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哪一首诗词最悲壮?为什么?

润杨的红楼笔记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南唐李煜之作,抒发了亡国之痛,读来甚是悲壮。全词如下: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李煜(937-978),字重光,是李璟第六子。他在二十五岁时继承帝位,但他实际上并无治国能力,在三十九岁时,宋军攻破金陵,他被迫"肉袒出降",南唐灭亡。李煜在位共十四年,降宋以后,处境恶劣。此词乃归宋以后,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之作。

词的上片写故国往日繁华。南唐建国四十年,国土三千里,楼阁高耸入云,苑内花繁树茂,宛如世外桃源,哪里闻得兵戈之声。短短几句话,情感饱满。"几曾识干戈",既有留念,又有自责。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居安不思危,干戈起而国倾颓。

下片写国破之恨。"一旦"承上片"几曾",转折看似不露痕迹,却有千钧之力,悔恨之情溢于言表。国君变为阶下囚,生命的华彩乐章陡然褪色,容颜憔悴,形销骨立。想起拜别祖宗时仓皇狼狈,教坊的别离之歌凄恻哀凉,穷途末路的自己不禁面对宫女恸哭垂泪。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又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徽宗)《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单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王国维的意思是说:李煜的词不只是写个人的悲慨,他不局限于个人的身世遭遇,他在所写的自身痛苦中,体现了人生的痛苦,体现了全人类的痛苦。王国维将他和宋徽宗比较,二人同为亡国之君,但境界有大小。徽宗写的是自我的痛苦,一个君王的痛苦。而李煜则是"以血书者","血书"不是咬破手指、满纸血腥,而是他用自己的、个人的生命经验概括出了历史长河中无数生命的苦难。在这一意义上,也可说他在代表人类受苦,所以说他"有释迦、基督单荷人类罪恶之意"。

就这一首词来说,虽是亡国之作,但让人感动的并不仅仅是他昔日帝王的影子,而是他让人感到这样一种无奈: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实在消逝得太快,所谓"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短暂而美好,消逝了就永远不能再得到。生灭无常,人的生命转瞬间就"沈腰潘鬓消磨"。沈指沈约,《南史·沈约传》:"言已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腰带变小,指代人日渐消瘦。潘指潘岳,《秋兴赋》序云:"余春秋三十二,始见二毛。"后就以"潘鬓"指中年白发。所以,回忆过去回不去,不肯忘却又只能徒增烦恼。李煜最后的死也与这无法释怀的悲哀再次相联。他的另一首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哀叹故国之思,沉浸在回忆中不可自拔,"小楼昨夜又东风"云云让宋太宗很恼怒,认为他无悔罪之心,就用药把他毒死了。

李煜虽不是一个优秀的君王,但他却用真纯之心写出了不朽的作品,带给读者灵魂的颤动。如《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看似平淡,实则蕴含强烈感情,悲壮而不歇斯底里,正是他词的魅力所在。(一往文学作者/锦墨)


一往文学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从古到今意境悲壮的诗词很多,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夏明翰的《就义诗》,很多很多,也很难说哪一首最悲壮。今天就拿一首我喜欢的毛主席的《忆秦娥》跟大家一起欣赏。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仓山如海,

残阳如血。

这首词可谓通俗易懂,简短凝练,但是这些最明白简单的文字却描绘出了最悲壮的意境,气贯长虹,豪气冲天。

这是毛主席在1935年红军长征途中,胜利攻克娄山关后填的一首词。

词的上阙抓住了“西风、长空、大雁、晨霜、残月、马蹄声、喇叭声”几个意象。寥寥几笔便勾画出一幅苍凉肃杀的红军行军图。“烈”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行军环境的恶劣,读来犹如身临其境。用“碎、咽”来形容行军的马蹄声和喇叭声。给人一种低沉阴郁之感,暗示了所面临战斗的激烈艰险。虽然只是一个战前景象的侧面烘托却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

下阕写得是战斗胜利后的情景。拂晓行军出发到黄昏时终于胜利夺下了娄山关。说什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说什么雄关险要犹如钢铁铸造,今天我们就是要迈开大步踏平一切险阻,重新翻越这险关要塞。“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毛主席取得胜利后的喜悦心情和抗战必胜的乐观态度。“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简短的八个字,就像是一个无限拉长放大的特写镜头。展现了山河的广阔壮丽,战场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惨烈。我们的心也不由自主随之胸潮翻滚,热血沸腾,亲爱的小朋友们,这就是共鸣呀!





