的不满。而土著作为此类制度最大的受益人群,自然成为了被集中攻击的对象。

一夜暴富的拆迁户,爱吹牛游手好闲的浪荡子,精打细算贪便宜又排外的老大妈……几乎已经成为了大众对于“土著”们的刻板印象。而那些几代都飘荡在这片土地上的底层“幽灵”,则隐匿在大都市魔幻的背景中。

一脸精明的粉店小老板迟疑地审视着张英雄,和他说,店里不招上海人。而作为张英雄也很识趣地“讨价还价”——主动降低自己的薪资要求,顺口瞎编了一下上一次工作的履历。

“土著”身份不仅没有成为找工作的便利,反而成为了被盘剥的借口。这一点对于很多在北上广深打拼,万事俱备,只欠户口的中产阶级,总有点为之气结。

但是于身无所长的张英雄们同样气结,个中原因却大为不同:这层身份亮丽光鲜,自己却并没有榨取出其中最大价值的能力。

在这一点上,怂怂的张英雄和他那看似嚣张的父亲本质上并无不同。作为一个无业游民,色厉内荏的张肃清也只有在儿子面前才有些许威严。而当面对“拆迁”这种千载难逢的阶级跃迁机会时,“朝中无人”的张肃清所能想到和做到的不过是给窗口办事的塞两条烟。而看似是“人下人”的搓澡工,却早就听到了风声做好了“飞升”的准备。

老张的气急攻心最终发作在陆志强来做思想工作之后,但病根早就深埋于他沦为无业游民却依然自吹自擂感觉良好的那一刻起。张英雄和他的母亲却只能把仇人和凶手的头衔冠在陆志强身上,这既关乎客观与认知,同时也是一种弱者的心理上的保护机制。

在承认世界险恶和自己无能之间,总是前者比较容易。

“拆迁”之于贫民区的土著,如同古老的“鲤鱼跳龙门”的寓言,我们一直以来关注的都是跃过龙门的几只锦鲤,而忘了还有黑压压一片挡在龙门外的咸鱼。

像张英雄这样的小鲤鱼,能力所及,以及目光所及,只能到门卫的那个位置,更深一层已经无暇去想,况且仇恨的出口总要具象化,说到底陆志强也不算冤。

所以,敌人,就你了。

所谓的“阳台上”,是陆志强家的,阳台上的景色,是周冬雨饰演的陆珊珊。

“看”是贯穿全片的一个动作。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张英雄刚刚配好眼镜,踉踉跄跄地走在泥路上,先是用模糊的主观镜头变现其看到的世界,渐渐清晰后,镜头后移,出现了张英雄的后脑门,又变成了第三人称的手持跟拍。

整段情节的叙事性不强,信息量也寥寥,但是——如此地表现配眼镜后的世界,导演的想法和技法都值得称道,看到这一段时,不禁想起了河濑直美的《沙罗双树》开头的两个小孩子的追逐戏。

——然而对于很多观众而言,这一段无甚趣味,最大的意义就是“眼晕”。

对于“看”更为显性的表达是张英雄对于“阳台上”的偷窥,透过一层玻璃,望远镜中充满了暧昧的粉红色。而在张英雄萌动的幻想中,画面又变得清晰明亮。关于“性感”的阐释张猛确实理解独到,击穿我这颗直男心的,居然是周冬雨的一次抖肩。

对的,就是张英雄幻想中的那次抖肩,在我看来,算是《阳台上》最为精华的镜头。

——然而,如若刻板地按照考语文做卷子的方式,来讨论“这段剧情表达了什么意义”,“承载了多少信息量”……恐怕问起来答起来,都会无趣。

《阳台上》的电影,更像是一篇散文,结构松散,篇章间无处不存在着断裂感,作为主轴的张英雄有些苍白,相比之下,他身边的沈重倒是很有些色彩,不过也失之单薄。而像陆珊珊,和陆志强,更只是为了激励张英雄成长的功能性人物,几乎没有个人华彩的一面。

电影值得称道的是导演张猛独具匠心的镜头语言,无论是对于“看”这个动作的诠释,还是对于少年眼中的“缪斯”形象,都令人印象深刻。

前面说了,手持跟拍让人想起河濑直美,而张英雄和沈重一起坐摩托车在隧道里的那场戏又让人想起北野武的《坏孩子的天空》。当然,导演有可能是受到启发,也有可能是殊途同归,而我作为观众,只是瞎联想和胡乱揣测。

