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紅的機槍槍管能不能用水快速降溫呢?為什麼?

伏波定遠


理論上是不可以的,往熾熱的槍管上潑冷水會產生淬火效應,嚴重損害槍管壽命。不過真的打起仗來就管不了這麼多了,必要的時候就得拿水來冷卻,沒水撒尿

咱們平常玩手機都知道,手機在高負荷運轉之後機身都會發熱,如果你置之不理的話,可能會導致手機SOC強行降頻,從而減少發熱程度。手機玩長了都會發熱,至於機槍就更不用說了,機槍如果長時間使用,槍管必定會過熱。

那麼該如何給槍管冷卻呢?(在平常訓練的時候,長官是絕對不會允許士兵長時間使用機槍射擊的)

最好的方法就是用水,清水是最好的冷卻物質,水的比熱容非常大,能快速吸收大量熱量,從而給物體降溫,世界上的核電站都是用水來降溫。槍管最好也是用水來降溫,但是你不能等著槍管滾燙的時候再往上潑水。

一般來說槍管的硬度和耐磨性非常高,但是韌性較差,成品槍管是不能進行高溫冷卻的,否者槍管很容易開裂。

舉個栗子,在家做飯的朋友都瞭解,往滾燙的熱油中放冷水是非常恐怖的,哪怕是油鍋裡面飛濺進去一點水,後果絕對是崩你一身油。

當然,拿油鍋和槍管作對比並不是很貼切,但大體就是這麼個意思。

在早期的機槍設計中,設計師通常在槍管外面包一個大鐵管子,在射擊前提前在這個鐵管子之內裝滿水,這樣的話就可以慢慢地給槍管降溫了。(一戰時的馬克沁機槍,槍管外面就包著個大鐵管)

不過這種方式也有一定弊端,就是需要有人經常換水,操作起來非常麻煩。

並且更加棘手的是,在戰場上有時候根本找不到水源,而揹著一桶水又太累了,自己尿又沒有這麼多,同時還加重後勤負擔,所以這種設計最後被淘汰了。

後來隨著人類冶金工藝的提升,槍管的壽命和質量越來越好,越來越抗造,但是連續射擊時間過長,槍管還是會過熱發燙。

打紅的槍管會熱脹冷縮,導致槍管內部密封性變差,嚴重影響子彈的射程和精度,這對於機槍來說是致命的,子彈都射不遠,怎麼進行火力壓制。而作為應對之策,解決方法就只能換槍管。

現代機槍換裝槍管非常方便,只需要撥動一個按鍵,熾熱的槍管就會自動脫離,然後再換上一個新槍管就可以了。(美軍士兵正在給槍支換槍管)

不過在戰場上槍管也有用完的時候,那麼屆時該怎麼處理呢?

答案就是直接潑水!

在戰場上都是你死我活的鬥爭,戰時根本管不了那麼多,槍管熱了直接就拿水潑,沒有水你就撒尿。當然這也是有技巧的,當你感到槍管稍微發熱時你就得往上潑水,儘量不要等到槍管熾熱的時候再潑水,否則萬一槍管炸裂那就徹底歇了。


千佛山車神


還記得在《我的團長我的團》中豆餅給迷龍當槍架的時候嗎?那時候迷龍光顧著打槍,沒有意識到豆餅的五臟六腑已經被強大的後坐力震破,雙手也因為抱著槍管子而被燙傷,最後意識模糊的豆餅眼神呆滯的走向懸崖,消失在了奔騰的大河之中。



即便槍管子沒紅,槍管子也是很熱的,摸一下得掉層皮,一般槍管會在高速不間斷的情況下才會燒紅槍管,如果把他扔在水裡,就和鐵匠鋪打鐵一樣了,但是這個鐵和槍用的鐵肯定是不一樣的,槍管一般是硬度比較好的合金,並且經過深鍛,淬火,回火等工序,比鐵匠鋪的鐵不知道穩定了多少倍。



