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驅豪華品牌真的值這個價嗎?

很多人談後驅,就會搬出操控論。什麼前驅車轉向不足,這其實是極限狀態下的事情,日常節奏難以感受出來。如果感受出來,十有八九準備或已經撞了。再者,用後驅但操控不好的豪華車有一大堆,例如後驅的奔馳E級,操控信心還不如前驅的奧迪A6L。

前驅豪華品牌真的值這個價嗎?

豪華品牌喜歡用後驅,撇除傳承、聽起來高級之類的務虛原因,務實原因有以下兩個。一是老牌豪華品牌各級別車型,一般會有強動力版本。這幾年由於環保法規相對少見,但之前寶馬3繫有直6版本,奔馳E級有V8版本,凱迪拉克CT6現在也有3.0T。

更強的動力,意味著在加速時更容易產生“後坐力”,即所謂的抬頭現象。前驅車在抬頭時,前輪難以附著地面。如果車輛在彎中給油時有較大抬頭,跟側傾夾雜在一起,想想都覺得可怕。

前驅豪華品牌真的值這個價嗎?

加上前驅車發動機一般是橫置,V6以上的發動機自重較大,容易頭重腳輕。之前雅閣有3.0L V6,福特金牛座有2.7T V6,這些大馬力前驅B級車開起來都很難讓人放開,覺得能快卻不敢快,即所謂的“直路王、彎道亡”。

反觀後驅車,發動機都打豎佈置,配重更合理,放V6、V8時頭重腳輕現象沒那麼明顯。因此對於後輪驅動的車,“後坐力”反而讓後輪更好咬著地面,這就是後驅車的優越性。

不過話說回來,大部分人買豪華車,都是買2.0T這類常規動力。由於動力未能產生太多“後坐力”,因此後驅對於這部分高級買菜車來說,對操控的作用相當微弱。

題主所提到DS、林肯等品牌,留意它們旗下的前驅車型,動力火爆程度有限。尤其是DS,頂格就只有1.6T,有沒有後驅沒多少關係。

前驅豪華品牌真的值這個價嗎?

還有部分前驅平臺的車,配上四輪驅動,在全力加速時,將部分動力移至後輪,能一定程度中和前驅的先天物理問題,大家較熟知就是奧迪quattro。說到奧迪,A4L及以上車型,都是學後驅車那樣,把發動機打豎來佈置,配重分佈更接近於後驅車。

除了應對強動力,後驅另一個“剛需”,就是轉彎半徑。尤其是去到寶馬5系、奔馳E級這些C級車,由於尺寸較長,先天會有轉彎半徑大的問題。

可是你會發現,奔馳E級和寶馬5系,掉頭比很多前驅B級車還輕鬆。源於後驅車發動機打豎佈置,意味著機艙橫向有更多空間,前輪左右擺角能做得更大。還有就是後驅車先天結構,能把前懸做得更短,前輪更接近於車頭邊緣,理論上也有利於靈活度。

前驅豪華品牌真的值這個價嗎?

前驅車由於發動機打橫佈置,留給前輪擺角空間不多。不過事情也沒那麼絕對,還是上面提到的縱置奧迪,前輪擺角跟後驅車相當。還有就是四輪轉向技術,能後天挽救不少東西,例如說謳歌TLX-L的高配車型,轉向半徑明顯比同平臺的九代雅閣小。

概括來說,後驅有用,但大部分人沒真正享受到。尤其是入門動力的B級豪華車,例如奔馳C級、寶馬3系等,它們尺寸不長,無需靠前輪擺角來補救轉向半徑;它們動力不強,加速也沒多少抬頭現象。除非你精於駕駛,能逼出它們的本來面目,例如在封閉冰雪路面關掉ESP撒野。

至於題主所說的這批前驅豪車,綜合駕乘不見得比奔馳寶馬有多差。男人的豪華車,就像包包之於女人,工藝確實有過人之處,但品牌、情感等附加值佔據比例太大,無法單純用產品力去分析。就像奔馳寶馬也有部分駕乘感很一般的產品,例如GLA、X1、GLE之類,但不妨礙它們依舊賣得很好。

喜歡這篇文章就關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