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道光帝?

淡晚6


清朝的皇帝,從入關算起,經歷了大約三百年,十位皇帝,總的來講,趨勢是一代不如一代。

清朝的繁榮昌盛期基本上也就是“康雍乾”三朝,這三朝(加上順治)的時間大約佔整個清朝的一半的時間,而自乾隆之後,大清朝就一直在走下坡路。

道光皇帝是清朝入關以後的第六個皇帝,大清朝到了道光年間,就已經是“破敗之相”了。

從“康雍乾盛世”到破敗之相,說起來責任並不能完全算在道光的頭上,但是道光作為一國之君,沒能阻止大清朝繼續下滑,沒能及時清醒的看到外面的世界的變化和我們的差距,沒能真正的總結“鴉片戰爭”的教訓,只能說明道光是一個“平庸的皇帝”。

按照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觀點來講,道光當皇帝算是“名正言順”,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在整個清朝算是唯一一個。但是,這位名正言順的皇帝的確不是一個“好皇帝”。

在他的那個好大喜功,出盡風頭,也耗盡國力,埋下隱患的爺爺乾隆皇帝之後,他爹嘉慶就開始收拾他爹的爛攤子,嘉慶皇帝在位二十五年,平息叛亂和各地的造反起義就用了二十年,大清的國力進一步消耗,這個看起來很大的國度,已經非常的虛弱,到了道光接手的時候,說是“千瘡百孔”一點也不為過。

道光皇帝能夠讓後人有獨特印象的大概就是兩件事,第一件就是道光是一個“節儉皇帝”,或者說叫“摳門”。第二件事,就是在道光超發生的“鴉片戰爭”,簽訂了中國第一個具有深淵影響力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並由此開啟了整個清朝後期收不住閘的“不平等條約”時代。可以說道光皇帝在位時期,中國歷史進入了近代時期,也逐步走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屈辱狀態。

道光皇帝很摳門,但他的節儉或者摳門更像是“作秀”,而摳門的結果,就是朝廷上下都在爭相扮演“乞丐”,朝堂之上從皇帝到朝臣,打滿補丁的朝服讓朝會看起來更像是“丐幫集會”,但在這個“節儉和摳門”的背後,則是類似於“五十兩一塊補丁”的腐敗,這種腐敗比起“奢華的腐敗”更加可怕。在這種風氣下,官場不但貪腐還浮誇和欺瞞。

一個貪腐的,浮誇的,欺下瞞上的吏治環境,在遇到西方的堅船利炮的時候,焉能不敗?

實事求是的講,道光年間林則徐的“禁菸運動”一開始是得到了道光的支持的,並且“禁菸運動”是絕對的正確的,林則徐所說鴉片盛行的結果是:無禦敵之兵,無充響之銀絕不是危言聳聽,事實上就是鴉片的盛行,在西方世界當中國人就成了“東亞病夫”。

在整個中國當時的閉關鎖國的大環境下(嚴格意義上講並不是完全關上了對外貿易的大門,這個大門從來也沒有真的關上過,閉關鎖國其實是因為自大而拒絕文化的交流和借鑑),指望道光有獨特的眼光和膽識辦好“禁菸”這件事,也是不公平的,整個大清朝,包括林則徐在內,都是把頭埋進沙子裡的鴕鳥,林則徐睜眼看世界,也只是和英吉利交火之後才開始有這個意識,換句話說就是被打疼之後,才開始認真審視自己的這個對手,但這已經很不容易。

道光背打疼,除了心疼那些白花花的銀子之外,並沒有認真對待。《南京條約》整個朝廷都沒有認真對待,從這個角度來講,白花花的銀子算是白賠了。

縱觀道光一朝,這位摳門的皇帝大概就是在發愁銀子的同時勉強維持,想重振大清的心思是有的,但是重振大清的能力和格局都不夠。

不光他不夠,後續的的幾個皇帝一個不如一個。

實在是沒什麼好說的。


步武堂


道光皇帝在位時期,不僅是清朝的分水嶺,更是中國歷史的分水嶺。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英政府以林則徐銷煙為由,派出遠征軍侵華,鴉片戰爭爆發。戰爭以中國戰敗並賠款割地告終,拉開了中國充滿恥辱的近代史。因此,道光和他父皇嘉慶統治時期,也被後世稱之為“嘉道中衰”。

