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喜欢朱标?

人不范二枉少年_


这是两个层次的问题,朱元璋喜欢朱标与朱元璋坚定以朱标为太子,这两者其实没有必然关联。答案是二者都是肯定的,但朱元璋坚立朱标为太子绝不仅因为喜爱。


一方面,朱元璋做为一个父母诸兄早亡,被迫长年独自流浪的孤儿,对血缘亲情的珍视超乎常人。比如明朝的靖江王,是唯一非朱元璋后裔的藩王,而是朱元璋长兄朱兴隆(本名朱重五)的后代。而这位长兄,按朱元璋《御制纪非录》中所言

幼因皇考(朱元璋之父朱五四)惜之甚,及壮,无状甚焉,其非奉父母之道,有不可胜言。

对父母尚且不孝,对幼弟想必不会好到哪里。

其子朱文正(小名驴马),本来极受朱元璋重视,曾官拜大都督,位居诸将之首。然而朱文正横行不法,受到朱元璋责问,就有叛投张士诚之意,甚至在被朱元璋亲自审问时态度极为恶劣

不期忘前日之艰辛寒微之极,恣肆凶顽无所不为,又何言哉。大逆之道既泄,朕恐为人所谮,特召而面审之,其应之辞,虽在神人亦所不容。(同上《御制纪非录》)

最终被朱元璋处死。搞得朱元璋感叹“呜呼,尝云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按说换其它人,对兄侄一门也就死心了。可朱元璋在明朝建立后,在第一批封藩诸子时,也将朱文正之子朱守谦(小名铁柱)封为靖江王(就藩于桂林),虽是郡王,但待遇规模都与亲王相仿。但朱守谦也横行不法,甚至公然对朱元璋有怨言后,朱元璋仍然多次给朱守谦机会,直至无可救药后才将其禁锢于凤阳。长兄一门三代如此,朱元璋对此也是无奈的很。

呜呼!盖由守谦祖、父愈积渊深,祸重巍山,有所感而致然乎?

到此为止按说已经仁至义尽,但朱元璋因为不忍绝兄长之嗣,仍然以曾侄孙朱赞仪为靖江王世子,并安排他拜访晋、燕、周、楚、齐、蜀、湘、代、肃、辽、庆、谷、秦十三藩王,自湘、楚入蜀,历陕西,抵河南、山西、北平,东至大宁、辽阳,从山东回京师,周游全国以增广学识见闻,最终使靖江王一支与明朝相始终。

对兄侄一门尚且如此,对自己亲生儿子自然有过而无不及。直到晚年,因为最不成器的秦王被宫人毒死,年近七十的朱元璋还要亲笔给诸子写信提醒。

且如寝室处所,尔等来朝,吾曾亲引指示吾床,周匝群宫人铺睡处,所有关防有势。秦不以吾言为法,与小人孤处,杀生之祸必生矣。老眼昏花为诸子之计,又拭模糊老眼,还亲稿净行,以示诸子。洪武二十八年三月二十七日记事(明太祖钦录)

老皇帝的舔犊情深,跃然纸上。对其它就藩于外的儿子如此,那对最重视,且一直在身边陪伴协助自己的长子会是什么感情,也就不问可知了。

朱元璋坚定以朱标为太子,则有其它更重要的因素。既有遵照嫡长继承的宗法制度,以确立关系明朝长治久安的有序皇位继承考虑外,朱标个人能力也是重要原因。



我们现在看到的朱标形象,受到文人加工的严重歪曲,以致面目全非。朱标经常被描绘成与朱元璋刚猛治国对立的仁厚到软弱的形象,而且经常与朱元璋的施政方针有矛盾。但这是他真正的本色吗?会不会仅仅是后世文人有意改造过的形象?朱标十岁即被立为吴世子,明朝建立后成为皇太子,直至洪武二十五年时以三十七岁早逝,其太子之位一直坚如磐石。而自洪武十年后朱元璋就下令“朝中政事先启请太子处分,然后奏闻。”

