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禽養殖靠經驗還不夠 聽聽四川九寨溝的養殖農場主人李苗怎麼說

特禽養殖靠經驗還不夠 聽聽四川九寨溝的養殖農場主人李苗怎麼說

養殖場一角

從最初的佔地2畝發展到如今的30餘畝;

從最初飼養的1個品種紅腹錦雞發展到現在飼養的藍馬雞、白腹錦雞、孔雀等13個品種;

從最初的60只發展到總存欄2600多隻,年銷售從負支出到現在年收入將近20萬元。

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雙河鎮上甘座村佳怡特禽養殖專業合作社養殖農場,特禽專業養殖步入正軌,初見成效,走上了科技養殖的創富之路。

走進養殖農場儼然進入了一個小型"珍禽展覽館": 農場內蓋滿一排排"鐵絲網房","鐵絲網房"內被隔開數個小房間,在鬱鬱蔥蔥的林地裡,壯實的鴕鳥昂首挺胸,美麗的孔雀悠閒漫步,色彩斑斕的紅腹錦雞和藍馬雞嬉戲覓食,憨態可掬的鴯鶓、能產出綠皮蛋的綠殼蛋雞隨處可見......

創業艱辛

6年前,懷揣致富夢想的農場主人李苗邁開了特禽養殖專業的步履,從養殖紅腹錦雞入手,"起初養殖時是120只,可等運到農場,只存活了一半,當時經濟損失達7萬餘元。"

面對困難李苗一直堅持下來,他說沒有什麼比堅持更重要。

接下來不到兩年光景就發展到存欄300只的規模,讓李苗又看到了希望。然而,好景不長,2013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病瞬間將他的致富夢擊得粉碎,僅一天工夫,雞舍內的紅腹錦雞隻剩下100只。現在李苗仍清晰地記得,那天一趟一趟往車上搬運病死雞的時候,自己的汗水和淚水交織在一起。他回憶道,那天用於焚燒病死雞的汽油就花了200多元,連同給雞用藥的費用,這一年他一共損失了20餘萬元。

堅定執著

倔強的李苗不甘心就這樣認輸。通過在網上查閱大量養殖致富信息後,他認準了"特種珍禽養殖"這一行,即使是遇到困難,也從未放棄最初的決心,在反覆琢磨之後,他明白了林下養殖光靠自己的經驗是不夠的,還需要專業的技術指導。

2014年,李苗先後前往成都、濟南等地,學習先進的養殖技術、管理模式、營銷策略,積累創業所需經驗後,用身上僅有的3萬元買回了8對紅腹錦雞,起早摸黑地伺候著。

2015年4月,紅腹錦雞、藍馬雞、白腹錦雞孵化成功,第一批雞苗開始順利出欄,淨賺5萬元。

將個人的幸福建立在事業成功之中

與這些美麗的生靈朝夕相伴,李苗的心情每天都是燦爛的。他說道:"每年我都會為剛出殼的小雞進行自主脫溫,然後在溫暖乾燥的雞舍中先行飼養,等到小雞骨骼發育成熟,就會將它們放在林下自主生活,人工投放生態飼料。" 李苗始終堅持雞的生態標準,保持雞的生態品質。

2016年至2017年,李苗持續獲得州、縣、鄉項目扶持等資金共計70萬元,這無疑讓他更加堅定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市場前景充滿信心

功夫不負有心人,李苗在林下養殖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在州、縣、鄉等有關部門的幫助下,他開始逐漸擴大養殖規模和品種,累計投資近180萬元,各類珍禽年出欄達1000多隻。

李苗對特種珍禽養殖的市場前景充滿信心。他為我們算了一筆賬:以孔雀為例,每年清明以後開始產蛋,一年一隻雌孔雀能產十幾只蛋,孵化後幼崽賣300元一對,兩年後成年孔雀可賣到3000元一對,珍禽標本一對也能賣到2000元。現在不只是省內周邊城市的一些養殖戶來選購,越來越多家裡有庭院、具備養殖條件的人也都願意選擇飼養珍禽當寵物,市場前景看好。

爭相學習林下養殖生態模式的典範

與山與林為友,與珍禽為伴,這就是李苗的真實寫照。在林下養殖的過程中不斷去探索,養殖農場除了養殖珍禽外,還種植了紅脆李、核桃等經濟林木。如今擁有2600多隻13個品種的養殖農場已成為全省最大的特禽養殖基地,林上結碩果、林下養錦雞的生態模式也成為了各地養殖基地爭相學習的典範。

如今,李苗在各級政府部門的幫助下,和九寨悅榕莊、簡陽野民特種養殖公司等企業簽訂了養殖合同,走進了高端市場,並與安徽某標本製作公司簽訂了1000多隻的錦雞訂單。

"下一步計劃繼續擴大養殖規模,立志打造自己的品牌。建立一個生態產業園,集種、養、旅遊、休閒於一體,通過珍禽養殖合作社,帶動更多的村民致富。"李苗如是說。

摘自《四川農村日報》( 20181027期) 蘇林 陳靜 蔣昕 文/圖


【免責聲明】國禽樂園部分文字圖片來源於網絡,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刪除內容!特別說明,本站文章不屬於商業類別信息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