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中的“國”和“代”怎樣區別?

娛樂至上2017


想要知道五代十國中“國”和“代”的意思,以及他們究竟有什麼區別,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五代十國這個名詞。



五代指的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十國按《新五代史》順序,則為吳、南唐、前蜀、後蜀、南漢、楚、吳越、閩、南平、北漢十世家。

五代十國是古代歷史上比較特殊的一個時期,在秦朝之後,基本上都是以王朝的形式,向下流傳,而像同時存在著多種政權,除了三國鼎立和東晉南北朝時代,就是這五代十國時期,但是很多人都會有疑問,為什麼五代十國不像春秋時期那樣,有七雄爭霸,就是有七個國。



他為什麼不叫十五國或者是十五代,這就要說到“國”和“代”的不同。

古人對於正統性是很看重的,在他們的觀念中,只有佔據了黃河以內的中原地區,才能稱之為中原,其他的周邊地區,都算不上是正統。

唐朝之前的皇帝都屬於正統,在唐朝滅亡之後,出現一段混亂的時間,使得有的人稱王,有的人稱帝。但是如果按古人的思想來說,將正統與否看得很重要,他們認為“代”指的是具有正統性的能夠承前啟後的朝代。



“國”指的是地方割據政權。 根據當時所處的地理位置可知,五代的位置正屬於中原,也就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而且這五個朝代基本上是承接前朝,相繼出現的!最為重要的是,他們的實力是最強的!



而十國則不一樣,吳、南唐、前蜀、後蜀、南漢、楚、吳越、閩、南平、北漢他們的位置,都不屬於不在黃河以下的中下游地區,也就不屬於中原地區。而且大都會奉當時的“五代”為正朔,向其稱臣,號為王或者國主。



因此,他們無法被稱為“代”,只能像戰國七雄那樣被稱為“國”。



以上就是五代十國中“國”和“代”各自的意思,以及他們的區別,大家如果有什麼看法可以一同交流哦。


白話歷史君


五代十國時期是夾在唐宋之間的一個短暫但黑暗的混亂時期,雖然只有53年,出現的皇帝、發生的事卻是非常多的,正因為更迭太快,所以這一段時期相對而言於國於民都是相當不利的。

實際上五代十國這個詞的出現是為了更方便的說明這一時期的局勢,而更正確的說法應該是五代,十國只是在這五代時期出現的一些割據政權,而且是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十國,但絕不僅僅只有十國。

“代”這個詞指的是具有正統性的能夠承前啟後的朝代,唐之後是後梁,再之後是後唐,再是後晉、後漢、後周,然後宋朝取代了後周建立了統一的政權。

既然如此,為何又說五代十國最能表述這一時期的局勢呢?就是因為中原的這些朝代並不能實現真正的統一,而僅僅是局部的統一。在中原王朝控制之外,還有別的許多割據政權的存在,他們有的願意奉中原王朝為正朔,有的不承認中原王朝的正統性,索性自己稱帝。但不論是哪種形式,它們都只是割據政權的存在。稱帝也好稱王也好,政權僅僅是地方政權,並不具有正統性,因此統稱為“國”。

其實五代十國這種局勢早在唐朝安史之亂後就有了雛形,安史之亂被壓下去之後,帝國就出現了藩鎮問題,尤其是安史舊部河朔三鎮,基本就是常年處於自治狀態,準確的說應該是半自治。朝廷的政令是到達不了這些割據的藩鎮的,更不用說徵收這些地區的賦稅了。朝廷自然也想解決這個問題,但是很明顯的是有心無力,或者即便有力卻後繼無人。

安史之亂之後,唐朝實際上已經不能算是真正的統一了,它能控制的地區是有限的,這種情況越往後越嚴重,即便有幾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試圖改變這種局面,但是帝國面臨的問題並不僅僅是藩鎮問題,還有各種各樣別的頑疾,比如宦官干政,比如朋黨之爭,這些都讓唐天子疲於應付。

