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读书的人,你读到最好的书是什么?

北城鹅毛大雪


这个好像需要和我当时的欣赏书平和心理状态有关。

比如小学的时候爱看小说,2007年南风上面,一朵马蹄莲的故事,那种相互错过的情愫很打动我,等到高中再看,情节也就不过如此:因为看过太多,所以对动人两个字的要求越来越高,慢慢地,一般的作品根本没法留下印象。

高中的时候,语文成绩一落千丈,突然不知道应该怎么学习,恰好又和语文做朋友,她品味很高,什么看过的书都说的头头是道,有时候甚至把我的最爱批判的一无是处。听她的推荐,看了川端康成的雪国,这是她喜欢的,又去看了对她而言一无是处的"小黄书"白鹿原。书荒的时候甚至去把初中课本推荐的《穆斯林的葬礼》买了过来。

到大学,单纯读文学作品越来越少了,前沿的专业书反而更吸引我。

所以说,还是多去读,主动读。


彩云易燃


我读过对我印象最深刻的书也认为很不错的是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

看这本书前,我曾做过一个梦,梦见一条小狗跟着我,无论用什么方法,也甩不掉它。最后我整了一个狗窝,还买了套淋浴设备,堂而皇之地在梦中养起了狗。

因为在现实中,我不排斥它,但绝没有要养狗的意愿。首先要打理它,就觉得十分麻烦,况且狗身上又有寄生虫,也是我畏惧的,再加上童年时有将狗养死了的惨痛经历。如此种种,使我对自己的梦很无语。

我曾经喜欢过一个女孩,因为在我眼里各方面都十分优秀,我根本没有勇气去表达。但她有一个嗜好,喜欢小动物。

她一出现,这个梦就有解了。

按照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的理解,梦是愿望的达成。我在梦里养起了小狗,只是希望自己能通过这个方法,和她搭上话,同她见上一面。可能的。不见她已有好多好多年了。

真的,太想念了。

梦,无论做的如何奇怪,要么影射了你的生活,要么是你的潜意识在作祟。自我在休息时,本我就开始活跃了。梦,大概就是关于本我的故事吧!

中国人自己的《周公解梦》,有许多对梦的实例解释,但缺乏相应的系统的理论分析。可惜了。也许,这方面的技术只口口相传,留下给江湖术士谋生之用。





十三生人


我读过最好的小说是《了不起的盖茨比》。

第一次读这本书时我根本没看懂,后来对照着看了一遍电影才慢慢明白。

我的一个朋友在坚持看完《了不起的盖茨比》后对我说:“这不过是两个男人抢一个女人而已,不知道为什么每个人都说他很好。”听到这话,我想和他解释,可他却打断了我,说他要去陪女朋友了,于是我找到另一个人,想和他谈谈,结果他说这不过是比尔盖茨的个人传记罢了,没什么营养。

我忽然想起了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中的主角,我明白了他为什么要以别人看过多少次《了不起的盖茨比》来决定是否值得交这个朋友。

那些看懂的人都说了不起的盖茨比讲的是美国梦。是,确实是美国梦。一个破碎的梦。

菲茨杰拉德笔下的盖茨比心怀梦想,为了黛西他隐忍、奋斗,最后眼看就要成功的他却因为自己的失控而毁了的一切。如果盖茨比在和汤姆的那次争执中忍住怒气,我觉得他就不会输的那么惨。不会输的那么惨。

我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读到的是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不甘心现状而立志改变这一切,他遇到改变自己人生的人,遇到自己喜欢的姑娘,所有事情都这么完美。但仅仅是因为盖茨比出身不好就被现实抛弃,他骨子里是满是自卑,所以他注定赢不了。

我清楚的记得在书中和电影中都有一个场景,是尼克和盖茨比的对话。

盖茨比家的派对结束后,尼克对盖茨比说:“你改变不了过去。”

“哪儿的话!当然可以。”


青红魂匣


这个问题让我不禁在想,什么是最好的书呢?是中国的四大名著?是外国文学名著?还是百科全书、经典文学作品?或者是生活中的百科、杂志、情感、故事书籍?

