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真实的董卓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一个人的历史


其实,董卓在进京之前,表现还是不错的,是获得了大家认可的。何以董卓到京城没几年,就变得千夫所指。所有的诸侯都联合起来讨伐他,最后连他自己的亲信加义子的吕布也反对他,把他杀死了呢?

(董卓剧照)

说董卓在进京之前,大家都比较认可他,有以下证明。

其一,董卓获得朝廷认可。史料记载,“卓有才武,旅力少比,双带两鞬,左右驰射”,是一个武功高强的人。他曾多次率军大破匈奴,平定羌人叛乱,立下大功劳。他也正是凭借战功,虽然并没有什么扶持,依然一路往上升,最后当上了并州牧这样的封疆大吏。

其二,董卓获得部下认可。董卓在早年征战中,对部下很好。但凡打仗胜利,得到什么赏赐后,他都会散给部下。这让部下对他都很忠心,他也因此有一大片嫡系部队。最后当朝廷想削夺他的势力,让他交出军队的时候,董卓说:“士卒大小相狎弥久,恋臣畜养之恩,为臣奋一旦之命。”意思就是说,士兵们和他的关系很好,不愿意离开他。虽然这是他的说辞,但恐怕也并非空穴来风。

其三,董卓获得何进认可。何进想斗败“十常侍”,把董卓引进来。要知道,何进也不是随便就通知哪个人回京的。如果董卓没有好的名声,完全不是一个忠勇之人,何进能通知他吗?

其四,董卓获得天下认可。董卓正在进京的过程中,何进就已经被宦官们杀掉,又挟持皇帝刘辩到达北邙。是董卓平定了宦官之乱,把天子迎回来。这一点,是得到天下人肯定的。

(何进剧照)

可以说,到这个时候,董卓给大家的印象都是比较好的。那么,董卓进京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他一下变成众人声讨的对象呢?

一、过于炫耀武力。

董卓进京,本来是镇压叛乱,保护皇帝。但因为他带着大军四处跑,吓得小皇帝大哭。所以大臣们都希望他能够先退兵。可是他却说,为了保护天子,我日夜兼程跑了三百多里,你们让我退我就退啊?哪个再多说一句,我就砍下他的脑袋。又说,你们这些大臣,保护不了国家,让天子流落到了这里。你们有什么资格让我退兵。

他这样过于炫耀武力的做法,就让他进京保卫皇帝的目的性完全变味了。变成他不是去保护皇帝,而是去夺权的。

就像后来他在朝中搞一言堂,说:“天下事岂不决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尔谓董卓刀为不利乎!”当时袁绍听了,就讽刺他道:“天下健者,岂唯董公!”袁绍的话很明白。你想要用武力摆平一切,难道天下就你一个人有武力?如果别人的武力比你强时,你又能怎么办?

(袁绍剧照)

二、急于夺取权力。

董卓进京后,急于夺取朝廷的权力。本来,当时有皇帝刘辩。不管刘辩行还是不行,他毕竟是皇帝。是皇帝,你就必须给予足够的尊重,你才能维护一个臣子的形象。

可是,因为刘协是董太后养大的,他觉得刘协好控制,就决定废了刘辩,立刘协为皇帝。

说一句公道话,刘协的能力确实比刘辩要强一些,不仅仅因为他是董太后养大的,而是当时董卓在见刘辩和刘协的时候,刘辩说话语无伦次,刘协回答则落落大方。

但不管怎么说,作为一个大臣,对天子就不能擅行废立。你只要做出了这一步,你就是权臣无异。何况你刚进京,你就急急忙忙做这件事,怎么会不让人议论呢?

想后来曹操,也做权臣,汉献帝和伏皇后、董贵人还试图谋杀他,他都没有做过废立之事。而且,他终身都没有夺汉献帝的皇位。董卓和曹操比较起来,真是天壤之别。

三、疏于舆论宣传。

董卓想掌控权力,这没有问题。不只是董卓,包括袁绍、曹操都想掌控权力。但是,要有个很好的理由。“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挟”字,是要讲究艺术的。曹操后来就做得非常好。他把自己打扮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样子。他说自己想要做的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他用“周公”的形象来比附自己。这样一来,他一下就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

尽管敌人都骂他“曹贼”,说什么“汉室倾颓,天子蒙尘”,但是,因为他舆论工作做得好,很多人都相信他的良苦用心。

可是董卓从来不进行舆论宣传。本来他是以剿除“十常侍”,保护皇帝的理由进京的,却一下变成了夺权。而且对众大臣粗鄙野蛮。他这样做,怎么能够获得大家的拥戴呢?

