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郑交质后的郑国为什么没有扩充疆土变成大国?

军政浅谈


郑国算得上是春秋时期第一个站出来称霸的诸侯。郑国称霸,除了侵占许国的领土,干涉宋国、卫国、鲁国等国家的内政以外,最夺人眼球的,就是“周郑交质”这件事。

“周郑交质”是郑国第一次把周王室从高高在上的位置上拉下来,让周王室和郑国,和其它诸侯国处在平起平坐的地位。郑国和周王室的关系,也从从属关系,变成了平等关系。

那么,郑国做了这样一些称霸的事情,它为什么没有变成大国,而是迅速衰落了呢?而且,雄霸一时的郑庄公,也并没有像齐桓公、晋文公这样,被列入“春秋五霸”的范畴。连比他弱得多的宋襄公都进入了“春秋五霸”的行列,郑庄公却没有。

(郑庄公剧照)

我认为,郑国最终并没有成为一个大国,在历史上也没有得到“霸主”的认可,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郑国突破了底线。

我们知道,虽说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威信已丧失,周王室实际上已经不是一个宗主国的地位,而成了一个一般的诸侯国,而且是一个弱小的诸侯国。但是,周天子在名义上还是“王”,还是“天下共主”。这一点,是不容否认的,也是底线。谁也不能突破这个底线。谁要是突破了这个底线,天下诸侯们,就有充足的理由讨伐他。

后来齐桓公、晋文公称霸,打的口号就是维护周天子的权威。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三代霸主,都和楚国开战,原因就在于楚国突破了底线,不向周天子上贡,不遵守周礼。

当然了,我这样说,并不表明齐桓公、晋文公这些人就很尊重周天子,我想说的是,他们只是“名义”上的尊重。实质上他们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

但是,恰恰是这种“名义”上的尊重非常重要,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借口。

而郑国却不是这样做的。它又是去抢割人家周王室的麦子,又是去和人家交换人质。这样直截了当损害周王室的利益,是一种彻底的霸权行为。

当郑国没有一个恰当的理由来进行争霸的时候,他注定是得不到大家支持的。

(周幽王剧照)

二、郑国没有发展空间。

郑国其实立国的时间是比较短的,在郑桓公的时候才建起来的。郑桓公是周厉王的小儿子,周幽王的时候担任司徒。因为看到周幽王乱政,诸侯还是不尊崇周天子,为了避祸,郑桓公才把自己的国家选在大国之间的安全地带。郑国的东边是鲁国、宋国,西北是周王室、卫国、晋国,西南是陈国、蔡国、楚国、许国。这些国家都是当世的一些大姓。

郑桓公当时的土地并不大,他觉得把他的族人放在这样一些地方比较安全。

但是郑桓公没想到,当国家传到他孙子郑庄公的时候,周王室经过周幽王之乱,周平王东迁,诸侯们已经开始称霸了。要称霸就要霸占别的国家的地盘,可是郑国所处的地势,土地倒还比较肥沃,就是没有山川之险,也没有发展空间。

这也就限制了郑庄公的向外扩张。

(春秋初期诸侯国地图)

三、郑庄公没有教育出好的后代。

郑国在郑庄公之后,就发生了连续不断的内乱。也正是这种内乱,最终让郑国一代不如一代,不但占领的许国的土地,被许国收回去了,而且多次被楚国欺负,必须要依附晋国。或者有时候又被迫依附楚国,受到晋国或别的国家的教训。最后,郑国被韩国给灭了。说是被韩国给灭了,实际上是内部乱得太厉害,韩国“渔翁得利”而已。

郑国之所以走到那一步,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图强争霸的郑庄公造成的。他不顾底线践踏周王室的尊严,他和他弟弟共叔段发动的战争,以及他对共叔段的残忍处理方式,都让他没有形成一个好的家风,没有建立一种正向的文化。他就像一个没有文化暴发户,突然就暴发了,但是一阵作死的行为,很快又消失了。

这也是郑庄公及郑国的悲哀。


张生全精彩历史


没有周郑交质,郑国一样成不了大国。春秋时代,根据《历代战争年表》的统计,大约发生了380次战争。其中,郑国直接受灾的就有80次。翻开整部春秋史,每当诸侯争霸伊始,郑国都会显现着身影。当然,它一般是作为被暴打的对象出现的。那么,是不是因为郑国本身好战呢?非也!一切都源于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作为西周时代建国颇晚的大国,郑国的封地并非一开始就在如今的新郑之地,它的首封地即是如今的陕西华县。

