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頂尖專家助力,茶文化復興到“貢茶第一鎮”

點擊標題下方藍字關注 茶業復興

世界顶尖专家助力,茶文化复兴到“贡茶第一镇”

老字號,文化的遺產,歷史的見證,是中國最具差異性、最具競爭力的品牌。雲南的老字號茶企,更是見證了普洱茶的興衰起伏。

但同時我們也看到,許多老字號茶企面臨倒閉或停滯不前的問題。如何讓百年老茶號不再死氣沉沉,如何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新時代,成了普洱茶復興之路上最亟需解決的問題。

—復興論壇謀發展—

2019年5月2日,“追溯茶馬古道發源地——百年老茶號復興論壇”在擁有深厚貢茶文化的勐臘舉行。本次論壇主旨為“追溯茶馬古道之源,解讀百年老茶號復興之路”,邀請海內外茶界專家學者、知名茶企業代表等,結合2019勐臘(國際)貢茶文化節,以“一展一論壇”的形式,共話茶馬古道的輝煌歷史。以茶為媒,暢談老茶號之魂,解讀茶產業風向,從經濟文化、品牌建設、市場營銷等多種維度來探討老字號的未來發展趨勢,共拓老茶號新出路。

世界顶尖专家助力,茶文化复兴到“贡茶第一镇”

本次論壇由中共勐臘縣委員會、勐臘縣人民政府、雲南勐臘(磨憨)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中國老撾磨憨-磨丁經濟合作區主辦,勐臘縣委宣傳部、縣農業農村局、縣文化和旅遊局、深圳市華巨臣實業有限公司承辦。

西雙版納州人民政府副州長劉俊傑先生、西雙版納州人民政府州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湯中華先生、西雙版納州強制隔離戒毒所所黨委副書記、政委許永志先生、西雙版納州農業農村局局長高江泉先生、西雙版納州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巖書先生、縣委書記,勐臘(磨憨)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中國老撾磨憨磨丁經濟合作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崔雲青先生、勐臘縣委副書記,縣人民政府縣長,勐臘(磨憨)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中國老撾磨憨磨丁經濟合作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巖拉先生以及勐臘縣人大常委會常委會主任段開德先生,勐臘縣政協、縣農業農村局、縣文化和旅遊局等領導出席了本次論壇。

世界顶尖专家助力,茶文化复兴到“贡茶第一镇”

英國國際茶葉行會董事MARC RILEY、法國茶與紅酒的品鑑評審專家Lydia Cautier、雲南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副院長何青元先生、雲南農業大學普洱茶學院院長、農業部現代茶產業體系普洱茶崗位科學家、中國茶葉學會常務理事呂才有先生雲南農業大學普洱茶學院及雲南普洱茶研究院原院長、現任滇西應用技術大學普洱茶學院名譽院長,二級教授邵宛芳女士、浮生若茶董事長廖洪武先生也出席了復興論壇。

論壇邀請了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客座教授,原雲南省農業廳廳長王敏正先生、 前西澳大利亞大學孔子學院院長席格倫先生、深圳市社會工作委員會專職副主任陳東平先生、晨光出版社編審、雲南省茶馬古道研究會副會長,學術委員楊凱先生、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博物館學會會員,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會員,中國紫禁城學會會員劉寶建女士作為主講嘉賓,帶領我們從不同角度深刻而全面地認識了普洱茶和老茶號。

—主題演講話普洱—

王敏正:普洱茶與雲南特色經濟

世界顶尖专家助力,茶文化复兴到“贡茶第一镇”

