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比较内向,怎么引导孩子?

20快乐17


首先,家长的理解相当重要。当孩子外面看起来,比较内向胆小的时候,千万不要强迫或着急的去让孩子改变,要求他必须跟别人打招呼,或者一定要和小朋友玩在一起等。家长的这些要求很可能会让孩子感到很大的压力,更加害怕社交更加内向,不敢明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其次,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适应。家长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多带孩子外出,让她接触更多的人和新鲜的事物,即使刚开始他只是躲在旁边默默关注,这也没关系。对他来说,这也是学习社交的一个过程,走出内向的第一步。当他对周围的人或事物有了足够的了解和兴趣,就有可能想要参与进去的想法,这样自然而然的就会主动去和小朋友交流和玩耍了。


当然,家长也可以在孩子逐渐适应的过程中适当的帮她一把,比如根据孩子感兴趣或擅长的地方,为她创造能够表现的机会,并鼓励孩子“你一定可以,你很棒”等等,他就会在你引导下,勇敢往前迈一步。


最后,和孩子多做社交游戏。父母可以经常在家中和孩子一起做此类游戏。比如,你们可以模拟一次购物,你做店主,孩子做顾客。又或者做警察和行人问路的游戏。这样可以让孩子熟悉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社交场景,孩子也能学到更多社交礼仪,从而变得大胆。


养娃视频


在豆瓣上看到有人说自己童年阴影之一,就是每次客人来家里都要被说:“这孩子怎么这么不爱说话。”于是默默的被家里人定义成“内向的孩子”。


想起我小时候的一些片段,大人们的聚会总是吵吵闹闹,好不容易等到要回家了,爸爸妈妈为了让我表现的有礼貌,让我跟每一位大人都要说再见,于是大家满脸笑意的看着几岁大的我站在门口跟他们一个一个的再见:“爷爷再见,奶奶再见,大姑再见,大姑爷再见,二姑再见,二姑爷再见......”直到所有人被我再见完,我才能离开。


大家都夸我有礼貌,可他们不知道这一过程对当时的我有多煎熬,恨不得早点说完后,赶快拔腿就跑。不知道有多少个孩子像我一样,被家长期望的更外向一点,更活泼一点。内向孩子的社交能力是需要提高,但不是被推被逼,家长累,孩子更累。


内向者领导力的思想领袖珍妮弗·康维勒在《内向者的沟通圣经》中提到:“内向不同于害羞。害羞是害怕和社交焦虑造成的。尽管二者有些类似的表现(比如说,回避公众演讲),内向是一种偏好,不应该被看成是个问题。”

哲学博士Jennifer B.Kahnweiler也认为:内向者的一些关键特性:比如注重深度、清晰准确的表达、习惯孤独等,使他们更易成为卓越领导者。


正因为这样,你会发现其实内向的孩子内心会更有力量。


01

内向的孩子会更善于倾听。


《内向者的沟通圣经》中提到“因为内向者注深度甚于广度,并且擅长倾听,他们可以在这项倾听优势的基础上,展开谈话了解到别人真正的兴趣。”


如果孩子真正对别人感兴趣,那么他交到的朋友会比总是比你试图让他交朋友来的容易的多。所以在社交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真诚和好奇,会让他更有人格魅力。


他们和别人相处,也更容易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这种真正与另外一个人同在是有效领导力的标志之一。这样,他长大后更可能赢得尊敬和信任,他们可能不会人际关系八面玲珑,但会拥有长久的深厚友谊。


充满激情、活泼可爱的孩子虽然一开始总是招人喜欢,但是他们的这些性格特点本身并不能带来持续的发展或者有意义的改变。而那些观察入微并能做出及时反馈的孩子往往会令人难忘,如果加以鼓励和肯定,一定可以更大的发挥他的优势。