有時候槍管太熱,你撒泡尿就可以了,家裡老人打過仗的,或者當過兵的,都知道,槍管根本沒有那麼脆弱,哪能熱的發紅了澆點水就報廢炸膛了,看過幾個答主,不知道怎麼回事基本都是說不行,其實很多二戰著名的槍械,都是千錘百煉,經過無數惡劣自然環境的考驗,無論是浸水,高溫,泥塘,冰雪,都經過多次實驗才批量生產,所以沒那麼隨脆弱。


風雲一點通


美軍“勃朗寧”M1917重機槍(可以看做美國版的“馬克沁”)機槍槍管的外面包裹一個水箱,水箱下面有一根膠管插進外水箱裡,機槍射擊的時候包裹水箱裡的水強行給槍管降溫,當一個彈帶250發(馬克沁333發)打完之後包裹水箱裡面的水沸騰蒸發,蒸汽經膠管進入外水箱冷凝後又形成水,再注入包裹水箱……這樣的反覆給槍管降溫。

自動武器誕生以來,槍管降溫就是一個大問題!在沒有強制冷卻的條件下槍管打不到100發就開始出現紅熱狀態(連續急促射) 其原因:一是子彈發射藥所產生的高溫推進氣體;二是彈頭與槍管裡面的膛線高速旋轉摩擦所產生的摩擦熱。這兩種形式的熱量會很快的使槍管產生高溫,雖然槍管都是採用高強度鋼製造,但是也架不住這樣的惡劣狀態, 所以從馬克沁開始就要強行的給槍管降溫,但是包裹式水箱很笨重,戰士揹負槍身就已經氣喘吁吁了,並且在冬季寒冷氣溫下作戰出現水箱裡的水凍結這樣的現象,還有就是在溫暖氣候也會因為有水的原因使得槍管氧化加速……由於笨重機動性太差!加上各種的毛病,世界各國摒棄的水冷機槍,採用風冷形式給槍管降溫,但由於空氣的密度大大小於水,冷卻槍管的速度很慢,這就迫使機槍射手儘可能的使用3~5發/一次的短點射和5~8發的長點射對目標進行火力壓制,而不是像影視劇裡面那樣扣動扳機就不撒手……。
那麼,連續不間斷射擊會產生什麼後果呢?圖片上是美軍槍械設計人員對M249輕機槍連續700發測試的情景,當連續射擊100發的時候槍管的溫度在800°以上,槍管局部出現了暗紅色,當發射到200發的時候就出現了圖片上的樣子。


當子彈打到350發的時候槍管已經開始融化了,這個時候的溫度在1800°左右。

所以 ,自動武器是不允許連續扣住扳機不放的!那麼既然是這樣可不可以往紅熱狀態下的槍管上澆水強制降溫呢?

這也是絕對不能做的行為!槍管的加工通常都是鍊鋼→鑄錠→鍛造成槍管初坯→熱處理→精整→穿孔,冷鍛造膛線,這樣一個基本製造流程,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熱處理工序,這個工序就是將槍管坯加熱到一定的溫度(1100°以上)使鋼的鐵分子達到最佳顆粒度大小和分子鏈達到最佳長短(顆粒度大小和分子鏈長短決定槍管鋼的強度)迅速的將槍管坯從均熱爐內取出投入到油池當中進行“淬火”處理,使鐵分子大小和分子鏈長短定格!然後再將“淬火”後槍管坯撈出進行二次加溫的“回火”處理,達到需要的溫度後進行回火緩冷,這樣就得到了一個質量合格的槍管坯,再進行下一道工序處理。

那麼為何槍管紅熱不能拿水澆?原因是槍管因為發射子彈過於密集會迅速升溫,當處在紅熱狀態時已經超過了1000度左右,這個時候使用水強行冷卻將會使槍管冷卻不均勻,在急冷的狀態下鋼鐵收縮不均勻形成局部拉扯,使得槍管形狀嚴重變形,甚至會“炸管”!而且水不如油柔和會嚴重破壞鐵分子的大小和分子鏈的長短,正常熱處理工序很少使用水做“淬火”使用。所以,在槍管出現紅熱狀態的時候絕對不能使用水進行冷卻,這樣會使槍報廢的,這樣的做法與早期的馬克沁水冷是兩回事兒,馬克沁是一開始就對槍管進行冷卻,因為有水使槍管射擊溫度保持在100°,超過了形成蒸汽然後冷凝又重新形成水再次冷卻槍管,這樣槍管不可能出現紅熱狀態。
那麼,槍管摒棄包裹水箱後會,連續射擊出現紅熱狀態,要想不這樣還不能澆水,只得是降低射速……如果遇到敵人以“營連級”密集衝鋒咋辦,陣地不就失守了?