或许,最好的书总是因人而异的吧。有的人喜欢看散文,有的人喜欢看小说,有的人喜欢看诗歌,有的人喜欢看历史文化。

所以,不能说什么是最好的,或者说什么是最不好的,这就跟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一样,只要喜欢,就是最好的。

而自己喜爱的,认为最好的书籍如何去做出筛选,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这里介绍几个选择书籍的方向和方法,来帮助你快速选择出自己心中最值得的好书。

第一,按兴趣爱好来选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自己喜欢的,才会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看,才有可能培养出看书的习惯。也只有自己有了兴趣,才会深入的去做研究和探索,这样去读每一本书,就会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自己不仅获得了知识,还培养了生活乐趣。

这是一种不功利的读书方式,可以随自己的心愿,做到有的放矢的选择,但是这也大多会让读书只是成为一种消遣的行为,完全就是为了精神放松去做阅读。

而且我们大多时候会选择阅读小说或者散文书籍。

第二,按照需求来选择。

这是一种功利性阅读方式。用这种方式去筛选书籍,其目的最主要的就是能做到提升能力,增加知识。一般这种书籍偏重于专业、社科、人文历史之类,或者为了考试,或者为了晋升,或者为了深造。总之,这一类书籍对阅读者要求会比较高,当然最后的效果也非常好。

这样的选择方式我们一般也会觉得稍微枯燥一点,但是价值高,实用性强。

第三,按照书籍领域去选择。

我们常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因为这样,我们经常会读很多的书,但是要让书籍真正成为进步的力量,专攻一个领域的知识就很有必要,也会让自己的知识体系慢慢建立起来,帮助自己自动完成对书籍的过滤和筛选。实际在生活中,很多人也会因为专门去攻读研究一个领域,而选择同领域的书籍做深入阅读。这时候他们会认为自己研究的这些书籍就是自己认为最好的书籍。比如,成为一个作家,我们会广泛阅读,就会认为具有文学性的书籍更适合自己,也会去主要攻读这些具有文学意义的书籍。成为科学家,就会需要阅读关于物理、化学方面更专业的书籍,来辅助自己做深入研究。成为历史学家,则需要阅读关于历史类的各种书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会让他们爱不释手,颇感兴趣。

而按照领域去选择书籍,既可以功利,又可以怡情,让书籍真正的成为了我们的精神食粮,这种选择方式,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可以选择的好书实在是太多了,当我们眼花缭乱,不知所措的时候,利用一些方法,帮助我们甄别书籍对自己的生活中有何帮助,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遇见安苒


对我而言,好书实在是太多了,浩如烟海!我穷尽一生只能捧起几把海水而已!

所谓好书,见仁见智,各取所需!如初中时读三毛的《沙哈拉的故事》等系列和席慕蓉的诗集让我怦然心动,萌生追求诗与远方的情愫;

高中时如饥似渴地读《红楼梦》,《家》,《春》,《秋》,《平凡的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名著,虽然思想水平有限,无法深入书的世界,但对整个世界有了不一样的看法,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思考,还伴随着丝丝悲天悯人的苍凉。

工作以后接触到更多的是专业方面的书籍,这些书籍对于提升自己的专业,丰富自己的工作经验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如果我现在在育儿方面遇到难题,那么《正面教育》,《怎么说孩子才会听》,《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窗边的小豆豆》等书籍能让我静下心来,停止在教育上的焦虑,在书中吸取养分,取长补短,让自己的育儿之路充满希望。

个人认为好书就是在书中能让你找到你所想、所需、所爱!好书能让你的心灵宁静,让你的生活充实,让你愿意变得越来越好!