要知道,让太子主持处理政事会对皇帝权力构成相当威胁,所以历代皇帝很难做到放手让太子参与政务,更别说朱元璋这种工作狂型的开国之君,只有对太子有极大的信任和真心倚重才能有此决定。朱标主持朝政处理达十五年之久,却从未见朱元璋有公开对太子处理政务不满或更换太子的意向(非史料的小说家言不予采信),这与那些因对太子不类己而不满,疏远乃至尝试更换太子的前朝事例大相径庭。

朱标主持政务期间,也是明朝四大案中除朱标去世后爆发的蓝玉案以外的三大案爆发期间,可以说朱标是主持了明朝政治大案处理的,而除了为受孙子牵连进胡惟庸案的老师宋濂求情这种小事外,看不出朱标与朱元璋在大政方针上有明确的对立。而朱标有时为其它藩王或功臣向朱元璋求情,与其看作与朱元璋做对,不如说是朱元璋安排太子向兄弟和功臣市恩更可信,否则很难想象朱元璋真要处置的人会因求情就被放过。所以说朱标和朱元璋是彼此配合密切的政治红白脸。朱标是朱元璋的政治缓冲器,而朱标又能借朱元璋的威慑而使人心归附自己,但二者利益和立场是一致的。



很多后世营造的人物形象,因为要加强与批判对象的对比效果,往往失真严重。比如建文帝朱允炆也被说成“仁柔”,但以他刚一继位,就接连废掉五王,将自己叔父逼死囚禁,对朱棣欲置死地而快来看,此人个性相当轻率狠辣。将其塑造成仁柔的形象,只是朱棣的反对者用来营造建文帝是人畜无害的受害者,从而加深朱棣罪责的手段。而说朱标如何仁厚,如何与朱元璋作对,也是反对朱元璋的文人指桑骂槐的手段。


蒋翰禹


历代打天下的帝王,都希望自己心中的接班人是一位理想的守成之君、仁孝之君,而太子朱标符合朱元璋心中的人设。

“文治武功”这四个字不是白来的,自古以来打天下用武,治天下用文,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而作为帝王的朱元璋当然明白他需要培养一个什么样的帝王来继续经营它的王朝。

明太祖朱元璋同样也是一个受礼教文化影响颇深的帝王,大明王朝推行儒家礼仪,那么势必就遵循“嫡长子继承制”的传统,而太子朱标向来以仁孝著称,这在朱元璋的心中是极大的欣慰。

朱标是在朱元璋27岁的时候出生的,这样的年纪对于古代人来说,讲真,已经是很大的年纪了,颇有“老来得子”的喜悦之感。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明朝正式建立。那时候的太子朱标13岁,此时的朱标作为最年长的孩子,有大把的机会和自己的老爸待在一起。而明朝建立之后,仍然是个内忧外患、民生凋敝、百废待兴的局面,这个时候的朱标有了更多的机会替自己的老爸处理一些政务,太子监国的事情也让太子朱标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朱标是马皇后的嫡长子,老朱与马皇后鹣鲽情深,这样的正统身份,无疑也让朱元璋对自己的这个儿子有了一份异于常人的宠爱,为了培养太子朱标,朱元璋给朱标配备了宋濂等天下名师组成的豪华帝王辅导班。并且朱标与朝堂中大臣的关系相处十分融洽,颇受朝堂大臣们的拥戴,在朝堂大臣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威望。

而朱标的性格也是他最大的优点,朱标这个太子,从小懂事、听话,而且对待自己的几个兄弟都是异常的疼爱,关键时刻敢于亮剑,保护弟弟,还曾经救过自己二弟的命,这样的仁义太子朱元璋怎么会不喜欢?