一棵小草827


中华诗词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古诗词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不断诞生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可以用车载斗量,数以万计也毫不夸张。他们在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不同空间,以不同的方式横空出世,应运而生,给时代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以说诗词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符号。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不朽丰碑。是华夏文明进步的阶梯。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和摇篮。也是文人墨客抒怀咏志言情的专属品。

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有许多经典层出不穷,举不胜举。不过题主基本上缩小了范围。咱们中华文明史上下五千年间。曾经诞生过许多叱咤风云,功勋盖世,名垂青史的风云领军人物。他们志存高远,气贯长虹,抱负远大,救黎民于水火,扶国家于倒悬。为了国家独立进步富强,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用智慧和血汗普写出了许多气壮山河,可歌可泣,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诗词,数千年来永远传唱,经久不衰,成为国人的宝贵财富和精神食粮。

秀才不才,少读圣贤之书。对古诗词的研究理解特别肤浅。吃透的只是沧海一粟,凤毛鳞角。一知半解的却不少。所以不敢对古今诗词名篇妄议。分不出题主所谓的"最"字。我认为有许多经典名篇都可称得上是上乘佳品,他们各有千秋,在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都发出了时代最强音,弘扬了社会正能量,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崛起产生过非常重大和深远的意义。我举出几首附于后边,实在难分优劣伯仲。这问题就交给头条诗词爱好者去品评吧!欢迎诸君赐教。

【一】荊轲《易水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二】刘邦《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三】轶名氏对联诗词

上联:有志者,事竞成,卧薪尝胆,百二秦关终属楚。

【下联】:苦心人,天不负,破釜沉舟,三千越甲可吞吴。

【四】项羽《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乌骓逝。

乌骓逝兮奈我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五】文天祥《过零汀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汀洋里叹零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六】李大钊

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

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

【七】李少石《就义诗》

丹心已共河山碎,大义长争日月光。

不作寻常床帻死,英雄含笑上刑场。

【八】田汉《义勇军进行曲》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都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喊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秀才品诗词



古往今来,要说哪一首诗最悲壮,无疑就是文天祥的过过零丁洋

宋 ·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生于公元1236年6月6日-殉国于1283年1月9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又号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市)人,南宋末名臣,文学大家。宝祐四年(1256年)状元,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派往元军营谈判中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一生坚持抗元。祥光元年(1278年)兵败后被张弘范所俘,在狱中始终坚持民族气节,最后在元大都柴市口面向南方从容殉国。



诗文的大意是:忆昔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艰辛,现如今战火硝烟已然过去了整整四载。国家危如累卵一如狂风中飘摇的柳絮,我就似那骤雨里的浮萍一任风吹雨打。惶恐滩头的惨败让我的内心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里陷身被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又有谁能够长生不死呢?我要留下一片赤诚丹心映照华夏史册。


文天祥笔下的伶丁洋。浩瀚于广东省珠江口外的大海上。1278年底,文天祥率军在广东五坡岭与元军激战,兵败被俘,被囚楼船时曾经过渡零丁洋。英雄述及的惶恐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是赣江中的险滩。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击败,所率军士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兵败后的文天祥,将残部经惶恐滩黯然的撤往福建。

文天祥于德祐元年(1275),起兵抗元,至祥兴元年(1278)被俘,正好过去四个年头。此自叙生平,思今忆昔。从时间说,拈出“入世”和“勤王”,关乎个人出处,关系国家危亡,一片忠心,天日可鉴。



南宋小朝廷朝自弃守临安之后,恭帝赵昰随即被俘,事实上此时的南宋已经灭亡。剩下的只是各地军民自发组织的散乱抵抗。文天祥、张世杰等人拥立的端宗赵昱逃难中惊悸而死,陆秀夫复立八岁的赵昺建行宫于崖山,各处流亡,山河破碎 。此时此刻的文天祥,老母被俘,妻妾被囚,大儿丧亡,命运如水上浮萍,无依无附,景象凄残,五内悲凉。文天祥的过伶仃洋,谱写了一曲千古英雄的赞歌,慷慨了一幕中华民族的悲壮,傲岸着一位坚贞不屈的雄魂,激励着一个千年之后的磐石。



我为之声泪俱下,长歌当哭。


磐石砺成的砥柱


有三首诗文,最为悲壮:

其一为南宋中兴四将之一、民族英雄岳飞岳武穆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其二为南宋末年状元宰相文天祥的《七律•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其三为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祭黄帝文》,其实也是一首诗,毛泽东的诗词多比较大气磅礴,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悲壮的诗篇不多。这篇祭文写于民族危亡的全面抗战爆发前夕,有悲壮色彩。

