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自己對《道德經》的中心思想是怎樣理解的?

愛九魅酒美漂亮的玫妹


道德經的中心思想是老子宇宙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是效法,效法是學習,不斷學習就是為學日益。

學道的發動機是反者,道之動。

道之動必然人的身體有路可走,道的路就是致虛極,守靜篤。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達到無以為用,有以為利,靈感源源不斷而生,人的本事就非常與眾不同。

與眾不同的人的素質就是聚精會神,就有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

人中心思想產生有三件寶貝,慈悲,不敢為天下先,儉樸。樸故能心胸寬廣,天將佑之,以慈衛之。

不看窗而見天道的境界,為道日損境界,道隱無名境界是大白若辱,大音希聲,大像無形。

道德經中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經歷兩樣層次,為學日益,為道日減。才入門於老子紫氣東來。


我寫小說江山畫卦


《道德經》的中心思想主張一個“道”字,“道”是天地而生,所以“道”屬陰陽。天地萬物皆有陰陽,比如說,這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一種是男人(陽),一種是女人(陰),陰陽結合講的是互補,不然怎麼有一句話叫:“男女搭配幹活不累呢?”大家都懂得。還有我們身體受損,男的陽氣虧損,採陰補陽;女的陰氣缺乏,採陽補陰。這就是養生之道。


為什麼《道德經》主要圍繞“道”為中心?因為天地萬物互補了也就衍生“德”。夫妻之間相處,同甘共苦,不離不棄,恩愛到白頭;朋友之間和睦相處,互惠互利,友誼天長地久;長輩與晚輩之間感恩相處,你養我小,我養你老,是天經地義……當然這些都是人與人之間互補了得出“德”的產物。

既然“道”講陰陽,輪迴語佛,水滿則溢,月盈虧多,萬物軌跡,自然法則,蒼穹宇宙,無限謎多。人與自然萬物,順導利我,逆導而行,禍患源河。這就是“道”講天地人和的精髓。

當然,肉體的本身,有著無窮無盡的慾望,驅使著我們不停的奔波追求,只要不違背“道”之陰陽,也就圓滿如意。

(感謝閱讀!我是詩驀1,歡迎您來關注與評論!)


詩驀1


先天的智商,後天的智慧。

老子的道德經,是在讓我們在生物性智商的基礎上,形成對我之外所有事物的思維方式!也就是人後天的智慧。

我們說一個人聰不聰明?是由先天遺傳因素決定的,是物質的。說一個人有沒有智慧,是後天吸收外界的信息,在大腦形成的新的思維方式,是作出判斷決策成功的能力,以及預判未來的能力。

道德經從宇宙規律,到國家社會的管理,以及如何提高個人的智慧方法……等等,方方面面都作了詳述。

我們不能夠僅僅只關注到他“無為而治”這個影響最深遠,最廣泛的思想,把別的就忽略了。

我是陳志國,就是個養蜜蜂的,網絡用名“蜂聞言事”,我見風就是雨,事是天下大事,奇聞趣事的事,關注我,和你一起用不同的視角看世界,咱們換個角度贏。



蜂聞言事


《道德經》的中心思想是老子啟示人們:如何認識“道”,如何觀察“道”,如何運用“道”。

開篇既講: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繳。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問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就是說能用語言說清楚的“道”,不是哲學意義上真正永恆的“道”;

同理可以用言辭說出來的“名”,不是哲學意義上永恆的“名”。

“無”,是天地的初始;“有”,是萬物的根源。

所以,要經常從“無”中去認識“道”的奧妙;從“有”中去觀察“道”的邊際。

“無”和“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具有不同的名稱,它們都可以說是極其幽深的。

極遠極深,是一切變化的總源頭。

也就是“無極”,是“道”的源頭。

在《道德經》中,老子也啟示人們:“道”的根源及源頭是“無極”,沒有邊際,是無法追溯求源的。

那麼老子在這裡也啟示我們“道”是無法追源的,因為它沒有邊際。

我有個大膽猜測:老子是不是也在啟示我們不要去追溯“道”的源頭了!是無法追溯到的,或者是讓我們不要去再追溯了?

是不是希望人類永遠不要解開“道”的源頭奧妙呢?

