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擒方腊之后,鲁智深为何选择圆寂?

回头时看小於兔


那天深夜,鲁智深在杭州六和寺内听到钱塘江潮信的声音,误以为敌军杀来,操起禅杖准备迎敌。结果僧人告知这是潮信,每年准时而来。鲁智深忽然想到师父智真长老的话:“听潮而圆,见信而寂。”心中忽然顿悟,洗了一个澡,留下一首诗,果断圆寂去了。这就是水浒中写得神乎其神的鲁智深圆寂的故事,出现在宋江征方腊胜利后,是水浒传整个故事的大结局之一。施老先生之所以给鲁智深安排这样的结局,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



一,鲁智深圆寂是角色使命的需要。

鲁智深可以说是水浒中的主角之一,戏份丝毫不逊色宋江,作者用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等流传千古的故事情节,塑造了一个行侠仗义、敢说敢干的脍炙人口的英雄人物。这个人物在水浒中较早出场,一直推动着水浒故事的整体发展,到最后擒拿方腊,梁山走向大结局,鲁智深基本完成了自己在小说中的使命。他武功超群、行侠仗义、不图名利、战功赫赫,也是一种功德圆满。



二,鲁智深圆寂是佛家使命的需要。

作为一名不守清规戒律的佛家弟子,鲁智深似乎与佛教宗旨相去甚远。但是,善良是他的本根,侠义是他的本因,利他是他的本质,鲁智深用一生的从不为己诠释了佛家“我入地狱”的真谛。与那些只会烧香拜佛的弟子相比,鲁智深显然层次、功德更高。另外,佛家讲究的是机缘。鲁智深能进入佛门是一种机缘,擒拿方腊是一种机缘,最后闻潮信而顿悟也是一种机缘。在这多种机缘、多重因素的作用下,鲁智深才会达到佛家的最高境界,,最终圆寂成佛。



三,鲁智深圆寂是艺术感染的需要。

水浒传之所以能成为流传千年的四大名著之一,其深厚的艺术感染力也是重要原因。鲁智深闻潮圆寂,环境烘托得当,艺术感染非凡,用动态的潮水、巨大的声响、诚信的比喻,反衬出圆寂的顿悟、死亡的落寞,成功营造出了一种神秘而不可言说的氛围,也让读者在惊心动魄中感受到唏嘘不已的心理落差、深刻深厚的文化内涵。



我是义薄云天蒋麻子。专注水浒,专注文化。欢迎讨论、关注。谢谢阅读。


义薄云天蒋麻子


这话说得,圆寂还能不选择?提问的人脑子抽抽了吧!圆寂就是死亡,这是主观意志能左右的?这个历史上还有人能硬挺着不死?秦始皇够痴迷长生的了吧,最终还是挂了。而且道教的长生本身也是相对概念,求的是长,而不是永。很多人将长生等同于永生,这本身就是扯淡的事情。鲁智深一和尚,打仗征战了半辈子,身体枯竭,该死的时候到了,谁也挡不住。

虽然原著中智真长老对鲁智深的人生进行了剧透,但是从大方向看鲁智深的人生也是无法改变的。他能够在战争中悟道,最终“放下屠刀立,立地成佛”这已经是非常难得的了。武松从二龙山起就跟随鲁智深修行,到死也没有悟道。当然武松活得了很长的生命,据说活到八十多岁,这也非常值得了。

小说作者施耐庵用钱塘潮水的潮汛和鲁智深的圆寂相结合,这是营造一种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推崇的天人合一的景象。这既是艺术性的写法,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很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在小说中都会有神话性质的梦境、异象、祥瑞等等情节,其实也是这种出发点。从某种角度出发来看,这种天人合一的写法也是小说中角色神性的体现,也标志着对应的角色在故事中的正统性。


惊心鸟


这种问题意义大吗?如果不是专业研究水浒的人士不必探讨这么深入的。


成城医生


大慧禅师为鲁大师执火说:鲁智深鲁智深,起身自绿林,两只放火眼,一片杀人心,忽地潮而去,果然无处跟寻,解令漫空飞白玉,能使大地作黄金。作为当时大宋排名第二的禅师,评价鲁智深让天空飞白玉大地作黄金,按佛家所说的就是成佛了,对于一个僧人来讲,成佛是最高的境界,最大的成就。


修戈矛


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智真长老的偈语。


芙蓉向脸两边开921


不是选择圆寂,而是命运如此。鲁智深虽然不戒酒不借肉,但他绝对是一个大智若愚的得道高僧。一切遵循天道,遵循命运。


低八度的冬天


领悟了大慧禅师的点化,大彻大悟人生不过是虚幻


承韵堂画院


怎么说呢,应该是顿悟了,他就像佛下凡间来历练的一样,他已经历练完了人间疾苦所以圆寂去往西方极乐世界了


拖拉鞋


是他师傅的偈语预言,抓住方腊,他的生命也到尽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