但是,如果拋開清王朝不斷衰落的客觀局面不說,拋開鴉片戰爭中的失敗不論,單從道光的執政表現來看,他還算是一位中規中矩的守成之君,並非昏君、庸君,只是生不逢時罷了。

道光最值得稱道的,就是他的節儉。道光為了扭轉自乾隆以來,朝堂內外養成的奢侈成風的不良情況,帶頭節儉。道光節儉到什麼程度?簡直是到了極度的摳門地步!他可是中國史上第一個穿“補丁龍袍”的皇帝。不僅如此,道光還要求大臣們也不許穿新衣服,這樣就能摳下一點布料費,用來充斥空虛的國庫。

實際上,道光之所以如此的節儉,根本還是因為沒錢。當時,偌大的清朝早已被自己的爺爺乾隆揮霍一空。而自己的父親嘉慶又沒能扭轉困局,在位期間反而接連爆發起義和叛亂,使得國力進一步衰退。最終,交到道光手上的清朝,早已是一個國庫空虛、民生凋敝、千瘡百孔的帝國。因此,道光是不得不節儉啊!

道光不僅要省,還得要極力的維持國內尖銳的矛盾。因此,道光在吏治方面同樣下了狠功夫。他首先對皇族貴胄階級出手,親自處置了一批肆意妄為的皇族貴胄;同時,道光對於那些貪贓枉法的官吏,也是嚴懲不貸,絕不手軟。

不僅如此,道光理政更是謹慎細緻,朝中大小事務,也都儘量安排周詳。比如:有一次,道光召見即將上任的四川按察使張集馨,認真指導其工作安排。他生怕張集馨不能理解,於是又耐心給他打了個比如:

“譬如人家有所大房子,年深月久,不是東邊倒塌,即是西邊剝落,住房人隨時粘補修理,自然一律整齊,若任聽破壞,必至要動大工。此語雖小,可以喻大,即曲突徒薪之論也,汝當思之。”

儘管道光皇帝已經如此節儉和勤政,也一再苦口婆心的勸諫周圍的大臣厲行節儉。然而,他個人的努力,並沒能改變腐朽的官僚階級,更無法挽回清朝國勢衰退的局面。當時的清朝早已積重難返,國家機器的腐敗已經深入骨髓。

正所謂“屋漏恰逢連夜雨”,就在國內矛盾重重之時,西方列強也打來了,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就這樣,道光又倒黴的碰上了中華數千年來不得一遇的巨大變故。

面對英軍的堅船利炮,道光也極力抵抗,也想要繼續維護清朝那“天朝上國”的顏面。但是落後的軍隊和腐敗的官僚,使得清軍在英軍面前根本不堪一擊。最終,道光實在打不過強大的英軍,被迫簽署了中國近代第一份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正式將中國帶進了恥辱的近代......

但是,總的來說,道光皇帝還是一位較有作為的守成之君。只可惜,他生不逢時!道光所處的時代,面對著日漸衰退的國力和堅船利炮的列強,清朝需要的不是守成,不是一成不變;而是需要變革,需要革古鼎新。然而,他並沒有這樣的意識和決心,去改變這一切,只是在本就破敗的清朝大廈上進行修補。結果,道光所做的一切於國無益!



這些歷史要讀


歷史上,道光可以說是一個最為勤儉節約的皇帝,甚至已經到了摳門的程度。在我看來,身為皇帝的他,不僅僅是一個摳門的皇帝,更是一個糊塗蛋,一個閉著眼睛治理國家的糊塗蛋。

據史料記載,道光皇帝從來都不捨得吃頓像樣的飯菜,每天的伙食水平非常低,甚至可以說是到了窮酸的地步,一點兒都不像是一個皇帝。

他平時批閱奏摺什麼的,只捨得用最普通的毛筆和硯臺,甚至誇張到了龍袍破舊了都捨不得更換的程度,打上補丁接著再穿,搞得大清朝的官員們,一時間都“以舊為美”。他們紛紛效仿打補丁,把華麗的衣服穿裡面當內衣,破舊的補丁衣服穿外面,當你看到大清帝國的朝會時,還以為是丐幫在聚會呢。