还记得曾经我们班上有一个4岁的小男孩Sam,眼睛弯弯的像条小鱼,很可爱也很文静。不像别的孩子下课后就像上了发条样的疯跑,他总是话语不多,自己安静的玩玩走走。


有一次我上课嗓子哑了,他下课的第一件事就是走到窗台旁边,把我泡着胖大海的杯子递给我,让我喝水。至今我还记得当时内心的触动,一个才4岁的孩子观察竟然可以如此仔细,让我无论相隔多少年想起来心里都是感激。


02

内向孩子观察会更仔细,也会更敏感。


所以他们不会大大咧咧想说就说,会时而停顿,时而思考,时而沉默。停顿和思考还能帮助内向型孩子避免说错话。他们会对周围环境敏感,能洞察细致入微的变化,有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和理解别人。在内心平静时,内向型孩子能够获取更深刻的智慧。他们会慎重地选择正确的措辞。


就像那句鸡汤文说的那样“我们用两年的时间学会说话,却用一生的时间来闭嘴”,内向孩子本身就能够对自己的话语更谨慎。


我们会发现,我们越来越欣赏的不再是在公开场合里孩子表现有多么活泼,才艺有多丰富,而更多的是在私下里细节中被那些表现得绅士懂礼、懂得付出的孩子感动到。而这正是内向孩子的外在行为的体现。


03

内向的孩子会更享受孤独,更乐于独处。


有心理学家专门做过研究:喜欢单独训练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精湛技艺,这些技艺包括体育方面、乐器演奏,或是学生的课业考试等等。


单独训练保证了在集体训练时无法达到的练习强度,被训练者的精神也更加集中,因此结论是:人在单独工作时会更有成效,而那无疑是性格内向的人所喜欢的方式。此外,头脑风暴并不是产生“好主意”的唯一的方式,独立思考的效果有时候可能会更理想。


04

如何更好的发挥内向孩子的优势,是我们需要持续努力的方向,我们可以参考《内向者的沟通圣经》中的4P来引导孩子的行为:


准备(Preparation ):让孩子无论处在公众场合还是单独沟通都要做好准备工作,形成习惯,这将有助于他应付各种状况的信心。


展示 ( Presence ):展示就是让别人知道你的存在。专注于当下的人和事,运用优势去观察到别人的需求然后做出相应的回馈,不仅对孩子的社交有帮助,对于他个人内在力量的建立也大有裨益。


推动 (push ):这里说的推动并不是强硬的推动,而是鼓励孩子去做有挑战性的事情,只要去面对挑战,孩子真正的潜力才会被激发。比如公众演讲等等。


练习 ( Practice):创造机会,不断提高。让他利用享受孤独的力量去练习需要提高的技能,从他的兴趣爱好出发,鼓励他,陪伴他,这样孩子终将有所成就。


生活的秘诀其实就在于把自己放在合适的灯光之下。有效利用孩子的禀赋,去让他做自己喜欢或有意义的事情。接受自己,找到与世界相处的方式,这是无论内向孩子还是外向的孩子都应该做的事情。


Cissy育儿思考


内向的标准是什么?不愿意跟陌生人说话?不肯跟小朋友一起玩?

当年小家伙刚出生没有多久,我和他爸就找了许多书学习,看多了,我就一种感觉——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没有100%相同的两个孩子,包括生病。

真的,若是有经验的妈妈大概会发现,新生婴儿在出生之后,许多视频 、书上也好,都会提到要注意新生婴儿的臭臭,看是不是稀了,还是变稠了来判断小孩子的身体状况。

不好意思,没有100%的标准,你家的可能稠一点,我家的可能稀一点,没办法比较。那怎么比呢?

也不是没有办法,比如:他以前是什么样子?他有没有什么跟平时不太一样的反应?

不要跟别人比,要跟自己比。

这对于新手妈妈来说,是一件有难度的事情,但是标准其实就是这样。

所以当有人发现自己的孩子好像有了生病的征兆,跟谁谁说的生病征兆很像之类的,就以为是什么病的话,那么我只能说——STOP,请问他跟以前有什么区别吗?

像我家的宝宝,他从小臭臭都比一般的要浓稠,按这样的说法,我是不是得带他上医院?