後來的黃巢起義更加加重了藩鎮割據的局面,皇權更弱,皇帝還要靠著節度使幫自己打仗,給自己遮風擋雨。而在黃巢起義中起家的那些節度使更是加緊爭奪地盤,互相之間打得不可開交,皇帝都被他們奪來奪去。但最後還是朱溫佔得先機,控制了唐昭宗和朝廷,最終處死了唐昭宗和唐哀帝而建立了後梁。

但是朱溫實際上也不能改變藩鎮割據的局面,他沒有力量實現全面的統一。朱溫曾經的老對手們李克用、李茂貞、王建等都不承認後梁政權,當然也有不少割據政權是奉後梁為正朔的。但是不管這些割據政權承認還是不承認,都沒法否定後梁的正統性。

當然最不服朱溫的大約就是李克用,後梁建立的第二年,李克用就去世了,他的兒子李存勖又接過了打倒朱溫的大旗,並經過不屈不撓的努力,終於在923年從後梁手中奪過了部分“天下”,後唐就此建立。之後還有後晉、後漢和後周,都不長久,開國皇帝都是武將出身,只懂得奪天下,於治理天下上並沒有多少天分,而且繼承人又實在是爛泥扶不上牆。

大約只有郭威的繼承人柴榮是最優秀的了,他幾乎就要實現全面的統一了,但卻英年早逝,將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留給了才六七歲的兒子。即便沒有趙匡胤來撿便宜,也會有別的人來撿這個便宜,而且這個便宜不是一般的大,它奠定了後來全面統一的基礎。從這裡來說,柴榮真的是死的太可惜了。

趙匡胤的宋朝一建立,實際上五代就已經結束了,但屬於十國之內的幾個割據政權還在苟延殘喘。趙匡胤則馬不停蹄地開始了統一天下的步伐,南方和北方的割據勢力挨著一個個滅亡或者投降。但趙匡胤在世的時候,燕雲十六州卻並沒有回到中原王朝的懷抱中來,之後終宋一朝,燕雲十六州都是中原的隱痛,也因此戰爭從未停止過。


蕭曉四姑娘


五代十國(公元907年-979年,共73年)是唐朝滅亡、北宋立國之間短暫而混亂的大分裂時期,五代指的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十國按《新五代史》順序,則為吳、南唐、前蜀、後蜀、南漢、楚、吳越、閩、南平、東漢十世家。

那麼,為什麼不統稱之為十五代,而非要稱之為五代十國,代和國的區別是什麼呢?

“代”指的是具有正統性的能夠承前啟後的朝代,“國”指的是地方割據政權。

唐朝後期藩鎮節度僅是名義上聽從唐朝中央政府的號令,黃巢起義後唐朝中央政府崩潰。

朱溫,本是黃巢手下大將,後來投降唐朝,被賜名朱全忠,朱溫處死唐昭宗和唐哀帝,自己篡唐稱帝,907年建立後梁,綿延三百餘年的大唐正式宣告壽終正寢。

公元923年,李存勖滅梁建立後唐;

公元937年,石敬瑭與契丹勾結滅後唐建後晉;

公元946年,契丹攻滅後晉,同年劉知遠建立後漢:

公元951年,郭威篡後漢政權,建立後周。

公元960,趙匡胤黃袍加身,五代十國局部結束(正式結束為979年宋太宗滅掉北漢為止)。

所以五代是政權是前後更替的,並不是同時存在的五個政權。

唐朝滅亡後,原唐朝各地節度使紛紛建立諸侯國,他們或臣服於中央,或獨立稱帝,時而聯合時而混戰,關係十分複雜。所以五代並沒有真正實現全國統一,在王朝控制之外,還有許多割據政權存在,他們並不具有正統性,因此統稱為“國”。

十國按《新五代史》順序,則為吳、南唐、前蜀、後蜀、南漢、楚、吳越、閩、南平、東漢十世家。

十國中的有些政權是同時存在(例如南平、吳越、北漢、前後蜀、吳—南唐並存),有些是同一個區域內的前後接替(例如,吳與南唐,前蜀與後蜀)。

和五代十國處於同一時期的,還有西漢金山國(906-914年)、桀燕國(911-913年)、岐國(887-923年)、渤海國(698-926年)、大寶于闐國(912-1006年)……