他的大小老婆們,妃嬪貴人什麼的,跟了他也算是倒血黴了,平時都不能穿稍微靚麗點兒的衣服,破破爛爛的。這也就罷了,反正在後宮裡,大家都穿得都差不多,誰也別笑話誰。可是,這頓頓粗茶淡飯的,連一點油星兒都見不到,可讓人真受不了。畢竟,那會兒不像現在,人人肚子裡油水多,尤其是女人,天天叫喚減肥。

道光皇帝的後宮成員們,個個面黃肌瘦,簡直猶如難民一般,提前實現了現代人“好女不過百”的夙願。一個字,餓!兩個字,太餓!

不可否認,道光從他老爹嘉慶手裡接過來的江山,的確是個破爛不堪的攤子。但是,作為一國之主,處理棘手的問題,總不能像小家小戶過日子,單靠“省錢”來解決吧。果真這樣,那這個國家也就歇菜了。

軍隊打仗沒有軍餉,不管!自己解決。治下的百姓發生饑荒,不管!餓死拉倒。你說,這樣的皇帝是不是糊塗蛋?他還配做一個皇帝嗎?

在他的治下,國家當然是一日不如一日了。當英國佬不遠萬里來找茬時,道光一開始非常堅決,派林則徐去禁菸。1839年6月3日,也就是道光十九年時,林則徐下令在虎門海灘,當眾銷燬英國人的鴉片,史稱“虎門銷煙”。

此舉,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鴉片氾濫和擴散,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也喚醒了人民的愛國熱情。 但是卻惹怒了英國,招來了英軍的堅船利炮,爆發了著名的“鴉片戰爭”。

戰爭打敗了,之前還堅決主戰的道光皇帝,此刻面對氣焰囂張的英國佬,竟然像一隻溫柔的kitty貓,任由老外玩耍。對於列強的一系列賠款要求,通通答應,恨不得把這些年來扣扣縮縮攢下的銀子全給送出去,只求英國人趕快離開。

面對大清朝這樣的龐然大物,英國佬起初也擔心,更沒有想到這麼容易就搞定了。於是,他們提高價碼,得寸進尺,竟然還要求清政府嚴懲主要禁菸的官員。

這時候,另一個糊塗蛋登場了,他就是穆彰阿。此人雖身為軍機大臣,但業務能力卻是零,智商水平甚至為負數,僅能糊弄智商比他更負數的道光皇帝。

穆彰阿向道光奏呈:老闆,現在國家受難,完全怪林則徐胡鬧。本來嘛,人家英國朋友不遠萬里來中國,老老實實的賣鴉片,招誰惹誰了,林則徐幹嘛非得過去,不但收繳了人家的貨物,還給一把火燒了,太不像話了。我看,就把林則徐充軍,發配到新疆吧,這樣,我們對英國朋友也好有個交代啊。對吧?

好,好。好!你說得有道理,朕也是這麼想的,准奏!道光這個糊塗蛋,居然樂呵呵的答應了。

而林則徐雖然很無奈,很失望,但也只能收拾行李,去了遙遠的新疆。沒想到,去了新疆的老林照樣出色,真是金子在哪兒都發光。他和新疆的各族人民和諧共處,儼然成為一個民族之間的交流使者,興修水利,開墾農耕,恩澤一域,至今仍然被當地人稱頌。

之後,大清帝國猶如一隻軟柿子,任由列強們揉來捏去。而全中國唯一一個“開眼看世界”的林則徐,卻被趕到了偏僻新疆的一個犄角旮旯裡挖河渠,幹農活。

好多年後,當時林則徐正在新疆的田間幹農活。突然,有800里加急快馬趕到,發來上諭:林則徐接旨,道光皇帝因為智力太低,危及到了生命,已然歇菜。目前的大清江山,由新皇帝咸豐說了算。咸豐已經幫你收拾了穆彰阿,現在重新起用你,令你現在火速趕往廣西,將造反鬧事兒的洪秀全等人,早日擺平。