人是高級智慧生命,這樣的小事兒咋能難倒萬物之靈?換槍管嗎!圖片上德軍MG–36通用機槍和它的次型MG–42,有“希特勒電鋸”之稱!就是形容它的高射速,在1200發/分鐘的高射速下發射一個彈箱就要換一根槍管,由於槍管與機匣部分採用“卡箍”連接,打完一箱子彈後扳動卡箍使槍管與機匣分離,將槍管從外護套裡倒出來就行了,再裝上一個備用槍管(通常有兩根以上的備用槍管)扣上卡箍連接機匣就能再次發射了……這種辦法設計非常科學,甚至現在的自動武器都有借鑑。

通過上面的表述,就會明白槍管紅熱狀態下是不能使用水強行冷卻的,並且部隊的規定是不得連續發射,這樣既可以不讓槍管升溫過高還能節省彈藥……而“影視劇”裡面的行為是違反軍規的!撒尿或者澆水更是屬於破壞武器的行為,要上軍事法庭!


皇家橡樹1972


槍管的材質一般是416不鏽鋼,40Cr等合金鋼材。

416不鏽鋼為高溫不鏽鋼,溫度在600度以內在高溫強度在各類不鏽鋼中最高,蠕變強度也最高。而鋼材燒紅對應的溫度如下:

暗紅520——580℃

櫻紅色 750——780 ℃

淡紅色 800——830 ℃

在低於600度時,即暗紅時,無需要特別降溫直接風冷就可以了。

在高於600度時,如果在使用中燒紅用水進行冷卻,容易出現變形和開裂影響槍管的性能。此類鋼材一般熱處理進行專業的油淬和退火。

真實對戰時人員子彈的限制,步槍/手槍/追擊槍很少達到這樣的溫度。主要是機槍,但是一般槍支都有標準零件,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就直接換槍管吧。

PS:不要問這麼熱怎麼換槍管……


平凡人說故事


槍管已經紅熾狀態的機槍,理論上來說應當停止射擊或者說趕緊更換槍管,無論如何都不能直接往上潑水,因為潑水就是淬火,會導致槍管冷熱不均,內應力變化從而使槍的精確度下降。

但是,連槍管都打紅了,這戰鬥得多激烈?所以也就別管什麼槍管壽命了,就是沒水,就是直接往上尿,也必須讓槍管冷卻下來繼續射擊。


更何況現實中機槍的使用方法可不是按著按鈕死活不撒手,按著不撒手的機槍手都會體驗到什麼叫班長那44碼的大腳丫子。浪費子彈也不帶這樣浪費


實際上機槍的使用方法為點射,所以說槍管過熱還是有點難度的,再說槍管都過熱了,不趕緊換槍管等啥?

理論上來說,近防炮射速更快,但是誰聽說過近防炮過熱導致槍管報廢的?

不就是因為一般情況下都是點射嗎?


嘯鷹評


如果你說的快速降溫是直接把打紅的槍管放進水裡,那不叫冷卻,那是淬火!