永遠讓它神秘下去呢?

……



幸福居士墨韻齋王雅欣


《道德經》的中心思想,按《道德經》的文字邏輯看,是“無為”。但是,如果用現實世界的邏輯看,它的中心思想是“去偽”。



無為,可以翻譯為“不妄為”。不妄為是一種去偽,這還是停留在合道的純粹理想的狀態。現實中則是要和光同塵的,這又意味著什麼呢?

老子說他有三寶,“吾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他又總結性地說道:“治人事天,莫若嗇。” 這些話是老子《道德經》的實踐論,也是《道德經》的精華。歸結到一個字,就是“嗇”。

這個“嗇”,本意是莊稼人把雜草薅去,給莊稼留出空間生長,去偽不就是把不真的除去,給真留出空間,讓人返璞歸真嗎?嗇和去偽是一個意思。這個嗇字,統攝了老子關於“德”的各種行為的原則。統觀《道德經》關於統治管理、安民富民、養生護生、用兵、學習、文化等等社會行為,都不是完全否定這些活動本身,而是很尖銳地提出要省簡去奢,實際上都是要去偽,即去除不符合道的妄動、多動、亂動,去淨了偽,就到達了道。

這個“嗇”字,和《周易》的簡易之道,是一脈相承的。《道德經》之所以把重點和落腳點放在“嗇”上,因為老子的《道德經》是對當時統治者和所謂的賢人、君子普遍所持價值觀、思維方式以及春秋時期社會生活的批判,這個批判針對的主要是三方面:

一是針對放縱慾望、競爭無度、貪婪自私;

二是針對虛偽矯情、繁文冗節、脫離實際;

三是針對片面、單向、表面化的思維方式。

老子認為無論是統治、生活還是養生,道理都是一樣的。不論是邦國還是個人,要長生久視,必須節慾、節儉,追求虛靜的精神境界,從而超越自己的狹隘性,面對摸得到的利益,要從反面去看,從而看到更大的利益——合道。

所以,“去偽”,等於“嗇”,實際上成為整個《道德經》的一個理論與現實的平衡點、落腳點,說它是《道德經》的主題,比較起來最為合適。《道德經》論述的“無為”,其實是為“去偽”提供了理論基礎,為“去偽”提供了合乎理性的說明。


熱帶雨林的午後


《人生成長的啟示,老子全文解說》


如果《老子》各章是人的年齡順序,那麼第一章應該對應的是人的第一年,而這一年並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一歲。現在我們習慣使用的一歲是指一週歲到兩週歲之間,實際上是人來到這個世界的第二年。由此可見,《老子》的章節數目所對應的並不是現在我們使用的週歲,而是中國在西方文化介入之前所習慣使用的虛歲。虛歲所表明的是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年數,例如說一個人虛歲35,就表明這個人正處在他人生的第35個年頭。可見,《老子》的某一章所反映的正是一個人處在這一章的數目所對應的那個年份出現的問題或呈現的特點。

現代醫學清楚地解釋了人的生理成長,但我們對於人的心理成長還是充滿了疑惑。人會在哪個年齡擁有慾望?什麼時候具備邏輯?什麼時段產生社會性?什麼時間心理系統成熟?而在這些功能出現的時候又面臨什麼問題。人的黃金年齡段何時出現,人們能夠把握住這個非凡的階段嗎?依照年齡順序解讀《老子》會為我們解開這些疑惑。