林則徐不愧為忠臣,打包行李即刻啟程,結果,還沒趕到廣西就中途病逝了。這樣一個“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林則徐,這樣一代偉人,一代智者,一代英雄,就活活被道光這個糊塗蛋給耽誤死了。

道光不僅糊塗,而且庸碌,可以說他一生都在閉著眼睛治國,統治大清朝。別說建立了什麼豐功偉業了,就連起碼的維持現狀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大清國在他手裡,不僅沒有融入發展的潮流中,反而錯過了最後的發展機會,最終帶入了一個不可逆轉的惡性循環中。可以說,道光一朝,註定了清王朝的必然滅亡。





文史不假


道光帝,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是嘉慶帝的第二個兒子,清兵入關後的第六個皇帝,旻寧幼年熟讀儒家經典,間習武藝,10歲跟隨祖父乾隆打獵獲鹿,乾隆大喜,賜予黃馬褂。

1813年,天理教教徒攻進紫禁城,他以鳥槍擊斃兩“賊”。嘉慶帝很高興,封他為“智親王”,還給他擊斃“賊人”的槍賞賜了一個封號,叫“威烈”。從那時起,正大光明殿裡的密摺裡,便將他列為未來的皇位繼承人。

1820年,道光帝即位,他是一個智力平平但比較勤政的帝王。他努力學習康熙、乾隆這些偉大的先輩,決心要把江山治理出模樣來。他關心治河,減免錢糧,賑濟災民,疏浚河道。他生活簡樸,熱河避暑、木蘭圍獵這些祖上熱衷的活動,他都沒有去過。

不過雖然道光皇帝勤儉在中國歷史上的皇帝是出了名的,但是,道光皇帝的治國才能卻很一般,他雖然一生勤於政事卻毫無建樹,也不會用人,他一生最信任兩個宰輔,一是曹振鏞,一個是穆彰阿,倆人都是庸碌無為。

道光皇帝的性格比較懦弱.做事又優柔寡斷在禁菸的時候,他在禁與不禁之問搖擺不定;當戰爭發生時,他在主戰還是主和之間反覆無常;戰爭失敗後,他只求苟安,得過且過,戰爭失敗後義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歷史有妖氣


道光在清代皇帝中能力處於中等,屬於守成之君。但是,他所處的時代,大清朝經歷一百多年,積累了很多弊病,守成已經很困難,偏偏又遇上世界大變革,英國帶頭用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道光不得已與西方列強簽訂了很多不平等條約。

因此,道光成了第一個與西方簽訂不平等條約的皇帝,也成了與西方簽訂不平等條約最多的皇帝。所以,歷史對道光多有詬病。



道光能力不濟,和英國人開戰,他也不想吃敗仗,也想打勝仗維護天朝上國的顏面。但是他打不過人家,沒辦法,只好認慫,割地賠款。

道光不能把皇位讓給有能力的人,又打不過英國人,除了割地賠款還有什麼辦法?割地賠款丟面子他也知道,那樣做純屬無奈之舉。

道光一生克勤克儉,盡心盡力維護大清這艘千瘡百孔的巨輪,但並沒使它有所好轉。能力所限,我們也不能怪他。但是,大清朝有個機會,道光能把握卻沒把握住,這應該是道光一生最大的敗筆。



道光晚年考慮立儲問題,在他視線內有兩個侯選人,一個是老四奕詝,一個是老六奕忻。奕忻聰明伶俐,弓馬嫻熟,文武雙全,綜合素質比奕詝強很多,但是最後他選擇了奕詝繼承大統。道光認為奕詝孝順且有仁德之心。

其實,道光時期已經發生了鴉片戰爭,打不過英國才簽訂了不平等條約,這種恥辱道光應該有深刻的烙印。嘉慶時的白蓮教起義道光是知道的,他還親自和白蓮教的分支天理教交過手,大清朝風雨飄搖的狀況他不是不清楚,選一個有能力的接班人這是最簡單的邏輯,讓奕忻接班才是正道,亂世用能人嘛!



