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诗词专家讲起诗词知识滔滔不绝,很专业,为什么做不出比较有分量的诗词?

慎审古今


某些诗词专家讲起诗词知识滔滔不绝,很专业,为什么做不出比较有分量的诗词?

我觉得既然是诗词问题,那么就用几句诗词来说一下原因: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能写出有分量诗词的文艺者,绝对不会闭门造车,不会管中窥豹。而是选择深入生活实际,在躬行中发现人间之真善美,然后写出脍炙人口的诗词。苏轼与友人游山玩水,品酒煮茶,方能写出“顾渚茶牙白于齿,梅溪木瓜红胜颊”。

而现代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使得一部分人能够学习到很多专业知识,成为某方面的专家。这样的“专家”虽然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没有实际的生活体验,写的诗词也只能是无源之水,自然也就没有分量。

我闻此艺在专攻,莫起妄念思冥鸿。

想要自己在某个领域有一定的分量,那么一定是将自己绝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此项事业当中,王羲之少年时为练字,染黑了十二大缸清水;祖逖长期坚持闻鸡起舞,终成文武双全的将才......李白、苏轼、李清照等大家,莫不是坚持几年、十几年,方成一代名诗词作家。

而诗词专家的专攻在于对诗词内容、思想和结构等的研究。他们的专业性和作者的专业性体现在不同的方面,就像老师和父母都为孩子的老师一样,而者给予的东西却是不相同的。因此我们也不必强求,有专业知识的专家必须会写诗词,就像不必强求家长教育孩子一定要掌握专业的心理知识一样。

一代才人孰绣丝,万千作者亿千诗。

古代至近代诗人写出了不计其数的“分量”诗词,而现在诗词广泛流传的有分量诗词则较少。

一方面是因为古达的社会环境。当时科举制以及各类国仇家恨、怀才不遇社会现实,给诗人营造了一个利于创造的大环境,让部分人不得不走上诗词创造和传播的道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就是最好的写照。而现代诗词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大家自然也就不会关注自身能否写出有分量的诗词了。

另一个原因则是人文活动变化的影响。古代常有“惊仙诗会”、“以诗会友”等等文艺活动,这些都是纯粹性的文学活动。而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和智能化设备的普及,使得人们足不出户也能和友人相联系,人们的社交少了一些文艺色彩。另外还有一部分文化交流活动,带有很浓厚的商业色彩。在这样的小环境下,自然也就无法写出有分量的诗词了。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现代社会也有不少优秀的诗词作家和文艺工作者,他们的作品读来朗朗上口、惹人深思。虽然我们批判某些不学无术的专家,但也应该看到我们文学界的发光者和传颂者,树立属于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自信。


恩施小超


问题:某些诗词专家讲起诗词知识滔滔不绝,很专业,为什么做不出比较有分量的诗词?


前言

讲起诗词来滔滔不绝非常专业,但是做不出有分量的诗词,老街觉得有几个原因。是否有道理,欢迎大家来讨论。

一、术业有专攻

韩愈在《师说》中有这样一句话: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术业有专攻,是指对于某一专业有专门的研究,本专业是专家,但是其他专业水平一般是正常的现象。

今天很多老师的“专业”并不是诗词创作,而是诗词赏析。比如学校的语文老师,他的目的是教会大家阅读理解古诗词,而不是创作古诗词。

因此今天很多中文老师的“术业有专攻”并不包括诗词创作。

二、割裂的术业有专攻

今天诗词的“术业有专攻”被割裂了,学校里学习文章不但要阅读理解还要求作文,但是古文和古诗词的学习把创作剔除了。原因是为什么呢?