朱元璋一生拥有26个儿子,对于朱标,朱元璋自始至终是按照储君之位的方向培养的。而且单单从帝位的继承者来说,朱标是最合法的继承人,符合朱元璋对太子的几乎所有期待,我们只要看朱元璋在这些儿子身上所下的功夫就可见一斑。

再看看我们的老朱头朱元璋,打打杀杀了那么久,那些文臣武将一个一个整天胆战心惊,素以仁孝著称的朱标上台恰恰能够安抚一下大臣们的小心脏,这两个人,朱元璋扮白脸,朱标扮红脸,一张一弛,相得益彰。

朱元璋后期之所以那么强烈的打压群臣,朱标经常为那些受难的大臣们求情,说穿了,就是朱元璋为了替自己的儿子积攒人情,反正朱元璋也情知自己已经当了一辈子“坏人”,也不在乎这一星半点的差评,为大明江山计,才是他的主要目的。

但是,在洪武25年的时候,被朱元璋辛辛苦苦培养长大的太子朱标突然病逝,朱元璋痛苦流涕,悲痛万分,给自己的这个好儿子赐谥号“懿文”。朱标病逝后,朱元璋明明可以从自己众多的儿子中选择一个作为后来的储君,但事实上,朱元璋并没有这么做,他选择了朱标的长子朱允炆做了皇太子,这未尝不是对朱标在天之灵的一种慰藉。

不管从哪里,我们都可以看得出来,朱元璋对朱标的喜欢程度并不一般,朱标也的确对得起父亲对他的期待,假如不是英年早逝,后面的朱老四还真是蹦跶不起来。


历来现实


如果在中国历朝历代开国帝王中选出一个比较心狠手辣的皇帝,那么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一定可以榜上有名。毕竟能够从一个小小的放牛娃到九五至尊,没有点狠辣和手腕是不可能的。


但是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就是如此狠辣的一个人,他唯独对自己的长子朱标却十分的慈爱宽容,为其处处考虑,喜爱至极。

这时有人可能就会说,毕竟是自己的儿子,有几个人不喜爱自己儿子的,这么说那就错了,朱元璋作为一代帝王,儿子并非只有一个,但是他对其他的儿子就十分冷淡,没有一点喜爱,在为其他儿子封王后,他甚至下令不允许他们随便进出都城,离开封地。

那么朱元璋为何又偏偏如此喜欢朱标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一、患难与共,常伴于身

朱标为朱元璋的原配马氏所生,也是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出生时的朱元璋正处于创业阶段,并且处境艰难,四面竖敌,之前还没有一个子嗣来承继后业。

而这个时候长子朱标的出生对朱元璋来说其实意义特别重大,首先,因为有了子嗣,对朱元璋来说,就是后继有望,没有了后顾之忧。

要知道,朱标出生时朱元璋已经27岁了,在古代这个年纪才有子嗣已经是很晚了,朱元璋在创业中途得到了朱标给了朱元璋极大的信心。



之后,朱标也一直被朱元璋带在身边,南征北战,父子两个可以说是患难与共,这给了征战半生的朱元璋极大的慰籍。

在明朝建立前,朱标虽然身为朱元璋的儿子,但是他并没有享受到荣华富贵,这一点上,朱元璋的其他儿子都不能与朱标相比,因为他们大多都出生较晚,出生时天下初定,一出生就享受到了荣华富贵,所以在这上面朱元璋也觉得是十分亏欠朱标的。

所以在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虽然对外杀伐果断,甚至连许多开国功臣都不放过,但对朱标可以说是言听必从,俨然一副慈父的形象。

二、朱标仁孝、勤政爱民

我们都知道,一个王朝建立之前,需要一个杀伐果断,心狠手辣的皇帝,但是王朝建立之初,就必须要修养生息,与民和平,这就必须需要一个仁德的皇帝来作为继承人。

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建立者,又怎么会不明白这个道理,而恰恰朱标就是这样一个仁孝,天性仁慈的人,他又是自己的嫡长子,将来是正好要继承自己的基业的,有这样一个完全符合自己心意的儿子,朱元璋又怎么可能不喜欢呢。