再者古人認為,只有佔據了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才能算是正統政權,其朝代才能被算作一“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都定都於開封或洛陽,地處中原,具有絕對的正統性。他們理所當然地被稱為“代”。

而十國遠離中原,如吳、南唐(建都金陵),吳越(建都杭州),荊南(南平)(建都江陵),前蜀、後蜀(建都成都),南漢(建都廣州),楚(建都長沙),閩(建都福州),北漢(建都太原),在古人的觀念之中,這些都是周邊地區,這些政權都不能被看成是正統政權,只能是地方政權,不能稱之為代,只能稱之為國。

北宋建立後,實際上五代就已經結束,但全國還有後蜀、北漢、南唐、吳越、南漢、荊南等幾個割據政權還在苟延殘喘,趙匡胤則馬不停蹄,長年征戰,統一了全國大部分地區。由於遼朝建國日久,兵強馬壯,西夏、大理、越南等國根基雄厚,宋朝也不得不承認他們獨立的事實。

這或許是大漢民族的一種心痛!


美麗青春您真痘


古人觀念中,“代”指的是“朝代”,指合法的中央政權,而“國”往往與“封國”含義相聯繫,指的是不具有正統性質的、區域性的地方王國。

五代十國基本情況大致為:



五代

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五代都建都於開封或洛陽(梁晉漢周都城在開封,後唐都城在洛陽),主要統治黃河中下游一部分及其附近。

五代是前後更替的,並不是同時存在的五個政權。

十國

“十國”(不止十個政權)——吳(建都金陵),南唐(建都金陵),吳越(建都杭州),荊南(南平)(建都江陵),前蜀(建都成都),後蜀(建都成都),南漢(建都廣州),楚(建都長沙),閩(建都福州),北漢(建都太原),福建留從效、陳洪進,湖南周氏……

“十國”大多數位於南方,唯有北漢是建都於太原。

“十國”的有些政權是同時存在(例如荊南、吳越、北漢、前後蜀、吳—南唐並存),有些是同一個區域內的前後接替(例如,吳與南唐,前蜀與後蜀)。

五代十國時期,華夏區域的其他政權:

五代十國時期,華夏範圍內的政權,除了剛才提到的一二十個之外,還有幾個:

■李茂貞(中心在陝西鳳翔)。

■(五代初期)劉仁恭、劉守光(中心在幽州,今北京)


不過,如果按歷史實際情況看,“五代”的每一個“代”,其實也是一個面積不大的國家,即一個區域政權。之所以稱為“五代”,是出自宋朝人修前朝史的需要。

在宋人看來,梁唐晉漢周都建都於華北,五個政權是前後更替,是原唐朝的“法理”接替者,並且,梁唐晉漢週五個政權被同一時期其他一部分割據政權(吳越王國、荊南王國等)承認為中央政權。

特別是,宋朝本就是取代後周而建立的,是五代的自然延續,宋朝吞併了同一時期的其他“國”,最終成為事實上的“正統”。為了證明宋朝自己的合法性,也就必然以五代為“正宗”。

這樣,梁唐晉漢周這五個政權被宋人認為是所謂“正統”的朝代,具有中央性質、“天下之正”的地位;而其他政權只能被稱為“國”(即區域割據性的“王國”)。

宋代寫的《舊五代史》、《新五代史》正式採用了“五代”的說法,而把別的政權列為“國”,後來被沿用,約定成俗至今。宋代有《十國春秋》一書,強化了“五代十國”的提法。

其實,如果論起統治的持續性與穩定性,五代的任何一個朝代都是短命朝代,各自只持續三年至十幾年之間,遠遠不如“十國”中的大多數政權那樣穩定和相對持久(例如吳越王國持續半個多世紀)。

前四個朝代(梁唐晉漢)的“中央政權”身份只是自封的,其統治區很有限,而且自身風雨飄搖,實在難以稱得上“正宗”。

而吳—南唐、前蜀—後蜀、南漢都公然稱帝,並維持著較長期的有效統治。吳越國、荊南國等政權也主要只是名義上向開封或洛陽政權稱臣納貢,並不真正接受其統治,呈現準獨立狀態。總之,被稱為“國”的,大多數反而比五代中的前四代穩定、長壽得多。

