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版的“何不食肉糜”,到底说的是哪种食物?

近日,王思聪同花千芳的口水战引起很大的关注与争议。大抵是后者认为英语教育没有必要性,且对一般人而言完全能被专业的翻译服务或软件所替代。然而,王思聪评论道“9012年了还有没出过国的XX?”,一石激起千层浪。

对富甲天下的万达少东家而言,出个国就跟到楼下打个酱油差不多;但毕竟,出国的费用并非每个人都承担得起的。王思聪这么说,显然有些“何不食肉糜”的意味。

法国版的“何不食肉糜”,到底说的是哪种食物?

大家都对“何不食肉糜”的典故耳熟能详:晋惠帝在位期间,有一年闹灾荒,大臣向皇帝奏报说百姓连粮食都吃不上了,不料晋惠帝竟问出“何不食肉糜?”的可笑回答。之后,常用这句话来比喻不了解真实世道的权贵名流,对人间俗世妄加评论的现象。

法国版的“何不食肉糜”,到底说的是哪种食物?

无独有偶,在西方也流传着一个类似的故事:法国大革命前夕,国内起了灾荒,百姓穷得连面包都吃不起,面对大臣的奏报,玛丽·安托瓦内特竟回答道:“吃不起面包,就让他们吃蛋糕!”

在人们的印象中,穷奢极欲、夜夜笙歌的“赤字皇后”,会说出如此可笑幼稚、又不通民情的言论,似乎再合理不过了。“Let them eat cake”也成了在西方版的“何不食肉糜”。


被冤枉的“赤字皇后”

然而,这句话其实并非出自玛丽·安托瓦内特之口。最初的出典是卢梭在《忏悔录》中记载的一个故事,主角只是不具名的“高贵公主”,初衷也只是表达善良的公主倡议让领不到祷祝面包的穷人去吃更高级的布里欧修。

或许由于启蒙运动是法国大革命的前奏,且这个幼稚的“高贵公主”的形象又同“赤字皇后”实在太过契合,可怜的玛丽·安托瓦内特不仅因为“蛋糕”丢了脑袋,还要在此后的数百年内为一句自己压根没说过的话而为人耻笑。

法国版的“何不食肉糜”,到底说的是哪种食物?

关于这个流传甚广的典故,讹传的还不只是始作俑者,就连提到的食物译名亦不甚精确。“让他们吃蛋糕”的原文“Qu'ils mangent de la brioche”中提到的点心并非蛋糕,而是一种名为布里欧修的高油面包。


什么是布里欧修?

法国版的“何不食肉糜”,到底说的是哪种食物?

布里欧修是一种在制作过程中掺入大量黄油的面点,一般认为介于面包与蛋糕之间。其外部金黄香酥,内部结构松软绵密,弥漫出浓郁的黄油香气。由于制作时极耗费黄油,因此制作成本比面包要高得多,这才衍生出“让他们吃蛋糕”的典故。

布里欧修的前身是一种教堂里的祷祝面包(pain bénit),时常作为慈善发放给穷人。随着教会愈发富裕,国人更崇尚现世幸福,以及黄油在法餐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逐步衍生出如今的高油面包,呈现祷祝面包、布里欧修二者并举的局面。

法国社会的贫富差异即使在布里欧修的原料配比上都得以体现,富人享用的布里欧修的面粉黄油比可达到惊人的3:2,相应的平民版布里欧修就只有4:1,难怪要闹革命!


布里欧修属于什么糕点?

在欧洲,有一类特定的糕点种类称为“维也纳式糕点(Viennoiserie)”,意指通过酵母发酵,且加入黄油、鸡蛋、牛奶、奶油、糖等材料以使风味更香甜浓腻的糕点类型。在法国,甚至还会有维也纳式糕点专卖店,与面包店、糕点店并存。

法国版的“何不食肉糜”,到底说的是哪种食物?

这听起来似乎不明觉厉,其实我们熟悉的羊角包和丹麦面包、以及布里欧修、巧克力面包、葡萄干面包等都属此类,此外玛德莲、费南雪等不甚符合定义的甜点也被归入“维也纳式”。

1839年,奥地利企业家August Zang在巴黎开了一家“维也纳面包房”,一时间引发轰动,而他的一系列糕饼产品也被杂志命名为“维也纳式糕点”,对法国面包制作技艺的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

法国版的“何不食肉糜”,到底说的是哪种食物?

——不过,虽被归入“维也纳式糕点”,但布里欧修可是不折不扣的法国血统哦!早在1404年法国便已有了关于“布里欧修”的记载,在1611年出版的《法英词典》中则解释为“一种长条形的、或圆球形的香料面包”。


如何品尝布里欧修?

布里欧修

可甜可咸,在法国人的餐桌上出现概率极高。擀制甜味布里欧修面团时,可加入糖渍水果、巧克力、坚果等,是深受孩童欢迎的可口甜点;而往咸味布里欧修面团里酿入肉类、蔬菜、奶酪等馅料,便是一餐营养又美味的午餐。

法国版的“何不食肉糜”,到底说的是哪种食物?

布里欧修也常在法国中作为品尝鹅肝酱、丝工脑(一种奶酪制作的甜点)等菜肴时的佐餐面包,甚至法国人在制(shān)作(zhài)威灵顿牛肉时也可用布里欧修面团作为外皮。浓郁的黄油香气,能很好地匹配菜品的风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