当然没有,他一直很健康,是那种特别省心的天使宝宝,半夜哭闹的事情用手指头都能数清楚。

很早就不用尿布湿,还不会尿床等等。

但你能说别人家的孩子用尿布湿上幼儿园,都那么大了还尿裤子就不正常了?

当然不可能,只是个体差异而已。

生病如此,性格自然也是如此。有的宝宝比较安静,有的宝宝比较闹腾,跟性别无关,也年纪也可能无关,但有可能跟家庭环境有关。

闹腾的小孩子是可能小时候,也就是他还不会说话的时候,他用这一行为得到了父母更多的回应; 也有可能父母本来就是开朗的人,遗传的; 也有可能他感觉自己被忽略了,想要引起你的注意……

而安静的小孩子,尤其是那种说话晚的小孩子,很可能就是他还没什么特别的反应,做为父母你已经知道他是什么意思了,不等他表达出来,你就已经帮他弄好了。

不好意思,小孩子其实也会“偷懒”,我只需要嗯一下,你就懂我的意思了,那我还需要开口说话吗?

所以,他安静,有可能是因为这个,“懒”习惯了。

还有可能就是家里一直比较安静,长辈都安静,各弄各的事情,家里很安静,他出去之后也会习惯性地保持安静。

长辈在他安静的时候,夸他“乖”,他也会理解成这是一个正确的行为,他应该“保持安静”。

比如小孩子喜欢玩积木,其实也很安静,但是这是内向不?

不绝对,或者他只是喜欢这种思考方式,其中有他自己的乐趣,跟有的大人喜欢玩电子游戏,有的大人喜欢看电影一样。

见到长辈,不太爱开口,这也完全不是小孩子的错。

请问,他知道该怎么称呼这位长辈吗?你有提醒小孩子长辈来的时候,他应该怎么说话吗?他知道在长辈来的时候,他应该给予什么样的反应吗?

亦或者,有没有长辈来的时候,看到他在旁边安静的玩,“夸”他好乖,而父母也回应了,不等小孩子有所反应,塞喧就已经过了这一节。

而小孩子:“……”哦,没有我的事啊,那我以后 是不是只要这样可以了?

没有任何绝对的因素,所有的都是相较的。他对某些事情的反应,有可能是他性格的反应,也有可能是他最初第一次遇到类似事件时,他所接触到的反应是这个样子。

小孩子有可能是用以往的经验来就对正在发生的事情,也有可能是因为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经验,茫然失措,只能做一些会让自己觉得比较自在的事情——比如家里有了陌生人,他需要搭积木,才会让自己有安全感或者比较自在。

私以为——不要急于给小孩子下任何定议,你可以通过鼓励、表扬的方式让他有更多尝试,但一定不要不停地在小孩子的面前说:你怎么这么不爱说话?你怎么这么不爱干净?你怎么这么不懂事?等等。

他所接收到的信息就是:哦,原来我不懂事啊!原来我不爱说话!原来我不爱干净!原来……

你是无意的,但他以为“我是这个样子”,就按着这个样子去做。我觉得,这一点有点小孩子是白纸的感觉了,大人怎么下的定议,小孩子说不定就以为自己是这个样子,朝这个样子“努力”了。

摊手+无奈。


会讲故事的余漫


首先来判断一下你的孩子是真的内向吗,还是只是表面内向呢?



第一,他是不是爱自己玩耍,不太合群?

第二,他虽然做事很认真,很细致,却沉默寡言,不喜欢与人交谈。

第三,常常容易害羞,经常躲在人群后,甚至做事畏缩,常常担心这担心那。

第四,不太愿意接受别人的命令,喜欢独来独往。



如果以上你的回答都是“是”的话,那要引起重视了,孩子出现了内向的特征。


当然,孩子可能在某段时间内有点内向,而不是天生的内向气质,你要反省下自己,是不是平时对孩子关心的少了,让孩子没有安全感?