尤其是建都金陵的吳國及其和平取代者——南唐,國祚累計持續了半個多世紀,而且,它們曾經長期保持了地域遼闊、經濟文化昌盛的局面,反而比五代的任何一代更像一個有模有樣的朝代。

所以說,“五代十國”這個提法,帶有濃厚的正統觀,並不能確切反映出當時各政權的穩定程度與影響力程度。


曉帆輕舟


五代十國一詞中的“代”是指相對能代表正朔的五個國家,因為這個五個國家都沒有完成統一,故稱代不稱朝;“國”是指當時存在的地方割據政權。五代十國(公元907年-979年,共73年 )是一個混亂的大分裂時期,那時的割據政權林立,遠遠不止十國。先後延續唐朝正朔的五個朝廷依次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其它地方割據政權多數奉五代為正朔,少數自立為帝。五代十國最終結束於北宋,但是遼朝的建立使得北宋也沒有完全統一全國,定難軍逐漸獨立建立西夏,靜海軍建立越南而脫離中央統治。

唐朝後期藩鎮節度使漸漸變成跟春秋戰國時代的諸侯國一樣了,但是在名義上各鎮還是服從唐朝中央政府的號令,黃巢起義後唐朝中央政府崩潰。公元907年唐朝滅亡,朱溫建立後梁代替唐朝;公元923年,李存勖滅梁建立後唐;公元937年,石敬瑭與契丹勾結滅後唐建後晉;公元946年,契丹攻滅後晉,同年劉知遠在太原建立後漢,並開始收復中原;公元951年郭威篡後漢政權,建立後周。梁、唐、晉、漢、周都控制了中原地區,是名義上的中央政府,故合稱五代。

後梁代唐後,原唐朝各地節度使紛紛建立諸侯國,他們或臣服於中央,或獨立稱帝,時而聯合時而混戰,關係十分複雜。晉王李克用建立的晉國,他的兒子李存勖滅梁後建立了後唐;西川節度使蜀王王建建立前蜀,後滅於後唐。荊南軍高季興在後唐時獨立,湖南武安軍馬殷建楚國,兩廣清海軍劉隱建南漢;江南地區,佔據兩淮吳地的淮南軍楊行密建吳國,浙江錢鏐建吳越國,福建王審知建閩國。交趾靜海軍曲承裕自立建立越南國, 党項族組成的定難軍也在陝北夏州一帶割據自立,後來建立西夏國。

北宋建立後,當時全國獨立的諸侯國還有後蜀、北漢、南唐、吳越、南漢、荊南與湖南武平軍周行逢、閩南清源軍留從效等等,因此五代時期大大小小的割據政權遠遠不止十個。北宋統一全國的策略是"先易後難,先南後北",先後平定荊南、後蜀、南漢、南唐、吳越、清源軍、北漢統一了全國大部分地區。由於遼朝建國日久,兵強馬壯,最終宋朝不得不跟遼朝兄弟相稱;西夏、大理、越南等國根基雄厚,宋朝也不得不承認他們獨立的事實。


大秦鐵鷹劍士


“五代十國”,或簡稱“五代”,是宋代及以後的歷史學者用以指代唐宋之間分裂時期的一種稱呼。其中“五代”為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中原政權,“十國”為前蜀、後蜀、楊吳、南唐、吳越、王閩、馬楚、南漢、南平、北漢這十個地方割據政權。


當時存在過的大小割據政權,其實遠不止這十五個。這些政權大體分為三檔:


第一檔就是題主所問的“代”,即以李唐後繼者自居的梁、唐、晉、漢、周這五個中原政權。當時不僅他們自認自己是正統所在,其他割據政權多數也在或長或短的時間裡如此認為或表示過。

五代十國時期的起點,便是907年唐朝滅亡,後梁取而代之。


第二檔是“國”,即擁有一定實力,存在較長時間的地方割據政權。他們對待五個中原政權的態度,則各有不同。


例如錢氏的吳越政權,向來奉中原政權為正朔,即便在後唐明宗時雙方一度斷絕往來,吳越也並未將自己放在同中原政權對等的位置上。


而如嶺南地區的南漢政權。雖則劉龑(劉陟)早在917年即已稱帝(國號為越,918年改為漢),但卻內外兩面——在有需要時,不惜對中原的後唐政權自稱“大漢國主”,尊稱對方為“大唐皇帝”;而對內,卻又蔑稱後唐皇帝為“洛州刺史”。當後唐內亂後,更是關起門來自己嗨了。