引言:《老子》的結構

01

現代物理學的發現為解讀《老子》提供依據

《老子》與現代物理學的聯繫是自波爾以來很多物理學家感興趣的話題,然而,這之間的聯繫之密切程度可能比我們所能想象的還要高許多。

05年夏天,讀過《時間簡史》之後,又一次拿起了二十年來一直反覆閱讀的《老子》,當讀到第十四章時,發生了奇妙的聯想,眼前的“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儼然是物理學不確定性原理的翻版,而“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又是光速恆定原理的準確表述。在《時間簡史》中,霍金以兩個原理為基礎構建了描述宇宙誕生及發展的大爆炸理論,而《老子》的第十四章中通過“復歸於無物”將兩個原理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這種奇妙的聯想所產生的興奮讓我進一步在《老子》中尋找現代物理學的影子,果然在《老子》二十一章中找到了對黑洞的精確描述;在第二十五章中看到了大爆炸理論所展示的宇宙的誕生和演變;在第四章中看到霍金為了描述宇宙之初由於時間剛剛誕生使得數學推理工具沒有可依據的時間軸所設立的虛時間;同樣在第四章可以看到霍金對大爆炸理論的最新貢獻--黑洞輻射;更令人驚奇的是,現代物理學的重要原則,“費恩曼歷史求和”所闡述的認識世界的方法正是《老子》二十一章中的“自今及古”。《老子》與現代物理學的吻合不是簡單的巧合,而是全方位的、系統的吻合,霍金在《時間簡史》和《大設計》中所介紹的物理、宇宙理論,其中所有的重要環節和原理都可以在《老子》中找到精準的、並且是更加簡練的闡述。儘管《老子》與現代物理學成果的吻合著實令人驚奇,但更令人著迷的是老子是怎樣發現這些真理的。顯然,和今天的我們不同,老子沒有現代物理學的觀測手段,也沒有兩千多年來人對宇宙認識的積累。那麼,發現同一個自然真理的老子走的只能是一條與物理學家不同的路,用的只能是與物理學所不同(觀察自然、宇宙)的方法。老子自己說的清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就是,通過人來了解地、通過地來了解天、通過天來了解道、瞭解了道就可以瞭解道所創生的萬物自然。顯然,老子告訴我們他是通過了解人來發現今天物理學家通過物理理論、天文觀測所獲得的宇宙真理的。現在,當我們假設老子用與物理學迥然不同的方法,也就是觀察人的方法發現了宇宙萬物所遵循的規律(老子稱其為“道”)時,一個更加令人振奮的推論就自然地呈現在我們眼前,那就是物質宇宙與人文精神雖然看上去有著很大的不同,但它們都源自同一個起點。就如同京廣鐵路和京滬鐵路,雖然走的路線不同,鐵路線兩側的景觀不同,但順著它們都能找到北京這個共同的起點。

02

《道紀》與《玄德》

老子與現代物理學的殊途同歸意味著萬物自然、人文精神都來自與同一個源頭,這個結論恐怕比老子與現代物理學成果的吻合更加有意義。順著這個思路,結合《老子》和《時間簡史》,很自然地我們就可以發現絕對光速宇宙觀,這個宇宙觀基於自二十世紀初至今一個世紀以來所建立的現代物理學,通過兩千餘年歷久彌新的老子思想的跨學科印證,物質世界和人文精神通過這樣的宇宙觀找到了它們共同的起源---道。以老子思想和現代物理學的全方位吻合為基礎,設想人文精神和宇宙物質來自同一個起點,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二十世紀以來的物理學大發現所帶來的不僅僅是生活方式的改變。還有,也可以說更為重要的,是宇宙觀的改變。三百年前由牛頓、伽利略所構建的,以無限時空為背景的絕對時間宇宙觀就會被新的宇宙觀所替代。新的宇宙觀以不確定性原理和光速恆定原理為基礎,我們將其簡稱為絕對光速宇宙觀。由於絕對光速宇宙觀基於現代物理學和老子的發現,而他們的發現又是通過兩條完全不同的道路完成的。因此,絕對光速宇宙觀就成了物質世界和人文精神共同的基礎。有了這樣的基礎,我們不僅能夠通過它來解釋物質宇宙的運動規律,同時也能解構人文空間的構造及奧秘;有了這樣的基礎,我們不僅能夠看清楚以往物理學、宇宙學(例如地心說、牛頓力學)的合理部分和侷限性,同時也能夠看清古今中外各種解釋人及萬物起源的人文思想中的合理部分和侷限性。絕對光速宇宙觀就如同一把尺子,不僅可以量出牛頓力學所適用的範圍,告訴我們牛頓力學為什麼不能解釋宇宙的誕生;與此同時,由於這個宇宙觀同樣適於人文思想,它還可以量出孔子思想與孟子以及儒家的思想完全不同,反而和老子思想有著本質上的一致。以上這些想法和思路,乃至嚴格的邏輯推論都寫在我的第一本書《道紀》之中。

