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果用最直白的白話解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纖迅說


如果非要用直白的話來解釋,我倒覺得就是那句“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挺相近,又或者是“神”,也是一個很精煉的概括,再大白話點來說,就是我知道你時時刻刻存在在身邊,但我從未見過你,也不知道你的名字……

若是單獨將這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拿出來理解,它的白話文翻譯並不難,意思就是說,可以被我們說出的道,那就不是真的道;能夠被命名出來,那這已經不是道的名字了。這話的釋義聽起來有點繞嘴,而現在的人修佛學儒居多,很少有人可以潛心來理解道家的這些經典名著,大多也都是讀讀而已。下面從其他方面來引證這句話。

道,是薛定諤的貓

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思想實驗,叫做薛定諤的貓,當然這是個事關物理的實驗。關於物理學,我是不懂的,但是這隻貓的處境,我們倒是可以參考一二。


在一個盒子裡有一隻貓,以及少量放射性物質。之後,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質將會衰變並釋放出毒氣殺死這隻貓,同時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質不會衰變而貓將活下來。

這隻貓的處境很微妙,它到底是死,還是會活?我們不能簡單的一言斷定。這就像《道德經》這開篇第一句話,道就在我們眼前,在我們生存的方方面面,客觀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但是當人們去追尋它的根本,它的真諦時,道似乎又開始遠離人類,所有的概括總結都不足以描繪、說明。

道,是張三丰的太極

很早之前,李連杰拍過一個很著名的電影,叫做《太極張三丰》,我想現在很多人都沒看過這部電影了,80以及之前的人印象會很深。我看這部電影的時候還很小,但是至今一個情節讓我非常深刻,就是張君寶悟通過一缸水,一個不倒翁,悟道太極的時候,我至今都覺得這個情節太精彩了!

張君寶的太極悟道,就是一個得道的過程,當他步步緊逼,追求結果的時候,道越來越遠,有時甚至會反過來給求道者傷害;但是當懂得順應而為,順道而生時,人也成為了道的一部分,甚至可以借用道的力量!




道是無所不在,先天地就存在的,試想,它的力量是多麼強大,多麼震撼。若一人悟道,他所擁有的力量和智慧,那是不可想象,不可衡量的。

“道可道,名可名”這句話,就像武俠小說中常會提到的武學修為一樣,有道且可攀,但是強求則會走火入魔。

道則是神

外國人有外國人的神,中國人有中國人的神,同一個國度,不同地區,不同風俗,不同時間,又各自有不同的神。從民間傳說、神話故事而言,我們不知道鬼神是不是真的存在,但是有一點我們可以肯定,“神”是存在於人間的。這就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事,從來沒有人證實過神的存在,也沒有人證實神的不存在,但是人們就是相信了。這個“神”,就是被人們過度追求的“道”的形式之一。

神是什麼?我們不知道的,不明的存在,都可以稱之為神。對於古人而言,現代的很多東西都是“神”,對於我們現在而言,未來的一切也會是神。人,是喜歡探索的,追根問底的。道,就是所有神的最終真身,它千變萬化,我們根本不能用某一個名詞,或者某一種解釋,一次性概括出來,對於人而言,我們只能每遇到一種,就給它賦予新的寓意和解釋。道是無窮無盡的。

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談的是一句佛語,”離幻即覺,不作方便。知幻即離,亦無漸次”,其實這句話和“道可道,名可名”可謂是異曲同工之妙。佛家又常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說的不也是這個道理嗎?儒家主張的中庸,又何嘗不是同樣的寓意?

可見,無論你是修得儒道佛,還是談的天文地理人文化學,刨開外衣,蘊含的真理都是一樣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正如這句話而言,存在,卻無法觸摸,甚至無法有一個具體的名字,只能一個“道”字,作為符號記錄。


魚者佩之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果用最直白的白話解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天道是可以用言語去解釋的,但用言語去解釋的天道與真實的天道有距離,並非是完全的天道,只能是不斷的接近於真實的天道;任何事物都可以用名字來命名,但這個名字不是一成不變的,總會發展和變化。道是隱匿的,名是顯揚的。名為有,道為無。無中生有,有中生無,生生不息。

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在漢代為避恆帝的諱,才改為“常”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無名為空,有名為色,色空不二。在空、色之間,若能觀察細微,洞悉天機,那麼就能打開眾妙之門,瞭解宇宙的真相。就如同現在的自然科學所做的所有工作和貢獻一樣。名之為物理、化學、生物、數學等等。這些道理就是不名也一樣存在。這段話從哲學的角度來說就是回答了哲學的本源問題。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從哪裡來?道生我,到哪裡去?我成道。我是誰?有名與無名,合道而一。