所以,董卓尽管一时权欲熏天,但是他走向灭亡,也就是迟早的事情。

(参考资料:《董卓列传》《三国志》)


张生全精彩历史


历史上的董卓和三国演义里面描写的是不一样的,并且基本上完全被罗贯中给黑化了。

董卓的父亲曾经担任县尉,他年轻的时候好打抱不平,性情豪放,和羌人部落关系比较好。

董卓年长后,在陇西郡府担任官吏,曾经大破匈奴。后来他战功卓著,连续升迁,官拜并州刺史、河东郡太守。

灵帝死后,大将军何进和袁绍合谋除掉宦官,遭到太后阻拦。两人便邀请董卓进京给太后压力,以便能够达成目的。

何进被太监杀害后,董卓便杀入洛阳城,另立了刘协为皇帝,史称汉献帝。

到这时,董卓希望能够象霍光一样,成为辅佐一代圣主的丞相。袁绍和曹操则希望能够改变汉朝政府的政治格局,消灭掉外戚和宦官干预朝政的乱象。

董卓的行为严重伤害了士族集团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抗。

袁绍曹操和孙坚等人组成了反对董卓的联军,在他们的联手进攻下,董卓接连战败,后胁迫皇帝迁都长安。

董卓原本是武人出身,看不起当朝的文官。文官们本来就属于士族集团的成员,看到中国不断的侮辱文人,就准备联手除掉董卓。

他们买通越骑校尉伍孚,让他身藏利刃,去刺杀董卓。结果刺杀没有成功,涉案大臣纷纷逃跑。这就是三国演义里曹操刺杀董卓的原型。

司徒王允花重金收买了董卓的义子吕布。

公元192年4月23日,李肃手持长戟刺伤董卓,吕布上前一刀杀死董卓。

董卓的死亡并不代表东汉朝局混乱的结束,而仅仅是一次开始。


新知传习阁


董卓,东汉末期的著名军阀、奸臣。他的事迹在《三国演义》中被演绎的淋漓尽致:废立天子、滥杀无辜、酷虐朝臣、偷坟掘墓、荒淫无耻,成为很多人印象中,汉末三国时期的头号恶人。

但是,如果我们翻开范晔所修的东汉正史《后汉书》董卓的传,会发现一个和小说、戏曲、各种文艺作品中不太一样的董卓。

在《后汉书·董卓列传》的开始,史官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类似曹植《白马篇》中青年游侠那样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就是董卓。

"性粗猛有谋,少尝游羌中,尽与豪帅相结。后归耕于野,诸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为杀耕牛,与共宴乐,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余头以遗之,由是以健侠知名。为州兵马掾,常徼守塞下。卓膂力过人,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为羌胡所畏。"

这段话意思就是,董卓年轻的时候,武力高强,能征善战。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对他十分畏惧,但董卓又十分仗义疏财,和少数民族的领袖们能够打成一片。他经常杀牛宰羊,大摆酒宴,和羌胡的首领称兄道弟。史官给这个时候董卓的评价是"健侠知名"。

在西北出了名的董卓,很快就吸引了朝廷的注意,他成为了朝廷的高级武官,负责在西北带兵打仗。在西北期间,他把折腾了汉朝人几十年的羌人,打得一片鬼哭狼嚎。

可见,此时此刻,无论从为人还是做事的角度看,董卓都不太像此后那个废立天子、滥杀无辜、酷虐朝臣、偷坟掘墓、荒淫无耻的大恶人。

那么,董卓,为什么会成为后来的那个董太师呢?其实,《后汉书》已给出了答案。

因为董卓的出身,是六郡良家子。所谓六郡,是指汉代在西北地区建立的六个郡:天水、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

从西汉开始,朝廷就有征用六郡出身的年轻人从军,或者担任军官,与匈奴、鲜卑、羌等少数民族打仗的传统。这些人被称为"六郡良家子"。

与这一传统几乎同时产生的,是把持朝廷实际控制权的外戚、豪强地主、甚至儒生们,对"六郡良家子"们的歧视和打压。外戚、豪强地主们大多是出生就含着金钥匙,长期掌握着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大权;而儒生们以圣人自居,严于律人,宽以律己,占领了两汉特别是东汉时期的舆论高地。

《三国演义》中许多叱咤风云的大人物,都是出身于世居中原富裕地区的世家级的外戚、或豪强地主家族,比如说出身汝南"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的袁绍、袁术兄弟。他们毫无疑问,不希望六郡良家子这种从草根做起,一步一步积功爬上来的"非我族类"来分他们的"蛋糕",直接或者间接的对他们的社会地位甚至经济地位造成严重威胁。