所以朱元璋一直是将朱标作为自己的继承人来培养,对他寄予厚望。


朝中无论大事小事,朱元璋几乎都会让朱标随身倾听,并经常询问朱标的意见,朱标也没有让朱元璋失望,对于提问大都能对答如流,这让朱元璋十分的欣喜。

后来,朱元璋甚至下令,朝中政事都必须先经过朱标处理过后,然后才能向自己奏闻,朱标也一直没有让朱元璋失望,将繁琐的政事处理的井井有条,有这样有才能又仁德的嫡长子,朱元璋如何能不喜欢呢。


夏目历史君


朱标作为朱元璋与马皇后的第一个儿子。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说的嫡长子。从朱元璋跟随义父郭子兴闯荡天下之时,朱标的诞生给27岁的朱元璋带来了希望和信心以及努力打拼天下的动力。


毕竟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不肖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深深的印在了读书不多但是深谙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朱元璋脑海之中。而嫡长子朱标的出生彻底的解决了朱元璋后继无人的窘境。这使得朱元璋在以后的反抗肇源的斗争过程中,以及与其他起义军对抗的过程中更加的有动力、有激情。朱标出生时朱元璋正在攻打南京城。听闻自己喜得一子,朱元璋狂喜。刻石以记之,“到此山者,不患无嗣!”

朱标5岁那年,朱元璋便请当时的一代名儒宋濂作为朱标的授业恩师。宋濂想必很多人都知道,宋濂与刘伯温等人被称为“浙西四贤”又被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其人才学和文化水平不在刘伯温之下。因此被朱元璋称为“明初文臣之首”。可见宋濂此人的才学和文化造诣之高。选择宋濂为朱标的授业恩师,也可以看得出朱元璋对于朱标所寄予的厚望和用心良苦。


第二点,朱标并非只有嫡长子这一特殊身份。朱标更是以德服人。朱标作为嫡长子,尽管早年生活于战乱之中,但是朱标却在年少时便表现出了极大的聪明才智和仁爱之心。朱标作为朱元璋众多儿子中的长子,对待自己的弟弟妹妹们十分用心且处处照顾,而且朱标更是因为贤明仁慈得到了跟随朱元璋打拼天下的淮西勋贵的支持。这也奠定了朱标作为嫡长子和继承人在朱元璋集团内部的地位和势力。

因此朱标无论是从自身的努力还是嫡长子的身份,都值得朱元璋对其寄予厚望。而且作为开国之君,大明王朝刚刚创立,朱元璋急需从动乱不堪的元朝制度中恢复汉族体制作为大明王朝的立国根本。

其中恢复嫡长子继承制便是朱元璋十分重要的一个措施来保障大明王朝的江山万世永固,后代子孙不会因为争夺皇位而手足相残。这是朱元璋在当上皇帝之后不断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而且作为一个刚刚建立的国家,立长不立幼本身对于这个国家的发展就是有利的。毕竟国弱主幼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次,每一次出现都意味着国家要遭遇一次浩劫,王朝的统治可能被颠覆。其实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许多王朝灭亡与皇帝年幼不能亲政不无关系。

然而天不假年,身为大明王朝继承人的朱标死在了朱元璋的前面。这一事件的发生彻底的改变了朱元璋的计划。因此朱元璋为了维持嫡长子继承制不变,宁愿放弃众多优秀的儿子而选择了皇长孙朱允炆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并且杀戮了一批开国元勋,这也为其后不久的靖难之役埋下了祸根。朱元璋的四子燕王朱棣与建文皇帝朱允炆围绕着皇位发生了激烈的角逐。


珞珈山的猫


诚邀,如题。朱元璋对朱标的喜欢,既是朱标嫡长子身份的体现,也是朱标温文尔雅的性格所决定的。



朱元璋对朱标的偏爱,可能会让历史上任何一个太子感到嫉妒

其实太子对于皇帝而言,是一个最不好干的职位,因为在皇帝面前,太子是臣,在大臣面前,太子是君,君君臣臣实在是很难切换。是以太子和皇帝对着干不行,太软弱也不行。可是朱标不一样,朱元璋一生都没动过废太子的念头,虽然朱标经常和对着干。比如朱元璋因为宋濂儿子和胡惟庸有牵连,在处死宋濂儿子后还要处死宋濂。宋濂是朱标老师,朱标就为宋濂请求。朱元璋虽然很不高兴,但是还是没有杀宋廉,朱标死后,放着那么多皇子不要,朱元璋直接把皇位传给了朱标儿子,父子之情有多深厚可想而知。



那么朱标为何如此受到重视呢?其实原因有二!