在早期機槍發展史上,曾經有過許多水冷機槍,如著名的馬克沁重機槍和威克斯機槍等等,但是這些機槍的水冷原理不是把水直接潑在槍管上達到迅速冷卻的效果,而是在機槍槍管外安裝一個水冷套子,裡面裝滿水,進行緩慢吸熱。

因為水的比熱容比較大,吸收同樣的熱量溫度上升會很慢,而在射擊過程中,槍管因為子彈摩擦而產生的熱量被逐步傳導至水冷套中,而水又通過水蒸氣的形式將熱量散發出去,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就能避免機槍槍管在短時間內溫度上升過快,保證正常射擊和槍管壽命,理論上只要有水,槍管溫度就不會高於100℃,可以一直射擊下去。那麼水冷槍管沒有水會怎麼樣?當年國民黨三大王牌之一的整編74師就是一個慘痛的教訓,師長張靈甫心高氣傲想玩箇中心開花對華野進行反包圍,於是就把部隊全部拉到了孟良崮,本來想依靠地形死守待援,沒想到這種典型的岱崮地貌雖然地勢兇險,可是嚴重缺水,而當時74師幾乎裝備的全部都是水冷機槍,沒有水這些機槍就成了垃圾,74師失去了重火力支援淪為戰五渣,最後成為國民黨五大主力中第一隻被全殲的部隊,師長張靈甫也被擊斃。
而題主所說用水快速冷卻槍管在我的理解中就是直接把燒紅的槍管丟進水裡或者往上潑水,這種操作無異於打鐵匠的淬火過程,直接後果就是槍管報廢。快速冷卻導致的熱脹冷縮不均勻會讓槍管內部產生內應力,而這種內應力的不一致則會撕碎槍管結構,產生傳說中的微裂紋,此時的槍管外表看起來和之前沒什麼區別,但其實內部已經支離破碎,如果誰要用這種方法去冷卻槍管,無異於作死!

現代機槍已經普遍淘汰水冷,採用的都是氣冷式槍管,一般在機槍外部使用導熱性能好的金屬散熱片做成格柵,增加與空氣的接觸面積,這樣有利於快速散熱。而且就在算槍管連續射擊過熱後,也可以使用備份槍管更換,完全不需要採用潑水這樣愚蠢的方法去進行冷卻。
看在吐槽君這麼辛苦更新內容的份上,動動小手轉發關注一波吧!


軍史吐槽君


軍迷,雖說沒摸過真槍,但是,做為一個資深金屬材料從業者,試著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從金屬材料分析,槍管是含錳,鎢,硅等元素的低合金鋼,從它含有的微量元素可以得知,槍管具有,硬度大,耐高溫,耐磨等特點。由於是低合金鋼,並且硬度大,分析槍管成型後,經過了低溫回火,回火又會造成硬度低,所以,槍管內部,必定做過表面熱處理,或者滲氮等工藝,這樣的槍支會具有非常好的韌性,並且槍管內部還耐磨。

回到題主的問題,槍管紅了,能不能用水冷卻。回答是不可以。也許一般人不知道,燒紅鋼鐵的溫度,剛開始顯示暗紅色,600度。非常鮮豔的紅色,800度,紅色有點黃,這是850度。鋼鐵呈黃色,稍微有點紅色,這是1000度,白色微微的黃,1100度,非常白的火焰,1300度。這時候你覺得槍管屬於那種紅色。按800度的算吧,這時候水冷,恰好是淬火溫度,也就是說,這個槍管完全變硬了,但是脆性增加了,也許下一槍,槍管就會炸裂,即便空氣中冷卻,這時候的槍管材質,同剛出廠時候相比,性能也差不少了,壽命也會大大降低。所以,槍管最好不要打紅


夜之風16


打紅的槍管,溫度一般在三四百度左右,直接潑水會導致機槍槍管炸裂。因為局部快速收縮勢必會讓槍管沿著槍管內膛線旋轉方向炸裂開來,與炸膛的情況一模一樣。

歷史上馬克沁重機槍是採用水冷裝置來控制槍管溫度,但是這把重機槍從射擊開始前就要把水冷裝置通水並不停提供冷水來循環降溫,並不是打紅槍管以後才用水降溫。

還有人會認為打紅的槍管遇水會形成鐵匠那種的淬火,要知道淬火對提高鐵器硬度很有意義,因為燒紅的鐵遇水的時候,會在表面形成四氧化三鐵的化學反應。四氧化三鐵的硬度優於鐵,但是也會形成氫氣,所以淬火的鐵在水中燃燒,不是水在燃燒,而是氫氣在燃燒。

