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廟會”摧生的流動市場》

《由“廟會”摧生的流動市場》

“廟會”,是我國漢族民間宗教的一種風俗 。起源於“廟”;又由於小商小販們看到燒香拜佛的人多,就在廟外擺攤設點賺錢,漸漸地形成一種定期活動,所以叫“廟會”。久而久之,“廟會”逐步演變成農村人的一種節日。“廟會”一般都在農閒時節,是走親訪友的最佳時機,因此,趕“廟會”,走親戚,就成了農村人繼春節之後的另一種交流機會。

《由“廟會”摧生的流動市場》

南北朝時期,統治者信仰佛教,大造寺廟。菩薩誕辰、佛像開光之類的盛會應運而生,小商販們為供應信徒遊人的香火餐飲,便雲集“廟會”,遂漸形成廟市。北宋時開封大相國寺廟會極有名氣,曾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的女詞人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相偕逛“廟會”,成為當時的一段佳話。

《由“廟會”摧生的流動市場》

陝西西府地區村村有“廟會”。歷史比較悠久的村莊,毎年有兩到三次“廟會”,有些規模很大。象鳳翔縣彪角鎮的春風“廟會”,寶雞市陳倉區第五村的三月二十“廟會”,規模都很大,周圍幾個縣的人都前來逛“廟會”,而且一般都要唱大戲,最少三天四晚上,很是熱鬧。有時候為了製造氣氛,還要請兩個劇團唱戲,叫“唱對臺”,很有意思。

《由“廟會”摧生的流動市場》

改革開放以後,農民大都進城打工,發達了的都在城市買了房,現在農村人越來越少,平時約有四分之一人住在村子,很蕭條。只有“廟會”這一天,能回來的都要回來兩天。這就摧生了一個流動市場。“廟會”這一天,附近的小商販們都開著個小麵包車、三輪車,早早趕來,佔個攤位,搭個棚子,兜售各種商品。大到家電,小到針頭線腦,應有盡有。如果唱大戲,這樣的活動要搞三到四天。如果不唱戲,要鬧騰整整一天,人流和規模比城鎮的集市還要大。

《由“廟會”摧生的流動市場》

這種場面有點象西安市的西倉。西安市那麼大,高檔的商場、超市那麼多,人們卻喜歡逛西倉。西倉的所有商品都是低檔次的,有的甚至是假冒偽劣商品,但這幾年卻越來越火,已經把蓮湖公園到灑金橋南面至西大街這一片的大街小巷全佔了,每週四、週日兩天,人多得都擠不過去。我觀察了一下,逛西倉的人不一定要買什麼,主要是要感受那種人潮湧動,互相擁擠的氛圍。按理說,社會在發展,人們向望的應該是文明和進步,為什麼在一個省會城市,竟有一個類似於貧民窟一樣的市場呢?不會是人的一種反祖現象吧!

《由“廟會”摧生的流動市場》

“廟會”摧生的流動市場類似於西安市的西倉,商品質量更差,但農村人趨之若鶩,同樣不是為了買點什麼,大多是感受那種氛圍。這樣,就苦了那些小商販們,一年四季,辛辛苦苦趕“廟會”,收入大不如從前,都唉聲嘆氣,說現在的錢不好掙了!今天就是我村一一鳳翔縣彪角鎮竇家凹村的“廟會”,沒有唱大戲,人依然很多。

《由“廟會”摧生的流動市場》
《由“廟會”摧生的流動市場》
《由“廟會”摧生的流動市場》
《由“廟會”摧生的流動市場》
《由“廟會”摧生的流動市場》
《由“廟會”摧生的流動市場》
《由“廟會”摧生的流動市場》
《由“廟會”摧生的流動市場》
《由“廟會”摧生的流動市場》
《由“廟會”摧生的流動市場》
《由“廟會”摧生的流動市場》
《由“廟會”摧生的流動市場》
《由“廟會”摧生的流動市場》
《由“廟會”摧生的流動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