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问“为什么”,父母该如何引导?

替你读书郎


我家孩子最近到了好奇心爆发的年龄,看到洒水车,就问我“洒水车在那干什么呢”;吃饭的时候,就问我“我们为什么要吃饭呢”;遇到不认识的,就问“那是什么呀”。

一开始,我是规规矩矩的回答他的问题,但是看到杨绛先生家教育女儿的方式,发现我错了。


先生的女儿在家自学,代数越做越繁,她想偷懒,就问女儿能自学吗,女儿说能,然后,先生竟真的放手,给女儿加买了一套课本,让女儿有不懂的再问她。最后,她女儿代数考试是满分。

在他们家的环境下,女儿养成了有问题,先自己查找,实在找不到答案的再问家长。

这个解决问题的方式最适合孩子,因为孩子好奇心很强,有很多问题,但是,有些问题,他们问了很快就会忘了,只有自己经历的答案才印象深刻。

所以,如果孩子学会自己去发现答案,记的、理解的才透彻。


很多家长都做错了

还记着那些陪孩子写作业写到住院的家长吗?受罪的不仅是家长,还有孩子。孩子做不好就被训哭,甚至被打骂。这导致孩子自己的事,让两个人受罪。本来应该会做的,在家长的压力下,做错了。

但是,如果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作业,把作业当成一件很个人的事,这样孩子独立思考,独自做作业,学习的效率会提高很多。

因为孩子一旦独立做自己的事,事情就要经过独立思考才能完成,不思考做出来的就可能是错的。遇到问题,他们就会主动想办法解决,这样学到的东西才印象深刻,才是自己的东西。 就像人生中的其他事情,靠别人不一定靠得住,别人也不可能时刻帮自己。

所以,我们能够教给孩子的是解决方式,不是答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引导孩子学会发现

首先,最推荐的就是,和孩子一起去发现。当孩子问我们问题时,跟孩子说,我也不太清楚,我们一起看看吧。然后,带着孩子去发现问题的答案,让孩子知道怎么去发现答案的过程。

比如孩子问“妈妈你在做什么呢?”我会让孩子加入我,和我一起做事。这样孩子“帮”我摘过菜、扫过地、洗过衣服,后面他就不问了,也不“帮”了。

其次,我们生活中有一些事物,不好带孩子去发现的事物,我们可以直接跟孩子说。比如菜为什么是绿色的,米为什么会是白色的。

还有就是,一些简单的问题,我们可以用反问的方式问孩子,然后引导孩子自己去找答案。比如孩子问“这个蚂蚁要去哪里呢?”,我们可以问孩子觉着蚂蚁会去哪里,你也不知道吗?你跟着看看吧,再告诉我吧。

当孩子问我们问题时,他们好奇的是结果,但是,我们要给他们过程。感兴趣的会更感兴趣,不感兴趣的会知道结果,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也让他们学会依旧去发现答案。

对于将来要独立的孩子来说,比知道答案更重要的是,知道如何去寻找答案。


妈妈大事记


我从哪里来的呢?

为什么有彩虹呢?

飞机为什么可以在天上飞?

在孩子认识世界的初期,他们常常问很多“为什么”。去年,英国《独立报》做了一个调查,采访了1500个家庭和小朋友,得出几个数据很有趣:

①2~6岁的孩子,平均每个孩子大概每天会提73个问题,而伦敦的孩子最多,平均高达93个问题。

②平均每个妈妈一个礼拜要回答孩子近500个问题。

③好奇宝宝的年龄高峰期是4岁。

④孩子提问的时间总长度可以高达14个小时,意味着可以从早上六点就开始,一直到晚上睡觉睡着了才结束。

⑤近1/3的爸爸妈妈们在采访面前表达了一样的困扰:精疲力尽、绝望、棘手、无所适从。

有40%的年轻爸妈表示,因为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变成“无所不能”超级爸妈,其中的诀窍就是:儿童科普学习网站。

今天,童小编为大家推荐了儿童科普网站,虽然都是全英文网站,但它们都是专门为儿童设计的,由大量的图片辅以少量的文字而成,将一些复杂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孩子也能看懂的图片,包括太空探索、动植物、科学实验等。尤其那些真实拍摄的图片,非常具象生动。