依據《道紀》所構建的絕對光速宇宙觀,以老子思想和孔子思想的一致性為基礎,參照現代物理學對物質世界的研究成果,我們就可以構建一個用於研究人精神世界的人文系統。絕對光速宇宙觀就如同一把衡量自然萬物以及人文精神的尺子,在這把尺子的梳理下,原本不太容易通過精確的科學語言來描述的人文世界,就可以通過科學的語言和方法非常精確地呈現出來。老子和孔子思想中的許多概念,諸如道、德、仁、義、禮,以及解釋人文精神的一些概念,像慾望、邏輯等等都在這樣的梳理之中成為了人文系統的組成單元,它們之間相互聯繫、相互作用,在道的運動之中,它們所組成的系統獲得了動態平衡。這個依據老子、孔子思想和現代物理學的成果所建立的人文系統可以使得我們清晰地看到自身的運行狀況,指導我們應對人生所面臨的諸多問題。這個人文系統的建立過程,以及它的運用方法是我第二本書《玄德》的主要組成部分。

03

《老子》的章節順序是人的年齡順序

《道紀》和《玄德》完成之後,獲得了不少朋友的喜愛和支持。這兩本書中有許多地方引用了《老子》和《論語》中的某些片段,並且依據絕對光速宇宙觀對這些片段進行了全新的解釋。很多朋友可能不滿足於僅僅解釋這些片段,多次建議我全解《老子》。這些建議我曾經很認真地考慮過,並一度試圖開始這樣的工作。實際上,在現代物理學的印證下,《老子》之中最難解釋的幾章,像四、六、十四、二十一、二十五章都可以獲得完滿的解釋。其餘的章節解釋起來似乎並不困難,因為絕對光速宇宙觀為我們提供了至少兩類很有用的信息,其一就是剛剛提到的最難解釋的幾章,通過這幾章的內容,按照邏輯一貫的原則,我們可以較為容易地學習其它章節。除此之外,在《道紀》和《玄德》中所建立的人文系統模型較為清晰地解釋了《老子》中的所有基本概念,一直以來,我們認為的那些含義模糊的人文概念,諸如道、德、仁、義、禮、慾望等等都在人文系統的幫助之下獲得了令人滿意的解釋和定義。有了這兩方面的信息,全解《老子》似乎已經成為了可能。但是,事情並非像我想象的那樣簡單。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我發現單獨解釋《老子》中的各個章節可能問題不大,最大的問題出現在各個章節的聯絡上。很顯然,《老子》不是一本文摘或言論集,其八十一章的前後順序一定包含某種含義。也就是說第一章“道可道”之後為什麼是“天下皆知美之為美”的第二章,這之中一定有著某種內在的邏輯關聯。找不到這種邏輯關聯,《老子》會由於各個章節自說自話而顯得邏輯凌亂,其思想價值也因此會大打折扣。很長時間,我一直在致力於尋找《老子》各章之間的邏輯關聯,在沒有頭緒的情況下全解《老子》的意義不大。

以我們今天寫文章的思路來看,老子寫下這五千字所依據的邏輯線索不應該太複雜、不應該在行文之中隨意更換。也就是說,老子應該是依據一個簡單的、前後一致的邏輯線索,通過五千字完美地展現了道的特徵。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在翻看了許多《老子》的註釋,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思考後,我依然沒有找到這樣的線索。對《老子》全文的解釋就這樣被耽擱了下來,直到有一天,我接近7歲的女兒為我提供了奇妙的機緣。

