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江村经济”打造乡村振兴的吴江样本

摘要:吴江区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道路上一直都是领头羊。近年来,吴江区围绕着乡村振兴,找准目标和定位。打造乡村产业、江南水乡特色旅游发展及环长漾特色田园乡村。

本报记者 丁琦摄影报道

发展“江村经济”打造乡村振兴的吴江样本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村振兴任重而道远。

4月18日,记者从北京出发来到1000多公里外,风景如画的“江南水乡”——江苏苏州吴江区。一条平整而又整洁的沥青马路穿村而过,并延续到了每户农家的门前,一栋栋美丽的江南民居,散落在绿荫间。一面面鲜活的文化墙,仿佛在诉说着它的故事。一片片的油菜花,好似在和大家挥手。这幅祥和、惬意、秀美的乡村景象随处可见。

“村子这几年变化很大,工厂搬走了,河道干净了,安装了路灯,道路更明亮了。修了新的沥青路,交通更方便了,我在城里务工的女儿可以每周都回来看我了,现在也不种田了,土地流转我每年都有几千元的收入,也够我和老伴的花销了。每天晚饭后就和老伴儿去文化广场跳跳广场舞。”今年67岁的周阿姨向记者开心地说道。每次谈论到这些,她都笑得合不拢嘴,周阿姨说这要感谢党,感谢党的好政策。

吴江区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道路上一直都是领头羊。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同大多数中国普通的农村一样,江南的农村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苏州以及整个苏南地区出现大办乡镇企业的热潮。建厂房,办工厂,壮大了村集体经济,鼓起了村民荷包,村民变市民。此后的“苏南模式”的吴江形成了“一镇一品”的经济特色。党的十八大以来,吴江又抓住苏州列入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这一机遇,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持续改善农民生活和农村环境。

近年来,吴江区围绕着乡村振兴,找准目标和定位。以“中国江村”示范区为基础,以“江南水乡”特色为纽带,坚持解放思想、系统思维,坚持问题导向、补齐短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高质量发展。打造乡村产业、江南水乡特色旅游发展及环长漾特色田园乡村。

吴江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吴惠华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吴江区委区政府结合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起草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点目标任务》,梳理确定了40项重点项目清单,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加强责任人主动协调能力,强化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吴江区深化农村改革,激活农村创新发展动能,狠抓土地确权,开展“财经分开”试点工作。落实监管并举,强化农村“三资”专项治理。聚焦农村产业兴旺,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起步良好,全省首家农业产业联合体在吴江建立,农业生态环境整治得到了新的提升。

发展“江村经济”打造乡村振兴的吴江样本

(图片:吴江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万亩油菜花田)

北联村:乡村产业振兴先锋军

搞农业越来越不吃香?而北联村村民的回答是否定的。

记者走访到北联村,万亩油菜花海犹如地毯一般铺设在美丽的乡村,一条条小河穿村而过,美丽的江南村落错落有序地排列在两旁。

“北联村”位于苏州市吴江区东北端,背靠苏州,东联上海,地理位置优越。苏同黎公路、周松线在村内呈十字交叉,贯通全村,全村共有1830户,6231人,村区域面积12.83平方公里。

依托万亩良田的天然优势,把传统的农耕文化融入现代农业产业,突出乡村农业旅游主题,探索出由农耕文明向旅游文明转型的特色发展道路,可谓农田里唱出文明“花样经”。

“以前北联村闭塞落后,交通不发达,但苏同黎公路的开通带动了我们村的经济发展,现在万亩油菜花开花的季节很多人来参观,稻田画每年也有不同的主题,免费开放,非常震撼,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来我们村参观。种地那都是看天吃饭的,面朝黄土背朝天,能不能挣钱要看老天爷,现在不一样了,我把土地交给合作社进行土地流转,每亩地不需要管理和种植都能得到1050元,而且每年递增,我就在村里的农业产业园上班每个月还能收入四千元。”村民王强非常骄傲地向记者讲述着北联村的新变化。

“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指明方向。从抓好特色产业重任到吸引各方人才投入乡村,从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短板,到传承乡风、夯实乡村治理根基,各地各部门全面发力。

吴江区在农业龙头企业培育过程中,坚持利用地区产业特色万亩良田,补齐农村基础建设,努力培育农业产业园区,缓解千余人工作压力。日常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正常有序,辐射示范带动作用逐步增强。

