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湖”“墨”的接力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煤”“湖”“墨”的接力

——烏海市蹲點小記

“煤”“湖”“墨”的接力

生態越來越好。

“煤”“湖”“墨”的接力

記者在礦井下實地瞭解一線礦工的工作狀態。

“煤”“湖”“墨”的接力

烏海湖吸引眾多遊客。

“煤”“湖”“墨”的接力

推進綠色礦山建設。 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郝飈 攝

烏海,位於黃河“幾”字彎頂端西部,是黃河進入內蒙古自治區的第一站。

4月中旬,記者一行來到這裡進行蹲點式採訪。入社區、下礦井、蹲地頭……十餘天裡,記者對烏海這座城市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

烏海因煤而生,因煤而興。1958年,因為“烏金”的發現,來自全國各地的建設者們,以“敢於無中生萬有,能憑海闊納百川”的豪邁氣概,建起了“烏金之城”。

烏海很年輕,於1976年建市,到今天才43歲;烏海也很古老,召燒溝西口石灰岩南坡上的桌子山岩畫,向世人展示著新石器時代留存下來的文化藝術;烏海還很神奇,集河湖、沙漠、高山、溼地、草甸等元素為一身,可謂一城覽盡塞外風情。

隨著城市轉型發展的深入,烏海人強烈意識到,堅持可持續發展才是城市建設的內生動力。於是,以打造綠色礦山助推生態環保攻堅區建設,同時在“河湖”“翰墨”上大作文章。如今的烏海,因烏海湖、書法城而讓更多人所熟識。

從“煤城”到“湖城”“書法城”,從烏金閃爍到湖波粼粼、墨韻飄香,與時俱進的烏海人緊跟時代節拍,為建設創新開放、充滿活力、文明和諧、宜居宜業的現代之城奮力前行。

4月的烏海,氣溫居然高達32攝氏度,炎炎烈日下,記者認真傾聽、用心感受新時代烏海的故事,更加理解了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深刻意義。(文/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薛來圖/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王曉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