大致如此。


王小民的吐槽


周冬雨的《阳台上》刚上映,小编就迫不及待的去电影院看了。
先说说观影结论:这部电影故事比较空洞、整体节奏拖沓,男主的演技撑不起故事架构,女主周冬雨长相过于精明,不适合演弱智,但是影片的视听语言运用很到位,完美的刻画了男主的迷茫、 怯懦、叛逆又不失善良的个性。
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弱者报复弱者的故事。
整日无所事事的张英雄(王锵饰)一直生活在父母的溺爱下。
父亲因为拆迁,与工作人员陆志强发生冲突而意外离世,张英雄决定要为父亲报仇。
生性懦弱、摇摆不定的张英雄为了复仇,来到陆志强家对面的一家面馆打工,却在不断偷窥、跟踪的复仇过程中,对陆志强的女儿陆珊珊(周冬雨饰)产生了复杂而冲动的感情。
在不断偷窥的偷窥过程中,张英雄也渐渐发现这个社会并不是非黑即白,陆志强也是弱势群体,他的女儿陆珊珊(周冬雨饰)是个弱智少女,女儿的男朋友是为了拆迁款才和女儿假结婚。
故事的最后,张英雄在猥亵了陆珊珊后,放弃了复仇的念头,继续了他懵懂迷茫的生活。
整部电影的台词很少,男主的表情也都很僵硬,要表现人物的性格以及心理特征,全靠电影精湛的拍摄手法。
这部电影是全胶片拍摄,运用了大量的主观镜头,以及手持拍摄,镜像和隔断,和片中大量的偷窥,跟踪戏非常契合,完美的展示了人物心理活动以及推进了剧情的发展。
电影的开篇,是用仰拍的角度,用压抑的远景交待了男主张英雄(王锵饰)迷茫又叛逆的性格。在镜头中,70%的画面是轮船的墙壁,在轮船上远远的站着男主角,男主抽着烟,面无表情的盯着远方。
开篇的远景拍摄以及整部电影的暗色调,一直在暗示着男主沉重、迷茫的心情。
整部电影都是以男主为独角戏,大部分镜头都是围绕男主展开的。让我们来看看影片是如何刻画人物性格的。
首先,从服化道可以看出男主是个入世未深的少年。
男主理了个平头,习惯穿白色轵T恤和短裤,很像是学生装,说明了他是一个入世未深的懵懂少年,男主会抽烟,喜欢打游戏,每次遇到转折点,都会出现男主在打游戏的画面,说明了他是一个怯懦的人,征服不了现实,只能逃避在游戏里。
其次,从剧情来看,男主很迷茫,很懦弱,但又不失善良。

男主本来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家庭里,父亲的去世使得他和母亲要寄居在舅舅家里,男主失去了依靠却又不知道怎么办,于是迁怒于拆迁的工作人员陆志强,决定向陆志强寻仇,但在寻仇的过程中,他又是左右摇摆不定的,迟迟不敢动手。

电影里有一场梦境,就是男主梦见自己在澡堂里把陆志强捅死了,那一段长镜头拍得浑然天成,把梦境中心狠手辣的他和现实中懦弱的他形成了鲜明对比。

男主同时也有善良的一面,电影里有个情节,男主的室友沈重怂恿他去偷别人钱包,虽然他被迫偷到了钱包,但是也为自己偷东西的行为所不耻。

电影里还有一个情节,男主偷听到陆珊珊(周冬雨饰)的男朋友是为了钱假意跟陆珊珊结婚,一时想替陆珊珊出气,于是尾随那个男人,在男人上车的瞬间捅了他一刀,但是捅下去的只是刀柄,男主并没有真的敢动手伤人。