……东等不才,剑锯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



磨史作镜


最悲壮的一首词是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 》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西风凛冽,天空中一群大雁在凌晨的弯月下凄厉的鸣叫。白霜铺地,晓月当空。马蹄声破碎,军号声呜咽。

不要说雄壮的关隘,连绵起伏的群山像铁桶般难以逾越,而今重整旗鼓再次出发。重整旗鼓再次出发,苍茫的群山如大海,夕阳如战士的鲜血一样绚烂,悲壮。

这首词创作于1935年。上阕写景,勾勒出一幅冬日凌晨的行军画卷,描绘了娄山关战役的惨烈场景。下阕表现了作者从容淡定面对失利和所有困难的气度,和一定会成功的自信。全词雄渾悲壮,气贯长虹。是最悲壮的一首词。


润杨阆苑


说到悲壮的词,我马上就会想到辛弃疾,辛弃疾早年抗金,气吞山河,金戈铁马,可是南归后,由于南宋朝廷志不在此,导致壮志难酬,他写了很多诗篇,表现那种愤慨,那种悲壮之情,溢于言表,分外感人。其中最绝者当为那首为人所熟知的《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一代词人,境遇总是不好,其人生如悲剧,悲愤之情总是在他的字里行间。他生在北方,却是反金的志士。曾参加抗金的义军,杀敌报国。他终身以恢复中原为己任,虽九死而犹未悔。然而他除了起初曾在耿京的领导下真正杀敌以外,在后来投奔到南宋以后,一直是志向难伸,不仅如此,他还总是遭受排挤,这是怎样一种境遇呀?

于是他经常借酒浇愁,但是即使就在这时,他也忘记不了自己报国的志向,有道是,冲天凌云志难行,虎落平阳遭虾戏。他到南宋之时才25岁,先到江阴任签判。后又辗转到了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做转运使,安抚使,他做过隆兴知府,做过福建提点刑狱,安抚使,绍兴知府,知镇江府,宝文阁待制等职。但是他的志向从未泯灭,一直到临终还在大喊,杀贼!杀贼!何等感人,催人泪下!何其悲壮!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这写于江西上饶。那是一个深夜,他喝醉了酒,此时万籁俱寂,他想到了国事和自己的平生,抑郁难平,抬头看到了墙上的三尺剑,想到了自己在校军场点兵,给壮士们分发牛肉,胡乐声声,他入梦了,梦到了自己又上了战场,快马飞奔,连营的号角,霹雳的神弓,还有飞驰的战马,他怎么能不让他激情昂扬,热血沸腾,我方旌旗猎猎,敌方纷纷落马,呵,这是多么令人振奋的场面呀。词人何等快哉,何等壮哉!

然而这是真的吗?但愿长睡不愿醒。醒来,他才发现这原来却是在梦中。自己为什么要醒来呀?什么惊醒了自己的美梦,是现实的无情,孤独凄清与无奈!一位披肝沥胆忠贞不二勇往直前,一心报国的将军遇到的却是可怜的南宋朝廷,这注定就是一场悲剧。这怎么能不令人唏嘘慨叹!最后一句惊人的悲壮。“可怜白发生”,就如一场音乐会,在高昂的乐曲中,在高潮到来之时,音乐嘎然而止,留给了人们无尽的回想,言有尽而蕴味无穷。所以我们说这首词壮哉,悲哉,千古绝唱!


发现历史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是我从初中就比较喜欢的一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明知危险,做了也不能成功,但仍毫不犹豫,坚定前行。正是这些仁人志士们一次又一次的慷慨赴死,才描绘出了中华民族有情有义的历史。

谭嗣同——在大清病入膏肓,改革无路的情况下,但依然投身于改革事业;明知非死不可,依然英勇赴死!他的这种性格或处世之道是中华民族英雄精神的代表,虽然改良之路行不通,但必须得有人去走这条路,希望能以死为谏。虽然明明可以不死,但必须用自己的死来唤醒沉睡的国人,其意义远远超出现实结果的作用。

这是谭嗣同在狱中即将赴死时所作,他死得从容不迫、死得大义凛然,为了不牺牲更多保护自己的人而不逃走,因为没有救出光绪皇帝而甘愿受死,为了帮父亲开脱伪造书信断绝父子关系,甘愿自我牺牲,给梁启超等人提供外国庇护等等,至今读来,无不让人动容。