图中很明显,由它的封国位置就可以看出,位于镐京东部,函谷关西部的郑国作为周朝东大门的守卫者,它和看守着周朝西大门的守卫者——宝鸡的西虢(小虢前身)一样,都是周朝最信赖的臣属。的确,它的首任国君郑桓公是西周最后一个王周幽王的老爹宣王的兄弟。不过,这位开国之君十分有远见,他见幽王时代的国政混乱,担心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于是便在犬戎攻破镐京之前将国中百姓和财产暂时存放在新郑之地,也就是春秋时代的东虢和郐的地方。

不过后来郑国随着周平王东迁后,郑国就颇不厚道地鸠占鹊巢了。对于郑桓公为何单单迁徙到新郑一问,《国语》中《郑语·史伯为桓公论兴衰》已经将前因后果完全说清,对此不得不佩服史伯的高瞻远瞩,感叹史伯真乃天人。当然,本文的讨论点还是侧重于东迁的郑国地理位置。

在春秋前期,参与争霸的诸侯基本上就是齐、秦、晋、楚四大国之。当然,秦国虽然想参与争霸,无奈却被晋国牢牢封锁在了函谷关以西。崤之战后,更是从此一心一意地和陇西之地的夷狄打交道了!四大国之中,被称为荆蛮的楚国自周朝开国伊始就是个最入不得华夏诸侯眼中的外姓人,但是楚国却是最为雄心勃勃的实力派的扩张者,长达数百年的北上扩张征程让人感觉它和俄罗斯一样百折不挠,更是让身居北方的华夏族感觉到一丝来自南方的寒潮。所以,除了春秋初年的戎狄对华夏族为祸颇深之外,楚国对华夏族的祸患是最严重的。(上图)

所以,整个春秋史就是华夏诸侯不断地抵抗楚国北上的历史。当时衡量诸侯国有无充当霸主的资格,首先就有一条——暴揍楚国。先崛起的齐桓公,后来者晋文公,晋文公的继任者晋悼公,晋景公莫不如此。因此,郑国这位处于十字路口的倒霉蛋就不得已地卷入了其中。虽然郑国和宋国一样都是位于中原的核心地带,但是在一马平川的黄淮海大平原上,相比郑国的位置,宋国就是跑龙套的。一则,郑国靠近周朝王室所在地洛阳;二则郑国把控着通往洛阳的要地虎牢关。此外,郑国还位于黄河中下游和济水河畔,把控着华北平原南下的主要渡口群:延津。(古代黄河自今河南延津县至滑县北流,其间有灵昌津、南津等渡口,总称为延津)

当时楚国扩张主要有两条路,一是自郢都(江陵)出发,沿着汉水北上经襄阳进入南阳盆地。南阳盆地西北为伏牛山,东南为桐柏山,两条山脉夹持着一段丘陵地带的出口可以通往中原之地,这段被称为方城隘口的丘陵位置大约就在如今的方城、叶县。但凡楚国的军队以及商旅北上者走此路居多,历史上称其为“夏路”(楚适诸夏,路出方城,人向北行)。出了方城隘口就到达了郑国地界。自郑国至宋国再至齐鲁腹地秦沂山脉,其间平坦开阔且无山川阻挡,即使有河流也是作为军队的饮水补给线。所以,当此一路楚军到达郑国之地后,一则可以经过郑国之地渡过延津北上,二则可经虎牢关进入洛阳之地窥伺周鼎。

楚国扩张另外一条路就是出方城夏路向东走,渡过汝水、颖水,可以经陈都宛丘(今睢阳),过宋都商丘,再到鲁都曲阜,最后抵达齐国。前文已述,郑宋两国均处于中原地带,但是作为春秋前期主要争霸的对头楚晋来说,郑国是更具有战略价值的。

晋国当时主要的军事和政治中心在山西南部,如果它想进兵中原必须南渡黄河。晋国南渡黄河主要经过三处要地:茅津渡、孟津渡和延津

茅津渡位于今平陆县,对岸即是东迁后的西虢——南虢(黄河南岸)所在地三门峡会兴。虽然晋国渡过了茅津渡,但是还要穿过数百里林深草密的崤山才能到达洛阳,之后穿过虎牢关到达郑国。