槍管一般都是合金製成,沿槍管內部會拉出四到六條的膛線,這種膛線在這種淬火反應下,就會像拉玻璃時匠人刻的那道線一樣變成整體最脆弱的地方,然後整體破損。就算僥倖沒有炸裂,彎曲變形的情況也是會有的。

由於水冷裝置在沒有水的情況下還不如沒有,而且馬克沁機槍也是由於水冷裝置的體積過大無法安裝在吉普車、坦克上,水冷重機槍沒落了,取而代之的是法國霍奇斯克M1914那種格柵板式風冷重機槍。在槍管與槍膛連接或者靠近的地方,安裝寬大的格柵板,增加與空氣的接觸面積,增強散熱性能。但是風冷式重機槍也不是槍管全部都要安裝這種簡單的散熱裝置,它只要保證這一段不會過熱導致槍膛內的子彈自燃殉爆就足夠了。

如果一支槍管打紅了,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還是更換備用槍管。因此二戰中納粹德國使用的MG42通用機槍就引用了槍管快速拆裝設計,一個機槍手可以單獨完成。二戰中,一挺MG42打四百發子彈就會更換槍管,拆下來的過熱槍管自然冷卻,一挺這樣的機槍,備用槍管要有四五根才足夠一場高烈度作戰行動。通常這樣一場戰鬥打個四五千發子彈都只是基數,像諾曼底登陸戰,奧馬哈海灘上負責守衛的四挺MG42,每挺至少打出兩萬發子彈。

而美軍到今天還在列裝的M2HB重機槍,12.7mm口徑,為了防止過熱現象發生,直接降低機槍射速。降低射速,在保證基礎火力的同時兼顧穩定性和續航能力,在機槍這個領域,有時候射速快還不一定是好事。

要論射速最快的現役機槍,當屬M134格林機槍了(包括其他結構相同的機炮)。每分鐘六千發的射速,這種機槍六根槍管聯動射擊,即使如此,打的多了,還是會過熱。所以美軍直接把它的彈藥基數調整到三千發,就是隻夠它火力全開打一輪,然後就沒有子彈了。聽上去很扯淡,但是三千發7.62mm機槍子彈打出去,就是裝甲車也要掂量一下自己的分量吧!更恐怖的是在戰鬥機上的GAU-5五聯裝機炮口徑是30mm,就這種火力,驅逐艦是不是也要想想自己的身板夠不夠硬了。


代號鐮刀


把打紅的機槍槍管直接用水降溫?你是想給槍管像龍泉寶劍那樣來淬個火麼?比如下圖,這樣一來槍管基本上就算是廢了!

所以是不能這樣做的,因為槍管在使用之前就已經經過鍛造加工和熱處理了,其中熱處理就包括淬火這一階段,通過這些手段處理的槍管在強度上和鋼材分子穩定性上已經達到了一個最佳的程度

而槍管在打紅的情況下,溫度可以達到1000攝氏度以上,相當於重新在鍛爐裡面加熱了,如果此時直接用冷水對槍管進行強制快速地降溫,起到的作用就相當於重新“淬火”,會改變槍管的分子結構,以至於導致槍管強度也會出現變化,再加上水流不能均勻的覆蓋槍管表面,不能對打紅的槍管起到均勻的散熱作用的,那麼槍管就很有可能由於鋼材遇冷收縮不均勻而出現扭曲、變型的情況,這樣一來,槍管就直接報廢了!

至於大家耳熟能詳的“水冷派”的典型代表——馬克沁機槍,雖然也是用水給槍管降溫,但是其降溫方式卻不是像題目中說的樣簡單粗暴,而是在槍管外面有一個水套,

槍管是直接包裹在水套裡面的,當槍管的溫度升高的時候,熱量會傳導給水套裡的冷水,冷水吸熱沸騰以後產生的水蒸氣會經過外水箱的冷凝再重新注入水套裡面,從而起到循環、連續降溫的過程,這種對槍管的降溫手段是均勻和緩慢的,而且由於有水套的包裹,槍管的溫度其實不會升到上千攝氏度,因為槍管和冷水之間會達到一個熱平衡的狀態(達到熱平衡的兩個系統之間溫度是相等),就跟我們平時在家燒開水的原理類似,水壺不會被燒穿利用的就是熱平衡原理!