吴江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同里核心区于2007年启动建设,其中已建成区耕地面积约1.2万亩,目前主要包括三大功能集聚区,高效设施园艺区4000亩、优质粮油区5000亩、水产养殖区3000亩,其他综合用地300亩。

吴江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吴惠华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农民安居乐业,村庄生态环境不断向好。园区打造稻田画、油菜花等特色种植。目前,北联油菜花海闻名遐迩,成为现代农业的名片。“富苏”牌北联大米进入了商超,开设了专门销售网点,获得了消费者的青睐。园区内三港福康成为了苏州人民的菜篮子。

苏州同里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北联村党委副书记邹文兵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优化蔬菜品种和种植结构,提高蔬菜的生产设施装备水平,强化科技推广和质量安全监督,拓宽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渠道。在蔬菜的种植选择、采摘标准、食品安全检测方面及极速配送等方面层层把关,保障为城乡居民以及学校提供绿色无公害蔬菜。

“土地的流转加强了土地使用的集中化和规模化,农民的土地权益得以保障。无论你的土地是贫瘠还是肥美。租金会付给农业园区,农业园区在年底给村委会,再按照支付方案付给农民。分红是按照面积来计算,租金会每年递增,七年前500元一亩田,到现在已经上涨了一倍达到了1050元。好多农民还会在园区内打工,工资每个月也能挣3000元到6000元不等。农民的收益也是非常可观的,一些农民仍然愿意继续种田,园区内的大棚可以承包给农民,按照园区的规划,统一种植,提供技术以及销售,在食品安全上要得到保障,我们园区出去的任何产品都会经过检测。因为大部分的供应商是苏州的学校,所以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邹文兵介绍道。

同里核心区不断地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高效设施建设以及园区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保障农民权益和土地管理方案,使得农民每年的固定收益不断提升,为推动我国农村振兴建设,添砖加瓦。

发展“江村经济”打造乡村振兴的吴江样本

开弦弓村:江村经济领斗羊

“处处倚蚕箔,家家下鱼筌。”这是1000多年前,唐代诗人陆龟蒙笔下的开弦弓村。

开弦弓村,坐落在太湖的东南岸,整个村子依傍在一条东西向,弓弯的小河流西侧,若从高空俯视整个村子,北部像箭,南部像弓,独特的村庄外貌,势必也给开弦弓村带来了独特的发展环境。

80年前,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以家乡吴江区七都镇开弦弓村为研究起点,写下了成名之作《江村经济》。江南村庄以“江村”之名而闻名世界,成为中国农村发展的新里程碑。

开弦弓村位于民营经济较发达的江南地区,自上世界80年代以来,始终以“吴江样板”存在,开弦弓村在农村改革的历程中创造了诸多的中国第一:中国第一家乡村工业企业诞生,中国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跨出了中国农村工业化的第一步等。

初到开弦弓村,只见宽敞明亮的费孝通纪念馆,江村博物馆映入眼帘。典型的江南建筑,瞬间将人带进了微微细雨的江南古镇。“产业强起来,钱袋子鼓起来,是我们对费老志在富民理念最好的诠释。”

走进村庄,只见家家住上楼房、通上自来水、装上抽水马桶、用上太阳能热水器、宽带及数码电视全覆盖,整洁的村民文化广场,一条条水泥路连接到每户的家门口。记者了解到,其中最瞩目的是,每家每户都在房顶上插上鲜艳的五星红旗。

“我们开弦弓村的传统是养蚕和养殖,没有经历过的不知道养蚕的辛苦,现在生活好了,收入多了,大家都不养蚕了,现在只有一些老人还在养,国家会给几百元的补助。大多数的年轻人会在村里的工厂打工,每个月也能有几千元的收入,镇里发展旅游,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来我们村参观,我已经把我们家的房子加盖了一层装修成民宿,提供餐饮和住宿。”村民沈大姐洋溢着满脸的笑容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道。

“早在1978年,村里还筹资办起了丝织厂,农民从田里‘解放’出来,发展副业,慢慢地,副业收入占了总收入的一半,这充分调动了每一个村民的积极性,将每个人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七都镇开弦弓村党委副书记陈秦裔告诉记者,开弦弓村村民在费老的影响下,创业积极性非常高。现在,村里一共有38家企业,主要以化纤纺织、羊毛衫编织为主,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万多元。

