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传家,生生不息—静宁村落里的博物馆!

正月二十七,日上竿头,初春的雪早就被叫醒,顺房檐淅淅沥沥。这时,静宁县曹务乡张屲村老的小的都集中在半山上的一个四合院里,一场大戏正在这里上演……

耕读传家,生生不息—静宁村落里的博物馆!

曹务人的文化

▲▲▲

耕读传家,生生不息—静宁村落里的博物馆!

静宁县曹务镇和宁夏隆德接壤,紧靠六盘山,气候湿润。在苹果大县静宁,曹务人没吃上苹果的饭,但恰恰因此比较完整的保留了深厚的农耕文化。农闲时候。曹务人喜欢耍,但和其他地方农村盛行的地摊子不同,曹务人耍的是传统文化。皮影戏就是代表之一。

耕读传家,生生不息—静宁村落里的博物馆!

听着激昂的牛皮灯影子戏,曹务人走过了那个战天斗地的年代,伴着一次又一次劳动后的聚会,曹务人用乐观和实干让自己过上了好日子。

耕读传家,生生不息—静宁村落里的博物馆!

时至今天,一场酣畅淋漓的牛皮灯影戏依然是曹务人,尤其老人很高层次的精神享受。道具纯手工,表演纯原唱,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在当下尤其稀缺。曹务以及和它一样的很多平凉小村庄把它传承了下来。

耕读传家,生生不息—静宁村落里的博物馆!

耕读传家,生生不息—静宁村落里的博物馆!

皮影戏在曹务张屲村有一个固定的演出地点,那就是这个四合院。院子不大,但它叫做曹务民俗记忆博物馆,它的设计者就是曹务人王知三。做了大半辈子的民俗研究,他最大的愿望还是停靠在了故土。

耕读传家,生生不息—静宁村落里的博物馆!

推开这扇门,记忆中70年间的画面也被展开。60年代初的中国是阴雨绵绵、饥饿难耐的,即使偏远的西北农村曹务也不例外。远嫁来到曹务乡的李桃花,当年只有20岁。走进这座紧靠六盘山的川里,她判断不清自己的命运。而到了曹务,没过几年,当她成了一个地道的曹务媳妇子后,她爱上了这里。

耕读传家,生生不息—静宁村落里的博物馆!

初春时节,清早起来,李桃花先打扫东西厢房、清扫院子,这个时候,男人已经踏进了田地。溪水流淌,春耕一刻都不能耽误。孩子们起来了,教书先生早早就在等候,最小的刚刚满月,老人正看着他抓岁,他们希望孩子能把那只手伸向那支笔。公公的烟斗刚刚填满,婆婆就在院里架起火炉,熬开了罐罐茶。午饭过后,李桃花做一些缝缝补补的手工活,干活的丈夫也就回来了——这是一个宁静的农家院落,相夫教子,耕读传家,生生不息。

耕读传家,生生不息—静宁村落里的博物馆!

这样的画面太美太多,于是,曹务的后生马政协就开始修建这座博物馆,这是曹务人的回忆,或者说这是一个寄托精神的家园。

耕读传家,生生不息—静宁村落里的博物馆!

在王知三老人的帮助下,他们努力把这些回忆珍存在博物馆里。在马政协的回忆里,可能是那样一个午后——他静静的看母亲如何灵巧的让五谷在指尖翻滚,他还记得那刺激又带劲的醋味翻涌而来。

耕读传家,生生不息—静宁村落里的博物馆!

这是张永良的故事,这是李桃花的故事,是马政协的故事,是王知三给我们讲的故事,也是整个曹务人保护文脉、注重教育、耕读传家的见证。

耕读传家,生生不息—静宁村落里的博物馆!

耕读传家,生生不息—静宁村落里的博物馆!

没有好的自然条件,他们先读书;没有优越的资源,他们因地制宜。他们先沉下来,反思应该去往哪里。

耕读传家,生生不息—静宁村落里的博物馆!

如果要读懂一个地方,那一定要看它曾有的样子,要看是什么让它生根发芽。这座村落里装满记忆的博物馆让曹务乡的张屲村走过七十载依然风韵犹存。

耕读传家,生生不息—静宁村落里的博物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