通过电影镜头和情节,这部电影就已经做到了能很好的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剧情发展,再加上色彩的运用,使整部电影更加立体。
比如,张英雄躲在男厕所,隔着玻璃窗偷窥陆珊珊扎头发的镜头,蒙上了窗纸的昏红色滤镜,代表着张英雄的欲望。
比如,夜晚跟踪陆志强的镜头,是阴郁的蓝色调,照映出张英雄内心的不安与困惑。
再比如,陆珊珊洗头和雨中撑伞的镜头,画面呈现出透亮的绿色,则代表着陆珊珊的天真。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运用了大量的镜头语言以及色彩色调,从文艺片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是合格的,但是作为商业片,它运用了太多专业的电影手法,注定了是不被大众所接受,毕竟大部分观众的观影需求还只是停留在娱乐的层面上,只在乎剧情是否合理,演员演技是否到位。
小编来看这部电影的最大动力,其实是周冬雨。
周冬雨在片中出场的次数并不多,但是每次出场都能惊艳到我,周冬雨在这部电影里又美出了一个新的高度。
周冬雨饰演的陆珊珊被男主角从头到尾跟踪偷窥,电影里有一场偷窥周冬雨的戏,拍周冬雨的镜头相当直男,她的脸、胸、臀、腿仿佛逐个被摄影机爱抚,即使她平板身材而且毫不暴露,也有一种清纯的性感,诱惑力十足。
总之,这部电影只推荐给喜欢张猛或者周冬雨的观众,毕竟影片过于文艺,不适合普通大众观看。

影评叫兽


电影《阳台上》在3月15日上映,该片由王猛主演,周冬雨特别出演,在片中周冬雨扮演一位天真纯洁的少女。周冬雨饰演的陆珊珊清爽的着装和甜美的笑容,很容易就让人勾起对初恋女友的回忆。

不少观众去电影院观看电影《阳台上》都是冲着周冬雨去的,而此次周冬雨在电影《阳台上》的出演,也是突破自我极限,首次挑战一个低智少女,也是难为精灵聪明的周冬雨了。

而电影最大的惊喜除了周冬雨在新片《阳台上》亮眼的造型以外,还有一个让观众意想不到的是,看电影《阳台上》看着看着就看出了家的感觉,影片中一股股浓烈的上海口音,勾起了很多在外奋斗的人对家乡美好的思念之情。

其实在愚记君看来,电影《阳台上》并非只是因为上海话的缘故才勾起了这么多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上海话只是一方面,而真正的“罪魁祸首”是电影太过真实,才让观众和电影的节奏产生了共鸣。

胶片记录真实的世界

电影《阳台上》完全采用胶片技术拍摄,不同于摄像机拍摄,胶片成像技术更加的贴近生活,胶片上每一丝光和胶片产生的反应,都如同光线是真实的穿射进瞳孔一样,仿佛胶片就是观众的眼睛,胶片的每一次成像,仿佛就如同亲眼所见一样。

拆迁、偷窥、暗恋与生活息息相关

电影《阳台上》的故事主题比较小,小到仿佛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一个人,不论是否富裕,都能够亲身经历一样。《阳台上》这种描绘真实世界的文艺题材片,立足于现实平反世界,然后提炼出精神层次的情感,以反应本片要传达的社会理念。

因此作为文艺题材的《阳台上》,并不负责满足观众对其它非现实生活的幻想。正是这种贴近真实生活故事的电影才更容易与观众形成共鸣。

恰到好处的音乐和色彩

同样在电影里,音乐和色彩的搭配往往都是服务于剧情,而电影《阳台上》中对音乐和色彩的运用几乎到达了极致的地步。不同种类快慢的音乐用来展示人物内心情感的快速转变和波动,剧情紧凑时,心跳加快时,用节奏快的音乐烘托人物内心的种种躁动不安。

而不同主调色彩用来衬托人物平静时,内心的某种情感状态。用粉红色的主色调,来烘托偷窥和欲望,用黄色的主色调,来烘托阴谋和诡计,这一点都做得很好。

所以《阳台上》之所以感人,是因为电影几乎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真实世界。


愚记谈娱乐


近期上映的影片《阳台上》,讲述了拆迁社会大背景下,一个上海普通青年张英雄为死去的父亲“复仇”的故事。正如一些影评者所述,这部电影的剧情简单到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

早在《阳台上》做路演的时候就遭到了批评:“你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我认为你从头到尾没有一个完整的叙事逻辑。”看罢此片,我们会发现,《阳台上》本不是讲一个故事给你听,自然不会有叙事的逻辑。

