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老照片:民国的北京回民一条街,牛街,这些建筑再也看不到了


北京牛街,位于原北京宣武区,是一条历史非常悠久的回民街。这组照片是民国时期的牛街八九十年前的样貌,如今已经大翻修,再也感受不到那份淳朴了。图为民国二十四年在牛街举办的第一届售骡大会,那个年代,骡子是农耕的主要生产工具,比马和驴都好用。

民国时期,牛街上的一家专门经营骡马生意的院子,从照片上可以看出前来看骡马的人很多

民国时期,牛街上的一户回族家庭出殡时的场面

民国十四年,西北马家军将领马福祥为牛街上的清真女寺题字,马福祥为甘肃兰州回民,曾任安徽省主席、军事委员会委员、蒙藏委员会委员长等职位

民国时期,牛街上的“西北公学”全体师生,1928年创办时,学校名称为“北平清真学校”,1931年改为“西北公学”,后又改为“西北中学”。

民国时期,曾任青岛市代市长的孙绳武先生与西北中学小学部全体师生的合影,孙绳武为学校的创办人之一。

1930年,牛街上的北平清真第二小学校附设女子第一分校师生合影

民国时期,牛街上的“回囬”早点铺,“回囬”是元代至民国时期,对回族人的泛称,最早出现在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

这是早点铺门框上挂着的清真饮食标识,汤瓶牌

民国时期,牛街上的“回囬”王记饮食摊

民国时期的牛街礼拜寺北碑亭,亭前站满了前来做礼拜的民众

礼拜寺的阿訇,“阿訇”是波斯语,回族对清真寺宗教事务人员的称呼,有老师或学者的意思,“訇”与“哄”同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