其实也很简单,不实用、不需要。

古人学习诗词和骈文的创作,是因为科举考试中考诗赋。从唐朝开始,科举中的诗是格律诗、赋是骈文律赋( 中断过一段时间)。 读书人不学习创作就等于关闭了求仕的大门。

所以古人学习诗词,当然要学习诗词的创作。相比较而言,今天学诗词是阉割的“术业有专攻”。

三、社会不需要诗词创作

之所以诗词的“术业有专攻”被阉割,是因为目前的社会完全不需要学习诗词创作。

1、高考不但不考诗词创作,连现代诗都不考。

2、考公务员也不需要诗词创作。

3、找工作投简历应聘时,您说您擅长创作诗词,估计99%的HR会以为您是脑子有问题吧。

4、评职称不需要诗词创作,没听说评教授是上因为诗词写得好。 研究诗词的论文写得好、并发表了才有用。

四、诗词专家为什么不谈自己的诗词作品

诗词专家们谈论诗词时,不谈论自己的作品,有4个原因。

1、确实有人不会

叶嘉莹先生说过一个故事,她当年回国时听过一个教授的课程,认为这个教授讲得非常好,就想读一下这个教授的诗词作品,但是没想到这个教授只会讲不会作。

2、会,但是做得不好

电视节目中大家可以看到,有教授出名了以后,已经开始在用功学习创作了。

3、水平很高但是不愿意显摆

很多讲解诗词创作理论的,未必诗词做的好。但是有的人既能授人以渔也能授人以鱼 ,有的人我们知道:例如钱钟书、叶嘉莹、闻一多.....有的人我们不一定知道。

4、大部分读者没有鉴赏能力,专家的作品再好,也有可能被喷。

很多读者和观众是矮人看戏,批评和赞赏也是人云亦云。甚至有人说唐宋以后就没有好的诗词了:

唐以后不看诗、宋以后不看词.......

其实是看不懂和看得少。

结束语

今天的社会,大家正在全力以赴的进行民族复兴大业,需要更多的理科接班人。而文科的需求本来就很少, 诗词创作对于推动经济建设似乎没有什么作用,所以渐渐式微也是可以理解的。

王国维不是说过吗: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你提的问题,我很有同感。

因为,我也做过6年初中语文教师。教师的责任是传道释惑的。要把教材中散文、诗歌和文言文,按照一桶水的比例去教导“一碗水”的学生。讲就讲的头头是道,让学生们理解明白其中倡导的现实意义,树立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你让我给学生传授了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自己也来作一篇什么什么记,不是写不出来,但我愿意看见我的学生们,写出高作,我就有成就感和自豪感。当然,也有很多既会教又会写的,我很佩服,可是我更知道我的职责是教师,而不是作家。

同样,现今中考、高考,比如那些数理化科目,老师和学生们同题考试,不一定考得过学生们。大家觉得对不?

同理,只要我们的诗词专家们把诗词解析到位,让他们的粉丝们有收获、学有所成,不必苛求他们有多么优秀的诗词佳品。

只要他们不是伪学者、假冒“高大上”者,我们也要用常人的眼光去对待。

愿我的回答对朋友们有帮助!





平民之宴


纸上谈兵这个寓言故事形容“专家”最合适,特别是文化社科类,这里讲个故事:当年末代皇帝溥仪先生被特赦后,有一次到故宫参观,讲解员为大家讲光绪。尽管有一些错误,溥仪依然静静地在听。突然讲解员,指着一副画像说:这就是那个软弱无能的光绪帝。溥仪再也忍不住了,说:“这不是光绪。”讲解员说:“大爷,这可是专家说,您是专家吗?”溥仪说:“我不是专家,专家说的也不对,麻烦你把专家叫过来。”大家都劝溥仪算了,溥仪说:“不行,对待历史就是要严肃、认真,”专家到来后,问到:“你谁呀?哪个单位的?我研究清史二三十年了,难道还不知道是不是光绪啊?”溥仪没好气说道:“我还不能不认识我爹吗?”专家说:“你别丢人了,光绪哪有儿子?”顿时不明真相的人哄堂大笑。溥仪怒了:"这副画像是光绪的弟弟醇亲王。我还不能不认识我爹吗?"专家大惊:“您莫非就是皇帝?”此时,大家议论纷纷。溥仪正色道:“不,我不是皇帝,我是新中国公民——溥仪!”