1、Wonderpolis

Wonderpolis是美国国立家庭读写中心的下属网站,是一个主要面向儿童的趣味科普教学网站,每天会有一篇推荐文章,话题非常丰富。

更重要的是,网站上每个问题都会由一些小问题组成,这种架构能够引导孩子更好地分解问题,进行求知及探索。每篇文章还配有quiz,帮助孩子巩固知识。

2、The Lorax Project

Lorax是苏斯博士笔下的一个经典形象,原版绘本也受到全世界孩子喜欢,因此还被改编成了同名电影,特别适合喜欢原版绘本的孩子,可以作为辅助材料看看。网站还配有小游戏,增加趣味性,让孩子边学边玩。

3、Earthquakes for Kids

不仅孩子们,我们大人自己对地震也是恐惧多过认识。这个网站是美国地质勘探局专门为孩子编写的,关于地震知识的各个方面都有。知识介绍得很清楚,包括如何在地震中避险,十分有用。

4、Lawrence Hall of Science Kids

这个网站提供了丰富的科学实验和游戏,所有的科学实验都提供详细的步骤,而且所需的道具也都是比较常见的物品。

孩子们可以通过简单的实验,了解相关科学知识。网站上还有很多趣味小游戏,孩子可以在游戏中加强对各种科学知识的认识。

5、Climate Kids

NASA推出的这个网站是关于气候的。内容丰富,有互动游戏也有许多精彩的图片或动画,画面变化生动有趣,是儿童环境教育的很好的网站。虽是英文版,但爸爸妈妈可以一边操作一边解释,让小朋友很快学习到环境变迁的相关认知。

6、Audiobooks

这是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专门为孩子设计的太空知识网站,总共分为地球、太阳、银河系和宇宙主题,针对每个星球都给了生动形象的解释。这个网站还提供了一些针对太空星体的有趣的小游戏,孩子们一定喜欢!

当孩子对宇宙、行星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爸妈和孩子可以一起DIY八大行星来加深印象。例如利用水果、橡皮泥DIY,是不是很有趣呢?

7、Building Big

这是一个关于建筑的网站,是美国著名儿童教育网站PBS旗下的一个版块,它以基础知识、建造挑战、世界之最等主题,为孩子介绍桥梁、拱顶、摩天大楼、堤坝、隧道等相关建筑知识。

当然不是教孩子怎么盖房子,而是展示建筑设计在建筑的强度的影响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一方面,孩子可以学习一些建筑常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孩子思考设计的重要性。建筑是艺术也是科学,我们觉得很值得从小去做些了解。

8、Extreme Science

最大的海洋食肉动物是什么?世界上最大的蜘蛛有多大?世界上最大的钻石?这个网站能够找到关于动物、地质、海洋等主题的世界之最,帮助孩子了解各种科普知识。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网站大部分主题都有相应的视频,可以帮助孩子更形象地了解这些知识。

9、Science BOB

Science BOB是个儿童科学实验平台,曾经多次登上全美最受欢迎的脱口秀舞台,向美国小朋友展示科学小实验的趣味之处。

这个网站分享了科学小实验, 通俗易懂,而且每一个小实验都有详细说明,通过生活中常用的材料就可以完成,非常简单实用,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10、Frontiers for Young Minds

《Frontiers(前沿)》杂志是美国一本专业的科学杂志,Frontiers for Young Minds是他的少年版,内容主要都是在这个官方网站上展示。这里的科普文章范围很广,天文、地理、生物、物理都有涉及,所以从小学到高中的孩子都可以用。

这个网站的特点在于,内容非常适合孩子阅读,无论是内容难度、讲解角度、展示方式,简单、清晰,尤其是文章里的卡通配图,很萌很生动,孩子们一定会很喜欢。

【温馨提示】

家长在对孩子进行科普启蒙的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会孩子阅读的方法,有自己的思考;

2、提供相应的主题资源,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并提供资源供孩子去探索、学习。

3、引导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去印证。例如外出外耍的时候,看到小虫子、蝴蝶、植物等,都可以聊起来。

-END-


树童英语官方号


孩子总是问“为什么”?恭喜你,喜提聪明宝宝一枚,千万不要把孩子当成话痨,因为宝宝的求知欲和认知需求极其旺盛啊,这是天大的好事儿啊!


如果你被孩子的“话痨”弄得心烦意乱,极不耐烦,不回答,或敷衍,甚至让孩子闭嘴,都是非常错误的做法,这在亲子教育中被称为“情感忽视”的大忌。被父母情感忽视的孩子,将来都性格叛逆!


