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菩提心③

常識 | 何謂菩提心③

菩提心——自覺覺他

菩提心的內容包括了兩個方面,一個是自求無上智慧,第二個是普度無量眾生,這兩個方面必須是同時進行。它的儀式性的表達,就是佛教居士皈依三寶時講的“四弘誓願”,所謂“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四句話我們可從兩面來理解它:“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重在發心斷一切煩惱、學八萬四千法門、成無上佛道,這三句側重於自覺;“眾生無邊誓願度”,是發誓度盡無量無邊的眾生,這一句側重於覺他。

常識 | 何謂菩提心③

發菩提心需具足三心

《大乘起信論》將菩提心分成三個方面,它認為只有具足三種心才算是真正信仰了大乘佛教。哪三種心呢?

1.直心

第一個是直心。直心有兩層含義:一是從體性和果德說,直心是眾生心的本來面目,它與佛心一樣,沒有任何扭曲和偏頗,像直線一樣平直,故《維摩詰經》說“直心是道場”。二是從修行說,只有發願成佛之心才叫直心,如果你想在半途休息一下,都不叫直心。

2.深心

第二個是深心,深心是廣學一切佛法、樂集一切諸善行的心,具體說是廣修六度萬行的心。

3.大悲心

第三個是大悲心,即度盡一切眾生的心。其實,求無上智慧開分成修慧(直心)與修福(深心)兩面罷了。

常識 | 何謂菩提心③

何謂中道見

我們瞭解了菩提心的性質和內涵,再來看一看菩提心的重要性。佛教的菩薩道有兩個根本基礎,第一個是中道見,第二個是菩提心。

宗喀巴大師在他的《菩提道次第廣論》裡面將中道見稱為空性見,即空有不二、智如不二、輪涅不二、凡聖不二的慧見。

凡夫、外道執著萬法或常住不滅或斷滅虛無,似乎是不二慧見,其實,由於這兩種見地都是在主客二元對立基礎上建立起的實體見,實質是顛倒的分別見;

聲聞依佛說法修行,看到萬法無常、苦、空的性質和凡夫、外道分別見的顛倒性,斷除了粗分我執,但他們偏執於萬法的無常、苦、空性,企圖到萬法外面尋找安身立命的性空、如如、涅槃、聖人境界,仍然未能真正建立起不二慧見;只有佛菩薩的見地才是不二慧見,他們深觀萬法當體即空而空有不二,了知境智如如而境智不二,現證生死涅槃、凡夫聖賢皆空而輪涅、凡聖不二。

常識 | 何謂菩提心③

車的兩個輪子

中道見和菩提心好像車的兩個輪子、鳥的兩隻翅膀,不僅缺一不可,他們還是一體的兩面。

中道見是菩提心的根本體性,菩提心是中道見自然現起的作用。沒有中道見,就不可能有菩提心;沒有菩提心,也不可能有中道見。

通俗地說,中道見是信奉菩薩道者的世界觀,信奉菩薩道的人一定要堅持中道見這種世界觀;菩提心是信奉菩薩道者的價值觀,他的人生價值就是要求得無上菩提,沒有得到無上菩提就要發起求無上菩提的心願。

有人問:“佛教講萬法皆空,什麼都空了,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呢?”

這是把空跟虛無混為一談了。虛無是眾生執著的一種分別識境,空則是超越一切執著的智慧境,因此空是眾生的終極皈依處,覺悟空是眾生最大的價值,只有覺悟空才能遠離生死煩惱的困擾。

常識 | 何謂菩提心③

菩提心是修學菩薩道的起點

如果沒有發菩提心,就意味著還沒走上菩薩道。由於修習菩薩道無非是在中道見基礎上發菩提心和圓滿菩提心的過程,因此佛法非常強調菩提心的重要性。

在《華嚴經》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每次參學前都會向菩薩彙報:“我已經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但是不知道如何行菩薩道,不知如何圓滿菩薩道,請菩薩指點我。”

善財童子在向彌勒菩薩參學時,彌勒菩薩連續用117句偈語讚歎菩提心的功德,最後總結說:“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諸菩薩行,三世如來從菩提心而出生故。”各種菩薩行都是在菩提心這塊良田上生根發芽結果的,三世諸佛也都是依菩提心成就的,如果沒有菩提心,就沒有釋迦牟尼佛、彌勒佛,也沒有藥師佛、燃燈佛,什麼佛都沒有;“是故善男子,若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則已出生無量功德,能攝取一切智道。”如果有人能夠發無上菩提心,他已經生起了無量功德,能夠普攝一切佛菩薩的智慧。(待續)

常識 | 何謂菩提心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