我們人類來自宇宙自然,經歷成、住、壞、空,自然也要返回宇宙自然的懷抱。若道之,若名之;不可道,不可名;不用道,不用名。

一家之言,難免偏頗,希望友友們多多交流。喜歡我的回答,請點擊關注和轉發。


晨曦小荷


很多人總是把一些古籍經文解釋的那麼玄妙、那麼神奇,那麼的晦澀難懂!其實完全沒有必要,老子也好,孔子也罷,寫出這些經文,目的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去了解他的思想和智慧,而不是為了“裝深沉,秀智商!”。

《道德經》之所以流傳千年,被各國翻譯閱讀,是因為《道德經》講的是“本源”之道,無論你什麼行業、什麼學歷、什麼國籍,都有著相同的本源,都需要遵循著自然的規律,都能夠從經文中尋找到認同感,所謂“萬物歸一”正是此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道德經》中《道經》開篇第一段話裡面的一句,所揭示的是一種自然規律,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會遇到、經歷的一種規律,容我細細道來。

“道”,就是道路的意思,擴展為途徑、方法,引申為規則、規律。

道路是通往目的地必須經歷的,除了曹操可以說到就到,我想應該還沒有人可以不用經歷過程,直接獲得成功吧?

走海路需要坐船,走陸路需要坐車,這就是方法、途徑。

開車去遊海,那車一定會沉,開船去越野,那船一定拋錨,這就是規則、規律。

第一個“道”,意思是規則、規律;第二個道,意思是途徑方法;第三個道,意思是道路。合起來“道可道,非常道”是說“人們總結的規則、規律可以是實現某種目的的途徑或是方法,但絕不能是一種已經固化的道路!”。這是明語。

裡面有三個道字,“三生萬物”,是隱喻著變化無窮,才能生生不息。這是暗語。

明暗相合,才是整句話的意思,不僅寓意深刻,而且對語言運用也暗含陰陽哲理。

交配的方式是為了更好的繁殖,但如果這種方式,成為了固化的模式,人們將會更加執著於交配,而不是繁殖;教育的方式是為了更好的施行教化,但如果這種方式,成為了固化的模式,學生將會機械的被動學習,而不是主動汲取教化的養料;管理的方式是為了企業更好的發展,但如果這種方式,成為了固化的模式,人們將會執著於尋找管理方式的紕漏,而不是身心投入到企業的未來建設。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用白話文解釋就是“人們總結的規則、規律可以是實現某種目的的途徑或是方法,但絕不能是一種已經固化的道路!人們命名的事物名字可以是屬性特徵的集合,但絕不能是一個註定永恆不變的概念!”。


其實這兩句話,就是一種自然規律,所有事物發展變化都會經歷出生、成長、終結,這三個階段,成長的好,就可以生生不息,成長的不好,就意味著走向終結。

老子能夠從“道”和“名”這種很平凡、很平常的概念中,思悟出關於世間萬物生滅變化的規律,智慧遠見,遠遠不是我們能夠相比的,這或許就是“聖人”的偉力。


都市修道人


“道可道,非常道”是《道德經》第一章的開篇句子,全文如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作為道家哲學思想來源的先秦著作,《道德經》開篇有點不友好。很多人一翻開就暈了。老子五千言,既命名為《道德經》,自然是闡述道、德的內容,雖然是韻文,朗朗上口,便於誦讀,可千人千解。

這裡講一點個人理解。因為千百年能人異士無數,對《道德經》這本可以稱得上中華文化之源的奇書也是解讀無數,所以這裡的解釋只代表文字本意和個人看法。

《道德經》整篇分很多小章節,但這些章節是平行的,並非有前後邏輯關係,也就是說你從某個章節單獨去讀,也沒有問題,所有章節都是對老子核心理論的不斷闡敘說明論證。我們要理解開篇無頭緒的這麼一句話,不妨先看第二十五章,來理清一下老子說的“道”到底是什麼。

《道德經》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這麼個東西,渾然天成,生於天地之先,無聲無形,無需外力輔助,獨自週而復始的運行,從不停歇。可以視為天地之根本。 我也不知道這個東西叫什麼,權且稱之為“道”,再勉強取個“大”的名(所以我們應該叫它“道大”麼……)。