这不是段子,如果你把下面的对话当笑话听,将来你就是个笑话!

当你的小宝宝出生后,你会发现,如果早生几年,你能被他逼成科学家。

一天到晚跟着你屁股后面问个不停,为什么,为什么,这个为什么,那个为什么。

“爸爸,爸爸,为什么早上起来有太阳?”

因为早上大家要工作,没太阳看不见啊。

“爸爸,爸爸那晚上为什么没有太阳?”

晚上,月亮不是出来了吗?

“爸爸,爸爸,为什么晚上出来的叫月亮?”

啊呦,你去问问你妈好不好?

“爸爸,爸爸,为什么要问妈妈?”

孩儿啊,你能不能安静一会,自己玩一会儿?

“爸爸,爸爸,为什么我要安静一会儿?”

因为你爹我头疼!

“爸爸,爸爸你为什么头疼?”

孩儿啊,因为我有了你,给你当爹头疼,行了吧?

“爸爸,爸爸你为什么是我爸爸?”

这也是我一直想知道的,你安静一会行不行?

“爸爸,爸爸你为什么老叫我安静儿?”

救命啊!

“爸爸,爸爸你为什么喊救命!”

致命一击:

“莱莱(奶奶),你再生个粑粑给我,这个粑粑脑是玩手机,不管我”

看了上面的对话,不知道作为父母的各位,有何感受!

冷漠?敷衍?欺骗?怀疑?对话中,孩子一定会感受到这些疑问,被忽视的感觉很难受,特别是来自最亲的父母!

永远不要忽视孩子的感受

听过一次心理专家讲座,幼儿时期的教育,心理养育非常重要!

对于幼龄儿童,从心理成长需要来讲,需要满足感、安全感、认同感等心理养育,这三方面的心理抚养,是未来教育孩子,解决各种矛盾的心理资本。

被忽视的孩子是一种什么感受?

让我们假设这样一种被忽视的心理轨迹。

如果孩子问为什么,得到的是父母的敷衍,

如果孩子问为什么,得到的是父母的冷漠,

如果孩子问为什么,得到的是父母的欺骗,

如果孩子问为什么,得到的是父母的拒绝,

如果孩子问为什么,这时候父母不厌烦的让孩子闭嘴,

当孩子提出问题时,不仅是需要解惑,也是认知需求,更是情感诉求,如果得到的回避和敷衍,孩子会感觉一种心理落差,这种落差会产生自我否定,潜台词是“这么简单的问题,我怎么不知道,我这么没用,还是大人们厉害”。

当孩子提出问题,被父母拒绝或欺骗,孩子会产生“自我怀疑”,潜台词是“是不是我不应该问,我是不是问错了?”

当孩子提出问题时,被要求闭嘴,孩子会产生“愧疚自责”,潜台词是“我是多余的,我是负担,累赘,我总是做错”

从忽视到拒绝,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1、会带来满足感、安全感、认同感三位一体情感缺失,这样的孩子将来会对父母的话,不耐烦,嫌啰嗦,对父母的要求不回应,装聋作哑。对父母的批评反映激烈,逆反心理极强。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孩子在父母那里没有得到足够的情感满足,没有安全感,没有认同感,怎么会做出相对应的回馈呢?

2、这也是所谓“原生家庭”的内伤之一,情感忽视是一种会“生根发芽”的伤害,长成参天大树后,父母才觉得孩子的背叛根深蒂固,不可撼动。

缺乏情感抚养的孩子,就像没有阳光照耀的种子,营养不良,哭的时候不会排除心理障碍,烦躁的时候不会解压负面情绪影响,发怒时不会控制自己,受欺负时不会理智处理人际关系,想当初,面对这些问题求助父母时,得到的可能是雪上加霜的回应。

3、自我意识极强,在这种情感忽视的影响下,孩子会有一种天生的自我保护意识,甚至是自私,冷漠,更缺乏亲情、友情等情感的主动建设需求。他们不相信别人,也不相信自己,所以不表露,不回应。特别是走入社会后,缺乏主动沟通,主动求助的能力。

结语:情感的补偿很难的,不想电视剧的结局那样完美,不要在孩子最需要的年龄,忽视他们,在精力有限或许心情不佳的时候,请对孩子再耐心一点,在疲劳困倦的时候,对孩子再热情一点,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再理智一点,不要忽视孩子的情感和内心感受。


阳光语言矫正师


大概每个孩子都会有那么一个阶段,对身边的什么事都感到好奇,刨根问底地追问原因,为什么小草是绿色的呢?为什么大象的鼻子那么长呀?一直问为什么为什么,也会有把父母问到不耐烦的时候,有些事在大人看来可能稀松平常,根本没什么好问的;还有些问题可能是父母从未想过的,他们也无法回答。面对孩子的不断发问,父母应该如何应对呢?