孟津渡,今河南孟津县。武王伐纣曾在此地会盟诸侯,然后渡黄河后直攻朝歌。孟津渡是东周都城洛阳的北大门。晋国与王室之间的感情联络、出兵勤王等大多由此地沟通。

延津渡,前文已述。相比茅津渡和孟津渡,晋国尤其钟爱延津渡。因为晋国渡过茅津和孟津后还要经过虎牢关,假如郑国站在了楚国一方,那么晋国就会有被伏击的危险。延津则不然,晋国渡过延津,即会直接抵达中原腹地,或得到郑国的物资补给,或者兵围郑都新郑。

所以对于晋楚两方来说,如此重要的地区假如掌握在自己手中无疑会增添一份保障。楚国握住郑国,可以拿它做缓冲区,不仅可以屏蔽自己的北方的边境还可以阻碍晋国顺利将兵力投递到中原。反之,如果楚国不能控制郑国,一则楚国需要投入大量兵力防守方城夏路,二则也削弱了楚国向东北方向投递的兵力。春秋史上,虽然楚国曾数次兵围宋国,但是前提都是控制了郑国,保障了自己的补给交通线以后。否则,楚军悬师境外,晋军如果突然发兵封闭方城夏口,切断了楚军粮道和归路,楚兵生还者回来就得骂大街!当然,因为郑国靠近王室,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情不但春秋的诸侯们喜欢做,后世也是乐此不疲。

春秋初期——郑国、楚国之间的缓冲国众多

最后,郑国经过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三代的发展,春秋早期有小霸之称,军事实力不可小觑。晋楚两国虽然势均力敌,但是如果迫使郑国加盟的话,无疑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且这根稻草的后世君主既没有曹操的韬略也没有朱温的武功,和周王室闹翻了之后就失去了王室的大旗支持,这对本身无险可守的郑国来说确实不是件好事。


大福读史


“周郑交质”是指公元前720年,即周平王五十一年,周王室与郑国互换人质的事件。这个事件跟郑国开疆拓土有什么联系吗?我实际看不出有什么关联。

第一,“周郑交质”事件始末

骊山之乱后,周平王东迁,在重建周政权上,郑国是出过大力气的,郑武公与郑庄公先后担任周王朝的卿士,处周王室权力最顶端。郑庄公以周王室的“王命”为旗帜,有称霸诸侯的雄心,动辄调用周王室及其附庸国的军队,也不曾将周王放在眼里,这令周王室既愤怒又无奈。

周平王为了限制郑庄公的权力,起用西虢公,企图牵制郑庄公。这个决定引起了郑庄公的强烈不满,为了平息郑庄公的愤怒,周平王想出了一个拙劣的办法,将王子狐送到郑国当作人质,而郑庄公则将公子姬忽送到周王室作为人质。这种互为人质的作法在诸侯国之间是很普遍的,但是周王室与诸侯国之间互换人质,则是破天荒的第一次,这个现象表明了周王室其实已经沦落到诸侯国的地步,失去了往日号令天下的威严。

第二,“周郑交质”后,郑国横扫中原的对手

“周郑交质”对郑国崛起有什么实际影响吗?我没看出来。

由于郑国是一个新兴的诸侯,它的崛起引起中原老牌诸侯的敌视,多个国家联合起来欲打倒郑国。从公元前719年始,郑国的军事压力山大。该年,卫、宋、陈、蔡、鲁五国联起来,进攻郑国,打败郑军,割走其麦子。

次年,公元前718年,卫国与南燕联合进攻郑国,南燕军被郑国打得大败。不久后,郑庄公联合邾国,进攻宋国,攻到宋都的外城。

公元前717年,郑庄公讨伐陈国;同年,宋国进攻郑国,取长葛。

公元前716年,郑国与宋国媾和;郑国与陈国媾和。

公元前714年,郑国与宋国战争再度爆发,郑庄公伐宋。同年,郑国打败北戎入侵。

公元前713年,郑国与齐、鲁结盟,联合伐宋,郑国取宋之二城。同年,宋国纠集卫、蔡两国,对郑国展开报复战。然后,由于蔡国与宋、卫两国不协,郑军反败为胜,大破三国联军。

公元前712年,郑国与齐、鲁联合,讨伐许国。同年,郑国联合虢国,大败宋国。

公元前707年,郑庄公与周桓王大战于繻葛,中央军大败,周天子挨了一箭。

第三,雄视中原的郑国,为什么没有开疆拓土

在长达十几年的中原大战中,郑国是最大的赢家,几乎打败周边所有的对手,郑庄公也因此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位霸主。然而,为什么郑国没有吞并邻国,开疆拓土呢?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郑国的对手非常强大,能打败已经是幸运了。

