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和理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伊朗那段开放而时尚的历史?

潮江凤鸣


这是当时伊朗上层和底层利益的割裂所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伊朗政权为巴列维王朝。在20世纪初,伊朗卡扎尔王朝逐步衰落,在1921年,伊朗雇佣军哥萨克旅发动政变,于1925年废黜了卡扎尔王朝最后一任君主,由礼萨汗建立新政权,是为巴列维王朝。



而礼萨汗从名字即可看出,是波斯人和突厥人的混血,加上登基之路与俄罗斯传统势力哥萨克有扯不清的关系,故巴列维王朝有天然不足之处。在20世纪民族主义思想泛滥之时,统治波斯人居然是一个和俄罗斯和突厥人有有关的人,故巴列维王朝的稳定性是存在严重问题的。

由于这些天然不足之处,巴列维王朝推动改革,整顿地方势力和武装,形成统一的军队,重建了伊朗中央集权制度。重新任命地方官员,换上礼萨汗信任的人。清理宗教对法律的影响,剥夺了教士在司法和政治上的权力等。如果对比土耳其,礼萨汗的改革豪不亚于凯末尔。



但是,作为一个浓重外来政权色彩的政权,巴列维王朝很难将管理体系下沉到基层,使伊朗的世俗化改革如同飘萍一样,始终浮在伊朗这个大池塘的表面。现代也有一个绝佳的例子,譬如印度中央早就废除了种姓制度,但是由于地方势力强大,目前印度的种姓问题依然突出。

由于伊朗宗教影响比较大,基层民众是团结在教士周围,对于国家整体战略是宗教化的,这就与巴列维王朝形成了尖锐的对立。在二战后,由于巴列维王朝改革不利,无法利用经济增长来稳定国家政权,不得不投入美国,借助美国的影响力稳定伊朗政局。



不巧的是,二战后全世界在民族主义号召下掀起独立狂潮,巴列维却在此时投入与伊斯兰教有很深矛盾的美国麾下,进一步激发伊朗的民族主义势头,使巴列维王朝如风雨飘摇之中。在1978年1月爆发大规模游行示威,到1979年1月国王流亡国外,仅一年内巴列维就垮台,而霍梅尼回国时被百万人迎接,无不显示巴列维王朝推行的改革措施是多么不受欢迎。

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伊朗的世俗化就很好理解,参与的主要是巴列维王朝的高层和极少数的底层人士。譬如经典的女学生照片,她们就读德黑兰大学成立于1934年,由巴列维王朝创立,是伊朗最高学府,成立之初主要学生就是巴列维王朝高层子弟。



当然,这一切在1979年后就消失不见了。主要原因在于,推动的改革对于传统势力的改变过大,而巴列维王朝又天然不足,在宗教和民族主义的影响下,伊朗的世俗化如昙花一现。这种无法扎根于社会基层的革新,是无法长久的,还会遭遇严重的反噬。


L夕惕若


在一个除了石油就是农耕的底子上,安装一个彻底资本主义化的社会制度。贫富差距很大,官僚体系严重,腐败成风,最广大的底层人民沦为适应统治阶层的玩物,这个政府能不垮台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