道光在選擇繼承人上搖擺不定,最後在遺詔中封奕忻為親王,封奕詝為太子,他以為奕忻會全力輔佐奕詝,兄弟倆共同擔當,齊心協力共渡難關。道光真的很傻很天真,上位後的奕詝擔心能力強的奕忻搶皇位,根本不讓奕忻上前。

假如讓奕忻繼位,以奕忻的能力和眼光,必將快速拉近中國與西方的距離。可惜道光的錯誤選擇,讓中國失去了一次機會。


豫有得


道光皇帝是個比較鬱悶的皇帝。

小時候家裡有一些清代的銅錢,就拿著玩,被門上一個老爺子看到了,就過來和我念叨:“恩,這個康熙的值錢,乾隆的也不錯,道光的不值錢。……”

當時就很詫異,為什麼獨獨道光的不值錢呢?老爺子略正經的說:“道光道光,把家裡的錢都倒出去光了,能值錢嗎?”說完揚長而去,然後我就把手裡的道光銅錢全扔了。。。

大清朝到了道光朝,經歷了貌似繁華的康乾盛世,有經過竭力守成的嘉慶朝,到了道光這一朝,衰勢明顯,大清這架機器,像經過了最高峰的過山車,正以勢不可擋之態向下滑落。

在這個滑落的過程中,自然和社會方面的因素,均值得我們重視。

一、一場南半球的事故

嘉慶二十年(公元1815年),此時的道光皇帝35歲,正當壯年,而離他當上皇帝還有五年,這一年,大清國貌似沒有發生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而在這一年,南半球的印度尼西亞松巴哇島北部,有一座火山進入活動期,這座火山名字叫坦博拉火山。

坦博拉火山

這是世界歷史上,爆發規模最大的一次火山。從四月五日,一直持續到七月中旬,釋放的能量,相當於美軍投放在日本廣島的小男孩原子彈威力的6.2萬倍。火山灰直達平流層,遮擋了太陽的光芒,此次火山爆發造成的影響是全球尺度的,第二年,也就是1816年,被稱為無夏的一年,夏季氣溫低於平均水平,氣象災害也頻繁發生。

據陝西地方誌記載:

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 四月,定遠廳大雨雹,鳥獸多斃。六月初九日,商南縣雷雨交作,水漲淹斃衝失二十六口;初十日,寧羌州大雨驟急,山水陡發。六月,神木、府谷縣雨雹;初十、十三日,榆林縣雨雹;十四日,綏德州雨雹。閏六月十七日,綏德州、米脂、靖邊縣雨雹。閏六月十七日至十九日,榆林縣雨雹。閏六月二十二日,永壽縣雨雹。乾州大水,村廬多傾圮。

這場氣候浩劫才剛剛開始,在道光一朝,出現了持續性的農作物減產,各地雖無明顯災害,但是一直處於一種緩慢的衰落狀態,農作物減產,銀貴錢賤,農民生活日減窘迫。

紅框所示即為道光朝(1821——1850)銀錢比價,可知銀貴錢賤趨勢明顯。(圖引自林滿紅:《銀線:19世紀的世界與中國》)

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坦博拉火山大爆發引起的北半球氣候變動,降雨量段時間內集中增加,造成的土壤養分流失。有學者將這種緩慢而持續的農業減產稱為“暗荒”。

二、誰動了皇帝的銀子

道光二十三年,一個小案件傳到道光皇帝的耳朵,大清銀庫的管理人員,由於分贓不均,狗咬狗一嘴毛,結果還讓皇上知道了庫丁偷盜官帑的事情。道光皇帝震怒,老子整天節省的一個錢都想分成兩半花,你們這些狗奴才,還敢偷盜國家的錢!立即命刑部尚書惟勤等人嚴查。

這一查,真是查出了個天大的案件。

銀庫裡應該存有歷年積餘正項銀一千二百餘萬兩。而在逐袋詳細查驗後發現,倉庫中只有存銀二百九十萬餘兩,共計短少近一千萬兩。76%的大清財產,都被這些貪官汙吏偷花了!這當然也不是一時半會兒的事情,庫兵偷銀的方法,大家都知道,相關的官員更是知道,每年例行的核查,也是賄賂橫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大家你好我好大家好。