郑国的对手,包括卫国、陈国、蔡国、宋国,还曾经跟鲁国、南燕、许国、北戎甚至是东周中央政府军为敌,可以说是以一当十。而郑国是一个很年轻的诸侯国,是在西周末期才开国的,能够打败周边十几个国家,已经是非常非常厉害了。

其次,占领邻国的土地,就意味永无休止的战争

郑庄公能够以一当十,其中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他纵横捭阖,远交近攻,利用外交手段,分化瓦解敌人之联盟。如果不是巧妙地利用外交,郑军再强,也会被对手的车轮战术打趴下。郑庄公要在外交上化敌为友,就没办法一面侵占人家的土地,一面要跟人媾和,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在郑国诸多敌人中,宋国是最顽固的一个。郑国在伐宋之战中,也占领过宋国的一些城池,但郑庄公一转手送给鲁国了。为什么呢?这就是要拉拢鲁国,远交近攻。


君山话史


郑庄公是一个小霸!不同于春秋时期的五霸,一些霸主只不过是在特定的区域内,不称王称霸,而不是上升到整个中原地区,或者是整个一个周王朝的天下。

你要硬让我说郑国这个国家究竟是怎么称霸的,那我只能够归结起来四个字,坑自己人。

我们去看一下郑庄公整个一个崛起的过程,一个国家崛起,那当然脱离不了三样东西,国土,人民,物资,只有去掠夺更多的国土,得到更多的人民,这样才能生产更多的物资支撑着你的霸业!

但是郑庄公只是把自己眼前的利益局限于周天子的身上,我们都知道周王朝定江山,周武王建立周王朝的时候,周王朝掌控的土地是哪里呢?洛阳附近的千里土地都是周王朝的管辖,其他徒弟,其他的诸侯随便去分。

但是等到了一代又一代的周王死去,新一代的周王继位以后,总有自己的兄弟姐妹,总有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兄弟姐妹和孩子总不希望他们去受苦,所以就把这洛阳附近的千里土地,又分成很多的小份,分给了这些兄弟姐妹子孙后代!

大家总以为自己人嘛,总不可能坑自己人吧,结果就是这些人朝周王室的江山生出了黑手,郑庄红就是其中最大的一个代表,郑庄公原先跟周王室之间的关系很近,(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可以说是亲戚表里的关系,但是这种人根本就没良心,他自己人都敢坑周王室遗留下来的土地,周王室遗留下来的号召力,周王室遗留下来的子民人口全部都要。

周王室和郑庄公为什么会闹翻?就是因为郑庄公原先拥有一个上卿的职务,这个职务是干什么呢?就是打着周王室的旗号招摇撞骗,将服从于周王室的那些诸侯玩弄于鼓掌之中,甚至可以吞并这些诸侯国家,就说其他的那些山高路远,或者是离周王室十万八千里的国家,那这影响力就不存在了。

所以说郑庄公的影响力只存在于周王室附近千里的土地之上的诸侯,这些国家他见一个打一个,谁都打不过他。至于说在这千里土地之外的其他诸侯国家,尤其是那些异姓的诸侯王,那郑庄公是根本就没办法了,他连自己土地上面那些事情都搞不定不了。

他也就顶多就欺负,欺负一个被他已经架空的周天子!


漩涡鸣人yy


“周郑交质”发生在周平王死前不久,郑国郑庄公时期,此时的确是郑国最为强盛的时期,然而郑国为什么没有趁机扩充疆土变成大国呢?一是受限于周边的形势,无法有效发展;二是郑庄公死后,郑国迅速陷入内乱,国势开始衰败。

“周郑交质”背景和过程

郑国受封于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其弟姬友于郑地,伯爵,史称郑桓公。此时的郑国只是周王朝的畿内诸侯。

西周末期,周氏衰微,加之西边的戎狄威胁较大,郑桓公在史伯的建议下,通过向虢、郐两国国君行贿,谋取向济水、洛水、黄河、颍水之间迁国,谋取更安全的生存环境。

第二任君主郑武公时期,周平王迁都洛阳,郑武公于是也随之将郑国迁到了虢郐两国之间。第三任国君郑庄公时期,则开始建都于郑(新郑)。

郑武公、郑庄公虽是诸侯,但同时也都担任着周王室的大臣,于是他们借助天子之名不断兼并周边虢(东虢)、郐等小国,最终使得郑国从畿内诸侯变成了畿外诸侯。

周王室东迁时,郑国、晋国出力甚巨,不过由于晋国不久后分裂为晋和曲沃两部分,内战不断,所以郑国更被周王室所倚重。然而由于郑国不断侵吞周边的许国等小国,并干涉宋、卫、鲁等国,加之郑武公、郑庄公极为骄纵,对周平王也极为无礼,于是周平王便打算将其权力分出一部分交给虢国(西虢)。