在汉代,六郡良家子或者其他从边远地区起家靠军功起家,然后受到朝廷实权派的歧视和打压而最后落得悲剧结局的名人很多。

其中最有名的一个,就是西汉的飞将军李广。李广家族是典型的六郡良家子。李广,包括他的儿子李敢和孙子李陵,都是西汉抗击匈奴第一线的将领。他们打着最艰苦的仗,面对着最危险的对手,背着最大的黑锅,苦命一辈子,最后得不到该有的荣誉。荣誉属于汉武帝的外戚们:前有卫青、霍去病;后有霍光、公孙贺。

到了东汉时期,出身于世居中原富裕地区的外戚、豪强地主、儒生们的地域歧视范围进一步扩大,所有偏远地区靠军功发家进入朝廷高层的人,都成了他们歧视的对象。比如说,《三国演义》里叱咤风云的万人敌吕布,和未来的蜀汉开国皇帝刘备刘皇叔,对此都有一把心酸的泪水。他俩一个是五原人,一个是涿郡人,当时都是汉帝国的老少边穷地区。

《三国志》里记载,吕布在与曹操交战失败后,投奔刘备,俩人惺惺相惜,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兄弟,我们俩都是出身边地的贫苦人啊,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啊。

这样的苦酒,每一个六郡良家子几乎都喝过,董卓也没能幸免。

一方面他不断的立功,大破西北叛乱的异族人,大破黄巾起义军,另一方面,他不断的被人鄙视。出身豪强、世家勋贵集团的张温、孙坚等人不止一次的羞辱他,还有人要求朝廷调查他,剥夺他的军权。蔓延了百余年的歧视、打压。积累了百余年的仇恨与戾气,最终在董卓身上迎来了总的爆发。

可以说,董卓后来清洗朝廷、鱼肉百官、诛灭外戚、和关东诸侯你死我活等一系列行为,都是他作为六郡良家子,对那些歧视打压了他们百余年的外戚、豪强地主、儒生们的报复。

而报复的代价,则是整个东汉帝国的崩溃,以及四百年大分裂局面的到来。


煮酒君


如果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拉响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导火索”,那么董卓之乱就像一支点燃军阀割据混战的“雷管”,只听“嘭”的一声,“火药桶”终于彻底爆炸了!

《三国演义》中的董卓主要干了以下几件事:

首先一出场就参与镇压黄巾起义,虽然被起义军狠狠地暴揍了一顿,但还是对救下自己的志愿兵“士官长”刘备同志进行了深深的鄙视。

接着进军洛阳,效仿尹伊、霍光当“摄政王”废黜了少帝刘辩,拥立汉献帝刘协,因为统治残暴引起关东十八路诸侯讨伐,结果双拳难敌四手被迫迁都长安。

最后中了司徒王允的美人计,与貂蝉、吕布谈起三角恋爱,被王允和“吃醋的”吕布联手杀死。

演义中的董卓被刻画成了一名愚蠢的军阀、嗜血的刽子手、残忍的暴君、好色的恶鬼,而历史上真实的董卓究竟什么样子呢?我们结合《后汉书•董卓传》进行一个深度地“角色还原”。

图1 1994央视版《三国演义》中的董卓,里坡(饰)

  • 一、成长在大西北的年轻“健侠”

董卓生长在在陇西地区,靠近少数民族西羌的居住区,那里民风彪悍。东汉年间政府与少数民族的战争多发于此处,为此政府专门设立护羌校尉来指挥与少数民族的战争。

年轻的董卓生于斯、长于斯,在这种环境熏陶下,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史书中说他“膂力过人,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为羌胡所畏”,“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可以说就是对董卓这类年轻“健侠”的生动描述。如果说《三国志》系列游戏中将吕布的武力值设定为100,那么董卓的武力值至少要70以上。董卓乱政时,越骑校尉伍孚想出其不意对他行刺,却被轻松躲了过去,可见他身手虽然比不了现代的李小龙,但绝对不差。

年轻的董卓与少数民族交朋友还是很够意思的。董卓与羌人的豪帅交朋友,这些少数民族头领来拜访,董卓杀了耕牛请他们吃饭。这就相当于你朋友从事交通运输,为了让你吃好喝好,把谋生的卡车都卖了,这样的“伟大友谊”你能不感激涕零?董卓带兵讨伐叛乱获胜,皇帝的赏赐自己一分不要,全都分给手下的军官和士兵用来收买人心,如果不是他后来的黑化,这简直是新时代的吴起、赵奢。一手拉,一手打,靠着“胡萝卜+大棒”,董卓很快成为西北军界冉冉升起的新星。

