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老照片:民國的北京回民一條街,牛街,這些建築再也看不到了


北京牛街,位於原北京宣武區,是一條歷史非常悠久的回民街。這組照片是民國時期的牛街八九十年前的樣貌,如今已經大翻修,再也感受不到那份淳樸了。圖為民國二十四年在牛街舉辦的第一屆售騾大會,那個年代,騾子是農耕的主要生產工具,比馬和驢都好用。

民國時期,牛街上的一家專門經營騾馬生意的院子,從照片上可以看出前來看騾馬的人很多

民國時期,牛街上的一戶回族家庭出殯時的場面

民國十四年,西北馬家軍將領馬福祥為牛街上的清真女寺題字,馬福祥為甘肅蘭州回民,曾任安徽省主席、軍事委員會委員、蒙藏委員會委員長等職位

民國時期,牛街上的“西北公學”全體師生,1928年創辦時,學校名稱為“北平清真學校”,1931年改為“西北公學”,後又改為“西北中學”。

民國時期,曾任青島市代市長的孫繩武先生與西北中學小學部全體師生的合影,孫繩武為學校的創辦人之一。

1930年,牛街上的北平清真第二小學校附設女子第一分校師生合影

民國時期,牛街上的“回囬”早點鋪,“回囬”是元代至民國時期,對回族人的泛稱,最早出現在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中。

這是早點鋪門框上掛著的清真飲食標識,湯瓶牌

民國時期,牛街上的“回囬”王記飲食攤

民國時期的牛街禮拜寺北碑亭,亭前站滿了前來做禮拜的民眾

禮拜寺的阿訇,“阿訇”是波斯語,回族對清真寺宗教事務人員的稱呼,有老師或學者的意思,“訇”與“哄”同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