它廣大無邊,運行不竭,連綿擴展到至遠而反,再從本原開始運行,在時間和空間裡裡週而復始,從不停歇。所以我們稱宇宙之道為“道大”(果然叫道大),天地之道為“天大、地大”,人中之道為“王大”。

老子很坦白,我知道有這麼個萬物根本,生生不息的東西,但我也不知道叫他什麼,就叫他“道”吧。

我們從上面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來粗淺地理解,“道”是規律。所謂“得道”就是順應規律。可“道”是不可捉摸和表述的,我們只是指代,當我們說出“道”是規律的時候,這個“道”就變成了一種“術”,即方法。我們不可避免地會用這種“術”來順應“道”,以求合乎“道”的結果。也就是說,當你把“道”總結、指代出來的時候,這個已經不是“道”了,或者說你不過是發現了一個小規律而已,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有更大的“道”在後面運行,生生不息。

其實老子的思想就是一種發現道,順應道,發現道不是道,求得思維上更大突破的哲學過程。所以他的“無為”也是“有為”,通過“無為”這種有為法來儘可能地參悟接近終極的“道大”。

回到題主問題,也就是第一章首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大概就好理解些了:“能闡敘的道,不是真正的道,術而已;名可以用來命名,但並不是這個物件的本質,稱謂而已。”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梧桐樹邊羽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道德經的開篇。

聖人的思想其實是很簡單的,只是被世人曲解了。

打個比喻,從這個山頭到另一個山頭,聖人是直達,而普通人則是從這坐山爬到那坐山。所以聖人才會說大道至簡。

再說道可道,非常道,與金剛經裡的,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是一個理。

個人認為,道可道,非常道的解釋是,道可以是道,但不非是道不可。

而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是為了強調前面的,也就是告訴世人,名可名,不非是此名不可。

這兩句放在道德經的開篇,就是為了解釋道的來歷,而與道德經裡面的內容沒有關係。

純屬個人理解。

個人也認為小道至繁。


玄學心靈導師春年


首先這句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是一句承前啟後的開場白。直譯為:道若可以說話表達,那其就非恆常之道;概念若可以言詞名命,那也非恆常之名了。前半句老君首先提了個哲思範疇的道,由於在他心中恆常之道並不能用有限的言辭描釋,所以後半句承前說…那個之於恆常之道的恆常概念,也非能用有限的言詞去命名錶達的。



何解老子這樣編排呢?因為在先秦的哲思,名與實物實體是對應的,名為體的表示與表達。總的來說老子告訴尹喜,大道是不可以言辭表達描述清晰的,說到底的意思是:道是要用心感悟的。

老子所著的道德經其實是可以,參詳易經與佛學為輔助來理解的,因為作為春秋時期的東周皇家圖書館館長,老子必定近水樓臺先得月,能閱讀到不少太古之時流傳至春秋的奇書,比如三易(連山、歸藏、周易)的古源本,另一方面東漢有《老子化胡經》說:當初老君西出函谷關渡化了釋達多為釋伽牟利南無阿彌陀佛,西遊記就支持此講法,所以神話中數次提及李老君化胡為佛的傳說。



再看實在,其實道德經很多理念與易經是相通的,比如老子將其心中的領悟的這個道勉強形容為“大”,也就是說後者即是道生一的這個宇宙本源的道。然又看易經的宇宙生成論: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古字典《廣雅》解釋——太即大也。看到沒有,道德經與易經闡釋宇宙的本源是一致的。


又回話說佛教與道德經很多也是相仿的,老子著道德經便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此句放於道經的首句,可見此句的之於全經的份量之重!然這句的神粹是:老子告訴閱經者,道只能以心意會領悟,而不能言傳。這個與佛教所講:真理只可感悟而不可說…其前後兩者神粹無異!目不識丁的六祖慧能進一步講:文飾言辭之於真理,就如手指之於明月,手指能指出頭頂明月的方向,但其卻非明月本身。而其師弘忍當然也是這樣,否則肥和尚那會把衣缽傳於不識字的慧能呢。

讀道德經很多時候只要用心去讀,去領會,去體驗,這就是老子告訴後讀者讀懂道德經的不二法門。好,問題就回應於此。


洪範國學堂


‘’道可道,非常道 ,明可明 , 非常明"