图2 凉州地图

  • 二、高明的战略战术实践者

董卓除了在大西北锻炼出彪悍的体质与“慷慨”的行事风格外,他的军事才能也通过一次次的领兵作战获得了提升。中平年间边章和韩遂谋反,董卓帅军征讨出师不利,却依然不慌不忙、神色自如。不久某夜天空突然出现长达十余丈的流星,半壁天空火光如柱,边章、韩遂军营中战马狂鸣不已,众人以为这是不祥之兆,而董卓趁此良机,突袭边章、韩遂大获全胜。后来孤军深入被叛军包围,董卓命令士兵在河中筑起堤坝捕捉鱼虾迷惑敌人,以此掩护伺机悄悄撤退,居然做到了军队毫发无伤。

董卓初到洛阳时,手下的兵力不超过3千人。为了一开始就给洛阳造成一种强烈的军事威慑影响,他每隔四五天就命令所部晚上悄悄溜出洛阳,第二天早上再浩浩荡荡开进洛阳,战鼓震天,旌旗招展,俨然千军万马源源不断。包括朝廷官员在内的所有洛阳人们,都被董卓如此强大的实力所吓倒,不敢有丝毫越轨行为。

图3 吕布(?-198),字奉先

后来他又利用吕布杀死丁原,接收了全部京城防卫部队;挑拨吴匡和何苗的矛盾坐收渔翁之利,不费一兵一卒吞并了他们的军队,真正实现了兵强马壮。

关东联军讨伐董卓,董卓出师不利,于是带着汉献帝迁都长安暂避锋芒,同时靠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不断对各地军阀进行挑拨。不出所料,不久关东联军便开始陷入内斗,孙坚被刘表部下黄祖所杀,袁绍、公孙瓒等人也相继爆发战争。如果假以时日,董卓真的“卷土重来未可知”,但历史没有如果,不久他被吕布等人所杀。可见董卓战略、战术虽然不及同时代的曹操、诸葛亮等人,但水平也确实不低。

图4 董卓(?-192年),字仲颖

  • 三、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拨乱反正”

董卓出身西北地方军阀,不像四世三公的袁绍、袁术家族那样受到世家大族的顶力支持,如何获得更多的政治支持成为摆在董卓面前的首要难题。

控制首都洛阳后,董卓开始了收买人心、扩充政治势力之路。先是改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自己升迁为太尉,掌管了全国军事和前将军事务。又自封郡侯,拜国相,跃居三公之首,掌宰相权,利用政治上的合法身份,任命中央、地方的大小官职。为了获得更多文人、士大夫的支持,董卓针对“党锢之祸”进行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拨乱反正”。

“党锢之祸”是东汉中后期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党争的事件。两次党锢之祸都以宦官集团的获胜而结束,反宦官的士大夫集团要么被杀、要么被监禁,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董卓上台后利用手中职权积极为陈蕃、窦武以及其他的党人平反,恢复其名誉及待遇,又重点提拔党锢之徒陈纪、韩融等人,就连当朝大文学家蔡邕也受到重用,三天之内历遍“三台”,官至宫廷随从官。

图5 刘协(181年—234年),即汉献帝

一番动作下来,董卓基本上已经控制了中央和地方的主要政治力量,整个东汉王朝已经基本上都处在他的控制之下。

上帝与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随着权力的不断扩大,董卓专横跋扈、暴虐不仁的一面也逐渐显露出来,屠杀无辜官员平民、焚烧洛阳……种种罄竹难书的恶行使他遭到了“全国人民”的一致反对。最终,董卓死于王允和吕布的联合谋杀,尸体被插入灯芯做成了连烧多日的“大蜡烛”。

董卓死了,死有余辜。我们不能只看到《三国演义》中他那暴虐的一面,还要认识到他了不起的一面,凭着不凡的军事、政治才能,他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舞台上占据了重要而又极不光彩的一席之地。


历史大学堂


提到董卓,在人们的印象里,他“焚烧宫室、劫迁天子。”他贪图享乐,建造郿坞,里面存放着不计其数的粮食、珠宝、美女,他本人则残暴而昏庸。那么,西凉铁骑的领袖、震动天下的董卓真就一无是处吗?历史上真实的董卓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我们先要揭掉后人给他安上的“脸谱”,才能探究真实的董卓到底什么样。把《三国演义》放到一边,我们打开《三国志》和《后汉书》。一起看看董卓的生平事迹:

《三国志》从他的少年时代记起:“少好侠,尝游羌中,尽与诸豪帅相结。”

