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江村經濟”打造鄉村振興的吳江樣本

摘要:吳江區在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道路上一直都是領頭羊。近年來,吳江區圍繞著鄉村振興,找準目標和定位。打造鄉村產業、江南水鄉特色旅遊發展及環長漾特色田園鄉村。

本報記者 丁琦攝影報道

发展“江村经济”打造乡村振兴的吴江样本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鄉村振興任重而道遠。

4月18日,記者從北京出發來到1000多公里外,風景如畫的“江南水鄉”——江蘇蘇州吳江區。一條平整而又整潔的瀝青馬路穿村而過,並延續到了每戶農家的門前,一棟棟美麗的江南民居,散落在綠蔭間。一面面鮮活的文化牆,彷彿在訴說著它的故事。一片片的油菜花,好似在和大家揮手。這幅祥和、愜意、秀美的鄉村景象隨處可見。

“村子這幾年變化很大,工廠搬走了,河道乾淨了,安裝了路燈,道路更明亮了。修了新的瀝青路,交通更方便了,我在城裡務工的女兒可以每週都回來看我了,現在也不種田了,土地流轉我每年都有幾千元的收入,也夠我和老伴的花銷了。每天晚飯後就和老伴兒去文化廣場跳跳廣場舞。”今年67歲的周阿姨向記者開心地說道。每次談論到這些,她都笑得合不攏嘴,周阿姨說這要感謝黨,感謝黨的好政策。

吳江區在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道路上一直都是領頭羊。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同大多數中國普通的農村一樣,江南的農村也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蘇州以及整個蘇南地區出現大辦鄉鎮企業的熱潮。建廠房,辦工廠,壯大了村集體經濟,鼓起了村民荷包,村民變市民。此後的“蘇南模式”的吳江形成了“一鎮一品”的經濟特色。黨的十八大以來,吳江又抓住蘇州列入城鄉發展一體化綜合改革試點這一機遇,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紮實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持續改善農民生活和農村環境。

近年來,吳江區圍繞著鄉村振興,找準目標和定位。以“中國江村”示範區為基礎,以“江南水鄉”特色為紐帶,堅持解放思想、系統思維,堅持問題導向、補齊短板,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高質量發展。打造鄉村產業、江南水鄉特色旅遊發展及環長漾特色田園鄉村。

吳江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吳惠華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吳江區委區政府結合中央和省委1號文件精神,起草了《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點目標任務》,梳理確定了40項重點項目清單,將責任落實到個人,加強責任人主動協調能力,強化推進鄉村振興工作機制。吳江區深化農村改革,激活農村創新發展動能,狠抓土地確權,開展“財經分開”試點工作。落實監管並舉,強化農村“三資”專項治理。聚焦農村產業興旺,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起步良好,全省首家農業產業聯合體在吳江建立,農業生態環境整治得到了新的提升。

发展“江村经济”打造乡村振兴的吴江样本

(圖片:吳江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萬畝油菜花田)

北聯村:鄉村產業振興先鋒軍

搞農業越來越不吃香?而北聯村村民的回答是否定的。

記者走訪到北聯村,萬畝油菜花海猶如地毯一般鋪設在美麗的鄉村,一條條小河穿村而過,美麗的江南村落錯落有序地排列在兩旁。

“北聯村”位於蘇州市吳江區東北端,背靠蘇州,東聯上海,地理位置優越。蘇同黎公路、周松線在村內呈十字交叉,貫通全村,全村共有1830戶,6231人,村區域面積12.83平方公里。

依託萬畝良田的天然優勢,把傳統的農耕文化融入現代農業產業,突出鄉村農業旅遊主題,探索出由農耕文明向旅遊文明轉型的特色發展道路,可謂農田裡唱出文明“花樣經”。

“以前北聯村閉塞落後,交通不發達,但蘇同黎公路的開通帶動了我們村的經濟發展,現在萬畝油菜花開花的季節很多人來參觀,稻田畫每年也有不同的主題,免費開放,非常震撼,吸引了很多外地遊客來我們村參觀。種地那都是看天吃飯的,面朝黃土背朝天,能不能掙錢要看老天爺,現在不一樣了,我把土地交給合作社進行土地流轉,每畝地不需要管理和種植都能得到1050元,而且每年遞增,我就在村裡的農業產業園上班每個月還能收入四千元。”村民王強非常驕傲地向記者講述著北聯村的新變化。

“鄉村振興是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全面振興。”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指明方向。從抓好特色產業重任到吸引各方人才投入鄉村,從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短板,到傳承鄉風、夯實鄉村治理根基,各地各部門全面發力。