道光皇帝知道後氣的發抖,說不出話來。看到奏報後的道光帝顫抖著手在奏摺上硃批道:“朕愧恨忿急之外,又將何諭!”若不是仗著年輕身體尚好,指不定被氣出個高血壓來。“實屬從來未有之事,覽奏曷勝忿恨”,“不知諸王大臣有愧於心否?朕自咎無知人之明,抱愧良深”。

三、道光皇帝的口頭禪

檢索道光朝實錄,可以發現,道光皇帝有個口頭禪,四個字,“伊于胡底”。

該省有清查之名,無清查之實,續虧新虧,伊于胡底!
似此藉詞短少,年復一年,伊于胡底!

其工用既有增加之年,即應有減少之年,若每歲有增無減,伊于胡底!
除開銷外,攤徵輸將,更難以數計,糜帑病民,伊于胡底!
若年年拋護,有塌即拋,糜帑誤工,伊于胡底!
朋比為奸,坐享厚利,若不及早釐剔,其流弊伊于胡底!

等等,至少有三四十處記載。

“伊于胡底”的意思就是:你丫的們什麼時候是個頭啊!還有完沒完了!

道光皇帝是清代最為節儉的皇帝,這一點毫不誇張,但是這也挽救不了大清的頹勢,正如上文所言,一些無法預料的自然變動,加上積重難返的制度腐敗,整個大清如同失去控制的巨輪,只能靠著慣性前進。眼看著鴉片流入,白銀短缺,眼看著英法堅船利炮攻入,任由道光皇帝這個焦慮的舵手費盡心思,也不能改變什麼。伊于胡底!,道光皇帝一次次詰問,天地無言,大清沉默。只有帝國的餘暉,灑在紫禁城的赤牆黃瓦上。

道光皇帝像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請關注@熊二History。


歷史寶藏


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生於公元1782年,是滿清入關以後第六位皇帝,是清朝唯一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皇帝。嘉慶皇帝第二子,登基的時候年近40,在位30年。公元1850年駕崩。終年69歲。在他在位的時候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也就此拉開中國近代史的序幕。

乾隆在位的時候,曾言大明亡於萬曆,但乾隆料想不到是,他日有人說滿清亡於乾隆。話雖如此,但承擔這一責任的卻是道光這個倒黴蛋。應該說,道光這個皇帝的能力比較平庸的,繼位之初平定平定新疆張格爾叛亂,維護國家的統一.但這對道光來說也就是唯一一件出彩的事情,但就此之後再無建樹了,面對三千年未有之變局,讓道光這個庸主來處理實在是難為他。道光既然治國無能,也只有在道德和節儉上做文章。

滿清歷代皇帝,也不僅滿清皇帝,中國封建歷代皇帝像道光這樣強調節儉治國的。道光下詔,旗員六品以下,不得衣著綢緞,一律布衣布靴。對於不能節儉的官員,加以處分。道光皇帝從自身做起來不穿新衣服,。他只有一件衣服沒有補丁,那就是龍袍,僅自己穿舊衣服,還規定後宮嬪妃也要穿舊衣服。皇后過生日,道光皇帝就請滿朝文武吃碗打滷麵,難得還宰了兩頭豬。道光的個人的節儉於國無用,滿朝文武在道光面前清正廉潔。但背後卻是驕奢淫逸。道光永遠都想不到,他打補丁衣服花了50兩銀子,不知道要能做多少件新衣服。有此也可見道光的無知和愚昧。但道光的節儉只是做給別人看的,道光最大奢侈就是給自己建陵寢。也就是說道光看重身後事、光陵寢就建了兩次,耗費白銀260萬兩,而他祖父乾隆那麼敗家也只不過花費了230萬兩。

道光皇帝雖然對滿朝文武苦口婆心,諄諄教導,但滿清的腐敗已經是已經是積重難返。滿清各地官員依舊貪汙成風,,一個官員過一次生日,都要花掉八萬兩白銀,道光皇帝白白得了個勤勞節儉的美名,與國無用,於家無用。道光皇帝的節儉只是個人行為,對滿清國家政局和經濟危機的解決沒有任何用處,國家衰敗卻是江河日下、以致有的大臣感慨:為什麼乾隆朝揮金如土而國庫充盈,如今日日節儉卻民生罕裕,“豈愈奢則愈豐,愈儉則愈吝耶”?