6歲多的女兒正在上小學,和每個同齡的孩子一樣,她也會遇到各式各樣的成長問題。處於這個年齡的她比以前多了一個毛病,就是愛自誇,並且是在貶低別人的基礎上的自誇。當我詢問了她在班裡的狀況並且接觸了她的一些同學後,我發現這不是她獨有的毛病,而是這個年齡段孩子的普遍現象。他們都或多或少地表現出怕別人說自己某方面不強、愛出風頭、喜歡通過貶低他人而證明自己等特徵。面對這種狀況,我開始尋找一些“品德故事”來和女兒共同學習,但效果不明顯。我想其中原因是,這些“品德故事”在宣傳謙讓、寬容的品格時刻意地忽略了人爭勝的本能,也就是忽略了人的慾望。而作為生活在當代的人,特別是中國家長非常在意的一個特質:創造力,恰恰和這個有著競爭色彩的慾望緊密相關。事實上,家長很大程度上直接地、或間接地在鼓勵孩子保有創造力,保有競爭的激情。保有競爭力的同時,人的爭勝本能就不會被壓制,如此一來,那些“品德故事”就顯得沒有什麼說服力了。於是,我開始在《老子》裡尋找適用的章節。很順利,我發現《老子》的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正好符合目前我女兒的狀況。與那些“品德故事”相比,老子沒有忽略人的爭勝本性,而是告訴我們只有謙遜、寬容(後其身),才能獲得真正的榮譽和自身價值的體現(身先)。我將這一章的意思講給女兒聽,果然起到了我期望的效果。不僅如此,進而我又發現,《老子》的第八章“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也很適合她。於是,我將這兩章講解後讓她背誦,過了一段時間,她自誇的毛病就明顯改善了。這件事引發了我的思考,為什麼《老子》五千字、八十一章中,只有第七、第八章非常適合我6歲多的女兒?難道......?《老子》的章節順序是人的年齡順序?!

就如同一層窗戶紙被捅破,一霎那間,《老子》各章之間被人的年齡串聯起來。我開始翻閱其它章節,發現這樣的設想是合理的。《老子》前面幾章主要描述道的特性,這符合嬰兒就是道體這個老子一直闡述的觀點。不僅如此,有關治國、治民的篇章都出現在40章之後,這和大多數人會在40歲後逐漸獲得社會給予的權力,成為各自單位的大小領導是相吻合的。如果我們看一看在《時間簡史》和《大設計》中霍金是怎樣通過物質世界來闡述道的,就會發現他是通過宇宙的誕生、發展、壯大、直至消亡來闡述那些反常的規律的。也就是說,霍金是通過宇宙的年齡來展示道生宇宙、並推動宇宙發展的過程。同樣的道理,如果老子通過某種方法獲得了現代物理學家通過觀察宇宙所瞭解的道,那麼老子也會同霍金一樣,藉助某個道所創生的個體的發生、發展過程來詮釋道的特徵。而這個老子所研究的個體是人,於是,按照人的年齡來觀察每個年齡段所反映出的道的特徵也就順理成章了。

如果《老子》各章是人的年齡順序,那麼第一章應該對應的是人的第一年,而這一年並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一歲。現在我們習慣使用的一歲是指一週歲到兩週歲之間,實際上是人來到這個世界的第二年。由此可見,《老子》的章節數目所對應的並不是現在我們使用的週歲,而是中國在西方文化介入之前所習慣使用的虛歲。虛歲所表明的是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年數,例如說一個人虛歲35,就表明這個人正處在他人生的第35個年頭。可見,《老子》的某一章所反映的正是一個人處在這一章的數目所對應的那個年份出現的問題或呈現的特點。我女兒6歲多時,正是她人生的第七個年頭,於是,《老子》第七章正好反映了她在這個年齡所面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當時她的年齡距離7歲,也就是人生的第八個年頭並不遠,於是,《老子》第八章也很適合她。

搞清楚《老子》各章排序所以據的邏輯背景令我興奮異常,因為這種邏輯關係符合我的預期。以年齡為基礎,這樣的邏輯順序簡單而有效,霍金依據宇宙的年齡來闡述道就說明了這一點。

好了,既然我們已經找到《老子》各章的排序依據,按照這樣的思路,在絕對光速宇宙觀的基礎上來全解《老子》就變得有可能、有意思了。心動不如行動,就讓我們從人生成長角度看一看老子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怎樣的道的畫卷。


後續章節詳見:https://www.toutiao.com/i6636969052877095432/


李航解說老子


我是遠方我來回答。

道德經我算是略微讀過一遍,後來自己又回顧了一下,也沒總結出一個所以然,說是哲學著作吧又不完全是,因為裡面有很多政治,軍事主張,對此我說一下我自己對道德經的感悟。

道德經就是一本古書,一本晦澀難懂的古書,你不讀吧,也沒啥,你讀了吧也不一定有啥收穫。說他沒任何價值吧,卻又可以通過此書窺一窺春秋時期人們的思想動態,說這本書是諸子百家著作中的No1吧,其實也不可能給你帶來任何實質性的東西。