不要用成人的司空见惯扼杀孩子的求知欲

一个周末,我带孩子在家附近的游乐园玩,看到一个女孩子,大概四岁的样子,旁边坐着一位长辈,是她的外婆。两个孩子玩了一会儿,看到一个大概8个月大的小宝宝,在周围爬来爬去,小女孩跑到外婆身边问:“那个宝宝为什么总是流口水呀?”外婆大声对女孩子说:“关你什么事啊?别人家的闲事少管,外婆从来不管别人家的事。”女孩子被外婆大声呵斥后,露出了非常失望又委屈的表情。我看了心里很震惊,想起之前发生的一件类似的事情。

之前我的孩子正在长牙,也是天天流口水。一天在楼道里遇见邻居家一个六岁半的孩子Aida,她看了我家宝宝好久,然后问她妈妈说:“她为什么总是流口水?”Aida妈妈说:“因为她在长牙,长牙的时候就会流很多口水,你小时候也是这样的。”Aida听完想了一下,又问:“为什么长牙的时候会流口水呢?”她的妈妈笑着说:“宝贝,这真是个好问题,但是我也不知道答案,我们记下来然后一起去查资料吧。”

一周后,我在楼道里遇见Aida,她很兴奋地跑过来跟我说:“原来每个人嘴巴里都有个工厂,会产生口水,如果我们的嘴巴感觉不舒服,工厂就会产生更多的口水,希望让嘴巴舒服一点儿。可是小宝宝的嘴巴太小了,口水太多就会流出来,所以他们才流口水的。”

对比在游乐园遇见的小女孩失望又委屈的神情,再想想Aida告诉我答案时,仰着头认真向我解释的样子,她语气里的兴奋劲儿和成就感藏都藏不住。那种闪闪发亮的眼神,是孩子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求知欲是与生俱来的,家长面对“问题宝宝”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千万不要扼杀掉孩子的求知欲。

父母如何应对孩子的提问

据说,一个孩子在4岁之前会问40万个问题,而父母如何回应孩子的提问,则会对孩子产生相当深远的影响。如果像前文提到的那位外婆那样回应,孩子就会觉得问了也不会得到答案,还会被呵斥,变得不爱提问,失去探索世界的兴趣,失去好奇心和求知欲。不管孩子的问题多么奇怪,多么天马行空,或者令你觉得非常无聊,都不要呵斥他,请认真听完,给他鼓励。一个孩子如果没有求知欲,后续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等都无从谈起。

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如果你知道答案,当然可以直接告诉他,如果不知道,千万不要为了所谓“大人的面子”敷衍糊弄他,你需要诚实地告诉孩子:“我也不知道答案,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吧。”孩子需要明白的是,不知道并不可耻,不懂装懂才是。承认自己不知道也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情,通过学习就可以弥补。

前几天,我遇到Aida的妈妈,特地询问了之前Aida讲的流口水的事,她们是如何一起去寻找答案的呢。她妈妈说,她带着Aida去了图书馆,鼓励Aida向图书管理员询问,看看有什么书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管理员推荐她阅读《人体百科》。Aida去找了这本书,妈妈给她阅读了相关内容。她教给Aida的不仅仅是答案,还有寻找答案的方法。

其实即使你知道答案,也不要急于告诉孩子,或是嫌麻烦而简短回答他们,可以引导孩子,在书本或实践中寻找答案。在自己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孩子往往能收获更多。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主动探索,一旦成为习惯,将成为孩子一生的优秀技能。


叫鱼学习网


正好写过一篇关于为什么的文章,搬过来,希望对您有用。

幼儿从一出生就开启了对新世界的探索模式,等到了两三岁的年纪,好奇心大涨、语言表达能力渐强的时候,“是什么”、“为什么”就变成他们的口头禅,往往是连珠炮似的“打破砂锅问到底”,弄得很多家长反而措手不及。当自己被问得不耐烦或者答不上来的时候,您是怎么做的呢?