鴉片戰爭的失敗,責任首先是國家制度的落後、把責任只歸咎於道光帝是不應該的,換成誰都都一樣,積重難返,到道光時期滿清已經是日薄西山已經是無力迴天了。道光如果說一點責任沒有也不是一點責任沒有。起碼缺乏戰略遠見和改變的決心。正如一個人所說,貌似平庸卻頻斷要務;乾綱獨斷又不免優柔寡斷;重用賢能也信任佞臣;厲行節儉反而被後世取笑為摳門兒吝嗇。他資質平庸卻不甘於現狀;他對王朝的沒落無力迴天,又以精衛填海般的毅力與勇氣去搏擊宿命。在鴉片問題上。道光優柔寡斷,搖擺不定,主戰主和沒有一個準主意。一會這樣一會那樣,一會禁鴉片,一會又延遲禁菸。這實在不是一個英主所為。龍袍打補丁,現在看就是作秀,邀買人心。

滿清朝由盛轉衰,道光皇帝正好處在這個十字路口上。在一個王朝興衰更替的關鍵時候,道光卻沒有起到一個皇帝應有的作用,實在不是一個雄主,處在這個積重難返、自古未有的變局,王朝鉅變的的時期,道光已經心有餘而力不足了,事實上已經承認失敗了。滿清的割地賠款就從他開始了,中國近代的屈辱歷史也就此展開。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道光帝是一個優缺點比較明顯的一任皇帝,他在任期間國庫空虛,所以他非常節儉而且命令後宮嬪妃也必須一律節儉,另外,他兢兢業業,勤政與勤儉幾十年如一日,重用能臣,對貪官汙吏嚴懲不貸。但是,他做事迂腐、守成、毫無開拓進取之心,且凡事力求嚴謹求穩,處事優柔寡斷,所以,道光帝雖然勤政但難有作為,對於朝政的內憂外患沒有能力應對,這也導致了後來禁菸運動的失敗。

道光帝即位時,由於從清朝初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清王朝已經積重難返,千瘡百孔了,與西方列強之間的差距也越來越大,後來的鴉片戰爭更是加速了清王朝的覆滅。鴉片戰爭失敗,道光帝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開啟了中國近代史的苦難歷程,道光帝作為最高統治者自然難辭其咎,這也成為他一生的汙點,無數次被後人所詬病。

總結:道光帝雖勤儉持政,但是抱殘守缺,優柔寡斷,所以說道光帝雖稱不上是昏君,但也不是明君


明亮study


皇帝,這個具有特殊身份的群體,坐擁世間榮華富貴,縱橫捭闔普天皇土,高傲俯視芸芸眾生。

但偏偏有這樣一位皇帝,崇尚節儉,身體力行,畢其一生。他就是在其位30年的道光。

道光皇帝是個平庸守舊的皇帝,想要禁菸結果卻導致了鴉片戰爭,不敢對付英國人又搞得中國很丟人,實在是弄得他很無奈,也弄得大清國很無奈。

毋庸置疑,在清朝的12位皇帝中,道光皇帝最為節儉。即使放眼歷史上古今中外的皇帝,他的節儉意識也是最強的。但是,因為他所處的位置高高在上,所處的那個時代已經腐化奢靡,所運行的國庫空虛羸弱,對所展現的國情民意並不知曉,他所倡行的節儉,也就成為了歷史的笑談。

那麼,他到底有多節儉?