郑庄公知道后,于是责问周平王,周平王竭力否认,为了证明互相信任,于是便发生了“周郑交质”事件。周平王的儿子狐在郑国做人质,郑庄公的儿子忽在周王室做人质。

周平王死后,周王室将权力交给了虢国,于是郑国发兵攻取了周王室的土地,周王室和郑国开始交恶,此战也导致周王室颜面扫地。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左传·隐公三年》)

郑国为何没有趁势崛起

郑庄公时期的郑国,实质上已经成为了春秋初期的几个大国之一,然而郑国为何没能趁势崛起,而一跃成为诸侯大国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郑国周边形势复杂。我们先来看看郑国周边的形势,在郑国的冬眠是鲁、宋两国,西北则是周、卫、晋三国,南方则是陈、蔡、楚、徐(许)等国,以及诸多姬姓、姜姓、偃姓、嬴姓等小国。这些国家的国力虽稍逊于郑国,但实力也不容小觑,尤其是晋国、楚国简直堪称两个巨无霸,郑国其实向外发展的范围有限。

2、郑国衰败速度太快。“周郑交质”发生在周平王死前不久,也就是公元前720年左右。而在十几年后的公元前701年,郑庄公就去世了。郑庄公死后,郑国开始迅速陷入内乱。郑昭公极为不久,权臣祭仲在公子突岳父雍氏逼迫下改立公子突为郑国国君,是为郑厉公,郑昭公逃入卫国。不久后,郑厉公又意图令雍纠杀死祭仲。结果事情泄露,祭仲杀雍纠,迎郑昭公复位。之后郑昭公又被高渠弥射杀,又改立公子亹为君,是为郑子亹。之后齐襄公又杀郑子亹,而后公子婴于陈被立为国君,是为郑子婴。不久后,齐国齐国攻郑,郑子婴、祭仲和高渠弥等皆被杀,郑厉公由边邑入郑,复位。在郑国不断发生内乱的情况下,周边的诸国却迅速崛起,南方楚国自立为王、齐桓公改革称霸、晋国内乱也趋于平定,列强争霸之下,郑国被夹在中间成为了战场,一度强大的郑国就此迅速衰败。


此后,郑国一直被夹在几大诸侯国之间再也未能崛起,一直依附于周边几个大国,亦成为各大国的争夺战场,内乱不止。最终在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


香茗史馆


“周郑交质”是春秋初期发生的一件事。“周”是指周王室,“郑”是指郑国,“交质”是周王室和郑国互相交换人质。这件事发生在《左传》的鲁隐公三年,即周平王五十一年,公元前720年。

郑国是西周后期受封的一个诸侯国,郑国始封君是周厉王之子、周宣王的异母弟弟姬友,即郑桓公。郑桓公死于西周灭亡的犬戎之乱。周室东迁后的春秋时期,东周第一代周王就是周平王,平王以郑桓公之子郑武公为卿士,也就是执政大臣。郑武公死后儿子姬寤生继位,即春秋初期小霸一时的郑庄公。

“周郑交质”发生在郑庄公执政时期,发生在“郑伯克段于鄢”之后。翦除内乱的郑庄公正在踏上自己的霸业之路。郑庄公也一样继承了父亲郑武公的“平王卿士”的职位。作为执政大臣,郑庄公有很大的权力,比如可以利用王师去讨伐哪个郑国有私怨想征伐的诸侯国。

“周郑交质”的本质在于周天子的王权和诸侯国霸主的霸权的冲突。是王权衰落、霸权当道的表现,和土地的争夺没什么太大关系。周平王希望以卿士为王权服务,而郑庄公希望胁天子以令诸侯。周平王在郑庄公之外又任命西虢国君虢公忌父同样为卿士,分了郑庄公的权力,并且平王偏重于虢公忌父才因此引起了郑庄公的不满。