吳江區在農業龍頭企業培育過程中,堅持利用地區產業特色萬畝良田,補齊農村基礎建設,努力培育農業產業園區,緩解千餘人工作壓力。日常生產經營管理工作正常有序,輻射示範帶動作用逐步增強。

吳江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同裡核心區於2007年啟動建設,其中已建成區耕地面積約1.2萬畝,目前主要包括三大功能集聚區,高效設施園藝區4000畝、優質糧油區5000畝、水產養殖區3000畝,其他綜合用地300畝。

吳江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吳惠華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近年來,農民安居樂業,村莊生態環境不斷向好。園區打造稻田畫、油菜花等特色種植。目前,北聯油菜花海聞名遐邇,成為現代農業的名片。“富蘇”牌北聯大米進入了商超,開設了專門銷售網點,獲得了消費者的青睞。園區內三港福康成為了蘇州人民的菜籃子。

蘇州同裡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北聯村黨委副書記鄒文兵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優化蔬菜品種和種植結構,提高蔬菜的生產設施裝備水平,強化科技推廣和質量安全監督,拓寬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渠道。在蔬菜的種植選擇、採摘標準、食品安全檢測方面及極速配送等方面層層把關,保障為城鄉居民以及學校提供綠色無公害蔬菜。

“土地的流轉加強了土地使用的集中化和規模化,農民的土地權益得以保障。無論你的土地是貧瘠還是肥美。租金會付給農業園區,農業園區在年底給村委會,再按照支付方案付給農民。分紅是按照面積來計算,租金會每年遞增,七年前500元一畝田,到現在已經上漲了一倍達到了1050元。好多農民還會在園區內打工,工資每個月也能掙3000元到6000元不等。農民的收益也是非常可觀的,一些農民仍然願意繼續種田,園區內的大棚可以承包給農民,按照園區的規劃,統一種植,提供技術以及銷售,在食品安全上要得到保障,我們園區出去的任何產品都會經過檢測。因為大部分的供應商是蘇州的學校,所以食品安全問題不容忽視。”鄒文兵介紹道。

同裡核心區不斷地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高效設施建設以及園區綜合服務平臺建設,保障農民權益和土地管理方案,使得農民每年的固定收益不斷提升,為推動我國農村振興建設,添磚加瓦。

发展“江村经济”打造乡村振兴的吴江样本

開弦弓村:江村經濟領鬥羊

“處處倚蠶箔,家家下魚筌。”這是1000多年前,唐代詩人陸龜蒙筆下的開弦弓村。

開弦弓村,坐落在太湖的東南岸,整個村子依傍在一條東西向,弓彎的小河流西側,若從高空俯視整個村子,北部像箭,南部像弓,獨特的村莊外貌,勢必也給開弦弓村帶來了獨特的發展環境。

80年前,我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以家鄉吳江區七都鎮開弦弓村為研究起點,寫下了成名之作《江村經濟》。江南村莊以“江村”之名而聞名世界,成為中國農村發展的新里程碑。

開弦弓村位於民營經濟較發達的江南地區,自上世界80年代以來,始終以“吳江樣板”存在,開弦弓村在農村改革的歷程中創造了諸多的中國第一:中國第一家鄉村工業企業誕生,中國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業,跨出了中國農村工業化的第一步等。

初到開弦弓村,只見寬敞明亮的費孝通紀念館,江村博物館映入眼簾。典型的江南建築,瞬間將人帶進了微微細雨的江南古鎮。“產業強起來,錢袋子鼓起來,是我們對費老志在富民理念最好的詮釋。”

走進村莊,只見家家住上樓房、通上自來水、裝上抽水馬桶、用上太陽能熱水器、寬帶及數碼電視全覆蓋,整潔的村民文化廣場,一條條水泥路連接到每戶的家門口。記者瞭解到,其中最矚目的是,每家每戶都在房頂上插上鮮豔的五星紅旗。

“我們開弦弓村的傳統是養蠶和養殖,沒有經歷過的不知道養蠶的辛苦,現在生活好了,收入多了,大家都不養蠶了,現在只有一些老人還在養,國家會給幾百元的補助。大多數的年輕人會在村裡的工廠打工,每個月也能有幾千元的收入,鎮裡發展旅遊,現在越來越多的人來我們村參觀,我已經把我們家的房子加蓋了一層裝修成民宿,提供餐飲和住宿。”村民沈大姐洋溢著滿臉的笑容向《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說道。

“早在1978年,村裡還籌資辦起了絲織廠,農民從田裡‘解放’出來,發展副業,慢慢地,副業收入佔了總收入的一半,這充分調動了每一個村民的積極性,將每個人的作用發揮到最大。”七都鎮開弦弓村黨委副書記陳秦裔告訴記者,開弦弓村村民在費老的影響下,創業積極性非常高。現在,村裡一共有38家企業,主要以化纖紡織、羊毛衫編織為主,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萬多元。