少年时期的董卓有一颗侠义之心,四处游历,结交各部族的首领豪强,这体现了他在人际交往的才华出众,《后汉书》说他:“性粗猛有谋。”虽然性格粗鲁,但作为一个西北大汉,这无可厚非,他粗猛,但“有谋”,粗中有细。看似粗直,实际上心思缜密,有自己的想法,这在西凉地界实在算是难能可贵了。

随着他年纪增长,四处游荡的生涯宣告停止,他回乡耕种,而有的当年交好的首领来找他,“卓为杀耕牛,与共宴乐,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余头以遗之,由是以健侠知名。”<strong>

为招待朋友,他不惜耕牛宰杀,换来的则是众首领们一起筹集,回赠的一千多头牲畜,并且他凭借这一事迹在西凉名声远扬,大家都知道了他是个不会亏待朋友的人,这种“营销”手段,实在非常高明。

后来他被征召入伍,“卓有才武,旅力少比,双带两鞬,左右驰射。”在没有马鞍稳定身形的东汉,他在马匹左右各放一个箭袋,一边飞驰,一边左右开弓,武艺超人,令人惊叹。

凭借着过人的武勇,很快他就被重用,跟随中郎将张奂征战并州,立功后,他“(被)赐缣九千匹,卓悉以分与吏士。”把受赏的财物全部分给下属,可见董卓十分懂得笼络人心。

不久他又“迁广武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免。”免,通“勉”,意即,他在任期间尽职尽责。少数民族动乱时,他展现出了军事才华,史载:“为羌、胡数万人所围,粮食乏绝。卓伪欲捕鱼,堰其还道当所渡水为池,使水渟满数十里,默从堰下过其军而决堰。比羌、胡闻知追逐,水已深,不得渡。时六军上陇西,五军败绩,卓独全众而还。”

<strong>

他的军队被数万人围困,粮食已尽,他假装捕鱼,,在河道上游筑大坝,使得数十里河水大涨,而他的军队偷偷从大坝下逃走,并把大坝掘开,等到羌、胡的军队听说他逃跑,想要追击时,河水已经深到无法通过。当时六支军队前往平定动乱,五支都大败而归,唯独董卓全身而退。此战之后,他“拜前将军,封斄乡侯,徵为并州牧。”

到此为止,董卓还是个没什么污点的普通大汉官员。然而,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个道理也适用于董卓。站上权力巅峰前,他还是安安分分,朝廷吩咐什么就做什么,可那或许只是野心没有迎来施展的时机。

很快,时机来到。外戚与宦官争斗,大将军何进召董卓进京,而董卓还没到达,何进就已经身死。带着精锐西凉军进京的董卓,成为了唯一的力量,一时间权倾朝野。

有军队就有话语权,而董卓作为唯一的军队,也就拥有了唯一的话语权。权力面前,他的狼子野心,哪怕原来不大,此刻也极度膨胀。

初平元年(190)二月,因为忌惮东边的讨董联军,董卓“焚烧洛阳宫室,悉发掘陵墓,取宝物。”到了长安,他“为太师,号曰尚父。乘青盖金华车,爪画两轓。”

后来的故事则更为人熟知,他在长安实行恐怖统治,以酷刑为乐,过着酒池肉林的生活。百姓则不堪其苦,“法令苛酷,爱憎淫刑,更相被诬,冤死者千数。百姓嗷嗷,道路以目。”他还破坏经济制度,滥发钱币,以致市场紊乱。

初平三年(193)四月,董卓被爱将吕布奉诏诛杀,“长安士庶咸相庆贺,诸阿附卓者皆下狱死。”

他死后“尸卓于市。天时始热,卓素充肥,脂流于地。守尸吏然火置卓脐中,光明达曙,如是积日。诸袁门生又聚董氏之尸,焚灰扬之于路。”说他的尸体被扔到集市,因为他肥胖,油脂流到地上。看守尸体的官吏在他的肚脐里点火,火光一连亮了好几天。董卓家族的尸体也被挫骨扬灰,死状何其凄惨。

笔者认为,董卓有罪,且罪恶滔天。但他犯的错,和历史的偶然性也有很大关系:倘若何进召别的诸侯进京,董卓或许仍然安安心心在他的西凉盘踞;倘若何进没有意外身死,董卓或许协助他平定宦官就原路返回,不会做出一系列荒唐事。如果是另一个人,突然的站到权力巅峰,也未必就能克制。纵览他的一生:前半生,一步步爬上并州牧的位置,尽显他的交际和笼络人心的能力,带兵打仗,也常有巧思计谋;后半生,入京后发现,原来大汉的最高权力竟是如此容易取得,膨胀之下接连犯下罪行暴行,落得惨死的下场。令人大快人心之余,却又生出一丝唏嘘。