好奇心是成长和进步的源动力之一。没有好奇心,苹果砸到牛顿,他最多会来一句“我真倒霉”,没有好奇心,瓦特看到水开了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把水壶提下来。对于孩子而言,语言表达能力不足的时候,他们往往通过摸东西、咬东西、四处张望来表达自己的好奇心,语言丰富了,“为什么”就会成为他们表达对这个世界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最常用的方式。成人看来荒诞不经的一问,背后牵连的是孩子思维、想象,家长千万不要强行制止、敷衍,要认真对待,除了回答,还要反客为主地向孩子提出“为什么”,一定要抓住这个助力孩子头脑开发、习惯和性格塑造的大好机会。

应对孩子“十万个为什么”的建议。

(1)孩子问问题对于家长来说,是一个绝佳的普及知识、观念的好机会。家长首先要保持耐心、认真对待,在情绪上要跟孩子在同一个频道,不论孩子提出的问题多么不靠谱,都不要强行否定,要积极回应,让孩子把这份好奇心保持下去。

(2)对于一些“是什么”的问题,可以直接告诉孩子。如果孩子接触到一个新的物体,除了告诉物体名字,还要告诉他这个东西的一些基本属性。然后引导孩子观察和想象,让他说出类似特征的东西还有哪些,它们的不同又有哪些,这样有利于孩子提升观察力、延展思维,并学会归类、意识到物体的共性、个性。

如带孩子去动物园,当孩子第一次看到金刚鹦鹉,可以从有翅膀、两条腿、长有喙等鸟类属性让孩子先了解鹦鹉所属大类,再从它的羽毛颜色、会说话等特性去让孩子发现与其他的鸟类的不同。

(3)对于“为什么”,先不要直接回答。先反问一下孩子,如孩子问道树叶为什么是绿色的,这个时候,家长先不要急着回答,鼓励让孩子先自己想一个答案。无论孩子答的是“有人把它涂绿了”还是“被风刮”的,家长都要对孩子动脑筋以及丰富的想象力给予肯定。等孩子回答完,再向孩子科普答案。等孩子明白了以后,最好进一步引导孩子让他想象一下草为什么是绿的,继续延伸。

(4)当孩子问到一些比较尴尬的问题怎么办?一般有两类,一类是不太好回答的问题,如“我是怎么来的”,对于这类问题,不少家长开玩笑用“捡来的”“充话费送的”来回避,孩子都希望自己被父母看重,这样回答其实会让孩子产生挫败感,也并不能解决他的疑惑。针对这类问题,家长可以结合幼儿年龄,用适当的方法科普即可,不用担心孩子小,谈论这些不好,让孩子意识到这是个普遍的现象,这有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性别观念。第二类是孩子在一些场合提出不太恰当的问题。如在公交车上,孩子看到一个人指着问“这个人怎么那么胖呀”“这个叔叔怎么不遵守交通规则呀”。这两个是不一样的,第一个是别人并没有做错,孩子在议论别人。对于此,如果引起了对方的尴尬或者不满,家长可以先向对方表示下歉意,不要去呵斥孩子,悄声跟跟孩子说晚一会单独给他解释。私下除了给他科普外,还要严肃地告诉孩子在公众场合议论别人的相貌是不礼貌的行为,让孩子意识到不当的行为会给被人带来伤害。而对于第二个行为,对方听到不满,家长报以微笑即可,不必致歉。也是要私下跟孩子再做解释。这里面首先要肯定孩子是对的,然后告诉孩子遇到这样的情况可以先悄悄的跟爸爸妈妈说。

(5)当孩子问到自己不会的问题怎么办?如果真的不会,不要因为顾及面子而敷衍回避,要大方地承认自己也不知道,然后鼓励孩子和家长一起寻找答案。这会大大激发的孩子的自信心,您完全不用担心这会影响您在孩子心目中无所不能的权威形象,在孩子眼中,一个不太完美,但是愿意全心爱他和他一起探索未知的爸爸妈妈更加有魅力。

一个“为什么”有这么复杂吗?育儿无小事,父母是这个世上最难得职业,我们看似可有可无的东西,在孩子眼里可能就是全世界。

如果上面这些您觉得太复杂,完全没必要,也请您务必认真解答孩子的疑惑,您的一个正确回答就可以避免十个错误答案在孩子脑海里生根。如果实在答不上来,那就买本《十万个为什么》或者《百科全书》吧。


一同007


我们经常有这种感觉,读了很多书记不住,或者记住了用不出来,如果按照这本书里的说法,这就是知识消化不良症。

知识消化不了那学习的能力就会越来弱,怎么治呢? 病因之一就是我们不会提问,只有理解了问题才能真的理解答案。想想看,当我们提问的时候说得是‘’为什么‘’,潜意识里我们是想要知道原因,而如果把‘’为什么‘’换成‘‘如何’’做,这样的提问就更接近问题的本质,相当于我们在提问的时候就已经在思考答案了。

那么如何改变我们的这种思维习惯呢?