其一,朱标是嫡长子。

朱标是朱元璋妻子马皇后的第一个儿子,货真价值的嫡长子,与生俱来就有继承朱元璋地位的权利


其二,朱标性格温和

朱标的性格很讨喜,他不像自己的老爹朱元璋那般暴躁,忠厚爱人,谦逊有道,见老爹杀人太狠,便向他提议“宽通平易之政”,朱元璋自己也知道为政很苛刻,希望下一届的大明国家领导人能改变严刑酷法,以仁治国,养护百姓,这方面朱标无疑是最好的人选。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先澄清一下,朱标为何人所生.这个关系到朱标的身份是嫡出、还是庶出。曾有传言说,朱标非高皇后马氏所生,而为李淑妃庶出,后过继给马皇后。此言差矣,若李淑妃为朱标生母,淑妃父名李杰,至正16年,方投到朱元璋麾下效力,李杰当时年方26岁。

任李杰怎样,李淑妃至多不会超过12岁。12岁生朱标,可能么?最关键的是,朱标生于至正15年,莫不是李杰,将幼女11岁先行嫁过来,还会马上怀孕,过了两年,自己再投过来效力?所以,朱标为高皇后所生嫡出,应该问题不大。

那么,朱标深得朱元璋喜爱,应该有以下几个原因

1.嫡出。这个原因,不是受到朱元璋喜爱的充分必要条件,但嫡出却是做为太子的基本条件,这是由明代承继排位法所决定的,具体的排位承继方法,这里就不展开了。

不过应该知道,这个承继方法由朱元璋制定,写入了指导历代后皇规范的《皇明祖训》之内。适用范围为,皇位和官位的承继。因为朱标是太子,而且是中国历史上,地位最为稳固的太子。那么,朱元璋的喜爱,一定是其应有的标配,这是无可置疑的人性逻辑所决定的。

2.共患难。朱标生于朱元璋起义的二年后,并贯穿了推翻元朝统治,建立大明朝的整个时期。至正24年,朱元璋被推举为西吴王(张士诚先称吴王,史书称东吴王),即立朱标为世子。这就从法律确定了,朱标对王位有最优先的承继排位。到了大明建立的洪武元年正月(即元历至正28年),朱元璋便迫不及待地,晋立朱标为皇太子,确定了朱标对皇位有最优先的承继排位。

这种迫不及待的动作,无疑是一种对朱标政治前途的极度肯定。朱元璋这种在政治上的夸张表现。除了患难与共,和极度肯定年仅13岁的朱标政治前途的远大之外,“剑雄品评”拿不出其它任何的理由,来说服自己对这个历史事件,所作的逻辑判断。

是的,做为杰出政治家的朱元璋,除了对朱标的治国能力极为看好之外,剩下的,也只有表示对朱标这些年来,与其患难与共的感谢。当然,对于雄才大略的朱元璋来说,患难与共,肯定不是定朱标为太子的理由,但一定是最喜爱他的理由。

所以,这里要再澄清一下,对于成熟的政治家而言,最喜爱的表示和立太子是不同的。喜爱儿子,是所有父亲都会做的事情;而匡定太子,这么严肃的政治行为,只有经皇帝和大臣的充分讨论后,才可以实施、并公示天下的。

3.朱标自身政治才能。确实,由于朱棣是撍越了承继法上台。出于对传统礼制的恐惧,明代正史的许多记录,都遭到永乐朝粗暴地篡改。这种干扰,使我们对朱标、朱允玟的政治能力,产生了巨大的怀疑。犹豫、寡断、忠厚、愚蠢,轻率,似乎成了朱标父子的性格历史标签。

