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皇帝的嫡母与生母谁的权利大?

pure单纯128208455


简单来说,一般都是嫡母权力大。

对于母亲的尊奉,来源于帝制时代孝的要求,在忠孝治国的口号下,对父母孝顺、对国君忠臣是每个士人必备的素养,不孝是可以治罪的,而作为一国之君的皇帝,自当以身作则,展现出孝的姿态。

问题在于,几乎所有皇帝都是三宫六院,新皇帝的母亲不只一个,有生母,有嫡母,有庶母,总不能全都一起尊奉吧,这不符合帝制时代尊卑有序的统治基础,在那个什么都要分个三六九等的年代,母亲自然也不例外,尤其是皇帝的。

所谓嫡母,就是前任皇帝的正妻,理论上,她是前任皇帝所有孩子的母亲,地位高于妃嫔,如果现任皇帝的生母就是嫡母,如吕后之于汉惠帝,嫡母生母也无所谓权力大小;可如果现任皇帝的生母不是嫡母,那就得分情况。

一般情况下,嫡母跟生母的权力地位得按照宗法制规定来,宗法制的一大核心就是嫡庶有别,嫡子地位比庶子高,嫡子的母亲地位自然比庶子的母亲高,即便这个庶子成了皇帝,嫡母的地位也很难撼动,如果皇帝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尊奉生母而贬低嫡母,大概率是要挨人骂的。

这种情况并非一成不变,在明朝之前,嫡庶尊卑更为严重,当嫡母与生母并存时,并没有同时尊奉两宫太后的礼制,皇太后铁定是嫡母,生母最多是皇太妃或者帝太后,死后能不能追封皇太后还得两说,比如东汉章帝、冲帝和质帝的生母都能没得到皇太后追封。

这里边还有个小宗入嗣的特殊情况,也就是在大宗(前任皇帝)绝嗣的情况下,小宗过继给大宗,作为前任皇帝的儿子继承皇位,如西汉哀帝,他尊汉成帝的赵皇后为皇太后,而自己的生母只能当个帝太后,这还是他几经努力的结果,不然生母只是个王太后罢了。

之后皇帝生母的名号就在皇太妃和帝太后之间摇摆,如北魏孝明帝元诩尊嫡母高氏为皇太后,而尊奉生母胡氏为皇太妃,高太后死后,胡太妃方才晋位为皇太后。北周宣帝尊嫡母阿史那氏为皇太后,生母李氏为帝太后。

第一个两宫并尊的皇帝是明代宗朱祁钰,土木堡之变后,他登上皇位,嫡母孙氏也就是他哥哥明英宗的母亲孙氏为上圣皇太后,同时明代宗又尊生母吴氏为皇太后,两宫并尊。
不过英宗复辟后,废代宗帝号,吴太后也改成“宣庙贤妃”。明英宗极力否定这种违背礼制的举动,但他的妃子周氏不甘心只当个皇太妃,在英宗死后极力怂恿儿子明宪宗废掉钱太后,尊自己为太后,激起满朝群臣众怒。

朱见深虽然孝顺,但也不是傻子,他知道再这么闹下去没玩了,就捡起叔父明代宗的方法,两宫并尊,从此开启明清两朝两宫并尊的时代,可论地位,还是嫡母比较高。

当然,有很少见的特殊情况,那就是比两宫并尊更过火的只尊生母,这事只发生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唐,后唐庄宗李存勖灭梁称帝,自以为开国英主,功莫大焉,就将生母曹氏尊奉为了皇太后,迎往新都洛阳,但却仅封嫡母刘氏为皇太妃,留在旧都晋阳。

以上只是地位而言,真正的权力还得看人,像慈禧太后跟慈安太后两宫并尊,地位上是嫡母慈安比较高,但慈安没有慈禧那么热衷权力,手腕也没她高超,在晚清的风雨中,出场的都是慈禧。


平沙趣说历史


中国宗法制一直延续,嫡长子继承制是历代统治者所重视的一种继承人选择方式,最为大众所接受。即使是皇帝,也不能随意更改。那么,说道嫡长子继承制,就不得不说嫡母与生母的关系。

皇帝的嫡母与生母权力的大小

第一、皇帝的嫡母不是生母

在中国历史上,当皇后没生子时,可能会过继其他皇妃的儿子,但是,也可能没有过继,这就会导致,当皇位继承人不是嫡子时,皇帝的生母不是皇后,那就不是嫡母,这个时候,皇帝要以嫡母为母,为皇太后。

在宗法上,统治阶级的贵族们,认可的是嫡母,例如:福临的母亲孝庄皇太后,就不是皇后,皇太极的正宫皇后是孝庄皇太后的姑姑孝端文皇后(哲哲),因此,顺治帝就有两位母亲,一是嫡母,二是生母(这个关系有点乱)。开始时,孝端文皇后在代善、多尔衮等亲贵面前,说话的分量比较重,大家还是给面子的,权力还是嫡母的大一些,后面,慢慢的就是孝庄皇太后的权力大了。这也是当时的局势决定的。

