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節縣五馬鎮“倒洞子”水庫的前世今生


奉節縣五馬鎮“倒洞子”水庫的前世今生


在五馬鎮有一個神奇的地方叫做“廟壩槽”。它是由“石灣子、後灣、竹林灣、井灣”四個村所分佈的四道山脈合圍而成,山脈之外形酷似“駿馬騰飛”時的四條馬腿,彎曲著奮力向上。四條山脈匯合成盆地,盆地中部卻被地形擠出了一個“隆起”的山包,形同馬鞍,現在小地名叫“保護鞍”。

奉節縣五馬鎮“倒洞子”水庫的前世今生


傳說,遠古時期,這裡四條小龍興風作浪,要從此經過墨溪河去與長江的夔龍比武,被白馬將軍發現,勸說他們不要去,他們不是夔龍的對手,四小龍不相信,白馬將軍站在山脈的出口處(廟壩槽)說,你們要能夠戰勝我的就可出去,於是他們就在這裡展開了武鬥,最後,白馬將軍化作神馬,用四條腿把四條小龍按在這裡,動彈不得。為了這裡人們長治久安,白馬將軍在這個出口修建了一座廟宇鎮守。後來,四條腿所在地就是這四個帶有“灣”字的村莊,他們戰鬥的這個地方就叫做了“廟壩槽”。

奉節縣五馬鎮“倒洞子”水庫的前世今生


廟壩槽盆地,周邊都是高山深林,山上的雨水、泉水都流向低窪處,時間長了,這裡形成了一條小河溝,由於山上土地肥沃,河溝裡的水呈“墨綠”色,因而這條小溪,被稱為了“黑溪淌”,溪水由東南向西北方向流經整個盆地,形成了大量的水田,人們在這裡種植大米,稻穀成熟的時候金燦燦的一片片,綿延兩三公里,十分壯觀而震撼。

奉節縣五馬鎮“倒洞子”水庫的前世今生


在廟壩與井灣之間有一巨大溶洞,洞口直徑300餘米,洞內寬敞,深度無法衡量,洞內又有三個岔洞,黑溪淌的水最後就流入其中,因為黑溪淌溪水流向與一般的不同,老百姓就給這個洞子取名為“倒洞子”。後來的“倒洞子水庫”也是因此得名.“敢叫黑溪打倒流”的民間戲談也成了當地人的口頭禪。

奉節縣五馬鎮“倒洞子”水庫的前世今生


倒洞子水庫修建於1976年至1979年,由原新民區公所牽頭,中心公社承建,水庫選址在中心公社、鶴峰公社、五馬公社的結合部,完工後能夠解決三個鄉的引水灌溉問題,因此政府發動了12個村的村民義務修建,通過三年時間的艱苦勞動,水庫終於落成。水庫佔地面積約200畝,水位最深達到4米,蓄水量可達3千多萬方。直至1984年,由於當時的地質勘測技術相對落後,地勢低窪的水庫部不能長期承受水的壓力,水庫底部而出現了多處穿孔,而無法繼續蓄水滿足周邊萬畝良田的灌溉需求。至此,倒洞子水庫宣告失敗。

奉節縣五馬鎮“倒洞子”水庫的前世今生


1991年,應尖角鄉人民的要求,政府決心復建倒洞子水庫,決定避開原來的穿孔的地方開始修築水庫堤壩,又是2年多的時間過去了,人們再次發現,新定的水庫底部岩層屬於紅沙葉溶岩,根本就無法滿足蓄水要求,於1994年再次宣佈失敗。從此,倒洞子水庫就變成一個廢棄了的水壩和一個大水泊。

奉節縣五馬鎮“倒洞子”水庫的前世今生


如今這水泊中青草蔓藤盪漾在綠水之中,山風蕭蕭時,堤壩兩邊野花搖曳,湖水順著山體彎彎的曲線綿延深處。那些不能蓄水的地方,已經變成了大片大片的“天然溼地”,溼地中綠草茵茵,野花點點,還有“情侶”徜徉其中,讓人自然而然的產生拍照衝動,在我的第六感觀裡,凡是這種地方,都具備旅遊開發潛力,而且此處連接著現在的數十個“風力發電”的“扇子”景觀,成為旅遊遊線的可能性進一步增大,希望五馬鎮抓住這大好機遇,讓廢棄的水庫變成人們休閒養生的聖地。

奉節縣五馬鎮“倒洞子”水庫的前世今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