五代十國時期的終點,乃是“十國”中最後一個倖存政權北漢於979年被宋朝所滅。


第三檔則是那些排不進“十國”的地方割據政權。


它們或者在五代十國時期並未獨立建國,如党項李氏的定難軍政權,這個政權最終在北宋初期發展成了西夏國;或者在進入五代十國時期後,實力不斷衰弱,如曾經相當強大李茂貞勢力(鳳翔、岐國),在進入五代十國時期後卻迅速衰弱;或者長期在名義上從屬中原政權,只維持半獨立地位,如王鎔的趙國。


908年的中國北方各政權,圖中可見梁(朱溫)、晉(李克用·李存勖)、岐(李茂貞)、趙(王鎔)、定難(李思諫·李彝昌)、盧龍(劉仁恭)、義武(王處直)、朔方(韓遜)


肇英


五代十國中的五代指的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而十國指的是前蜀、後蜀、南漢、北漢、吳越、南唐、吳、荊南、楚、閩。他們存在的時間都是從唐朝滅亡之後到北宋建立初的這段時間。那麼,為什麼不稱之為十五代,而非要稱之為五代十國,代和國的區別是什麼呢?

後梁疆域圖

這裡首先要解釋一下什麼是“代”什麼是“國”。“代”指的是朝代,“國”指的是一個地方政權。朝代的領袖是皇帝,地方政權的頭兒是國王。前者比如漢代,漢代的領袖是皇帝。七國之亂裡的七國,其首領是國王。因而,只有稱帝的政權才能被算作一代。而在“十國”之中的荊南、吳越、楚根本沒有稱帝,其國君只是稱王而已。連南唐也是原來稱帝,後來被北周打敗了,主動去掉了帝號,自稱江南國主。既然你都不是皇帝,我們在算朝代的時候肯定不能算你了。

後唐疆域圖

其次,在古人的觀念之中,不是所有稱帝的人所建立的朝代都會被承認的。古人認為,只有佔據了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才能算是正統政權,其朝代才能被算作一“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都定都於開封或洛陽,地處中原,具有絕對的正統性。他們理所當然地被稱為“代”。

後唐皇帝唐莊宗畫像

而其他的政權,即便是你稱帝了,也不能算一代,因為他們都遠離中原。南漢定都廣州,割據嶺南。前蜀、後蜀都定都成都,割據四川盆地。北漢定都太原,割據山西高原。閩定都福州,割據福建一帶。吳以及後來的南唐,定都揚州和南京,割據今天江蘇、江西、安徽部分地區。楚國割據湖南,荊南割據湖北中部,吳越割據浙江和蘇南。在古人的觀念之中,這些都是周邊地區,這些政權都不能被看成是正統政權,只能是地方政權,不能稱之為代,只能稱之為國。

後周疆域圖

再次,五代的稱呼不是今天才有的北宋建立之後就開始整理唐朝滅亡之後到北宋建立的這一段時間的歷史。宋太祖讓參知政事薛居正負責,組織史官正式編撰了一套史書,名為《五代史》。在這本書裡,梁唐晉漢周被認為是正統政權,其君主列入本紀。幾個沒有稱帝的政權被放入到《世襲列傳》之中,而幾個稱帝的政權,如南漢等則是被列入到《僭偽列傳》。除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以外的政權都被看成是偽政權。

中華書局出版標點本舊五代史

後來歐陽修也寫一本書,名為《五代史記》。後來人們把薛居正負責修撰的《五代史》稱之為《舊五代史》,歐陽修的《五代史記》稱之為《新五代史》。在歐陽修的作品之中,也是以梁唐晉漢周為正統。

中華書局出版標點本《新五代史》

這裡還需要解釋一點,為什麼北宋建立以後所修的史書一定要把梁唐晉漢周這五個中原王朝作為所謂的“正統”呢?這是因為,北宋王朝畢竟是從後周繼承過來的,北宋王朝也是定都開封,北宋和此前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之間有著一定程度的繼承性。假如他們所修的史書把這五個朝代稱之為偽政權的話,那麼北宋政權又該處於一個什麼樣的地位呢?