那么,12岁的朱标,就被朱元璋派至家乡临濠祭祀祖墓。如果这还不是一个明显的政治信号的话。再请看,洪武皇帝在立国元年,为太子配备的豪华辅政团队阵容。以李善长、刘基、徐达、常遇春、汤和、冯胜、杨宪、邓愈等二十来位知名的文武官员,做为太子的文武教习老师,兼太子宾客。并不再于东宫之外,另设府僚。直接入宾,以利与太子监国。

什么意思?本来这些都是国家的重臣、大明之柱国。如果要辅政太子,可以,在东宫外另设府衙,以防外臣结为太子党,并对皇权产生威胁。这是任何一个思路正常的皇帝,所必做的防御动作。朱元璋,竞然倾尽一朝肱股之臣,直接资产注入东宫,并不要太子的对赌协议。

刚刚赶走元朝统治者,春秋正盛、脑容量超大的朱元璋,是大明的第一傻子么?如果不是,那就是朱标未来的政治能力会强大到,足以让朱元璋极度放心;当然,老朱对小朱的喜爱,也应该强大到同一个数量级。只有这样,才会让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为多疑,也极为睿智的帝王,做出如此疯狂的舐犊情深的举动。唉,识别篡改后的正史,并做出一定的判断,真的很麻烦。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穿越历史的迷雾,检视历史的足迹,仰望历史的辉煌,感怀历史的沧桑。“剑雄品评文史经济”与您同学同行,同喜同叹。您的关注,是我奋笔疾书的动力,您的阅读,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剑雄品评文史经济


朱标,是明朝开国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之子,也是“乞丐皇帝、布衣天子”朱元璋一心培养的接班人。可是天降横祸,让洪武皇帝幻想破灭了!


△朱元璋、太子朱标(剧照)


朱标宅心仁厚、宽容仁爱,秉性一点也不像他父亲朱元璋。那么,为何朱元璋铁了心 立朱标为太子?并对其呕心沥血、寄予厚望?

主要原因,有以下4点:

1、朱标是嫡长子,先天身份优势

△朱元璋、马皇后、朱标(剧照)


朱标,朱元璋和马皇后(马秀英)所生的嫡长子。古时继承礼法遵循“立嫡立长”。朱元璋做吴王时,年仅13岁的朱标就被立为世子,早早把朱标当成接班人来培养。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又立朱标为太子,并聘请当时饱学之士、名师大儒教授朱标,选才俊之士伴读,还培养锻炼朱标理政能力。明太祖朱元璋在接班人朱标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2、朱标是好兄长,兄弟诸王敬服

朱标对待诸兄弟爱护友爱,是一位受兄弟们敬重、和谐家族的好兄长,在诸兄弟之中人气威望都很高。秦王朱爽、周王朱楠、晋王朱網等诸王,都曾多次犯错,触怒了老爹朱元璋,多亏兄长朱标从中各种调解,才让兄弟们免于罪罚。特别是晋王朱網,在其封国骄纵、多行不法,朱元璋震怒,也是朱标挺身力挽得救。朱标当太子,兄弟们没话说,都心服。

3、朱标是好储君,群臣众望所归

△太子朱标



朱标的个人能力也是值得肯定的,被朱元璋呕心沥血培养多年,是把处理朝政的好手。朱标还经常被老爹朱元璋派到地方考察、历练,不仅引导朱标治国方略、思想理论,还在经常在协助朱元璋处理朝政的过程中得到成长和实践。从太子朱标的种种表现来看,对大臣礼贤下士,对朝政处理妥当,对朱元璋敬爱孝顺,赢得大臣们一致肯定,是众望所归的好储君。

4、朱标是文治主,守成之君优选

打天下时,需要像朱元璋这样的雄主武力建功;而治天下时,却需要以文治国,建设国家。乱世打天下之所以“重典严猛”,只是因为战场上你死我活,严猛才能驾驭部将、凝聚战斗力。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明太祖朱元璋也明白,他在位期间为政过于严猛,到了儿子朱标即位时也该“松松些”了。他希望朱标做个守成之君,而朱标正是守成之君的好人选。

然而,世事难料。


△晚年朱元璋(剧照)


很不幸,明太祖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承受丧子之痛,打击巨大,不得不考虑另立接班人。随后,朱元璋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明太祖死后,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

△建文帝朱允炆(剧照)


后来,建文帝“削藩”,燕王朱棣联合藩王们发动“靖难之役”,首都南京城破,建文帝焚宫后不知所踪,叔叔夺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朱棣就成了明成祖。

试想:如果众望所归的太子朱标不死,燕王朱棣还敢造反吗?又能不能当上皇帝?

