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中国诗词大会》以后,你对能背过很多诗却没有展示过其个人诗作的人怎么看?

老街味道


说句实话啊,真写诗的人谁看那综艺节目啊?

电视、网络都是碎片知识获得途径,对真想提高水平的诗词人来说,意义不大。

所以我们抛开诗词大会,只谈谈背诗的人。

可能大家会觉得,实际上生活中执着背诗的人,或者说会背诗的人不多,有那么一两个成了魔,就上了综艺节目出了名了。

其实还真不是,这种人在生活中是很多的。

先说小孩。学龄前就会背诗的不少吧?但是他们懂诗吗?不懂的。小学生会背诗的不少吧,只怕也不能解诗。到了初高中,倒是开始学习怎么赏析诗歌了,但是真正吃透背景、风格、诗人,写作手法的人能有几个呢?掌握了要考试的知识点就够了。

但是对于想要创作诗词的人来说,背诗是不够的。

我们把视野放宽一点,背下来的诗不过是知识点,是“知其然”,而要学会创作诗词,是要学习诗词创作技巧,了解诗词意境营造,激发诗词创作情感的,这一套流程,我们称之为思考。写出了好的诗词作品,叫做“知其所以然”。

从背诵到创作,中间缺乏的是思考。是技巧的学习,是感情的意象化,这个过程并不会因为背诵诗词的量变引起质变。从渐悟到顿悟,不止需要大量积累,更需要在关键的时候灵犀一点,醍醐灌顶。而我们只是背诵,不去思考,就永远没有办法跨越那道门槛,永远只是诗词局外人。

背诵大量诗词只能让别人钦佩你的记忆,但是这种钦佩中不乏不屑。

而你通过思考,写作出一些好的作品,别人的钦佩中就会有敬重。

这是人类天生对脑力劳动者的崇拜,不涉及任何歧视。对能思考的人的看重,是人类对自我提升的认可,并非针对某一个人,某一个群体,这种现象一直存在。要不然怎么会说“惟有读书高”呢?可是你只读书不思考,不是还有个名词叫做“书呆子”么?

而背诵诗歌再多,也只是个体力劳动者而已。

其实背诵诗歌者的本意也是喜爱诗歌,接近诗词,希望通过这个途径去学会诗词。如果迷失在人们对背诵诗歌那种虚假的崇拜之中,那真是得不偿失。

你背得再多,多得过电脑?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我个人感觉背诗是少年时的乐趣,几个要好的同学互相比背诗,看谁背的多,谁背的快。



从高中时开始写诗,初始也青涩难堪,随着思想,阅历的增加才逐渐有了深意,自己写的诗多了,也都记不住了,索性以往背过的诗词也仅余最精彩的部分了。



不过也好!正应了老子的那句话:卅辐同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然埴而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



通俗的解释是,如果拥有一百元钱,你很得意的话,你就难以去挣更多的钱,若果你感觉即使是有一个亿,还无所谓的话,你将会向十个亿的目标靠近!



背诗的目的是写诗,写好诗,写超越古人的诗!所谓:熟读唐诗三百篇,不会写诗也会编!读诗与背诗以及欣赏诗,都是为了写诗。



既然我们轰轰烈烈地举办诗词大会,主旨应该是引导更多的人爱好诗词,更多的人会欣赏诗词,写好诗词。



是的!从背诗词开始可以,由浅入深嘛!无可厚非,然则!经历了数届,依然是背,背,背!变着花样的背!着实是令人失望!更甚者是,几个大牌的评委被骂的狗血喷头后,居然还能大言不惭地品评江山,真真是大跌眼镜啊!



什么是诗?有意境,有思想,有蕴藉,大家都这么写诗,你也这么写就入俗了,只有别开生面才清新脱俗,诗与书一样,最忌讳的就是俗!


借用康老师的半句诗,大江东去什么日月的,你看,我太笨了,难入流,现丑了!


一笑貫长天


按以往几届诗词大会的形式、规格与层次,只能算是一档文艺类电视节目,文学类都算不上。如果用诗词艺术的眼光看,那就是相当低级的背书。没有原创,没有鉴赏,没有理论研究,难怪有网友戏称,更名为“背诗大会”更贴切。



既然是诗词大会、大赛,参赛者理所当然的要有自己的作品,原创诗词、诗词评说、诗词见解都可以,一定要有自己的意识和主张。他会花样不少,万变不离其宗,就是一个背诗词。这样的诗词大会,对于看热闹的吃瓜群众足矣,但显然满足不了广大诗词爱好者的胃口。从诗词专业和艺术深度来讲,“诗词大会”办得的确是有点“小儿科”。那样的节目不必搬上中央电视台,中学小学在校园里都可以办。



对于这样以背诗为主的电视节目,请来的几个评委根本就是无用武之地,只好见缝插针的插画,凑话,以彰显存在。因为节目很火,收视率相当不错,几位评委就低估了大众的诗词鉴赏水平,所以在某次诗词大会上,康教授的现场作诗与郦教授的集字作诗,显得过于随意、过于粗糙,引来嘘声一片。



诗词大会已办了好几届,形式内容也应该作出调整。增加参赛选手现场创作诗歌、古诗词随机鉴赏等内容呼之欲出,广大诗词爱好者对此抱有期待。



抱庸妄谈。


抱庸詩書


正常。古典诗词讲究对仗,平仄,韵脚,起承转合等,规矩比较多。面对古典诗词,有几种人:

第一种,无感,无积累。没有特别的感觉,也谈不上喜欢不喜欢,除了记住小学中学的几首几句外,并不刻意去积累课外的诗词。

第二种,喜欢,背诵。爱读,爱背,爱引经据典,业余时间去整理,去积累,但不一定会写,也不尝试着写。

第三种,爱好,创作。特别喜欢古代诗歌,除了读背,还进行创作。有一同学是理科生,特爱写诗填词,而且写得还错。举一首为例:

千年帝都已衰亡,光阴无情邙山上。

一片冰心君莫问,盛花时节到洛阳。



题主所说的就是第二种人,背过很多诗却没展示自己的诗作。这种人挺多,我就是这种人。要让我写一首现代诗,我很容易写成;要让我写一首近体诗或填一首词,那就绞尽脑汁去写,写出来也不像个样子,所以干脆不献丑了。


融融118


的确看过几次诗词大会的比赛,觉得个个不凡,自叹自己学习无成,评委的讲解,经历,实况,谈的让自己心动,可是自己不会啊,学习不好,又早早的当上了农民!现在参加比赛的人,也看了前面文章里提到的,会背诗,不一定会理解其意,也未必知道其内容当中的经历,光靠死记硬背得来的,那得消耗多少日日夜夜?中国🇨🇳的诗词歌赋又多又杂,如果只是为在某一领域,为出人头地,小小年龄段,加大加工量,(自己自叹不如)有时觉得还不如,百花齐放,万家争艳的好,专一的功劳,也是太辛苦,长大后不一定是为这一职业而走下去的,各种爱好,人人有,小小年龄读背大量的文章,有时会事得其反的!爱好读书,形成自爱,从中吸取营养,装填自己的大脑,发挥特长,写出更高更好的文章,展示给大家,学以致用,用致而成,成致而广,广致敬,那才是真正的好!


梦想中做直立的松


诗词自产生以来它的评判就是难题。文学作品见仁见智,所谓文无第一。科举产生了,是选拔人才的途径。如何评判就提到了桌前。于是就设计了各种标准用来衡量。诗引进科举考场之后,如何衡量?在原来逐步发展的基础之上加上了很多的限制,格律诗产生了,各种要求有了,失替失律失黏落韵孤平种种逐渐加到了衡量标准里面了,虽然说限制了诗意发挥,却增加了衡量文字能力的要求。故而历朝历代诸多状元榜眼探花的卷子很少流下脍炙人口的诗句,按说应该是文学水平最高的展示。同理诗词大会的宗旨是弘扬国粹,也有收视率的考虑,除了背颂有谁能设计出更好的方式方法呢?与其指责不如帮助,哪位有又好又吸引人的办法不妨提出来,让电视台选择,也可以提出专利,以我们现代人的智慧来超越古人岂不是更美!


爱上南山1


这个现象很正常,有些人生来就对有些事物,有着极其优秀的鉴赏能力,可是如果要让他自己去创作,却又无能为力。

会背诗,和会作诗是两回事,我们大可不必向其他地方联想。当然了,很多不懂诗词的人,难免会有“你既然会背诗,就应该会作诗”的想法。

我们可以试举一例:一个在古董鉴定界有着极高声誉,从来没有被打过眼的专家,是不是就在仿制古董的方面,也会有很高的造诣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再举一例:一个优秀的时装设计师,对各国流行的服饰都了如指掌,可是你真的要他拿着工具,去制作一件简单的上衣,恐怕都不知道从何下手。

所以不要把背诗和作诗混为一谈,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


围炉说野话


背诵靠的是记忆能力,未必一定理解。例如那位只有三岁的小男孩不仅能完整背诵出《将进酒》而且在背诵含春字诗词时也毫不逊色。在这一点上年龄是比较重要的条件,所以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广泛地大量的背诵诗词自然是培养兴趣奠定基础的有效方式之一,但也决不是说背诵多了就一定会作出好的诗词。读多了背多了当然会对诗词的格律特征、修辞方式、语言锤炼有所助益,但若作诗,进而作好诗,光凭这些还远远不够,因为它只能帮助解决技术性或称艺术性问题,却无法帮助解决思想性或称精神层面的问题。也就说你对诗词格律掌握得再熟练,也只能说明你懂诗懂词,却不一定会作诗填词。为什么有很多人爱了一辈子写了一辈子而且从字面上也都工整却难有隹作出手,那就是软实力不足,这个软实力就是所谓的思想境界、人生品位、胸怀气度、审美情趣等等属于人心人志的东西。有些人写诗填词仅限于风花雪月、自怜自艾、应景凑句,甚至为赋新词强说愁,基本丢弃了诗言志,词抒情的宗旨,光想用一些看似华丽的语言甚至生僻的词语来玩弄文字,只能是令人读后即忘毫无回味余地。所以我认为,两相比较,背诵似乎更容易一点,而写出能称得上诗的作品更难一些。因而我既佩服那些对名篇佳作倒背如流的人,更佩服那些能坐住冷板凳笔耕不缀的人。这都是功夫都是本事。


积武145333984


我上午刚刚回答了相似问题,有人问他通读了《鲁迅全集》而为什么自已写不出作品来。我用喜欢唱歌和会唱歌是两个概念的答复回答了提问者。同样,能阅读与会写作也是两回事,不可等同。那央视"诗词大会"的参与者应也一样,会背诗不代表他(或她)会写诗,这不奇怪,因为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也存在。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并加以赞赏的是他们能背那么多诗词,实实的不简单,这不是一天两天能做到的,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广泛阅读并深入脑中,是付出了大量的辛勤汗水,我不知"诗词大会"参与者有多少人会创作诗词,但肯定有,只不过没有看到罢了。"近水搂台先得月"会背诵那么多的诗词,终不会做一个"袖手旁观"者吧。


秋风秋雨听秋声


我用自创的一首七绝来表达一下我的观点:

《七绝·诗词大会成背诗大赛有感》

才子佳人语出奇,前朝旧句展风姿。

背吟尚夺龙门锦,何必搔头苦作诗!

注:押平水韵四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