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鲁圣地 孟子故里:《中国影像方志》邹城篇

邹鲁圣地 孟子故里:《中国影像方志》邹城篇
邹鲁圣地 孟子故里:《中国影像方志》邹城篇
邹鲁圣地 孟子故里:《中国影像方志》邹城篇
邹鲁圣地 孟子故里:《中国影像方志》邹城篇
邹鲁圣地 孟子故里:《中国影像方志》邹城篇
邹鲁圣地 孟子故里:《中国影像方志》邹城篇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公元前四世纪,正是烽火连天诸侯争霸的战国年代年迈的大思想家孟子结束了他周游列国的生活回到故乡著书立说他和弟子们共同编著了哲学名作《孟子》并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枢这就是山东的邹城,邹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弹丸小国今天却与孔子故乡一起成为文化昌盛之地的代名词“邹鲁”

弃儿幼志 顺尔成德 寿考惟其 介尔景福

我们永远跟随夫子

成就这片土地的是孟子的盛名还是文化的兴盛两千年前过去了这片土地上的人又会怎样诠释孟子的思想呢

地名记:2011年邹城启动建设“生态科技新城”2013年生态科技新城更名为孟子湖新区

新区之内道路的命名多以仁为主,仁是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是人类重要的德行之一

对邹城人来说仁更是数千年来镌刻在他们心中的最高的品质

邹,鲁县,古邾国,帝颛顼之后所封----《说文解字》公元前614年曾经因战火两次迁都的邾国国君邾文公决定第三次迁都峄山之南易于防守可以很好的抵御鲁国的进攻周围河流纵横适合农业生产迁都于此是最好的选择然而迁都前的占卜却让事情变得不那么简单,占卜的结果是这样的搬迁有利于民而不利于君对于君王是不好的,就是老百姓所说的损害他的寿命众大臣极力劝阻邾文公却坚持要迁都这个时候邾文公说了一句话,天让君王做什么呢,就是要为老百姓服务如果对老百姓有利,那就没有比这个利再大的所以说对我自己有点寿命上的损伤不是什么大问题就要搬迁,邾文公毅然把国都迁到了峄山之南,这一举措不仅奠定了邹县古代行政区划的基础也使得人民安居乐业邾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如今邾国故城只剩下一段段断垣残壁埋没于荒草中但是邾文公的仁德却为后世所继承邾文公逝世两百多年后孟子提出的《仁政》《民本》的思想正是对邾文公的行为最好的诠释,鲁穆公改称邾国为邹国此后这一土地一直以《邹》为名两千多年来从未变更

山东省 邹城市 面积:1616平方千米 人口:约120万 民族:汉族 回族 满族等9个民族 特产:皂角 核桃 樱桃 红枣

建筑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十分浓厚的家国情怀儒家主张“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就把家庭建设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是一场在孟庙进行的政德教育活动 孟庙又称亚圣庙是历代帝王祭祀孟子之地北宋景佑四年兖州知州孔道辅于邹城四基山之阳寻得孟子陵墓并在墓旁建庙祭祀从西汉时期开始《孟子》在思想著作中的地位开始慢慢显现汉文帝曾把《孟子》立于学官设置博士唐代时期政治家韩愈更是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在北宋初年孟子的书就列为了国子监的教材仁宗的时候又把它列为“经”这是孟子

这本书列为经书之始到了被宋神宗年间《孟子》首次被纳入科举考试的范畴开始彰显它举足轻重的地位孟子的“民贵君轻”“性善论”以及“五常之道”就像一座宝藏在不同的时代下都熠熠生辉据这座《尚书省牒文碑》记载北宋元丰六年宋神宗追封孟子为“邹国公”这是第一次有了“公”的爵位自后短短四五十年间孟庙曾经三次增建两次搬迁“庙制”急剧升格庙址也迁移于现址孟庙东路的这块碑所刻的内容是元至圣二年颁布的一道圣旨,圣旨中元文宗称孟子为“百世之师”加封孟子为邹国亚圣公,从此亚圣成了孟子的专属称号正是由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使中国的儒学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所以亚圣名归孟子是历史的必然 孟庙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儒家文化的发展历史是儒家思想传播和传承的圣地现在孟庙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的价值东西两侧各有一个牌楼,东方上书“继往圣”大家请看西方上书“开来学”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2013年为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干部为政之德济宁市政府开始探索打造国家政德教育基地2015年孟庙孟府成为了济宁市干部政德教育基地这座“仁廉公勤”官箴碑是明万历年间邹县知县梁州彦所立《官箴》为南宋著名诗人王迈所作碑文以凝练的语言阐明了廉洁仁爱公正勤政等为政之道是孟子仁政思想的最好诠释

风俗记:尚寨村新村落成,村们都聚集在新村的广场上 他们等待一场尚寨竹马表演,2013年尚寨竹马入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竹马是一种古老的社火表演形式广泛分布于陕西关中 山西河北江苏等地,表演内容多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为主与这些地方不同,尚寨竹马所表演的是军事阵法尚寨竹马的阵法与尚寨村东边这座王陵有关明鲁王陵,明鲁王陵是朱元璋的第十个儿子明朝第一代鲁王朱檀的陵墓,当时守灵的军队必须每天操练排兵布阵附近的村民会经常围观久而久之尚寨村的村民便将一些阵法记载了心里

音律记:明朝洪武年间鼓吹乐随着山西移民进入邹城逐渐被当地人们所接受并且在曲调中融进了一些就具有地方特色的小调俚曲经过长时间的演练以及受当地风俗民情及儒家文化的影响到清朝嘉庆末年已形成平派鼓吹乐的基本特点

美食记:煎饼是中国北方特别是山东苏北一带的传统主食,古时关于煎饼的记载多与女娲传说有关东晋王嘉所著的《拾遗记》记述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以红丝缕系煎饼置屋顶谓之补天漏相传女娲以是日不天地也,这是煎饼补天风俗的最早文字记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