【原创:峰子哥;点关注 趣史随时获得!】


峰子奇观


根据《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这本书里的描述,朱元璋在国事上更喜欢老四朱棣。如果不是因为皇帝的职业操守,立嫡立长,朱元璋很想立朱棣的。所以,我认为朱元璋在国事上并不喜欢太子朱标。但是作为朱元璋第一个儿子,他是非常疼爱这个儿子的。

朱元璋在政治上不喜欢朱标就举一个书中的例子。朱元璋在屠戮功臣的时候,太子朱标,一再为那些功臣求情,希望朱元璋能以慈悲为怀。朱元璋气的不行,他这么做其实是为朱标登基扫障碍,可以朱标并不懂。朱元璋把众人屏退后,往地上扔了根荆条,让朱标捡起来。朱标看有刺,就不想捡。朱元璋就跟他挑明了说,是为了给他扫除隐患。结果朱标回说:“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意思说,大家好着呢,是你太残暴。朱元璋气的,拿起椅子就砸过去了。当然,朱标没有被砸中,朱元璋为此气的睡不着觉。

但是生活中朱元璋对这个儿子是非常疼爱的,对朱标的感情也很深。主要是因为,朱标是朱元璋还没有得天下时所生,当时正在攻打南京,家里传来老婆生了一儿子的喜讯,这对于朱元璋来说,是上天告诉他,不怕后继有人了,对这个儿子所代表的意义,心里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等朱元璋登基后,对朱标的教育非常重视,老师都顶顶有名的名人,像宋濂,徐达,李善长、常遇春等等。为了培养朱标,朱元璋还时常对其谆谆教导。朱元璋对自家人很是看重,这个儿子也没有让他失望,对弟弟妹妹们倒是颇有大哥的风范。可惜,从小受教育的朱标,向往的是仁义治天下的路子,和朱元璋心狠手辣的治国风范,完全相反。所以就出现了上面出现的事情。



种树最好的时间是在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


密斯时


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马皇后所生,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出生在太平陈迪家中。虽然也有的学者认为他并非马皇后所生,而是朱元璋的一个私生子,但毕竟现在还没有足够令人信服的证据。嫡长子,是朱标的一个天然优势。

生于战乱之际的朱标,从小就跟随父母过着戎马倥偬的颠沛生活。一次,朱元璋被陈友谅打败,溃不成军,还是马皇后身背朱标夺马而逃,方才脱险。朱标对这件事感念颇深,后来让人绘了一幅《负子图》,时常带在身边。朱元璋自立为吴王后,年仅十三岁的朱标便被册立为世子,成为朱元璋的法定继承者。

对这位继承者的培养,朱元璋可谓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为了保证他的安全成长更采取了诸多措施。后洪武元年(1368)正月,朱元璋正式即皇帝位,朱标也由王世子转变成了皇太子。朱元璋于宫中特设“大本堂”,征召四方名儒教导太子及其他诸子读书,还选取一些才俊之士充当伴读。朱元璋也不时光临大本堂,赐宴赋诗,与诸子商讨古今,评论文字。洪武十年(1377)时,朱元璋又着手培养太子的理政能力,令国家政务都要先禀奏太子处分,然后奏闻。朱标也在朱元璋的扶持下很快便成为朱元璋理政的得力帮手。