更多時候美的就是美的,因為美存在,所以大家都認同,這也說明道德經是有藝術價值的,是一本非常有思想價值的書,可有時候有些事物,只要說好的人多了,大家就都覺得他是好的,就譬如吃熊掌,也就是一些脂肪蛋白,吃鮑魚吧,也就是蛋白,沒有啥大不了的,你吃再多也不可能給你帶來一個健康的身體,也不可能治癒你的疾病。

因此我們用平常心去對待道德經就行他沒有啥神乎其神的,也沒有玄之又玄的,你也不可能打開眾妙之門,更不可能得道成仙。這樣用平常的心態去讀道德經,你才可以有收穫,因為畢竟你是兩千多年以後的現代人,認識客觀世界要比他們清晰一點,你要去了解的就是一種歷史,通過比較有自己的認識。

對於我而言,比較厭世,不喜歡社會中人性的爾虞我詐,更不喜歡蠅營狗苟,當然現實中為了生存也許會委曲求全,所以有時候是比較悲觀的,就覺得人類文明的發展最終在破壞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我們是在自尋死路,是在自掘墳墓,因此,我們應該按照自然規律去辦事,簡單的吃飽,穿暖,媾和,傳宗接代,活著並繁衍。

然而我們卻沒有這樣去做,我們在社會中消耗著能量,混雜著物質,一直在追求製造最大的熵,這就有點逆天了,逆天了就是違背了道,違背了道就和我們的存在自相矛盾了。

所以對於宇宙來說,人類的一切都是毫無意義的,生命進化的有序,和給自然界造成的熵的增大互相抵消,這個層次太高了,我們不用考慮。我們只要考慮我們和自然界所有生命的存在的關係就好,而道德經就是講求一種和諧,什麼樣的和諧呢?我們不要有太多的欲求,要無為,夫唯不爭,天下莫與之爭,上善若水,水潤萬物。

因此我讀懂了一點,因為我是一個出世傾向的人,所以對老子情有獨鍾,喜歡他的無為而治,這裡的無為就是無慾。要中庸,要和諧。


遠方的扶桑花


道德經通篇以道為主線,以無為和處低為思想基礎,講述為人處世之道,揭示人與自然的關係,旨在讓人清減慾望,調整心態,空虛寂靜,迴歸本真。

道德經以出世無為的語言,說的都是根本的入世之道。告訴人們,萬事萬物皆有規律,按規律辦事的人,就能成功。

要尋找成功的規律,就得明白這些道理:

①時間萬物都在有和無之間相互轉化。沒有恆定的成功,也沒有不變的失敗。無中生有就是創造成功,有中生無就是消亡失敗。

②天地是沒有好惡感情的。哭泣沒用,抱怨沒用,甚至努力也沒用。重要的是找到規律法門。

③水的優點很多,接近於道。柔弱,不爭,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④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變。別人無限風光的背後就是長期默默的付出。

⑤受寵和受辱都是會經常遇到的。人要學會保持平靜不變的內心。

⑥致虛守靜是道的根本法門。

⑦要想得到別人的信任,自身就要有足夠的誠信。

⑧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⑨慎終如始。

⑩天下之至柔,克天下之至剛。


太尉讀書



發現128041785


《道德經》作者是代表天下蒼生講這番話的。當他看到周朝昏暗、搖搖欲墜,看到列國爭雄、弱肉強食、民不聊生的亂象時,他想以一己之力挽江山於即倒,還天下於太平。可以認為,他講的道與德是寫給列國的君王們的。

可以想見,那時的人們一定認為周朝就是天下,就是世間的所有了。君王是指楚國、宋國、齊國、秦國等國君,和後來自封的國王們。

老子通過給這些君王們講"道",讓君王們明白怎麼做才是君王之"德“。

總起來"無為無不為“,即:不勞民傷財,不對外戰爭,做力所能及的事,是老子著述《道德經》的中心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