家长们如果任孩子这样发展下去而不及时加以引导,那么日后可能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许多孩子看上去不愿意与人交往,其实这只不过是表象。


绝大多数孩子的内心还是非常愿意与人交往的,只是害怕不被接纳、不被信任、不被认可。



因此,不敢与人交往,并且因为缺乏与人交往的技巧,所以人际交往效果较差。这个时候,孩子非常需要家长给予他们一些帮助。


具体怎么做呢?


你可以尝试以下3个有效方法:


01 给孩子创造表达与展现自己的机会


对于内向的孩子,需要父母不断地引导他们去表达自己,找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说话,鼓励他们多参加班级集体活动,比如参加班干部竞选、参加演讲训练班,等等。



有的父母对这一点的理解可能有一些偏差,给性格内向的孩子报书法、乐器类的班。


这些课外班的内容都是练得多、说得少,结果常常是孩子的这些方面技能提升不少,但仍然不能好好表达。


02 多些时间陪伴孩子,增强孩子的安全感


有的孩子总觉得自己不够好,所以在课堂上不敢大声发表自己的想法;怕被小朋友拒绝,所以不敢和小朋友一起玩。


这时候,父母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安全感。



比如,平时爸爸妈妈可以多花点时间,陪孩子一起玩游戏、读书,在这些过程中给予孩子表扬,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增强他们的安全感。孩子安全感充足就更有勇气表达自己。


03 鼓励孩子多和小朋友一起玩耍


平时让孩子多和小朋友一起玩耍,周末也可以带孩子去串门,让孩子体验人际交往的乐趣。


为了避免孩子不知道怎么和同伴交流,爸爸妈妈还可以事先在家里陪孩子进行角色扮演训练,教会孩子与同伴交往的一些小技巧。


有研究表明,与比较小的玩伴交往更可以建立孩子交往的自信,增加他们成功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给我点个赞哦。

如果还有疑问,可以继续在评论区留言,提出你的建议和问题。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教育孩子的干货,欢迎你关注我,孩子的成长路上,我陪你一起。


画荻教子


孩子的个性,天生的因素影响很大。生活中常见一些小女孩,性格特别内向,怕生,不敢主动与别的小朋友打招呼,如果碰到陌生的大人,更是老远就躲开了。

可是,我们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落落大方,能主动地多交朋友。比如我,我记得自己小时候特别内向,去小卖部买点东西,全靠眼神。尽管和老板彼此都非常认识,但是我从来没有开口说过要买什么东西,每次只是盯着一件东西看啊看,老板就在柜台里边猜啊猜。猜中了,我就付钱。拿着东西回家。小时候,父母也从来没有要改变我内向的个性,我一直到工作很多年后,才慢慢变得习惯于社交,主动与生人交流。


我觉得,对于内向的孩子,父母不仅要鼓励他走出去。在各种事情上,都要给予他信心。可以多和同事朋友的孩子约着一起出去玩,一回生二回熟,小朋友之间见面多了,自然成了好朋友。有了成功的交朋友经验,自然会更擅长与自己的同龄人交流。

如果孩子表现出抗拒,也不要在语言上数落他,比如“你不能这么害羞啊”“你要主动打招呼啊”等等。这些要求对于本就内向的孩子来说,只会造成更大压力。试着让外向的小伙伴主动来邀请自家的内向宝贝,交换玩具,递一下食物,慢慢熟络起来。更多正面的提示,比如,“上次和你一起玩的小哥哥很喜欢你哦,他最近在问,什么时候能再和你一起玩。”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受欢迎的。他会更有信心去主动社交。

如果要带上孩子见亲戚、朋友,建议提早一到两天告诉孩子,你会见到什么人。这个人和爸爸妈妈是什么关系。你应该怎么称呼。他有什么特点。也许会送你一个礼物哦。让孩子在心里已经形成印象,等到见了真人,问候亲戚朋友,也就没有那么难了。