什麼是特色?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新就是特色。普洱茶作為雲南的特色產業,我們該如何推動這個產業發展呢?王敏正認為,雲南茶產業潛力依然巨大,關鍵在於系統化的保障和給各個環節賦能,“普洱茶在清代就是雲南顯性的特色產業。如今,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設8大重點產業,打好3張綠色牌的戰略部署。茶產業在綠色食品牌中排在第一位。茶產業發展要堅持綠色主導、有機引領的方向。”王敏正介紹,從產量來看,2000年—2018年,普洱茶產量總體呈上升趨勢;以3億的目標消費群體來看,人們的消費模式也從往常的“衣食住行”的生存型模式轉變成了發展型的模式,這是雲南茶產業發展的新機遇。 作為世界茶葉的發源地,7萬家中國茶企不敵一家立頓。在如何打造一個好品牌上,王敏正給出了自己的見解,特別強調建立品牌的價值基因的重要性。普洱茶完全有條件做成一個大產業,但要遵循“大”的法則導向,要著眼於全球,要進一步開拓歐美、日本、東南亞等市場;要立足中國國內重點市場,下大力量開拓東北、華北和西北等新興市場。

席格倫:一棵古茶樹的故事

世界顶尖专家助力,茶文化复兴到“贡茶第一镇”

茶葉改變了世界。一棵在15世紀種下的古茶樹,到今天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古茶樹在茶山萌發,古老的民族文化也在傳承,同時,在一些遙遠的地方,現代社會的萌芽也正在萌發。那麼,一款古老的飲料與一個正在迅速變化的現代社會發生了碰撞,他們之間會產生什麼樣的火花呢?

席格倫說,茶葉不僅僅是世界歷史轉折時刻的見證人,它也為這個轉折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以澳大利亞為例,當地有三件生活必需的奢侈品:茶葉,菸草,糖,其中,在茶方面,澳大利亞人平均飲量比英國人還多。當茶葉從奢侈品變成了必不可少的日用品,不少和“茶”有關的詞和俗語也進入了我們祖先的詞彙。中國有品茶的茶文化,而西方國家只有喝茶的茶文化。席格倫覺得,從“喝”到“品”,澳大利亞人在茶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陳東平:如何用大數據推動茶產業發展

世界顶尖专家助力,茶文化复兴到“贡茶第一镇”

截止2018年,我國全國網民已經達到了8個億,其中有5.6億人在線上進行買賣,而在這5.6億人中,大概有5.5億是用智能手機在做線上交易。且2018年我國數字經濟總量達到31.3萬億,佔GDP比重超過1/3,達到34.8%,對GDP增長貢獻率達到67.69%,超越部分發達國家水平,成為帶動國民經濟發展的核心關鍵力量。

以2018年數據來看,我國茶葉消費群體已經突破4.9億。若將飲茶人口的範疇擴展至新式茶飲,則消費群體有望突破6億人,這類消費者又呈現出對優質茶飲與品牌的高黏性特徵。 阿里平臺數據顯示,2017年茶葉網上銷售額達219億元,已接近茶葉年銷售額的10%。

陳東平認為,互聯網和新技術為茶行業帶來了新機遇,“未來可以利用數字化技術,抓住‘品質’‘品牌’兩個核心,打造數字交易平臺,利用勐臘茶文化影響力建設新型產-供-銷-旅遊一體化茶產業。”

劉寶建:貢茶與清朝宮廷飲茶

世界顶尖专家助力,茶文化复兴到“贡茶第一镇”

普洱茶進入皇宮,早在明代就有星星點點的記載,到了康熙年間,雲南普洱茶就以貢茶的身份進入到了宮廷中,但真正在制度的框架下年復一年的進貢是到雍正時期才開始的。從普洱茶進入宮廷以後,就與宮廷生活有了密切的聯繫,換個角度說,這也就等於皇家給普洱茶進行了一個歷史的積累。

那到底清朝是如何評價普洱貢茶的呢?劉寶建以以宮廷中曾發生的一件事向大家展開了敘述:咸豐十年,一天,咸豐皇帝在處理奏章,正好批示到一個雲南地方官上奏的內容,奏書上說,今年雲南困難重重,普洱茶進貢不了那麼多,我們願意把進貢茶葉的數量摺合成銀兩,就算成進貢,在咸豐皇帝快同意的時候,內務府一個大臣又向皇帝說,現在茶庫裡的茶葉已經很少了,現在需要趕快讓地方上供,不然就供應不上了。最終,咸豐同意了內務府的提議,讓地方克服重重困難按時進貢了普洱茶。通過這個事件,我們可以看出,普洱茶在宮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普洱茶在宮廷中之所以不可或缺,是因為它的飲用方式與宮廷生活的保證是相關的。要供帝后日飲,特別是到了清晚期。