邓海春


正史上真实的董卓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想必大家也都知道,董卓是三国时期的一个人物。但是一直以来,他给人的印象都不太好,属于大家心中的负面人物。说起来,董卓也是很强大的人,当初他可以控制朝政,这说明他在政治上面还是有一定手段。不过,董卓太过于心狠残暴,因此有很多人看不惯他的掌权手法,所以纷纷反抗于他。人有坏的一面,但他肯定也有好的一面。对于董卓,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不一,有人评价他好,有人评价他不好。那我们今天就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来看一看,历史上真实的董卓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第一,董卓是个奸臣,个性凶狠,性情残暴。

董卓当年掌控了十常侍以后,在他们的保护之下,回到了宫中,夺取了政权。在他掌握了权势之后,他就纵容自己手底下的人作恶。在京城中,这些人随意抢夺百姓的财物,甚至还抢夺美貌女子,滥杀无辜之人。这些等等行为,使得百姓们对董卓等人痛恨不已。



第二,董卓贪婪自私,性情张扬,气量还小。

董卓为了掌管权势直接废了皇帝刘辩,然后将他的傀儡刘协给推上了皇位。他在杀了刘辩以后,就自己封自己为相国,还给了自己不少的特权。而坐上皇位的刘协,有着皇帝的名号,却没有皇帝的实权。董卓就将朝堂之上变成了他的一言堂,他甚至还带着宫女妃嫔们直接在龙床上就过夜。除了贪权之外,董卓得心情也很张扬,而且他还小心眼。凡是得罪过他的人,都是被他折磨致死,由此可见他心肠有多么歹毒。也是因为董卓的这等等行为,使得朝堂之上也有不少人开始仇恨于他。



这是不少人评论董卓恶毒的一面。但换一个角度来看,董卓又有着让人欣赏的一面。毕竟,他能够坐上高位,若没有自身的魅力作为支撑,那谁会去拥护他?谁会帮他坐上那个位置呢?



第一,董卓性情豪爽,喜欢结交朋友。

年轻时候的董卓,也是一颗怀有仁义之心的侠士。加上他性情豪爽,走在哪里都喜欢去结交好友。故而,他慢慢的有了一些权势。据说他曾经去到了羌族,就和羌族的首领成了好朋友,结果有一次,这位羌族首领发现董卓将家里耕地的牛杀了拿来招呼客人。他就觉得,董卓这人还不错,为人大方,对朋友还真诚。因此,羌族首领是真心实意的欣赏起了董卓,回去以后,就转赠了很多牲畜给董卓。也因此才使得董卓开始渐渐富裕起来,有了后来创业的资金。

第二,董卓对自己的手下真诚。

当年,董卓被授命为军司马时,除了给他封官,还给他赏赐下了细绢九千匹。董卓接受了官职之后,就将赏赐的东西分给了手下的兵。因此,他手下的人就一直对董卓忠心耿耿,因为他们觉得懂得对他们太真诚了,是一个好的领导者,是一个值得他们为其卖命的人。

所以综上来看,董卓是一个对自己人好,对外人残忍的人。


紫禁公子


正史上的董卓和《三国演义》的差不多,三国演义在刻画董卓形象的时候,确实是比较符合史实的。当然董卓与吕布中了王允的离间计,那个是不符合史实的,其他的除了一些细节,基本吻合,那我们来看看董卓进京前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吧。

董卓的父亲叫董君雅,曾经做过颍川郡纶氏县尉,董君雅有三个儿子,长子叫董擢,字孟高,次子叫董卓,字仲颖,三子叫董旻,字叔颖。

董卓是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出生在颍川。董卓后来随父亲回到家乡,董卓年轻的时候行侠仗义,经常到羌人部落那边游玩,也就认识了很多羌人头的首领。有一次,几个羌人首领来看望董卓。

董卓把他们带回家,然后直接把家里的耕牛给宰了款待他们,羌人很感动,回头之后给董卓送来了上千头牲畜。董卓先是在陇西郡担任官吏,负责治安,当时匈奴人经常过来骚扰,凉州就征董卓为从事,率军大败匈奴,歼敌上千。

并州刺史段颎就把董卓推荐给了朝廷。汉桓帝时期,董卓被任命为羽林郎。董卓武艺高强,有臂力擅射,这一点跟吕布很相似。

公元166年,鲜卑联合羌人入侵,朝廷任命张奂为护匈奴中郎将,负责平定幽州、并州,凉州三地的叛乱,而董卓担任张奂的军司马。公元167年,羌人进攻三辅地区(京兆,左冯翊,右扶风)。