影片由张英雄的22岁生日切入,许愿时一句“国强民富,世界和平”遭来父亲的一巴掌。作为一个上学时不用功学习的孩子,文化知识没有学到多少,思想政治观念却已经深入脑海。不论贫穷还是富有,你首先想到的不应当是让自己的腰包鼓起来,而是爱国,进而是整个世界。再者,张英雄长期生活在父亲的强权之下,大概也难有属于自己的梦想,只是喜欢玩游戏,按部就班地生活着。

“国强民富”,似乎预示着接下来的事情。便捷的轻轨、高层大楼一次次闪现于荧幕,现代化设施透露着我们国强的气息,而人民在拆迁过程中也将拿到补贴,过上富裕的现代化的生活。

然而办事人员陆志强却故意少算了张英雄家的拆迁款,致使其父在愤怒中离世,母子俩暂居于张英雄舅舅家。自此,张英雄的复仇计划就开始了。张英雄跟踪陆志强找到他家,在陆志强家对面找了一份工作,以便观察,他还买了望远镜、刀具。

影片着重刻画的是张英雄为复仇所做的一次又一次的准备,在这个过程中,其心理变化十分明显。当他看到陆志强为女儿过生日时,想起自己的母亲,于是大半夜回去一趟只为看一眼母亲。这时,生性善良的他似乎有些不忍心让陆志强的女儿失去爸爸。他看到同事教他做坏人,做小偷,看到带着小朋友准备回家的父亲丢掉了钱包、车票,又觉得不该伤及无辜。于是,张英雄几次跟踪陆志强,却最终没能下得了手。

在张英雄的复仇之路中,他感受到了各种人间情感以及命运的捉弄。沈重在社会上混迹多年,是个不折不扣的老油条,当问及其家人时,张英雄才知道沈重的家庭并不温馨,沈重变成如此这般也是不得已。张英雄按照沈重的指点去向陆志强的智障女儿陆珊珊下手,然而她的纯真让张英雄放弃了邪恶之心。

本片讲的就是一定时代背景之下普通小人物的故事,静坐于影院细细体味,能够感受到一个“人”的些许变化,而我们复杂百态的社会正是由一个又一个普通人所构成的……


影视口碑榜


独特的胶片质感,以及不乏技巧和唯美的镜头,虽然为《阳台上》披上了一层乍看文艺的外衣,但作为一部聚焦社会底层小人物的作品,随着剧情的展开,电影并没能真正的去精炼内核,过于杂乱的表述,言之无物的空洞都使整个故事显得越发苍白无力。

《阳台上》所发生的故事其实很小,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个二十多岁没有上学也没有工作的青年张英雄,父亲因拆迁意外离世,打破了他原有的生活轨迹,也让他萌发了对拆迁工作人员陆志强复仇的念头,然而怯弱的性格却使他只能脑补复仇之事,后来他又发现陆志强还有一个弱智的女儿珊珊,转而将目光放在了她的身上,在跟踪寻找复仇机会的过程中,他却对她产生了别样的感情,最后这种感情也使他放下了仇恨。

在这一过程中,空有英雄之名的张英雄,他内心的数次转变本该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但遗憾的是这部电影没有能给予主人公以足够细腻的情感铺垫,这不但使张英雄失去父亲后的迷茫和“为父报仇”的动机,根本不足以感染观众,在之后他对周冬雨饰演珊珊的情感变化也是模糊的,情感的苍白使电影固然在色彩和镜头上有很多的想法和表现,但在最终看来都只是言之无物。

从内核上来看,《阳台上》所一展的有青春的迷茫,也关乎独自面对社会的成长,于此同时也融入了边缘人群和拆迁的社会话题,但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却都很难被划归到现实主义电影的范畴,在电影开始不久其便失去共情的可能性,而过于理想化的一切都使电影几乎看不到矛盾和情感的爆发,当电影终了面对放下刀与仇恨的张英雄,其让人看到的不是的释怀,而是乏善可陈的空洞。

除了剧情和情感,电影在演员的选角上其实也存在很大的问题,作为男主的王锵表现不出张英雄这一人物情感不断变化的层次感,而对于周冬雨来说,这部电影更俨然变成了她的MV,其给人最为直观的映像不是成功塑造了一个智商存在问题的边缘女孩姗姗,只是一个形象清纯,能博人同情的周冬雨。

如果单论拍摄,《阳台上》不乏出色的镜头语言,但这个在迷茫中成长,关乎边缘人群的故事,却并没有发挥出其本该具有的价值,阳台之上难沐阳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