anniejuly


父母发现孩子性格内向不要过于紧张,不要急于去改变孩子,而是要多对他进行引导。

一、态度平和

父母对待孩子要平和,如果大人发脾气,孩子会感到紧张和害怕,让他失去安全感。

二、多表扬孩子

孩子内向主要是因为不自信,所以父母对于孩子做的事情要多鼓励和表扬,培养他的自信心。

三、让孩子多表达

内向的孩子不愿意说话,其实他们的的表达能力不差,所以父母要引导孩子多表达自己的看法。

四、不要催促孩子

内向的孩子凡事都要多思考一下,比其他孩子慢半拍,所以大人不要催促他,给他足够的时间。

五、尊重孩子

父母要多尊重孩子,不要限制和约束孩子,以免孩子变得更加懦弱。

我是侯妈,多平台签约作者,欢迎你能关注我,每天给大家分享教育内容,培养优秀孩子。


侯妈家庭教育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生气质

不同的孩子,天性就有不同的气质,有的孩子天生活泼、好动、外向,有的孩子冷静、沉稳,有的孩子内向、腼腆、不爱沟通表达,有的孩子忧郁,这些都跟先天遗传有很重要的关系,其次是家庭的养育环境和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行为,这些因素都会进一步强化或改善孩子的某些气质。

对于孩子的气质、性情,父母首先需要做到接纳孩子的这一切,我们必须意识到,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道路,也都有各自的特点、闪光点和缺点。 我们必须无条件的接受孩子的现状,给予足够的爱心和耐心,进行适度的引导,才可能最大限度的挖掘出孩子的潜力。

如果父母只是按照自己认定的标准来衡量孩子的能力、潜力,很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伤害,所以,作为父母,不要总是想着改变孩子的性情,而是要想着怎么引导才对。

内向的孩子,有很多优势

内向的孩子,往往不容易分心,专注力更强,在专心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管是玩玩具、学习、阅读,还是研究某个物体的时候,不容易被外界因素所干扰,这样的气质性情,更适合往专业领域培养。

此外,很多艺术领域同样需要很专注的特质,而性情内向的孩子,更具有优势。

内向的孩子,在对待新鲜事物的时候,会更加谨慎,不容易犯错误,也减少了误入歧途的风险,生活习惯更好。

如何改善孩子内向的性情

内向的孩子,确实会存在社交方面的不足,以及自信心方面的确实,有些较为严重的甚至可能有自卑、自闭的倾向,对于孩子的状态,家长需要及时的观察,进行适度的引导。

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多跟孩子交流、谈心,尽量少用讯问的方式进行沟通,以免给孩子带来压力,可以多聊一些学校、生活中的趣事,对孩子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深入的探讨,获得孩子的认可,诱导孩子产生更多倾诉的欲望。

2、带孩子参加户外运动,尤其是一些集体性的项目,比如足球、篮球等,这类项目,需要团队的协同和互动,容易调动孩子的激情,有助于改善孩子的性情,让孩子变得更加活跃起来。

3、鼓励孩子参加学校或课外的一些竞赛类项目,包括运动类竞技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训练,提高孩子的常识挑战的勇气和信心。

4、帮助孩子建立更稳定的社交圈,父母可以识别一些家教良好的同学、朋友的同龄孩子,最好是有性格外向的,多做接触,建立友谊,一个稳定的小伙伴群体里面,互补的个性有利于孩子的情商、社交能力的培养和改善。


我是元宝爸爸,家庭教育家,多平台原创作者,分享专业的育儿、家庭教育知识和经验!欢迎关注我,留言讨论和交流沟通。一起关注孩子成长和家庭环境建设的话题!

元宝爸爸聊育儿


内向的孩子在社会上容易遇到挫败感。

孩子内向有先天因素,更多的是后天形成。风风火火的家长带的孩子多是大嗓门,风风火火的家长上班交给传统老人带的,性格相较之没有前者外放。

而家里成员单纯的,外交不多,家长话少,喜欢强迫孩子的,孩子大概率内向。

多去游乐园都不能有明显的改变,因为每次身边的小朋友都是陌生人,每次都面临打破陌生的心理挑战,内向的孩子更多是自己玩或依赖家长。

入托入幼上学上兴趣班,遇到温和固定的同学和善于引导的老师,性格会逐渐开朗起来,会模仿融入他人的社交方式。如果在霸道同学那遇到挫折,老师家长没有发现或疏于心理疏导的话,除了内向还会有更多的心理伤害。