董卓、尹端率军大败敌军,斩其首领,俘虏一万多人,董卓因功拜郎中,后来先后担任益州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后来董卓被司徒袁隗征召,先后担任并州刺史、河东郡太守。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北中郎将卢植被免,董卓被任命为东中郎将,率军攻打张宝据守的下曲阳县,攻打两个月不下,最后被免,冬,凉州北宫伯玉、韩遂、边章起兵攻打三辅。

公元185年,朝廷命左车骑将军皇甫嵩率军出征,董卓被任命中郎将,担任副将,后朝廷让司空张温代替皇甫嵩。张温召见董卓,董卓迟到还言语顶撞,张温参军孙坚建议张温杀死董卓,张温没同意。

张温六路人马,五路失败,只有董卓这一路未败,朝廷封董卓为斄乡侯,封邑一千户,后来还被封为前将军。后来的事情就是三国演义的情节了。


历史简单说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那个肥胖的的董太师。

董卓在里面是一个臭名昭著的人物,他生性残暴,嗜血好杀,将东汉王朝弄得乌烟瘴气,同时又将老百姓虐得朝不保夕。可谓是人人痛恨的反面人物。

那历史上真实的董卓董太师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符合演义中的形象吗?

根据有书君掌握的资料来看。董卓这个人,并非一味残暴不仁。

他能成为一方豪强,并能坐据洛阳,自然有他的过人之处。

他善于收拢人心,用财帛和义气团结势力,奠定事业基础。

他有卓越的军事能力和强硬的政治手腕,能做一时雄主。

但功成名就的董卓,放纵了自己性格中的残暴不仁、肆意张扬的一面,使得他触犯众怒,与亲信部下吕布的矛盾也为司徒王允所用,最终让他暴尸街头,一番功业付之东流。

我们来看下董卓的出生环境、声名鹊起的手腕与当权之后的所作所为,来细品一下这位董太师的为人。

一、董卓是典型的官二代与富二代。

他出生在东汉凉州的一个地主豪强家里,在当地拥有很高的地位和很多财富,与周围的羌人部落多有来往。

在这样的家庭中,董卓自小养尊处优,又因多与好战勇猛的羌族人来往,因此,董卓少年时期便形成了一种放纵任性、粗野凶狠的性格。

二、董卓在势力崛起之初的手腕与能力。

1、董卓善于抓住机会,收拢人心。还在凉州时,他见羌人很畏服自己,便寻思如何来利用和控制他们,董卓丝毫不吝惜花费自己的家产,每当羌人豪帅来家作客,他便杀牛宰羊款待羌人豪帅,以取得他们对自己的支持和拥护。

除了结交羌人,董卓还凭着他非凡的才干,拉拢、兼并其他势力,不断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力量。

为他今后势力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董卓是个机智多变,有很强应变能力的将领。据史书记载,有一年,董卓率领的东汉军队被敌军围困,眼看着就要被打败,董卓想出一条妙计,将撤军必经之处的渡口,围起来做一个水坝,让敌人误以为东汉军队正在围网捕鱼,放松了警惕。

董卓等蓄水成功之后,就悄悄从水坝下面撤军,并放开水坝,敌人醒悟追过来时,他们的骑兵已被水拦住无法追击。

董卓能够在重重围困下脱身,说明他在军事能力和地理观察上确实有两把刷子。

三、董卓初步奠定势力,并抓住进京勤王的良机进驻洛阳后,利用其政治手腕,很快掌稳局势,但其残暴不仁、肆意放纵的一面也让他发挥得痛痛快快。

(一)雷霆手段,坐稳洛阳。

董卓另立刘协为皇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干预整个东汉中央政权。董卓派心腹大将吕布杀掉执金吾,接收全部京城防卫部队。

