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家,人生就像狗屎

何以為家,人生就像狗屎

影片原片名為《迦百農》。迦百農,是聖經中的地名,加利利海附近一域,耶穌開始傳道時,即遷居此地,有不少神蹟和重要的事情在這地方發生。

導演納迪·拉巴基選擇一批真實生活於迦百農類似的人出演影片,主角贊恩的扮演者並不是職業的演員,而是真實的敘利亞難民。真實還原了黎巴嫩底層社會的現狀。

電影,都說是源於生活,更高於生活。然而電影一旦打上了"由真實故事改編"的標籤,就顯得沉重而悲傷。

何以為家,人生就像狗屎

贊恩經歷的種種,都是主演自己真實經歷過的,那個時候他才12歲。想想,我們12歲的時候能做些什麼,能改變什麼呢。

贊恩在貧民窟的棚戶裡,對著鏡子練習去救濟站扮演敘利亞難民的自問自答。

為什麼弟弟膚色那麼黑?因為媽媽在懷孕的時候喝了很多咖啡。

你最想領取什麼?奶粉和尿片。

先是讓人覺得好笑,然後又讓人覺得心疼。一個12歲的男孩子,為了一個與自己無關的嬰兒絞盡腦汁,發揮了所有的才智。

你問12歲的男孩子可以是什麼樣的?或者一個生活在貧民窟的難民身份的12歲的男孩子會是什麼樣的?

何以為家,人生就像狗屎

1. 他是一個體貼溫柔的哥哥。

在妹妹薩哈月經初潮的時候,最先發現的不是媽媽,是哥哥,僅僅比妹妹大一歲的哥哥。會提前告訴妹妹警惕噁心的商店老闆,會為妹妹洗髒了的褲子,會脫下自己的衣服給妹妹遮羞恥,還會給妹妹去偷衛生巾。

即使離家出走,會想著自己的妹妹流眼淚。在拉赫被拘留的時候,也沒有丟下嗷嗷哭叫的嬰兒,還是會盡自己所能,去照顧非親非故的約納斯,做一個體貼溫柔的哥哥。

在知道妹妹死去的消息是,會拿著刀去為妹妹報仇。即使上了法庭,也堅信自己不過是捅了一個混蛋。不是衝動的犯罪,而是哥哥對妹妹的愛。

何以為家,人生就像狗屎

2. 他是一個很早就承擔生活重擔的孩子。

瘦小營養不良的身體,很早就開始為生活奔波,拉著推車去送水,去送煤氣,帶著弟弟妹妹去賣甜水飲料。為了保護妹妹們,可以很兇地和大人對峙。

"我曾經以為我們長大了,就會變成好人,受人尊敬和愛戴。但是上帝不想讓我們變成那樣,他要我們當地毯,供人踩踏。"

羨慕上學的孩子,防備所有的大人們。贊恩在遊樂園下車的時候,我相信他還是一個12歲的孩子。但是他看著所有的遊樂器材的眼神是悲傷的,沒有喜悅,陽光越是美好,心裡的陰影越是巨大。

何以為家,人生就像狗屎

3. 他是看透父母的孩子。

父母是什麼呢,父母之愛又是什麼呢?是整天呼來喝去,是虐待和毒打?

"我希望大人們能聽一聽我的話,我希望那些無力照顧孩子的人,不要生孩子。" 這是贊恩對父母最後的抵抗。

當父母也訴說著無能為力,過著奴隸般的生活,怎麼能奢求溫柔。對於他們來說,上帝帶走了一個女兒,又送了一個孩子,這就是彌補了。

這個世界上可能真的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但是有太多無力照顧孩子的父母。父母對著孩子的苦難控訴:"我這輩子都像奴隸一樣工作,你怎麼敢批判我,你怎麼能批判我?你寧可自殺也不會過這樣的生活的。","你為什麼這樣生我的氣,我也無能為力。"

很多時候,無法去痛恨更是一種不幸。所以,贊恩沒有痛斥父母的不負責任,只是冷談的說,不要再生孩子了。不要在製造更多的和他一樣不幸的人生。

何以為家,人生就像狗屎

贊恩說,"人生就像狗屎,比他腳上的鞋子還髒。" 他一直穿著一雙紅色的塑料涼鞋,打零工的時候,離家出走的時候,抱著孩子討生活的時候,怎麼走,人生都是灰暗無光的。所以他想去土耳其或者瑞士,那裡沒有人指指點點,那裡可能有自己的家。

全片其實並沒有刻意去渲染難過或者悲慘,只是平鋪直敘地去講一個人一個家庭的真實生活。影片的最後,就像片名,迦百農,感謝神蹟發生,贊恩獲得了自己的身份證,露出了人生的第一個笑容,他的人生才剛剛開始。

何以為家,人生就像狗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