1986年,费老在《江村五十年》中写道:“冬天已经结束,春天降临人间,整个中国人民正在向繁荣富强的目标前进,而江村只不过是千万个农村中的一个样本。”为了寻找农民脱贫致富和农村加快发展的道路,费老26次往返开弦弓村,深入乡村开展调研,寻找正确的发展方向。

开弦弓村因为费老,成为了社会学研究的“课堂”,也是中国乡村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吸引大批中外学者进行参观和调研。费孝通江村纪念馆,江村礼堂,村民生活污水处理厂,江村市场,江村纪念广场等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正在费老的学术思想指导下缓缓铺开。正如费老所言,“历史巨轮还在继续向前”。

发展“江村经济”打造乡村振兴的吴江样本

长漾滩:特色田园乡村

美丽乡村画中来,人们生活乐起来。生态振兴,改善村民的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必经之路。

毫无疑问,水生态平衡是吴江实现乡村振兴的生态基础,放眼吴江,大小湖泊有300多个,其中省级保护湖泊56个,占全省总数的40%,是名副其实的“百湖之城”。

近年来,通过对污染企业的治理,加强农业生产和生活污水排放管理以及垃圾的回收管理,换来了良好的水环境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

2017年底成立谢家路生态农业合作社,注册“水韵谢家”品牌。“我们要利用村民的空置房出租发展民宿,发展生态旅游。”众安桥村党总支书记吴继华说,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两手抓,需要把新农村建设与经济发展巧妙地糅合起来,走出一条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新路子。

漫步在村庄,最引人瞩目的是街边的垃圾分类亭。“村里垃圾收集革命是生态振兴、乡村振兴的基础,去年村里总投入约650万元,配套休闲凉亭、生活污水处理站、标准公厕,及垃圾分类亭等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好,垃圾治理是关键。”吴继华说。

今年70岁,与祖国同生的村民张友珍是家里的老三,上面有哥哥下面有妹妹,是众安桥村的一位普通村民,而平时的工作是在村里打扫卫生,张阿姨表述道:“平时没什么事情,就在村里担任环卫工作,现在村民扔垃圾,也积极地进行分类,我们家家户户都知道要进行垃圾分类,前年村里开始推广垃圾分类,是实行积分制返还,收了多少垃圾就获得多少积分,积分可用来兑换生物肥料或日用品,所以我的活儿很少。村里不忙的时候,我们会坐在码头上看着清澈的湖水,就像小时候一样。我家里有8亩多水田,现在土地流转了,我每年能拿到七千多元的收入,现在村里还给我一千多元的工资,村里的污染企业全都关门了,城里的女人都想搬回来了”。每当谈论这些张阿姨总是一脸的笑容。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

长漾滩“特色田园乡村”以水网密布,田野阡陌与镇村相依的生态地域特色进行区域联动,镇村一体的特色镇村发展区。打造新型农业、生态文化、特色田园风光带。

众安桥村党总支书记吴继华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众安桥村入口处,将规划建设“蚕桑学堂”,打造成当地百姓和游客传承蚕桑文化、体验蚕桑生产、开展蚕桑文化教学的重要学习与参观基地。村主干道旁,将建起占地90亩的“幸福农场”。长漾滩边,腾退旧纸箱厂改建为“乡邻中心”,一方面服务村民办酒宴客,承办群众文化演出;另一方面,也将成为游客用餐、品尝太湖农家菜美食的体验中心。谢家路41号的吴家老宅,则由村里交给“水韵谢家”,打造成一间蚕丝手工坊。

走进苗头村的长漾米厂,一袋袋的优质大米出现在我眼前,据相关负责人介绍,“长漾优选”品牌系列产品,利用网络及实体店进行推广,这也是我们环长漾“特色田园乡村”特色化农产品的一张新名片。

中国产经新闻

新增长时代的思想力

Thinking Power in the New Growth Era.

新闻拼盘 品味中国

News Collection, Experience & Taste China.

订阅:cien_offical

微博:@中国产经新闻

投稿[email protected]

讲述,你在产经一线的故事

长按二维码关注

点击 “阅读原文” 阅读中国产经新闻数字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