北宋時期疆域圖

事實上,那個時期的政權數量遠超過十五個。還有遼朝、吐蕃、南詔、大理等等。即便是我們承認只有梁唐晉漢周這五代是“正統”,那也不應該說是五代十國,而應該是五代十好幾個國。那麼為什麼不再數那些政權了呢?因為其他的政權,比如南詔、大理國等政權都不是漢族人所建立的。所以後來也就沒有再把他們算進去。(當然,五代之中也有後唐、後晉、後漢是由沙陀族所建立的)因而,人們也就不再數大理國等地方了。

就這樣,五代十國,就成了大家約定俗成的稱呼了!


野叟雜談


五代十國的說法源自歐陽修《新五代史·卷71·十國世家年譜》,“五代十國,稱帝改元者七”。簡單來說,“代”是全國政權,“國”只被承認為地方性政權。最不燒腦的區別方法是,記住五個帶“後”字的,這就是五代;剩下的同一時期所有政權(僅指後來北宋的疆域而言,不含大理、吐蕃、西州回鶻及契丹),都是國,十國是指其中較有代表性的十個政權,真實數量比這多。但是我看了一下題主的問題補充,提到了“二者處於近乎相同的年代”,那麼顯然你希望得到的不是這樣淺顯而不負責任的回答。所以我想說說歐陽修的觀點。

一、五代

稱代者,一定是正朔所在。正朔,即正統,法統和道統,簡單的說,就是合法性和惟一性。

北宋掃平除北方契丹外的四海八方後,它當然就成了正統。

天下盡在掌握,士大夫樂於為其所用。

盛世修史。

修史的過程就是一個申明話語權的過程。

北宋源出後周,後周源出後漢,後漢源出後晉,後晉源出後唐。

他們其實都屬於河東李克用集團。李克用在唐末崛起,至其子李存勖時滅後梁,稱帝續唐。

之所以是續唐正朔,是因為他們自以為深荷唐恩。

首先,他們的姓是唐朝皇室之姓,唐懿宗所賜,這樣一來,在唐朝皇室被屠滅以後,他們便成了皇室。其次,李存勖少時,唐昭宗曾對他說:“兒有奇表,後當富貴,無忘予家。”無忘予家,意思是別忘了我們家,這句話可以解讀成昭宗曾以國運相托。

後唐是正朔,那麼源出於沙陀軍事集團的後晉、後漢及後周也必須是正朔。

站在北宋這邊反推回去,宋朝是正統,所以後周也必定是正統,那麼後漢、後晉及後唐也必定是正統。

在兩個正朔王朝加持的背景之下,上述四朝都被列入五代,自是水到渠成。

剩下一個後梁。

後梁朱溫,本是黃巢旗下一大將,後來投降唐朝,被賜名朱全忠,然而這小子極不地道,殺昭宗及諸子,鴆哀宗,自己篡唐稱帝,綿延三百餘年的大唐正式宣告壽終正寢。

即使是古人,對於大唐的感情也是不可低估的。後梁得國不正,朱溫在歷史上就被定位成徹徹底底的亂臣賊子。

歐陽修說時人的看法是:

嗚呼,天下惡梁久矣!自後唐以來,皆以為偽也……以謂“梁負大惡,當加誅絕,而反進之,是獎篡也,非《春秋》之志也”。

可見這個看法自後唐成形以來,一直都是民間及官方的主流意見。

那後梁又為何能入五代、行唐正朔呢?