而普洱茶在宮中大致可分為四種用法。第一種是作為飲用品,可作清水茶、奶茶和果茶;此外,還可以用來行賞,既賞國內,也賞國外;第三個用途則是可作祭祀品;普洱茶還有藥用功能,一方面,茶膏可以在肚子受寒、喉嚨不適和遇到外傷時使用。

楊凱:百年老字號對當下的啟示

世界顶尖专家助力,茶文化复兴到“贡茶第一镇”

普洱茶第一次見諸於文獻,是明朝萬曆年間,也是在這以後就開始徵收茶稅,這標誌著普洱茶正式進入了貿易階段。當年在倚邦大概有20多家比較有名的老字號,而易武據說有近50家老字號茶莊,他們也都有自己的名字。

在清代,茶葉的分類與現在不同,一份資料中提到的生茶,不是我們現在意義上的普洱生茶和熟茶,實際是指剛剛長出的芽頭。現在很多人在講如何恢復傳統?我們的傳統是什麼樣?其實,我們現在與過去所做的傳統茶恢復,與過去還是有很大差距的,包括茶葉的採摘和分類,製作工藝等。“隨著時代的進步,人類的口味和對味覺的感受都是會發生變化的,以生茶來說,過去的是紅湯普洱,而現在是黃綠湯普洱,以我個人看法,我並不覺得紅湯的一定比黃綠湯的好,現在的這種生茶也可能會更適合現代人飲用,當然,如果喜歡紅湯的普洱生茶,也可以經過歲月的沉澱,讓它變成紅湯。”

傳統的茶葉形式是在不斷演變的,傳統的普洱茶和現代的普洱茶其實是有很大不同的,而普洱茶的復興得益於老茶莊和存世老茶。在解放後,有很長一段時間,普洱茶是一個低迷時期,後來港臺人發現普洱老茶有越陳越香的功效,帶動了普洱茶的復興,這也是老茶莊為我們帶來的一些福利。“我們應該充分發揮老字號的號召力,挖掘老字號中可以為我們所用的遺產,用好的產品打動消費者。”

—促膝對談聊復興—

論壇第二部分為對談環節,陳昇福元昌號代表陳植濱先生、宋聘號代表施繼泉先生、同興號代表鄭明敏先生、臺灣茶文化協會理事長陳懷遠先生、深圳市華巨臣實業集團總裁楊文標先生、茶業復興出品人周重林先生作為對話嘉賓參與。幾位嘉賓分別代表了老字號茶企、易武的深耕者、易武復興的見證者、新時代茶文化推廣者,以問答和點評的方式,從不同角度,立足行業現狀,對老茶號復興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世界顶尖专家助力,茶文化复兴到“贡茶第一镇”

問題1:陳昇福元昌在易武老街福元昌舊址投入巨資打造易武地標式建築,在別人都撤離易武老街的時候,你們選擇了迴歸,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

陳植濱:一個是老父親對歷史對尊重;二是對茶葉產區的認可;最重要的是老父親對老字號工藝重塑的信心。

周重林:陳昇福元昌重新建立地標讓更多人得以見證歷史。

世界顶尖专家助力,茶文化复兴到“贡茶第一镇”

問題2:宋聘號做了很多技法的研究,真正的古法對當下的實踐價值是什麼呢?