不要过度追求正确答案。从小我们的大脑中就被塞入了好多正确答案,可是这些答案与我们相关的,我们能用的上的,少的可怜,只有让知识与我们的经验发生链接,在思考链接的过程中明白自己以后该怎么用,这样一来,知识就不再是待在脑子里用不到的正确答案了,而变成了你能使用的工具,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这样的人才是高级学习者,而如果能够把这种思维习惯用在对待别人的提问,或者教别人提问时,那就更进一步,可以称为一名优秀的学习促进者。

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 假如你是家长,面对的是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如何回答才能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帮助孩子们提升学习力,这很重要,这里提供了以下几个技巧:

第一,称赞,肯定孩子的问题提的很棒,给予鼓励称赞,比如说:‘’嗯,你观察的好仔细呀,妈妈都没有看到。(如何称赞孩子也是门学问);

第二,尝试,鼓励孩子自己尝试回答,比如:‘’你认为可能是什么原因呢?‘’,可以用张纸记录下来,孩子会有种被重视的感觉(可以再查阅相关心理学知识,能了解的更深刻);

第三,启发,启发孩子自己寻找答案,比如说:‘’我们有没有地方可以查一查呀,或者有没有厉害的人可以问一问呀;‘’

第四,发散思考,可以延续孩子的问题,继续提问,比如来场简单的头脑风暴,天马行空的思考,当然最后要找到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孩子思考;

第五,讨论,在讨论中引导孩子思考以前是否有过类似经验,帮助孩子关联自己,当孩子与以往的经验发生链接,知道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后,再引导他思考以后再遇到同样的问题该怎么解决。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形成一种思维模式:以后再思考问题时会主动与自己旧的经验发生链接,并反思找到新的解决办法,应用到未来的工作生活中去。

通过对这段片段的重述,我也在不断思考自己的经历,四岁的女儿每天问题真的很多,那么我又都是怎么回答她的呢? 每次我基本都是直接给出自己认为对的答案,有时女儿会继续追问为什么,我就继续回答,我倒是挺耐心的一个个回答,实在答不出了就说不知道,这么看来其实这五步:称赞,尝试,启发,发散,讨论,我都没有做到。

不过根据我最近与女儿玩的一个思维游戏来看,鼓励尝试应该是五步里最重要的一步,因为如果孩子不愿意尝试自己思考问题,那么后续的步骤是无法继续操作的,因此,掌握与孩子的沟通技巧,学会引导孩子自己思考问题显得很重要。

我打算以后再遇到女儿问为什么时,按照以上的几步来做,五步法总结为,称尝启发讨(称斤糖启发她讨论),这样比较好记。

女儿今天问过我这样的问题,妈妈为什么我比包包(她的弟弟)大呢?

我下次可以这样回答:‘’嘟嘟呀,妈妈觉得你观察很仔细哦,看到自己比包包长的高了(称赞),那你来想想这是为什么呢?妈妈可以把你想到的原因都写在纸上(尝试)。

……

如果你想不到了,那我们想想看有没有谁可以帮助我们的,我们可以求助一下,你看怎么样?(启发)。

你看看妈妈是不是也比你大呀,你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呀?(发散)

好吧,咱们现在总结一下吧,看看我们都想到了哪些问题,并且解决了哪些问题。

哈哈,相信如果每次我都这样应付女儿的为什么,女儿的思维模式应该会越来越厉害吧,先给自己一个大大的赞吧,希望家长们都能这样耐心的陪孩子玩,育儿就是育己,我们也会从中收获更多乐趣。


猫小杜在写作


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孩子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所以,家长们会发现,当孩子成长到一定的年龄段的时候,孩子就成了“十万个为什么”,家长需要随时解答孩子的“为什么”。