随着局势的变化,大臣们会以皇帝生母为尊,这个时候是看皇太后的手段。例如:慈禧太后(同治帝生母,但是她不是咸丰皇帝的皇后)。但是,后面能够权力达到顶峰,那也是因为她政治手腕强大的原因,个人能力强。

所以,当皇帝的嫡母不是生母时,权利的大小还得看局势,看生母与嫡母的能力。权利的大小不一定。

第二、皇帝生母是嫡母

皇帝的生母就是嫡母的时候,这个情况比较少,这当然是权力大了。例如:吕后(汉惠帝刘盈的母亲)。

所以,皇帝的嫡母与生母谁的权力大,这个问题得具体看待。从宗法上讲:嫡母权力是大于生母的,但是,嫡母能力没生母强时,自然权力反转,生母权力更大。因此,要具体分析针对哪个皇帝。

(欢迎评论交流、点关注、不迷路)


历史的吻痕


一般情况下,嫡母地位要比生母高,享有的权利相对来说也比生母大。

最直接的表现就在封号上,一般情况,皇帝嫡母尊为皇太后,但是生母并不一定是皇太后,如东晋时称生母为“皇太妃”,所以明代于慎行有“前代人主嗣位,有太后者,生母止称皇太妃”,“止”字即说明皇太妃的地位在某种程度上不如皇太后,像晋哀帝生母周氏为晋成帝贵人,成帝之后,由弟弟康帝继位,康帝之后由侄子哀帝继位 ,哀帝继位之后,封婶婶、康帝皇后褚氏为皇太后,生母周氏为皇太妃,尽管周氏按照血缘关系来算是褚氏之嫂,但仍不能称太后。

明代正是出现嫡母与生母都封皇太后的情况,但为了区别嫡庶,在最初嫡母的尊号字数要比生母多,如明代宗嫡母称“上圣皇太后”,生母止称皇太后。明嘉靖时期,嫡母与生母在尊号上才没有分别。

至清代,两宫太后并存情况只有三例,最著名的是同治皇帝的嫡母慈安皇太后和生母慈禧皇太后,虽然在尊号上没有太大不同,但实际上,慈安的地位仍然高于慈禧,从同治称呼上即能反映出,同治称慈安为母后皇太后,而称慈禧为圣母皇太后,有明显的嫡庶之别。另外,在同治的皇后的选择上也能看出,慈安的权利要比慈禧大一些,最终皇后是慈安所支持的阿鲁特氏, 慈禧选中的富察氏则被封为皇贵妃。


楚邾


这个是毋庸置疑的,肯定是嫡母的权利大。

【01】封建社会等级森严

所谓嫡母,就是自己父亲娶的正室,是凌驾于所有妾室通房丫环之上的女人,作为皇室的话,嫡母就是皇后,皇后主宰后宫,除非皇帝宠妾灭妻,但即使是如此,皇帝也不敢乱来,废后是国事,不是皇帝一人说了算的。只要稍有点出息的皇后,其地位是其它妃子不可撼动的。有些妃子如果地位低了,生下孩子自己还不能抚养,还得交给其它地位高的妃子抚养,最可能抚养皇子的就是皇后了。

【02】嫡母与生母的称呼都不一样

举个例子,在清朝,皇子称呼嫡母为皇额娘,称自己的生母为额娘,而在明朝以前,称自己的嫡母为母亲,称生母为娘娘这类的,反正就是嫡母是大于生母的,没什么理由可说,人家是正室,生母是妾室,地位早就决定了。哪怕是后来皇子作为皇帝,如果嫡母与生母同在,也得封嫡母为皇太后,生母也可称皇太后,但权势明显次之。

当然,有些生母比较强势的,会母凭子贵,然后实际权力超越皇后的,人生百态,什么情况都会有,但总的来说是遵循大的规则不变。


我是青鸾惊鸿,70后蜀女,喜欢读书写文字和心理学。感谢相遇在头条,感恩喜欢我的文字。

青鸾惊鸿


古代对宗法制度是重视的,皇室对于宗法更是尊重。所以嫡母肯定比生母的权利大。

嫡母就是皇帝的正牌老婆,也就是皇后,皇帝死了,皇帝的儿子继位就尊其为皇太后。皇帝的生母直接尊为皇太后,而皇帝的生母是遵循母以子贵的惯例当了皇太后;人家靠的是老皇帝,你靠的新皇帝,靠山大权力就大。

以清朝的慈禧慈安太后为例吧,慈安是咸丰的正牌皇后,咸丰死后被进封为皇太后是理所当然的。可继位的是慈禧的儿子同治,慈禧凭儿子皇位的身份、清朝以孝治天下的规矩从皇太妃(她之前是咸丰的懿贵妃)尊为皇太后。为了区分,慈安被称为母后皇太后,慈禧被称为圣母皇太后。从名字可以看出来,慈安是太后的正统。

延伸一下,嫡母一般之前是皇后,生母可能是妃嫔,清朝的后宫是很严格的。皇帝大婚,正宫皇后从皇宫的午门南边的大清门(现在没了)进入,经天安门、端门、午门进入皇宫,而其他妃嫔从北门进来,孰优孰劣便很清楚了。


孤鹏云


嫡母权利大,属于法定母亲的意思,也就是相当于正了八经皇太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