按理说,如果周平王足够有权威,任谁为卿士是王权范围内的事,郑庄公怎么有权力干涉?问题是王权已经衰落到了面对郑庄公的不满,还要向他表白,说没有这回事,表示没有偏重虢公忌父。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周王室和郑庄公双方交换质子,周王子狐到郑国为质,郑公子忽到宗周为质。

周平王死了以后,周王室想专任虢公忌父为卿士,也就是想弃用郑庄公。于是郑国一气之下又令祭足率兵到周王畿之内把温地成熟的麦子还有成周的禾谷给抢收了。在天子眼皮底下抢粮食,从此以后周王室和郑国彻底交恶。

从大背景来说,春秋时期的征伐主要目的不在抢夺土地,主要是为了建立自己的权威。有想法的诸侯国国君都希望做霸主,也就是能够操纵诸侯国听自己调遣,只把周王做摆设。所以想做霸主的诸侯会举行会盟,也就是找自己的同盟,施行自己的思想,而不是以取地为目的。

从郑庄公本来人说,似乎志向也不在无尽掠夺土地上。比如《左传》里有郑伐许,攻下许城郑庄公仍然把许国交给许国人来管理,自己只是派人监管,目的是控制权,而不是把许国城邑明目张胆据为己有。

说实话郑国的处境也不容易。郑武公时期郑国迁到了河南新郑,郑庄公身在中原与宋国为世仇,难免于深陷诸侯的乱战纠纷之中。就在周郑交恶之后,宋国就会同陈国、蔡国、卫国还有鲁国来帮忙的公子翚一起伐郑,甚至攻破郑国国都东门。郑国的发展一来受到时代的社会思想限制,二来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所以小霸郑庄公尽管已经全力经营,最终还是没有机会和空间发展郑国


沅汰


主要是条件不充足,主要由以下两方面原因:

第一,郑国地处中原,周边强国林立,处在夹缝中。

郑国虽然土地肥沃,属于很好的地段,但是周围诸国实力也都不弱。北面和西面是周、晋、卫等国,周王室的直辖领地,不能大规模攻取,而晋国也是大国,国土面积远比郑国更大,卫国在春秋初年实力也不容小觑;东面则是鲁国和宋国两个大国,鲁国曾一度和齐国相抗衡,宋国在春秋初期也曾很强大;南面则是不断兼并壮大的楚国,根本无力对抗。

所以,郑国处在大国夹缝中生存,可供拓展的领土有限。



第二,郑庄公之后郑国内乱不止,开始衰弱。

郑庄公之后,郑国就陷入了不断的内乱中,国力被严重的削弱,在这段时间里,周边的齐、晋、楚等国先后迅速崛起,成为春秋霸主,郑国地处四战之地,难逃战乱,一度成为晋楚两国交战的现场,而郑国又一直在晋楚之间摇摆,遭到打击,难以再发展起来,成为弱小国家,最终在战国时期被三晋之一的韩国攻灭。



欢迎大家积极评论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


津城沐雨


郑国经过庄公小霸却昙花一现,最后甚至形成“郑昭宋聋”的局面,在晋国和郑国两家之间反复无常。为什么郑国霸业没有持续下去呢?

第一,郑国的起步较晚。郑国是个新兴诸侯,在西周末年才建立。东周初年,郑武公、郑庄公一度以天子之命号令诸侯,形成春秋小霸。但这主要是因为武公、庄公的才能卓越,并且利用到了天子残余的影响力。这使得郑国在东周初年特别活跃,但不代表国力必然强于其他诸侯,所以郑庄公会对楚国产生畏惧,郑世子忽也会发出“齐大非偶”的感慨。

第二,郑国的地缘不佳。郑国位于今天河南新郑一带,处于中原腹部区域。在这样的交通枢纽位置,在两周之际变革时期是个优势,因为可以迅速获得各方面信息。所以郑国在东周初一度强盛,征服了周边不少小国。但是一旦四方诸侯崛起,中原就成为他们的必争之地。于是,郑国被齐、秦、晋、楚等大国夹在中间,首鼠两端,朝秦暮楚。

第三,郑国的内乱损耗。郑国延续了西周的分封,尊尊亲亲,同姓贵族势力较大。郑庄公之后,四个儿子在卿大夫支持下先后即位,尽管最后在位的郑厉公颇有手腕,但是不到几年就病逝。郑厉公的孙子郑穆公后代有“七穆”,基本控制了郑国的朝政。国君难以集权,国家实力分散。所以郑国越来越弱,最后被新兴的韩国灭亡。


林屋公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