这是一个好现象。

首先,说明孩子到了一个认知敏感期。

第二,说明孩子的求知欲很强。

第三,说明孩子习惯性的依赖父母去寻找问题答案。

这样的孩子,父母应该如何引导呢?我建议从两个不同的方向去引导:

第一,如果孩子问的问题是家长了解并且熟悉的领域,家长可以耐心的细致的,用孩子可以理解的语言讲解给孩子听。

第二,如果孩子问的问题是家长不了解也不熟悉的领域,建议家长可以尝试不同的方法引导孩子去寻找答案。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带着孩子去相关的场所寻找答案,比如博物馆,比如科技馆等场所。

也可以带着孩子查阅相关的资料等等。

教会孩子寻找为什么的答案比直接告诉孩子答案更重要。

综上,孩子问为什么的时候,家长的态度一定要耐心,可以先让孩子自己想一想为什么,然后家长再揭示答案;遇到家长自己也不会的问题,要先抱歉的告诉孩子,妈妈or爸爸也不知道为什么,但是,我们可以一起去寻找答案。

切忌不能在这个时候对孩子不耐烦,粗暴的破坏了孩子的求知欲。

掌握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做智慧型的父母。

加油!


宸妈碎碎念


孩子总问“为什么”,父母肯定是要耐心回答呀!
当孩子会问“为什么”的时候,说明他对事物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好奇心了,也就是说他的认知感官已经打开了,这个时候父母就要耐心而且要正确地回答孩子的每一个“为什么”。

我的孩子在刚学会说话的时候已经不停地把“为什么”挂在嘴上的,有时候被问得也会感到挺烦的,特别在你事多的时候,但不管再烦再忙,我也会认真地对待孩子的每一个“为什么”。因为第一回答很重要,会对孩子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的,以后不管有再多版本的答案,也没办法抹去他第一次听到的答案的。所以当孩子问“为什么”的时候,父母不要认为孩子还小记不住或者说了他也不懂就随便答一下,更不要去忽悠他,因为他会你的回答记得很清楚的。
可能是当初我们认真回答孩子的问题的原因,现在孩子的知识面很广,对一切未知的新事物也保持着高度的兴趣,喜欢钻研爱学习,遇上问题也会想办法去找答案。


所以父母们千万不要忽视孩子的每一个“为什么”,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你的回答决定了孩子对新事物的看法。


seven亲子谈


对于这个问题,大多数家长都会遇到过。应该怎样回答孩子无尽无休的“为什么”呢?我觉得应该从了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要根据不同年龄的孩子区别对待。

因为不同年齡的孩子,他们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因此,家长应该根据不同年龄的孩子的不同问题,因势利导,给于回答!

2:对孩子一些问题,家长的回答可根据自己理解的,或者掌握的正确的答案给于答复,切不可胡乱回答一通!以便孩子从小对该问题,有错误的理解和认识。如果家长对问题没有正确的答案,也不要搪塞!可以很谦虚的说:我还不知道,我去查一查,或者说问问别人。然后再告诉你!这样孩子是非常尊重你的。你在孩子心目中也不会降低威信!

2:这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打击孩子的积极性:“问什么问!到大了你就知道啦。”“你还有完没完?老是问”,等等,等等!这样的结果是最差劲的。这样会打击孩子对问题的好奇心,影响孩子以后对问题的探究!也是最伤孩子自尊心的一种回答。

综上,只是我对该问题的一些认识和看法。希望有识之士提出更多好的建议和意见。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出有益的帮助!


直言KFJ


我儿子从小也是喜欢问为什么,那时条件非常有限,我就用硬纸板写上字,画一些小动物,还写上数字让他认,每天识图,识字,循序渐进,半年时间就认识几百字,再就是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回答他提出的为什么的问题,甚至于到公园玩,走在街上都不失时机的给他讲一些自然现象,到三岁多,就经常带他到新华书店,让他自己挑一些他感兴趣的图书,逐渐培养他看书的习惯。由于抓住了对孩子的良好的早期教育,使其懂得了很多知识,在他上学以后,学习根本就不吃亏,甚至在解数学题时,能从老师没有讲的内容来解题,成绩经常在全年级一至三名之内。后来在小升初时,考取了武汉市顶尖的中学“武汉市外国语学校",我的意思并非自卖自夸,而是说,对于从小就爱问“为什么”的孩子,家长不妨多抽一点时间加强培养,只要家长用了心,花了力气,将来你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所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这用在教育培养孩子方面是一个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