集合熟悉合拍的同学伙伴放学后玩一玩,对社交能力和促进性格开朗有很大提升。家长的作用是告诉孩子社交礼节,人情世故,挫折疏导和为孩子寻找集体玩耍的机会。



快乐学习漫画


很多人可能认为孩子的性格就是天生的,有的孩子天生就活泼,有的人天生就内向。其实孩子除了长相是天生的,没办法改变,其他都是后天养成是可以改变的,但是我们必须找准原因,对症下药。

造成孩子内向、胆小懦弱的性格原因很多,但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取决于父母的教育方式。如果父母过度限制孩子的活动,不准孩子单独出去玩,不让孩子多接触年龄差不多大的伙伴,从而让孩子不合群。父母的过分娇惯,使孩子缺少了锻炼的机会,或者父母脾气太大对孩子太过严厉,苛刻那么孩子整天都会过得战战兢兢。



那么对于内向、胆小的孩子应该如何去引导呢?

不要对孩子要求过高

有的家长常常会把孩子的行为不自觉的与心目中理想模式做对比。确实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可是你们在高要求时有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实际年龄呢?比如:有的孩子只有一岁多甚至几个月,家长就要要求孩子自己能够说尿尿,尿湿裤子了就要对孩子吼。这时候孩子大多数话都说不来,又怎么会表达自己想要尿尿呢?如果尿湿裤子家长就批评孩子,那么以后孩子即使有尿也不敢说了。



性子太急,对孩子缺乏耐心

由于家长急着要把孩子变成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样子,因此,当孩子只要稍微犯一点错,家长心里就会感到失落难过,就会心烦的去骂孩子。而没有耐心的去教导孩子,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并和孩子一起想办法解决,争取下次不要再犯。在家长责骂孩子时,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又错了,反而变得更加小心翼翼,变得胆小。

对孩子约束太多

很多家长都孩子都是这也不准,那也不准,画画也不准,打球也不准,时间久了孩子有事儿也不愿意和家长说了,想着反正都是不准。



让孩子多与人接触

有的家长觉得带孩子出去麻烦,孩子又不听话,一眨眼的功夫人就不见了,干脆就整天都把孩子给关在家里玩玩具,看电视。这让的孩子会缺少和同伴的沟通交流,慢慢的就会变得不爱说话。

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到集体场合去,也可以有意识的邀请一些孩子认识的小伙伴到家里来做客,在玩耍的过程中,孩子就会产生交流。当然也要帮孩子结交一些新的小朋友,慢慢的孩子就会变得开朗起来。



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很多家长都是一次做不好就开始责骂,作为家长我们必须要看到孩子的进步,一次和二次的进步,给孩子鼓励。这样才能使孩子有更多的信心,才会敢说敢做,敢去尝试。

大家好,欢迎关注“智慧麻麻”,了解更多的育儿小知识!

兜妈育儿园


孩子的性格确实是有内向的,有外向的,有活泼的,有就是慢的。如果是一个小学生,要是内向的话,我倒认为这样的孩子智商会高一些。孩子内向还是外向一般都不会影响上学,只是我们家长要解决家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一点,夫妻一定要和睦,不能经常吵架。第二,妈妈和孩子或者爸爸和孩子,一定要有经常性的交流。第三,一定要领孩子多到户外参加体育活动或者是其他的活动,不要总在屋里呆着,因为屋子是水泥的,那么就隔绝了宇宙波和孩子大脑波之间的联系,只有到户外,孩子大脑波才能和宇宙波协调,这样对孩子大脑的发育是非常有益的。第四,激发孩子多种兴趣。让孩子喜欢看书,就让他看爱看的书;还可以让孩子养一些动物、植物;可以做科学实验等,培养孩子多种兴趣。不要仅仅让孩子学习课本知识,反复做题,这样对孩子有危害。以上这几点只是建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