浪漫光影


诗人和评论家是两类人,也是两回事,诗人写诗是直觉,是灵感,评论家评论是逻辑思维,是宽广的知识储备,例如红楼梦吧,红学研究评论家多了去了,研究很深入(当然有些也是瞎扯),不可能写出红楼梦这样的巨著的,而诗人在评论方面往往是弱项,因为他有时连自己也弄不清楚那么好的诗是如何写出来的,以画家来说吧,画国画时画树干,树枝,想好了如何下笔,仿佛胸有成竹,用笔时却是信手涂鸦,搞不好那天天气好,墨干得快,画出了墨饱的枯笔,效果极佳,真神来之笔,连画家也无法复制,评论家评论时会一大通理论,说出花来,画家听了都不好意思,只好偷着乐,哈哈。


喜洋洋8709162


题主的问题是某些诗词专家,是不是有所指呢?

其实“诗词专家”这个词语今天听起来,有些贬义。诗词是人在感情冲动的时候喷薄而出的一种押韵的文字,是一种很个人的事情,有谁能替代作诗者的感受,成为你的专家?

而如今出现在大众面前被称为诗词专家的人,大部分都是语言类、文学类、古文类老师、教授,诗词不过别人在主业之外的爱好,末技而已。

我们硬要给他们栽上个“诗词专家”的名头,人家还不一定乐意。

《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诗是韵文。第一点是在格律上有要求,第二点是内容上有高度。

格式、格律这些知识点是前人总结出来,是可以传授的,而内容上的东西,那些灵光一闪的诗意,是无法传授的,需要靠学习者自身的天性和大量阅读后产生顿悟。

老师,只能传授给你知识,不能传授给你灵感。

甚至,这些老师由于长期为专业知识所困,被生活、工作打磨得早已失去了诗心。但是他传授讲解诗歌技巧是可以的,是专业的。

如何写诗和如何写好诗完全是两回事,我们说“诗词专家”只是认同这些学者在文化上的传承,而这种传承是形式的,并非内容的。

说到底,是我们自己知识太少,才会把没有灵感、没有诗心的诗词知识技巧讲解传授者捧为“诗词专家”。

其实大都只是一份工作而已,尊称为师足矣。

老话讲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

这些诗词专家只是我们学习诗词创作的领路人,他有没有诗心,写得好不好其实没什么打紧。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靠着天分和灵感弯道超车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所以“修行看个人”。

当然也不排除专家也能做好诗,但是他们都不是专业诗人,就算偶有佳作,也不见得就要拿出来现吧,如今杠精、喷子这么多,欣赏水平又参差不齐,有很多诗写得好的人未必愿意晒出来接受点评。

人家专业技能就可以滔滔不绝地碾压大众了,而且这些诗词知识都是没有争论,无法乱喷的,他们又何必拿自己真实心理表达的诗作出来让人指点?

张学友为什么不愿意参加综艺类节目?人家爱惜自己的羽毛而已。

某些专家得意洋洋晒出自己的诗来,那完全是被综艺节目捧得失去了自知之明。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其实能讲诗词的教授都会诗词。别把老街味道的话当真。现在人不做诗词不代表不会诗词。最主要的原因是时代不需要。如果诗词投稿比赛有每年一次有高额奖金,甚至大力推广出版。那么诗词二三年就会火热起来。诗词并不难,只要你学过就行。不过要写出高质量的诗词就需要长期写,而且要不间断的读各种古典文化。包括诸子百家和历代文选文集。因为诗词只适合古汉语的词汇,如果用现在的词汇那就太白了,就没有诗词的味道了。读的古典越多诗词就创作起来越轻松。出口成章也不是难事。如果一首七律要写二三天,那就不是写诗了,而是编诗。因为你根本没有情感要抒发只是在用词藻堆砌。我一般八分钟到十五分钟就可以写一律。看的越多,写的越多越轻松。不读古典文学和古代典藉的那就肯定写不了诗词。


