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必要從心理分析角度審視吳謝宇案

光明網評論員:今天(4月26日)最引人關注的新聞之一恐怕就是弒母案嫌疑人吳謝宇落網的消息了。在吳謝宇母親屍體被發現後的兩年時間裡,吳謝宇作案的種種細節被逐漸披露出來。這些作案手法所展露的作案人的冷血、冷酷和冷靜,與嫌疑人平日所展現的平和、平常和平靜的面孔所形成的落差,讓人頓生寒意,不禁悚然。

有必要從心理分析角度審視吳謝宇案

吳謝宇家位於一樓,部分窗簾已經掉落。新京報圖

弒母案、弒父案,最近兩年間或見諸媒體。但是,吳謝宇名字前綴的“北大”兩個字,其履歷中的“學霸”角色,都難免讓人將這起悲劇的脈絡搭放在教育上,由此拷問教育出了什麼問題。在此,如果將人的社會化、生理以及心理發育與成熟、精神以及理智的培育和成長都歸結為教育,那麼,將吳謝宇人生悲劇歸因教育也許不錯。不過,這樣的歸因難免失之於簡單。事實上,即使教育完美無缺,也不可能讓所有人都完美無缺。而教育的缺欠和缺失,是否與某個或某些個案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繫,會讓人陷入至見仁見智的無休爭論中。因為爭議各方都很容易從同一教育制度、體系及其內容中,甚至就在同一間教室裡,各自找出支持自己的例證。

藉助當代傳播方式的擴散效應,吳謝宇案的細節已廣為傳播。弒母或弒父案與其他兇殺案所不同在於,這種犯罪首先衝擊的是倫常規範。這些規範不僅僅是人類得以繁衍賡續的自然之基,也是所有生物通過傳宗接代所展現出的自然之道,因而成為不可觸犯的天道。正是為了維護這個天道,在許多社會的道德中,在許多國家的法律裡,都為親親相隱留有合理與合法的空間。但是,亙古以來,幾乎所有社會的道德和所有國家的法律,都對弒母或弒父的行為予以最嚴厲的譴責和懲罰。

有必要從心理分析角度審視吳謝宇案

吳謝宇最後出現在大眾面前的畫面 監控圖

當然,嚴厲的道德譴責和嚴酷的法律懲罰都沒能讓弒母和弒父行為絕跡。近代以來,人們試圖從心理分析的角度來思考一些典型的弒母或弒父的個案,以圖從中找到悲劇的成因,並由此找出這些成因與社會因素的聯繫及其互動效應,在歸納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可能的事前干預、提防或診療的方法。這樣的心理分析的方法,就其針對性而言,尤其適合像吳謝宇這種非激情弒母行為的嫌疑人。以往的類似案件表明,在非激情條件下發生的弒母或弒父案的嫌疑人,大都具有心理病患。這些心理病患的形成,與患者特殊的成長環境和其所經歷的特殊事件有關。

然而,這些弒母或弒父案嫌疑人的行為之所以難以提前介入或提防,正在於這些有心理疾患的行為人所面對的所謂特殊環境或所經歷的特殊事件,即使為普通人所面對或經歷,也不會導致與弒母或弒父案行為人相同的行為。像吳謝宇一樣,許多弒母或弒父案行為人的日常行為並非不正常,而是與常人沒有什麼不同。而這,也是這種案件的可怕之處。從以往案例看,具有心理病患的人所為,其真正的心理動機是什麼,人們可能永遠無法得到清晰的答案。不過,去掉“北大”的前綴和“學霸”的冠詞,從一個人的生長環境、成長史進行心理分析,會得出有意義的結論。

有必要從心理分析角度審視吳謝宇案

網絡圖片

吳謝宇在16歲時其父逝世。據說,吳謝宇也很少甚至不願提及父親。但是,其父親的影響卻難以擺脫。早前有媒體報道稱:“謝宇的四個姑姑中,三姑神志有些不正常,兩個小姑則有嚴重的精神病——四姑至今住在精神病院,五姑20年前便已精神病一級殘疾,需要由老人照看。只有大姑精神正常。”如此,吳謝宇的宿命與北大和學霸又有什麼關係呢?

(轉載請註明來源“光明網”,作者“光明網評論員”)

有必要從心理分析角度審視吳謝宇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