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有些地區存在著專門哭靈人職業,你認為有這種習俗怎麼樣?

新大風歌


生不容易,生活更不易,三百六十五行,行行都有人做,職業不分高低貴賤,都是憑手藝、拼技術吃飯,在一些地區的農村,就有一種專門哭靈的職業,根據地域的不同,都有各自的特點和特色,像在我們這裡的哭靈人,重頭戲是在起靈之前,這個時候就是那些職業的哭靈人上場的時間,大都是一些中年女性,身披重孝,跪俯在靈前,開始連哭帶唱,都是一些戲曲裡面的著名哭戲代表,哭聲悲切,唱腔高亢,一場哭靈下來,是相當的累人的。

阿玉就是我們這裡一位家喻戶曉的職業哭靈人,說起進人入這個行業,阿玉也是有道不完的苦水,哭靈人都是和一些吹奏班子、鄉戲班子一起搭夥,很多時候都是一家人和自己的親戚朋友組合的,有的還是世代相傳,阿玉的姥爺就是一位原來的班頭,阿玉的老孃也是自小門裡出身、自會三分,後來出嫁就沒有在參與戲班子的營生,後來阿玉長大之後,孃家的哥哥來說,戲班裡不能沒有哭靈的,阿玉的娘雖然也是不樂意阿玉去學這一行業,但由於家庭條件侷限,和阿玉也自小就能說會唱,是一塊唱戲的好材料,平時也常去舅舅的班子湊熱鬧,阿玉自己也是樂意去的,阿玉很自然的就走上了哭靈這一條路。

阿玉的兒子現在已經考上了大學,每年的開銷是必不可少的,讓原本並不富裕的家庭,更加的捉襟見肘,阿玉對於哭靈這個差事,從原來的抵制,現在變得已經麻木,已經是一份很自然的工作,阿玉真的是把這個當做工作來做,對待不同的家庭,阿玉都是統一對待,哭的是聲嘶力竭,一場半個多小時下來,阿玉累得會坐到哪裡歇上好久,有人勸阿玉別幹了,去找個別的工作去做,阿玉說除了幹這個得心應手,自己這個年紀,能幹點什麼呢?雖然現在收入是提高了,但開銷也比過去大多了,為了生活,為了開銷,阿玉這條路還是要走下去的。

農村這種哭靈的習俗,確實在很多地區都有,作為一種習俗被很多村民所接受,並不是說為什麼要請人去哭靈,哪些孝子賢孫不能去哭靈嗎,這不是不孝順的舉動嗎?還真的不是這樣理解的,習俗就是一種習慣的風俗,作為一種風俗習慣,東家辦喪事請人哭靈,西家辦喪事那必須也得請,久而久之成為一種習慣,只要辦喪事哪就必須有這麼一出,話又說回來,這個哭靈的還要專門給錢的,對於額外的花銷也被人覺得錢多要燒的,這也是一種習俗,不請不行,不請的話別人反而會說三道四,認為自己捨不得花錢,是不孝順的做法。

農村的一些習俗,並不見得都是好的,但在大面積的氛圍之下,很難有特立獨行、標新立異的,只能夠隨大流,對於農村哭靈這種現象,你認為是應該不應該出現的呢?歡迎大家補充評論留言,謝謝。


棒奔霸


您好,這個問題我談談個人觀點,我認為哭靈並非風俗傳統,我覺得請人哭靈是一種掩耳盜鈴的行為,大可不必。說小了那是製造氛圍,說大點是對亡靈褻瀆侮辱。

我之所以這麼說,以我個人對哭靈的意義理解是,第一,哭靈初衷是指生者出自內心對逝者哀悼的悲痛表現,親人或朋友從此生死永別杳無知音,來自內心哀思之情故而有哭靈,哭靈與法事道場不同之處在於,道場法事,是對逝者一種祝願和祈禱,希望逝者安息,這是一種傳統風俗和文化。而哭靈並非風俗習慣或地域文化,既然生者對逝者沒有哀思之情,僱人表示,那又何必惺惺作態,鋪張浪費呢?

第二方面,那就得提到當今社會的一種現像,那就是人們盲目攀比、歪曲事實的能力,之所以出現這個職業或多或少和這兩點有點關係,就說現在農村很多老人吧,在世的時候,一般都和兒女各天一方,很少享受到兒女孝道,在死後,兒女為了拿個死人給自己掙面子的心態,僱傭大量哭靈人士,有的多到可以用接踵摩肩表示了,自己卻在一邊看著熱鬧過著“老闆癮”該吃的吃該喝的喝,最後會收穫到一句謬讚“”這家兒女出息了”就為這句產生了很多地區專業哭靈人員。

作為個人看法,專業哭靈人員無存在意義,作為逝者的一個兒女或者親人朋友,對逝者沒有來自內心思念之情,而是用錢買來製造個假象,實在沒有必要,利用逝者掙所謂的面子更不應該!說好聽點是虛偽,說不好聽點是沒人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