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访朝阳经海寺

造访朝阳经海寺

早就知道朝阳县胜利乡的经海寺藏有一部珍版“中华大藏经”,但始终没有机会一睹这部珍贵佛经的风采。今天应几位朋友之邀,终于来到胜利乡,走进经海寺,得以与佛经谋面。

今天一出城,天就下起了小雨;车行一路,雨时断时续。经海寺座落在一座只有几十米高的小山上,满山都是刚刚结出果实的杏树。经海寺很小,只有正殿一间和东耳房两间。进得寺来,住寺喇嘛早已迎侯在殿门前。正殿约有四、五十平方的样子,年久失修,显得很破败。殿内两侧木制阁架上,整齐摆放着许多黄色的布包。我想,那应当就是佛经。

以前从未亲眼见过佛经,因此,当住寺喇嘛慢慢展开布包,露出里面的佛经页子时,自己心里着实有些激动。这些佛经都印在宽约30公分、长约90公分的羊皮纸上,雕版,印文为红色,文字为藏文。据住寺喇嘛和随后赶来的一位老者介绍,经海寺的这部“中华大藏经”来自清宫。相传,清康熙年间,现经海寺所在的村子出了一位御医。这位御医告老还乡时,康熙帝特赐其御制“中华大藏经”一部以彰其功德。老御医将此珍宝筑寺供奉,始有经海寺。

这部原有108函的“中华大藏经”历经数百年,今存105函,且大多保存完好,只有少部分遭到虫蛀。与自然损害相比,人为的损害更令人痛心。藏文佛经在装帧形式上不同于汉人的经本,而是以经页、经版、经衣组成,称为“梵夹装”。其中的经版为木制,置于经页的上下,对经页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同时,这些经版一般都绘有佛教故事画,因此,也是佛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惜的是,这些经版在“文革”中竟然都被抽出分配到各家做了宣传板。在现存的105函中,只有1函因当时放置在别处,而躲过这一劫。现在,我们只能从这1函中仅存的两块经版上欣赏到以佛教故事为内容的精美藏画。依我有限的佛经知识来判断,这部“中华大藏经”应为北京版(又称嵩祝寺版、康熙版),刊刻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雍正二年(1724年)续刻。该版版片毁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之役。该版藏经因系清王室官本,刻造、装帧颇为精良,版型较一般藏文经大,每函扉画均为手工绘制,笔触细腻,设色鲜丽,且大多出自藏族和蒙族宗教画家手笔。该版藏经曾流传到日本和欧洲。

造访朝阳经海寺

近年来,在有关方面的关心下,经海寺“中华大藏经”的保管条件得到了一些改善,但其保管现状依然存在许多隐忧。住寺喇嘛说,前些天经海寺还曾被盗贼光顾,经卷虽然没有损失,却丢失了1件铜制的法器和一些功德箱里的钱款。

经海寺中保存的“中华大藏经”就其内容而言并无珍贵之处,但其作为“中华大藏经”诸多版本中的一种,其可能更具学术意义和历史意义。真诚的希望这部坎坷数百年的佛经能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继续传承下去,再续一个数百年。

分享:

1

造访朝阳经海寺

喜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