东岳隐仕


古今诗词中“悲壮”的名句甚多,若论整首(篇)辞章“悲壮”者,窃以为古诗当推汉-乐府《十五从军征》一诗。今人词作当推陈毅的《赣南游击词》一篇。先看《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根据吴兢《乐府古题要解》,此诗晋时已谱入乐府,当可视为汉魏战乱之际的作品。初中教参载明“汉乐府中的叙事诗”。是对东汉末年长期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的真实反映。

对于此诗,我品味到不仅有“八十”老兵“悲惨”的一面,更有“八十”老兵“悲壮”的一面。“十五从军征”,少年从军本身就很悲壮。他不似新丰折臂翁,“偷将大石捶折臂”以避徭役。 十五从军八十归,六十五年间家讯杳无,怎么不悲。老兵还没有到家,只见松柏冈上旧坟添新坟,不知该不该悲。老兵回到家,才见野兔从狗洞出进,野鸡在梁上扑飞。室中无人已久矣。再看院中,长满野生谷物。井旁长出冬葵。满眼荒凉,满心伤悲。舂米作饭,采葵煮汤,菜饭已熟不知招待谁?孤苦零仃身倦心碎。挪步出门向东望,老泪纵横湿衣裳。

诗中没有“箭飞石滚,人仰马翻”的战斗场景,没有“壮志凌云,气吞河山”的人物语言。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一个老兵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涯本身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读诗犹如读史,把《十五从军征》仅仅看作是东汉末年的军阀武装相互间的征伐,那么“老兵”这一人物形象就只有“悲惨”而无“悲壮”可言。如果视为汉魏时期曹操两次北征乌桓,历经数年终于统一北方这一历史贡献,那么“老兵”这一人物形象就自然熠熠生辉。尽管形影相吊的“老兵”却彰显出悲壮的气节。解读文学作品不可“背时”,但任何作品都与作者的审美有关。作者要把人物怎样塑造,读者是无可奈何的。但是读者有运用正确的历史观从多角度来解读作品中人物的权力。说白了就是对作品的品尝。

再看陈毅于一九三六年夏作的《赣南游击词》:天将哓,队员醒来早。露侵衣被夏犹寒,树间唧唧鸣知了。满身沾野草。

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

日落西,集会议兵机。交通晨出无消息,屈指归来已误期。立即就迁居。

夜难行,淫雨苦兼旬。野营已自无篷帐,大树遮身待晓明。几番梦不成。

天放晴,对月设野营。拂拂清风催睡意,森森万树若云屯。梦中念敌情。

休玩笑,耳语声放低。林外难免无敌探,前回咳嗽泄军机。纠偏要心虚。

叹缺粮,三月肉不尝。夏吃杨梅冬剥笋,猎取野猪遍山忙。捉蛇二更长。

陈毅的《赣南游击词》是一组,这里只摘录了相关的几首。这几首词简明易懂,都是记叙陈毅元帅在赣南深山坚持打游击的真实写照。一九三四年十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受伤的陈毅被中央最高军事指挥组安排留在根据地打游击。赣南游击队在敌人重兵围攻中,斗争艰苦。用“九死一生”形容也不过份。陈毅他们不仅要与前来围剿的敌人较量周旋,还要应对恶劣的气侯环境,还要提防队伍中意志薄弱者的叛逃或叛变。与中央红军失去联系已两年多的陈毅突然接到消息,要他下山到大余城接头。幸遇群众报告,在敌军内部做兵运工作的陈海已经叛变。陈毅脱险,归途中又遇陈海带敌军四个营的兵力搜山,将梅山团团围了20多天。陈毅以伤病之身伏丛莽间,幸得脱险。读《赣南游击词》在结合重温陈毅的《梅岭三章》。

一个坚强的战士,浪漫的诗人面对生与死是那么坦然,“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这些掷地有声的诗句,无不彰显出革命者悲壮的气慨!


山中月2


宋代诗人苏轼有一首著名的"江城子,己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全诗分成上下两部分,布局紧凑,错落有致,没有太多对于风花雪夜的描述,更不是江河莽山.花海松涛般美丽壮观。从整体结构上看出,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悲伤的色彩无处不在。

这是一首催人泪下的诗作,贤妻故去,逝者如梦,天各一方陌路人。经过一番凄凉哀伤的描述,作者坎坷曲折的情感历程令后人深表同情。

诗中写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语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欣赏之余,不知朋友们有什么感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