1986年,費老在《江村五十年》中寫道:“冬天已經結束,春天降臨人間,整個中國人民正在向繁榮富強的目標前進,而江村只不過是千萬個農村中的一個樣本。”為了尋找農民脫貧致富和農村加快發展的道路,費老26次往返開弦弓村,深入鄉村開展調研,尋找正確的發展方向。

開弦弓村因為費老,成為了社會學研究的“課堂”,也是中國鄉村最具代表性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吸引大批中外學者進行參觀和調研。費孝通江村紀念館,江村禮堂,村民生活汙水處理廠,江村市場,江村紀念廣場等特色田園鄉村建設正在費老的學術思想指導下緩緩鋪開。正如費老所言,“歷史巨輪還在繼續向前”。

发展“江村经济”打造乡村振兴的吴江样本

長漾灘:特色田園鄉村

美麗鄉村畫中來,人們生活樂起來。生態振興,改善村民的人居環境是鄉村振興的必經之路。

毫無疑問,水生態平衡是吳江實現鄉村振興的生態基礎,放眼吳江,大小湖泊有300多個,其中省級保護湖泊56個,佔全省總數的40%,是名副其實的“百湖之城”。

近年來,通過對汙染企業的治理,加強農業生產和生活汙水排放管理以及垃圾的回收管理,換來了良好的水環境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源頭活水”。

2017年底成立謝家路生態農業合作社,註冊“水韻謝家”品牌。“我們要利用村民的空置房出租發展民宿,發展生態旅遊。”眾安橋村黨總支書記吳繼華說,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兩手抓,需要把新農村建設與經濟發展巧妙地糅合起來,走出一條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的新路子。

漫步在村莊,最引人矚目的是街邊的垃圾分類亭。“村裡垃圾收集革命是生態振興、鄉村振興的基礎,去年村裡總投入約650萬元,配套休閒涼亭、生活汙水處理站、標準公廁,及垃圾分類亭等基礎設施。人居環境好,垃圾治理是關鍵。”吳繼華說。

今年70歲,與祖國同生的村民張友珍是家裡的老三,上面有哥哥下面有妹妹,是眾安橋村的一位普通村民,而平時的工作是在村裡打掃衛生,張阿姨表述道:“平時沒什麼事情,就在村裡擔任環衛工作,現在村民扔垃圾,也積極地進行分類,我們家家戶戶都知道要進行垃圾分類,前年村裡開始推廣垃圾分類,是實行積分制返還,收了多少垃圾就獲得多少積分,積分可用來兌換生物肥料或日用品,所以我的活兒很少。村裡不忙的時候,我們會坐在碼頭上看著清澈的湖水,就像小時候一樣。我家裡有8畝多水田,現在土地流轉了,我每年能拿到七千多元的收入,現在村裡還給我一千多元的工資,村裡的汙染企業全都關門了,城裡的女人都想搬回來了”。每當談論這些張阿姨總是一臉的笑容。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生態宜居是關鍵,鄉風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礎,生活富裕是根本。

長漾灘“特色田園鄉村”以水網密佈,田野阡陌與鎮村相依的生態地域特色進行區域聯動,鎮村一體的特色鎮村發展區。打造新型農業、生態文化、特色田園風光帶。

眾安橋村黨總支書記吳繼華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在眾安橋村入口處,將規劃建設“蠶桑學堂”,打造成當地百姓和遊客傳承蠶桑文化、體驗蠶桑生產、開展蠶桑文化教學的重要學習與參觀基地。村主幹道旁,將建起佔地90畝的“幸福農場”。長漾灘邊,騰退舊紙箱廠改建為“鄉鄰中心”,一方面服務村民辦酒宴客,承辦群眾文化演出;另一方面,也將成為遊客用餐、品嚐太湖農家菜美食的體驗中心。謝家路41號的吳家老宅,則由村裡交給“水韻謝家”,打造成一間蠶絲手工坊。

走進苗頭村的長漾米廠,一袋袋的優質大米出現在我眼前,據相關負責人介紹,“長漾優選”品牌系列產品,利用網絡及實體店進行推廣,這也是我們環長漾“特色田園鄉村”特色化農產品的一張新名片。

中國產經新聞

新增長時代的思想力

Thinking Power in the New Growth Era.

新聞拼盤 品味中國

News Collection, Experience & Taste China.

訂閱:cien_offical

微博:@中國產經新聞

投稿[email protected]

講述,你在產經一線的故事

長按二維碼關注

點擊 “閱讀原文” 閱讀中國產經新聞數字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