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吃饭付银子时,如何判断是多少钱?

骏马说古今


首先,希望楼主不要被电视剧所误导,认为古代中国人去吃饭都是用银子,古代中国,从春秋战国开始一直到清朝,民间主要商贸活动包括下馆子吃饭都是以铜钱作为结算货币来进行的,如战国时的刀币,汉五铢钱自己后期的以皇帝年号铸造的通宝。还记得鲁迅对孔乙己吃饭的描写就是17文大钱整齐排开,这里的大钱其实也就是铜铸币,而这些铜铸币根据直径大小来决定其面额,就和咱们今天的纸币一样,只是没加阿拉伯数字,所以古代民间并不存在计量困难的问题。

其次,国家之间的贸易或者朝贡,在南宋之前,国家贸易或者朝贡都是用绢布丝绸以及铜钱来作为货币开展的,如北宋的檀渊之盟,南宋的绍兴和议,都是给绢多少匹,给钱几百万。还有就是电视剧中动辄国君大悦,赏黄金白银几万几十万,拜托,按电视剧套路,一个皇帝在位基本就够把中国所有的黄金白银挖个几十遍估计都不够他赏的,当然古代也有这样的赏赐,这里的赏赐,更多是以金价折算出的货币进行发放。

最后,在南宋以后,大量白银通过外贸流入中国,而同样要注意的是同时期中国纸币的出现,从此后的元明清三朝,黄金白银更多的是作为国家纸币和小额铜币的担保品存放在国库,很少在基层百姓中流通,如明朝中期,一两银子等于1000文,而后期也是一两银子等于1500文,所以,如果是在古代,吃饭都是多少钱,而不是多少两,而大额商品交割或者皇帝赏赐,说多少两更多是以纸币也就是银票的方式。一直到民国,铸币技术的提升才让银币短暂的进入百姓生活。

黄金白银这类贵重金属,因为其货币属性,使得国家更愿意将其作为自己纸币价值的担保而不愿意它们大量的在市场流通,电视剧里的情节显然是很白痴的,就像你今天去吃饭,会随手丢下一坨金子然后说结账么,万一金价上涨,你这顿饭吃的也真够贵的。


喝茶的小喽喽


在许多古装剧中,都有这样的情节,就是一些人吃完饭结账的时候,放下一锭银子就走了,可以说是财大气粗、气势十足。但是,像这样的场景,在古代的时候,应当不多见。


为什么这么说呢?

以明清时期为例,银子作为货币流通,盛行于明清时期,而且,在明清时期,除了银子,还有铜钱作为货币流通,并且,在市井之中,铜钱的使用率比银子高很多。

在清朝时期,七品官员一年的正式工资,是45两银子,而银子在明清时期价值也不相同,在清朝中后期,一两白银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也没多少钱,合算下来,清朝一个七品知县一年工资也不多,而普通百姓一年赚的钱就更不多了。



而且,如果是去吃饭的话,百姓很少会用银子去付,大多都会使用铜钱,而饭店的商家定价也不会用银子去定价,毕竟银子是价值很高的一种货币,在清朝,不同的时期一两银子能换的铜钱也不同,大致是一两银子换1000文铜钱,甚至更多。


这样的情况下,试想百姓去吃饭,比如说去饭店吃一碗面,一碗面在我们当下就是几块钱,在古代也不可能卖的太贵,用铜钱绝对能结算,犯不上用银子去结账。在鲁迅先生写的短篇小说《孔乙己》中就有描写人们消费的场景:


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

古代时期,人们一年也赚不了太多的钱,如影视剧中那样动不动一顿饭就放一锭银子,是不现实的,人们正常吃饭大多都会用铜钱去结算,这样能算的很清楚,是多少文钱就是多少文钱。当然,也有使用银子的,而商家对使用银子结账的,也来者不拒,毕竟银子的价值比铜钱更高,商家不会跟钱过不去。


說与山鬼聽


用银子付账那都是影视剧蒙你呢,中国人古往今来日常生活交易都是使用铜钱,因为我国属于缺银的国家,所以秦汉以后国家经济发展了开始以金银做为国家政府的储备货币,这个现象其实也是全世界都通行的方法,正应了马克思所说的,金银天热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所以直到北宋初期银子都是国家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储备货币,毕竟和铜钱相比银子依然存在携带不方便的情况。所以在北宋中后期经济大发展后才会出现异地结算形式的纸质结算单,交子。有人说那是纸币的祖宗也说的过去。从南宋开始由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的对外贸易一下子突飞猛进,中国开始成为世界生产中心的角色,他向全世界大量销售他的黄金三大件,瓷器丝绸茶叶。然后他收回的唯一商品就是白银和一部分黄金。这样我国的白银拥有量迅速增大,民间开始以白银完税的形式逐步参与到流通领域。这一进程在元和明朝中期虽然有些减弱但是却从没有停止过,尤其是隆庆朝开始的隆万大开海,更是把中国海贸推向了高潮于是更大量的白银流水般进入中国,经过张居正变法后中国正式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银本位的国家,而且是唯一一个本身不产白银但是却能够用白银做本位币的国家。但是即便如此白银流通结算也依然是大宗交易的货币,人们日常生活结算依然是铜钱,那种喝个酒动不动就往桌上拍银锭的行为只存在于导演的梦里面。


梦竹62142066


古代的物价与现在的物价是不一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