因此,用冷水給打紅的槍管降溫是可以的,但是要注意方法,像題目中說到的直接用冷水去澆打紅的槍管,這不是降溫,這是淬火,是會導致槍管報廢的,電視上那些機槍打紅了直接用水降溫的就是為了觀影效果,也就是騙人的,其實在現代戰爭中,由於偵測技術和單兵重火力的發展,已經不需要持續火力輸出的各種機槍了,比如95班機,連槍管都不用換,就是因為已經不需要長時間連續射擊了,而且現在還有各種單兵導彈,所謂的機槍陣地沒打幾槍就能給你端掉,實在不行,陸航這樣的空中火力分分鐘能教那些機槍手做人,因此,長時間、高射速的機槍其實在現代戰場上作用不大,除了已經有更可靠的重火力替代,其生存性也實在堪憂!

<strong>


哨兵ZH


打紅的槍管不宜用水極速降溫,注意“不宜”這個詞。



槍管材料通常是含鎢的合金鋼,可以保證槍管即使在發紅的情況下也保持一定的強度和硬度,不會因槍管變軟而導致無法發射,但因為熱膨脹的原因,槍管口徑會變大,可想而知,子彈的彈丸和槍管內徑之間出現間隙是什麼樣的後果:射擊精度變差,子彈得不到充分的火藥推力而使射程嚴重損失,對機槍這樣的火力壓制武器來說,在戰場上就等於失去效能。所以大部分機槍都有防止槍管過熱的措施,比如大名鼎鼎的馬克沁重機槍採用水冷措施,把槍管浸於水套中的冷卻水中,靠水吸收發射時槍管的熱量,再比如日式的九二重機槍採用風冷措施,影視劇裡經常可以看到,槍管外徑被一圈粗大的散熱翅片包裹,通過增加散熱面積的方法為槍管散熱。輕機槍們很多都釆用快速更換備用槍管的方法,讓兩支槍管輪流幹活,讓溫度高的那支槍管有時間休息冷卻,從而在不影響連續發射的情況下保證射程和射擊精度。但不管是哪種冷卻措施,都是一個溫和的過程,不應該是急速冷卻,尤其是在槍管已發紅的情況下,急速冷卻相當於淬火,將嚴重影響槍管的性能。槍管對材料的硬度和韌性都有很高的要求,同一種材料,它的硬度和韌性是互相矛盾的,硬度高了,槍管耐磨性好,但韌性一定會下降,通俗地說就是槍管會發脆,易折易裂。硬度和韌性的平衡是生產時靠熱處理實現的,通常是高溫淬火+中溫回火,淬火是急冷,而回火就是淬火後再重新加熱到三四百攝氏度後緩慢冷卻,適當降低硬度而使韌性提升,這個熱處理是在槍管毛坯粗加工後做的,完了以後再精加工並做出膛線,成品的槍管就不能再熱處理了,再次淬火很容易讓槍管沿膛線產生裂紋,後果就不用說了,大家都能想象的到。



但是在戰場上,什麼情況都有可能發生,比如備用槍管損壞,或是水冷機槍的水套被敵方擊中漏水,而常溫下的槍管連續發射幾百發子彈就足以使射擊精度嚴重下降,射程嚴重受損,在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嚴峻形勢下,應儘快讓武器恢復效能,蠃得戰鬥勝利、消滅敵人、保全自己比什麼都重要,這種情況下,怎麼做都不過分,拿水壺直接澆槍管也沒什麼大不了,即使用尿液冷卻槍管,那麼這泡尿也是寶貴的。戰場上對槍管的應急冷卻畢竟是有限的,遠比不上淬火的威力,既便有影響,也無非是戰鬥後一支槍管的損失,與戰鬥的勝利與戰友的生命相比,簡直不值一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