歐陽修的看法恐怕最終贏得了史臣及北宋官方的同意,他說:

夫欲著其罪於後世,在乎不沒其實。其實嘗為君矣,書其為君。其實篡也,書其篡。名傳其實,而使後世信之。

這段話的意思是:寫作史書時,如果要將某個人的罪惡彰顯於後世,關鍵在於要秉筆直書,按真實的來寫,(朱溫)曾經當過皇帝,就要寫他是皇帝,他的位置是篡奪得來的,就該寫他得位不正。這樣後世的人才能確信這件事真的發生過,進而起到勸戒後世的作用。

應該說,歐陽修的用意後世已經體會到了,至今說起朱溫及後梁,只有千載罵名而已。


二、十國

和五代十國處於同一時期的,其實還有西漢金山國(906-914年)、桀燕國(911-913年)、岐國(887-923年)、渤海國(698-926年)、大寶于闐國(912-1006年)、歸屬於契丹國下的東丹國(926-982年)、定安國(不詳,僅存一年號元興,自976年起)等。

又,在彩雲之地,繼承自南詔主體的國家有大長和、大天興、大義寧,及名聞遐邇的大理(937-1253年)。

大理往西,則有吐蕃、西州回鶻等。

而歐陽修僅錄其之大者,作《十國世家》。自902年楊行密割據江淮算起,至979年宋太宗滅掉北漢為止。

按《新五代史》順序,則為吳、南唐、前蜀、後蜀、南漢、楚、吳越、閩、南平、東漢十世家。

1、吳即南吳,902-937年。

稱帝,滅於南唐。

2、南唐,937-975年。

稱帝,滅於北宋。其創建者李昇也曾與後唐一樣,自稱大唐皇室之後,如果能一統天下,自然是正朔,可惜。

3、前蜀,907-925年。

稱帝,滅於後唐。

4、後蜀,934-965年。

稱帝,滅於北宋。

5、南漢,917-971年。

稱帝,滅於北宋。

6、楚即南楚,907-951年。

無人稱帝,滅於南唐。

7、吳越,907-978年。

有太祖、世宗及成宗等廟號,但無人公然稱帝。

8、閩國,909-945年。

稱帝,滅於南唐。

9、南平,924-963年。

無人稱帝,納土歸降於宋,滅。

10、東漢即北漢,951-979年。

源出後漢,若能統一天下,自然也是正朔,可惜皇帝太不成氣。

終滅於北宋。

歐陽修老夫子對北漢抱有深切的同情心,曾評價劉崇的自立說,“其立雖未必是,而義當不屈於周,此其可以異乎九國矣”,意為,劉崇稱帝雖有不是,但從道義上來說並不負於後周。北漢和後周,同出於後漢,最終竟成為大仇,為此北漢不惜引契丹為外援,這才失了道義的。


老夫子作《十國世家》,解答了幾個問題。

第一個是,有人問,十國雖然不是中國,可是也有封爵大臣等,而且他們有的自稱中國,夷狄有去朝貢他們的,為什麼不將其寫入本紀?

歐陽修答,世家中不記其大臣名字,已經表示他們不能代表中國。但他們建立了朝貢體系,若將他們視為夷狄(比如大理及其他十國世家之外的國家),又太過分了。

第二個是,有人又問,四夷、十國都不是中國的國家,但為什麼四夷的封爵朝貢都有記載(比如《四夷附錄》三篇),而十國的反而不寫呢?

答,以中國的角度和立場看夷狄,那麼他們確實是夷狄。但站在五代皇帝的立場和角度看十國,他們卻並非夷狄。所以不寫十國的封爵朝貢,如果把他們寫得和夷狄一樣,豈不是他們也變成了夷狄?因此“外而不書,見其自絕於中國焉爾”。

老夫子的意思,一言以蔽之,十國不能代表中國,主要還是因為他們是地方性政權。


————完————

率意談噱,靡所不包。主攻南北朝歷史、武俠中的歷史及神話歷史,認真的扯淡,認真的考證。歡迎點贊、轉發、評論及關注~~~~


王事情


唐朝滅亡後,中原區域政權以繼承唐的主要區域為正統,歷史以此劃代,五代是指"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中原政權;十國是指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幾個割據政權這些政權統治的區域人口都比較少,有的人甚至沒有稱帝,都是些衛星小國。

同時期契丹族於公元916年由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王國,後期稱遼,中國的名字CHANA早期的時侯可能就是歐洲人尤其是俄羅斯對契丹人的稱呼。


sirgio


大的叫代小點的都叫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