上图明东陵,位于孝陵以东,朱标葬于此

关于朱标与父亲之间的政见冲突,多为后人夸大与附会,说朱元璋由于不满太子的柔弱,曾萌生易储的念头而属意于和自已风格更为相近的燕王朱棣。这实际上是“靖难”之后,朱棣一派基于政治目的的穿凿附会。

事实上,朱元璋并非反对朱标的仁厚治国,他所倡导的“重典驭下”“以猛治国”也只局限于“乱世”而言。他知道仁厚的太子缺乏创业的才智,却不失为一位守成的君主。仁厚治国、传之万世,是要等太子即位后再去完成的伟业,当前自已的任务就是为太子扫除荆棘、奠定守成的基础。

上图电视剧《穿越时空的爱恋》中的秦王、晋王、燕王

无论是在朝廷还是家族内部,朱标似乎都是众望所归的继承者。朝臣们自不用说,就是在兄弟们眼中,朱标也是一位仁慈友爱、受人爱戴、可以和家睦族的兄长。秦王朱樉、周王朱楠等曾多次犯错,触怒朱元璋,都是朱标从中多方调解,才使他们得返封国。尤其是晋王朱棡,性骄纵:再国多为不法事,“或告棡有异谋。帝大怒,欲罪之,太子力救得免”。因而,无论从朱元璋自身,还是从朝臣态度与家族内部的关系来看,朱标都应该是最为合适的继承者。


陵西散人


无论是作为大明天子的朱元璋,还是作为父亲的朱元璋对朱标的确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尽管朱元璋一共有二十六个儿子、十六个女儿,但其中朱标和朱元璋的感情是最为特殊的,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朱标是朱元璋和马皇后所生的嫡长子——从中国传统的宗法礼仪制度而言:嫡长子本身就具有特殊的地位,几乎就是天生命定的继承人。就朱元璋个人而言:马皇后是他的结发妻子并且在打天下的过程中起到了贤内助的辅佐作用,对此朱元璋是心存感激的,这种感情自然也会爱屋及乌反映到朱标身上。

朱标和朱元璋是真正的父子——这并不是否认朱标的弟弟们和朱元璋之间的血缘关系,而是就心理情感所言。事实上就血缘关系而言:朱标和他的弟弟们都是朱元璋的亲生骨肉;所不同的在于:当朱标的弟弟们出生时朱元璋已是九五至尊,他们之间首先是君臣,其次才是父子,而朱标出生时朱元璋还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可以说朱标是所有孩子中唯一和朱元璋真正有过一段没受任何政治因素影响的父子之情的。在朱元璋看来:经历过打天下过程的朱标比起长于深宫妇人之手的弟弟们更能扛得起大明江山社稷的重担。当然也许有人会觉得朱棣的能力也很突出,可朱标在世时朱棣是否已崭露头角尚未可知吧。

朱标乃众望所归之人——身为嫡长子的朱标在朱氏家族内部始终扮演着协调父皇和诸位弟弟们关系的角色,每当弟弟们因过失触怒父皇朱元璋时朱标总是能尽力协调,维持着朱氏皇族的团结。如果朱标不死,应该说他的弟弟们对他是心存敬畏的,像靖难之役这种朱氏皇族的内讧应当是能够避免的。事实上敬畏朱标的不只是他的弟弟们,朱标对朱元璋交办的朝政事务也处理得恰到好处,他礼贤下士的作风赢得了朝臣们的拥戴。

朱标乃文治守成之君——朱标和朱元璋尽管是父子,但脾气秉性差异巨大。这点有一个故事可以佐证:朱元璋晚年大杀功臣之时朱标曾劝谏父皇,朱元璋扔下一根全是刺的荆棘让朱标去捡,朱标一捡就把手扎伤了,朱元璋说道:“你看这全都是刺,不好捡吧?现在朕所做的一切就是帮你把刺拔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其实朱元璋对自己这个太子的脾气秉性是充分了解的,可他仍执意让朱标继承自己的皇位是因为他深知:治乱世当用重典,自己所要做的就是打造一个太平盛世,然后将其交给朱标;而朱标所要做的则是以宽仁大度、礼贤下士的作风守住这份基业,这才是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