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湖”“墨”的接力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煤”“湖”“墨”的接力

——乌海市蹲点小记

“煤”“湖”“墨”的接力

生态越来越好。

“煤”“湖”“墨”的接力

记者在矿井下实地了解一线矿工的工作状态。

“煤”“湖”“墨”的接力

乌海湖吸引众多游客。

“煤”“湖”“墨”的接力

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郝飚 摄

乌海,位于黄河“几”字弯顶端西部,是黄河进入内蒙古自治区的第一站。

4月中旬,记者一行来到这里进行蹲点式采访。入社区、下矿井、蹲地头……十余天里,记者对乌海这座城市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乌海因煤而生,因煤而兴。1958年,因为“乌金”的发现,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们,以“敢于无中生万有,能凭海阔纳百川”的豪迈气概,建起了“乌金之城”。

乌海很年轻,于1976年建市,到今天才43岁;乌海也很古老,召烧沟西口石灰岩南坡上的桌子山岩画,向世人展示着新石器时代留存下来的文化艺术;乌海还很神奇,集河湖、沙漠、高山、湿地、草甸等元素为一身,可谓一城览尽塞外风情。

随着城市转型发展的深入,乌海人强烈意识到,坚持可持续发展才是城市建设的内生动力。于是,以打造绿色矿山助推生态环保攻坚区建设,同时在“河湖”“翰墨”上大作文章。如今的乌海,因乌海湖、书法城而让更多人所熟识。

从“煤城”到“湖城”“书法城”,从乌金闪烁到湖波粼粼、墨韵飘香,与时俱进的乌海人紧跟时代节拍,为建设创新开放、充满活力、文明和谐、宜居宜业的现代之城奋力前行。

4月的乌海,气温居然高达32摄氏度,炎炎烈日下,记者认真倾听、用心感受新时代乌海的故事,更加理解了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深刻意义。(文/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薛来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王晓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