施繼泉:我們今天的技法到了100年後也將變成古法,古法是一直在改變和前進的。因為審美和口味的變化,或許100年前的技法當代人已經無法適應了。古法當然需要我們去研究、溯源、還原,還原之後還需要改變,有了改變才會有新生。

周重林:我很同意施總的意見,做茶沒有必要厚古薄今,現在的技法在傳統基礎上改良後變得越來越好。應該說,我們處於一個比以往更知道自己需要什麼的時代。

世界顶尖专家助力,茶文化复兴到“贡茶第一镇”

問題3:作為易武復興的親歷者與見證者,您現在仍然在一線做易武茶,想請您談談這一路上的心路歷程。

陳懷遠:我是1994年第一批進入易武的臺灣人,當時本來沒有計劃來易武,到易武其實是一種因緣巧合,當時連導遊都不知道易武在什麼地方,那時普洱茶的傳統工藝也中斷來一個甲子,所以我一直很想搞懂普洱茶到底是什麼,所以就在易武留了下來。後來我寫了一本書,叫《普洱茶緣》,裡面記錄了古法的恢復。到目前為止我每年還會在易武呆5-6個月,易武對我很重要,已經是我的第二個故鄉。希望大家在對茶文化的研究這一塊再多下功夫。

世界顶尖专家助力,茶文化复兴到“贡茶第一镇”

問題4:您怎麼看待百年貢茶製作工藝與機械化浪潮的融合與衝突。

鄭明敏: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易武人,對於傳統,我很自豪,但我也看到機械化對製茶帶來的巨大變化。手工製茶能夠實時感受茶葉變化更精準,但也造成了品質的不穩定。手工製茶和機械化浪潮其實並不矛盾。

周重林:勐臘原意“有茶葉的地方”,但現在的地位卻和名字有些不匹配,勐臘所處的古六山地區代表來手工業製茶,勐海則是工業化的代表,但二者是可以互相促進的。

問題5:無論是宋聘號還是福元昌都在致敬易武,歲月知味最近也在做復興易武的工作,作為一家深耕易武的茶企,歲月知味在推動易武再度復興這方面做了哪些努力和工作?

世界顶尖专家助力,茶文化复兴到“贡茶第一镇”

吳丹:今年年初歲月知味的定調是致敬易武復興之光。94年-04年是易武的復興十年,當時絕大多數企業家選擇了勐海,而歲月知味選擇做一個孤獨的前行者,是第一個從市場走回產區的茶企。易武整個認知體系的建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我們恰好充當了易武茶風土、原料、工藝、倉儲一系列體系的探索者和貢獻者。一個產區要復興,傳統文化要復興,要消費者說了算,市場說了算。我們認為必須要先有易武,整個古六大茶山的重新復興,才會有其他茶企的興起。做好易武,是一代代人的責任。

周重林:有作品才能傳播,老字號沒有好的作品也不能傳播。

問題6:如何打造區域公共品牌,推動老茶號復興?

世界顶尖专家助力,茶文化复兴到“贡茶第一镇”

楊文標:勐臘有這麼深厚的普洱茶文化,廣受認可的茶葉品質,為什麼茶產業發展卻滯後?華巨臣此次與勐臘縣政府合作舉辦貢茶文化節,就是想將讓更多人瞭解到勐臘的歷史文化。我們對勐臘產區的茶都有很高的期待,今年的祭茶、鬥茶、論茶,都能很好推廣大勐臘茶區這個公共品牌。

在對話最後,周重林先生向每位嘉賓提出了一個問題:“老字號復興,復興的到底是什麼?”

世界顶尖专家助力,茶文化复兴到“贡茶第一镇”

有人說復興的是一種喝茶的習慣;有人說復興是一種歷史的傳承:傳承工藝、文化與精神;有人說復興是去挖掘,繼而創新、改變、適應新的市場;有人說復興是讓王者重歸,對於老茶號來說,復興的擔子更重。

勐臘作為貢茶之源,普洱茶文化之源,是整個行業發展的根基,古六大茶山的復興將為普洱茶行業提供源源不斷的滋養。

世界顶尖专家助力,茶文化复兴到“贡茶第一镇”

最好的復興時代,永遠是現在;

最佳的復興人,永遠是我們自己。

END

世界顶尖专家助力,茶文化复兴到“贡茶第一镇”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出品人:周重林

主編:楊靜茜

美編:王天華 熊雄

運營:貓貓

世界顶尖专家助力,茶文化复兴到“贡茶第一镇”

127354592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