他控制着大量常规部队,并掌握了洛阳的直属部队,完全具备了左右朝政的军事基础。

董卓除了在中央各部布置亲己势力外,还通过任命太守、刺史等手段安插地方爪牙。

这样,董卓通过层层安置耳目,基本上已经控制了中央和地方的主要政治力量。

(二)施政肆意,残暴不仁。

董卓掌权后,对亲信违法不究,对普通老百姓严刑酷法。

为聚敛巨额财富,他下令重铸货币,直接导致通货膨胀,百姓苦不堪言,董卓自己却饮酒作乐,荒淫无度。

他经常派遣手下士兵四处劫掠,并当着官员们的面,挖取叛卒的眼睛,斩断他们的手脚,官员们瑟瑟发抖,敢怒不敢言。

迁都长安时,他还下令把洛阳的宫殿、宗庙、府库等大批建筑物全部焚火烧毁。帝都洛阳,瞬时之间变成一片废墟。

董卓如此残暴不仁,倒行逆施。汉廷君臣百姓皆忧愤在心,朝野上下,群起反抗。

而董卓此时,尚不知危险已近,依然肆意张扬,与亲信吕布也疏于亲近,让司徒王允的离间计得以成功,最终被吕布杀死。

纵观董卓的一生,勇猛残暴是他的一体两面,他的勇猛促进了他的军事成长,残暴让他失去人心。

他的手腕与野心也让他成为一时之雄,然过于肆意张扬也让他折戟沉沙。他苦心经营的一番事业,却只是昙花一现,可悲可叹。

人人欲其死,最后尸身旁只得一蔡邕流泪。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从个性上看,董卓是一个讲义气的好哥们!从做人到品性上面都是。他就是一个带领哥们享尽荣华富贵的人。只是用到治国理政上面就变成了有义气没原则的护短君主,这也是他最终失败的原因。

董卓本性豪爽,好行侠仗义。对亲朋好友都非常好,正是这种性格让他在当地很有威望,大家吵架了,请董卓来,一句话一个屁股,大家就都卖他面子,事情就过去了。这也是他被举荐作为凉州军阀的主因,他与当地的羌人相处得非常好,羌族人都服他这位好哥哥。

董卓对待亲朋好友兄弟姐妹非常好,就算他们犯了错那也是尽量的护短,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所以,在董卓军中就没有不拥戴他的。即便他被杀了以后,也没有几个愿意背叛他的。但是正因为这种护短变成了一种纵容,比如,凉州军所到一处便烧杀抢掠,董卓深知这样做不对,本意也不想这么做,但是他又舍不得责备他们,最终导致民心尽失。

其次,由于护短,这又使得董卓作为领导人不称职。比如,凉州将领与非凉州将领发生冲突,他就会帮着亲信熟人。这又造成朝廷法令混乱没标准尺度,这又造成大量朝臣反对他。这也是后来十八路诸侯反董卓的主因。


优己


董卓这个人很有意思,你可以说他有勇有谋,可以说他乱臣贼子,可以说他昏庸无道,滥杀无辜。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他是那个乱世之中的一个枭雄。

董卓这个军阀一直活跃在西北地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时候,也是董卓这个军阀的力量最大。

为什么说董卓的力量最大呢?

因为皇室里有事情的时候,是想借助董卓的兵力来解决的。那时候汉灵帝已死,朝中的大权落到了宦官和外戚派的手中。

因为宦官和外戚派的利益发生了冲突,外戚派想借助董卓的力量,把宦官集团给灭掉。可以说能想出这种办法的人,脑袋里绝对是进了水的,这明明就是引狼入室呀。你不想想,董卓这样的人,若是被请到朝中来,那你还能把他给送出去吗?

结果董卓真的被他们请来了,董卓一看朝中这个烂摊子,已经到了无药可救的地步了,这样的皇室,还拥护它有什么用,不如自己来当个皇帝快活呀。

董卓来到朝中进行了大肆的屠杀,为了彰显自己的威名,董卓竟然有了新立皇帝的想法,这时候他想立一个傀儡皇帝,当做是他的枪,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当时汉灵帝立的皇帝是刘辩,刘辩也就是历史上的汉少帝。董卓想废了他,立只有几岁的刘协为皇帝,刘协也就是汉朝最后一任皇帝汉献帝。

这件事董卓有征求当时的袁绍的意见,因为袁绍家的势力很大,他必须要争取文官集团的认可,但是,废立皇帝,这可是大事,袁绍当然不会答应他了。

董卓很生气,他要用杀戮来征服那些不服从他的人。

为了显示自己的军备实力,董卓白天就让士兵大摇大摆的出城,然后晚上在让他们偷偷的溜到城中,第二天接着外出。一连几天都是这个样子,大家都觉得董卓的力量真的是太大了。

通过这个手段,他还真的唬住了很多人。

但是,曹操和孙坚(孙策的父亲)两个人不屈服董卓,他们开始率兵到都城攻打董卓去了。结果,曹操战败,差点把小命给丢在这一次战役之中。

孙坚就厉害了,不但把董卓给赶出了都城,而且还得到了传国玉玺。当时的孙坚是袁术的部下,后来,这个传国玉玺又跑到了袁术的手中。才有了后来的袁术当皇帝的事情。

董卓把都城里的所有宝贝洗劫一空,又回到了西边,他还挟持了汉献帝。

这期间董卓杀人无数,手段之惨烈,骇人听闻。不过,他也得到了应有的报应,被自己的样子吕布给杀害了,并且被灭了族。

董卓暴殄天物,死有余辜,这样的乱臣贼子,留在世上,也只能是祸国殃民,不得不说吕布杀了他,也算是为民除了一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