原意是這樣的,關於天地萬物之大道,是完全可以道得清,說得明的,也是非常簡單而又明確的。是恆古而又不變的。天地萬物都是生於有,有是生於無。無中生有就是一個恆古不變的大道,有是形體,無是作用,萬物之形體,都是因為這個無邊無際空虛不實的天作用才誕的,這個大道從古到如今變了嗎?永遠不會改變。這些萬物都是空虛不實的天創造的,不是他請問還有誰?這難道還不夠清楚明白的嗎?現代科學如此發達,現今人類智慧超群。可就解不開老子之道,誤讀老子之意,就是因為你們一句不可解不可道,才使老子之道沉默千年,易經不解,才使世人笑我中華沒有科學,是屬可悲。

老子所講,無中生有奧妙無窮,就是讓後來之人,觀察感悟其中之奧妙,因為它是天地萬物眾妙之門,很有玄機。這個玄機就是如何的無中生有,有中又到無的。這就是在告訴我們天地萬物從何而來,又到哪去的。無是什麼?無就是無極,空空如也;
有是什麼?有是太極,陰陽分明。陰者,無也,憑空而來;陽者,有也,憑空而去;死者生,生者死,陰陽互動,恆而不變,周迅不殆。循環萬千,生命生生不息!萬物憑空而來,及又憑空而去。這就是老子所道,萬物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的真諦所在。是否如此,未來揭曉。


反觀世界論


《道德經》原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白話文直解:道是沒辦法用語言說明白的,道也是沒辦法下個具體定義的。

1、佛祖說法49年,最後說:不可說。意思是他說出來都不是真經。

2、蘇格拉底講了一輩子課,最後說: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什麼也不知道。

3、孔子晚年也說:我什麼也不想說。

4、老子說一張嘴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歸納一下這四位聖人其實表達了一個共同的意思:真正高等的智慧,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只不過其他發現這個問題比較晚,而老子張嘴之前就交代了這個問題。


屯元國學文化


千百年來,研究過道德經的人,都會有一個感覺,玄之又玄,讓你感覺很有道理,很精深的樣子。似明白又難明白。都覺得老子故弄玄虛,有人說,你寫道德經不就是為了傳承嗎?又為什麼,不說清楚點呢?

我說這就是老子之所以入聖,其高深的地方。有人說,千人看千人解,這也正符合了大道三千,殊途同歸的天道至理。也是道法自然的精髓。你悟了才是你的道。大道三千,隨人隨性隨悟,不能強加,不能約束,不要用自己的理念,去幹擾別人的思路。一切自然,才能讓你悟自己的道。“人之患,在好為人師。”老子就此杜絕了這個弊端。因知道而順應天道,不畫框框,讓你隨意隨心,發揮你的想象,綜合自己的感悟去觸摸,去感覺,道之至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我理解是:道可道非常道~老子對大家說,對於道的理解,我可以講,又不能用常規的辦法去講。我講了我的道,也許會干擾你的道。

“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道之所以為道,不能用常規的辦法去理解。

那怎麼辦呢?老子說了:“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就是告訴我們,從開始的“無”,到天地出現了第一個意識“有”。從無到有,有了相對的概念。所以說我們看事情,要以辯證的眼光去看,不同角度去看。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所以~要用不摻雜自己執念的眼光,去觀察事物。再用自己的感悟去觀察事物,分析他的不同。

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告訴我們要用不同的眼光,從不同的角度層次去分析事物。會因此得到不同感悟,這就是同出而異名。

都稱為道,不同的角度得到不同的道,而從中感悟更深層次的道。這就是我們參悟的門道。

以上都是我的理解,或許可以叫我的“道”吧!



不仁道人


古文中,沒有句讀,因此這句話的理解,可以自己重新評估或者斷句。

我把自己的理解分享出來,希望能夠最直白的解釋我的理解,能夠給予提問者一點啟發。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這裡提出了四個概念,並且描述四個概念的特徵和用處,因此道德經經中開篇的這一段,說明就是如何去理解和使用道來理解世界上的一些人事物。

道,是方向,是指引,是說出來就存在的變數;而名,是定性,是定位,是定下來就存在的變化;在西遊記中,天地生長的猴子,在虛菩提收下他後,第一件就是為其確定名字,讓原本無性的猴子,有了名,也就定了性,而一旦有了名和性,猴子才學會了變化之術,因此也才上了地獄的生死薄。

因此,道與名,是為了看到變化而存在的兩個基本法則,一個是讓你看到變化的方向,發展的機遇,一個是讓你確定變化的起點和變化的性質,當你明白了發展方向和起點,就會有新的機遇呈現,讓你繼續前行!

故此,道德經中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