樵山墨客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其实问题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说,二是做。再具体一点即是:一是诗词创作,二是诗词评论。本来二者应当是相辅相成的,但在诗词的不断发展变化中慢慢演变为俩个不同的学科了。即使学科有别但仍然存在其内在的高度联系和一致性,都不能离开诗词这个本体。即: 一种是无论你有什么背景或可轻易步入任何一个色彩斑斓的文学圈子,但你交一张白卷或交一篇连文字语言读着不如散文小说顺溜的东西,读者都不会买帐,即使你勉强刋发出来也仅仅是跌了刋物杂志的身价和名誉,读者并不会认同,只会招来骂声。另一种情况就是,无论你评论家理论再多,说得天花乱坠,但你也不能把白卷或散文吹上天,即使是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吹了半天,也仍然没人承认,反而会吹到最后连评论家自已也吹倒了。所以说评论与创作二者谁也不能离开本体而言它。致于前面四十多篇众多条友的回答,我也依次都看了,确实都写的很认真,沒有喷文,见仁见智,各抒已见,其中不乏好文章,值得反复阅读收藏学习!但我这里仅再提一点不同的见解。即: 虽然创作诗歌与评论诗歌到目前来说,已经分为俩个学科,但其中大多数好的诗词创作者也本身就是评论家;历史上的诗词评论也即是从作者们的相互交流欣赏中产生而来!而评论学科发展到如今,则大多数评论家不一定会创作好的诗词;就评论本身而言,也仍然是停留在前人评论的基础水平上,并没有多少新发现!其实评论水平的最终突破,也还是要由有创新作品的诗人来完成!因为纯碎的评论家必竞是单纯的评论,它缺少深刻的自我创作经验与体会,受到很直接很大的局限。况且,评论家如果自己沒作品,所谓的评论并不可排除臆想假设误断的成份,因为仅是评论,多数也没有人去认真考究!





半亩塘主402


写格律诗说难也难,它需要静下心来并花时间去弄清楚平仄、用韵,没有捷径可走,没有速成之法;说不难也不难,从民国走来的科学家也都会写诗,各地民间诗社的一些老先生诗词都还做得不错呢!而那些经常在电视上讲诗词的著名教授们却不会写诗(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决赛现场吟诵的自家作品略尴尬)。

分析原因,过去人们学作诗是童子功,从小该背的背该记的记,最笨的入门功夫小时候都练过了。而大教授们一路应试教育走来,哪里学过创作诗词,后来学到硕士博士,现在当博导,虽然说起诗词理论一套一套,但基本功没有啊,也不屑于花笨功夫从头学起,所以就出现了连基本的平仄都露怯,让人无语啊


kukuage


这个问题就如有好的鞋样,不一定人人都能拿来做出好的鞋。懂八股文作法的人,不一定都能写出好的八股文。精通诗词格律的人,未必都能写出人人称颂的传世之作。写律诗,当然要精通诗词格律,起码要熟悉老四声,才能正确使用平仄,知道了字的平仄声,还要懂得平仄相对的四种句式,掌握"粘"、"对”方法,律诗的中间两联还必须对仗正整,不仅要平仄相对,还要词性相对,押平水韵是必须的,同一首诗只能押同一个声部的韵,以上几点有一处没作到,都不能算律诗。就算是写诗的人都作到了以上几点,也不一定能写出好诗,想写出大诗人那样的精典诗句,仅仅懂诗词格律是不够的,知识储备,人生阅历,胸怀气度,文学技巧,缺一不能成为写诗名手,而且还得有那么一点点天份,写口水诗,可以说人人都能来那么两句,写传世诗篇的人,毕竟不会很多,写出传世警句的人,就算是唐宋诗人中,也就那么数十位,能得一二传世警句,也算不错啦。写诗入门或不难,出精品却不易,教诗的先生可以教出高手学生,他本人未必就一定能写出比学生好的诗,这叫青出于兰胜于蓝。门外瞎白话,打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