和一些只是表面講大道理、宣傳出來的節儉皇帝不同,道光皇帝是真心的推行節儉。據說,身上穿的衣服要不是洗過三次,不會換下來。道光穿衣,不僅不追求華美,甚至倡導破衣縫補後繼續穿用。

他要求後宮和前朝一樣,穿舊衣服,自己的龍袍都滿是補丁,看到哪個大臣穿新衣服就會不高興,而穿舊衣服的大臣就會得到他的讚揚。

一時間,穿舊衣服成為了新的“流行風尚”,各位大臣小主就會紛紛找舊衣服來穿,把新衣服故意磨舊,或者直接用新衣服去換舊衣服,導致京城裡舊衣服的價格遠遠超過新衣服,讓人哭笑不得。

道光皇帝和皇后的“晚膳”極為簡單,就彷彿民間小老百姓一樣的普通。

每天下午4點左右打發太監出宮買燒餅,他知道宮裡頭的東西貴。因為出宮路遠,那時又沒有公務車,太監就只有來回一路小跑。

但如果用公車出宮買燒餅,這樣“豆腐也變成了肉價”,那就更不划算了。太監買好燒餅後雖然揣在懷裡,但怎奈路程太遠,等把燒餅擺到道光皇帝的“膳桌”上時,燒餅當然也是堅硬而冰涼。

但道光皇帝毫無埋怨之色,和皇后就著一壺熱茶,吃上四碟小菜,啃完燒餅,然後就上床休息,這樣也不用點燈,實在是標準的低碳生活,一點兒都不浪費能源。

道光不僅生前節儉,連其遺囑中都特別注意。道光帝在臨死前,留下了四道遺囑,簡單的說就是:

一、他死後不配天,也就是不要將他的神牌供奉到天壇的皇穹宇和皇乾殿內;

二、他死後,其神牌不升祔太廟。但可以升祔奉先殿,其畫像可以懸掛到壽皇殿、安佑宮;

三、他死後,不要在他陵寢的五孔橋南為他建聖德神功碑;

四、在他死後,只將他生前穿用過的幾件衣服供奉在皇宮內的四執事庫,以示節儉和留念。自鳴鐘殿內一些不常用的硯墨,也沒有必要長期保留收藏。

皇帝做到這個份上,真是一種悲哀。道光皇帝用個人的節儉想改變整個社會風氣,只是徒增了一些笑談而已。

他沒有,也不可能改變那個時代奢靡貪腐的格局。


刀墓手札


關於道光皇帝,可以提供一件小小細節,也許更能看清他的時代。

我們老家這邊有幾年特別盛行盜墓,山上所有古墓都盜倔完了。大約是在九十年代。我從小有個癖好,就是喜歡看墓碑玩。有一次去後山玩,就發現一座道光十三年的大墓被挖開了。我印象中,這個墓是那片山坡上屬於道光年間的墓葬中最豪華的一座了。

我就大著膽子鑽進去看了一下,發現裡面相當糟糕,可以說窮得什麼都沒有。從後面那個裝陪葬品的陶罐來看,「五金」裡面只有一張錫箔紙(折了很多層)來代替錫,一個銅錢代替銅,還有米粒大小的一點點銀子。我估計盜墓賊也非常失望,乾脆就不要了。

我當時就想,這清朝真特麼窮。道光這兩個字雖然很好聽,他的時代的人卻活得很差。更糟糕的是,咸豐的、乾隆的、還有光緒的,那片墓地上的非常普通的墳也被挖了。我估計應該也不會有什麼值錢的東西。那些結成團伙的盜墓賊,一般只懂得金銀玉器,其他一概到處亂扔。我隨便撿起來幾樣拿回家,後來又扔掉了。

另外一片山地上我記得有明朝的墳,成化、崇禎等等字樣的。它們看起來不僅更美觀一些,還有一種寧靜感,各種圖案花紋也都精美一點。清朝那些墳真的沒法看,相當粗糙。我就想,這就是兩個時代的真實了吧?

那個道光十三年墓,一直在腦子裡。現在隨便查一下事件年代,那年應該是1837年,虎門銷煙前兩年。前幾天剛好翻道光實錄,那個時候邊境上已經壓力比較大了,道光皇帝可能充滿著驚恐、無奈、憤怒。再過幾年亂世就開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