涓叶


我记得年轻时候,自己刚二十出头,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读到了一本原国民政府时期出版的书,出版社是[上海星湘研究社]出版《雪鸿轩尺牍》,这部书是以书信往来的形式,娓娓道来,侃侃而谈。文章脉脉传情,让人阅读后深受启迪,感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现在回想起来近四十年了,印象一直在我的脑海里还有那么一回事?如果还能见到可以重温旧梦,因为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以飨读者。


伯乐仲马


《东坡文集》,涵盖诗词歌赋各种体裁。

其一,苏东坡的文学造诣和文笔水平,放到整个文学史上,都是绝对的超一流。

其二,苏东坡自身的生活经历也是一本厚重而丰富多彩的大书,涉及到政治、爱情、友情、游猎、书法、美食、饮酒等等,所涉猎领域,无不精通大成。

其三,苏东坡集儒释道思想于一身,品质性情让人膜拜。他感慨“大江东去浪淘尽,多少英雄人物”;与佛印结成挚友,修得豁达淡泊情怀,处变不惊;一生中屡遭排挤贬谪,还能“老夫聊发少年狂,左擎苍、右牵黄”;于坎坷困境中不忘“起舞弄清影”,竹杖芒鞋,一任风雨;对于爱情,“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让人泪目。


诗酒烟花


我读的心理咨询专业方面的书比较多,比较受震撼的有几本:南希的精神分析三部曲《精神分析案例解析》、《精神分析治疗:实践指导》和《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还有一本是《身体从未忘记》是另外一位作者写的,也觉得很震撼,它开启了我对创伤的关注和研究。


初雪小仙女


可参考今日头条号《教育的观点》专栏《如何给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如何培养孩子阅读》一节,文中一位武汉大学博士妈妈,讲述了她是如何培养自己孩子从2岁就开始学习阅读,以及孩子在不同阶段的不同阅读方法。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和帮助。
https://learning.snssdk.com/feoffline/toutiao_wallet_bundles/toutiao_learning_wap/online/album_detail.html?content_id=6678439118894006532

教育的观点


推荐前一阵子刚刚读过的《从前的我很可爱啊》。

周作人翻译的作品,能带给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很有情怀的文字。

“意境冲淡而意念深远”的闲适之美融入其间,那种字里行间渗透出的”淡淡的忧伤,淡淡的寂寞,淡淡的可爱,淡淡的无奈”,真真是堪称完美的呈现在我们面前,令人沉浸其间,很容易被那种淡而悠远、既明快可爱又清澈忧伤的情趣所感染。

书的装帧既简洁又考究。封面分两层,外层的正面竖排字和简约的中国画相得益彰,背面摘录了书中的部分佳句。而内层,则如同映入眼帘的竖排字幕般滚滚而来,白底棕字的设计看似没有多余装饰,却并不呆板,那错落有致的布局,带给人一种深入其间的专注之美。

让人一下子联想起日本独特的审美意识,在微小与简素中体现一种协调与秩序,同时又遵从自然,遵从人内心深处的声音。体现在诗人笔下,便是一种小而美,精致而不失可爱的态度,那是凡常的点滴,也是新鲜而热气腾腾的一种质感,更是繁华世事中难得的一汪澄澈。

石川啄木的诗,被称为短歌。寥寥三行,看似短小,却贴近现实,每一段与每一段之间,并不完全割裂,串联起来,更像是一段故事,一段人生。

诗人在《可以吃的诗》那篇诗论里提到的“深入生活”,提到的“两脚立定在地面上”方能书写出来的佳作,是“既不粉饰也不歪曲,极其坦白正直的记录和报导”。

石川啄木的人生,在二十六岁那年就画上了句点。而我们,二十几岁的时候,不管是寂寞迷茫,还是陷于恋爱的泥淖不能自拔,玩世不恭地遥看世事,充满幽怨,很多时候是内心空虚,找不准方向的。

相比之下,最大的差距,不是没有悲哀和寂寞,而恰恰缺少的,是一份根植于心的情趣。什么是情趣?

《浮生六记》中芸娘连吃喝的器皿都要做到精致考究,没念过书,也可以和沈复谈诗论道,言谈中不乏妙语,令对方赞不绝口,这是情趣,纳兰笔下的“赌书消得泼茶香”那般棋逢对手的愉悦也是情趣。前几年高晓松一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更是坦率地指出“诗歌”这种艺术形式饱含的“情趣”。

心中有天地,脚下有乾坤,如果不能时常出去走走看看,读一读诗,也是极好的。忧伤寂寞的时候,别忘了读一首石川啄木,他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c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