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歐美教育模式有什麼區別,誰的更好?

學冪方教育


中國教育是教條式,應試教育,考卷上較高下,有標準答案,按套路出牌,記好標準答案,不理解的就死記。歐美教育,發散式思維,鼓勵孩子自由思考探索,包括大學專業,可以根據每個學生開設不同的專業,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的潛質。國內是按大綱設置好教材,專業,所以與現實脫節嚴重,許多課程更新不及時,說教太多,以至於高學分卻適應不了社會現實。所謂的眼高手低,重新進入社會大學去學習。


恆達看世界


中國人太不自信了,中國現在教育體系都是先賢在近代國外取經後,結合了中國實際國情本土化,提出了自已的一套完整的國民教育體制。

先賢們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國民基礎教育體制,在國家危亡時期,國難中的西南聯大,不是湧現出一批優秀學子,出國留學後,紛紛獲得成功之路嗎?

中國的基礎教育體制非常成功,基礎知識教育培訓非常紮實,這點上無須懷疑了。

從中國教師在英國交流教學中,英國的數學教育上遠遠不如中國中小學校數學課。

中國之所以會這樣差強人意,一是應試教育中,以考試為目的性,不是學習至用上,劍走偏鋒,目標定位上的錯誤了。

二是排資論輩,官本位至上,埋沒了很多優秀人才的才智發揮,讓人盡不齊才。

三是用人選拔機制上出了重大問題,拉幫結派,相互提拔晉升的人際關係化,幫派化黨同伐異,很少有公平公開的選拔人才機制,學術不端者大行其道,自由的學術交流風氣不正,品行不端者太多了,同流合汙居多。

機制與體制改革深化不夠,風清氣正上少,所以才造成人才流失嚴重,優秀人才只好流失到海外去發展。


隨雨飄渺


中國的教育從幼兒園到高中是全世界最好的,因為中國父母大都是“虎媽”和“虎爸”,為了孩子可以不顧一切的付出,才有學區“天價房”。

歐美各個階級立場鮮明,精英都抱成一團,居住在富人區,眾籌投資學校,圖書館,實行精英教育,請最好的老師,教育水平不輸中國,還領先中國私立學校。

歐美中產階級也是報團取暖,利用手中的選票,讓政府教育資源向他們傾斜,保證他們孩子能享受到優質的義務教育,師資力量不輸中國,可數理化基礎不如中國。

歐美無產階級就無人關心,政府實行“圈養”政策,師資力量不如中國,老師也不想得罪學生,對學生實行“放養”政策,修行全靠自己。

中國父母為中國大學提供了全世界最好的生源,可卻被中國大學耽誤了,地域差別對待就刷下一大批優秀學生,政審也刷下一大批優秀學生,高學費也刷下一大批優秀學生,只剩一小部門有錢有背景有關係的優秀學生存活下來,接受到最好的教育。

中國過去的大學可不是這樣的,都是想著報效祖國,為中華之崛起作出貢獻的人,國家也以“士”對待,不僅不要學費,還給工資,還給安排工作,才有寒門學子以“死士”報之。

現在的中國大學忘了初心,實行教育產業化,將學生當做賺錢的工具,也就沒人願靜下心做學問,也就沒有大家的橫空出世,除了軍事院校是例外,因為軍隊院校還是以寒門學子為主。

歐美大學是實行精英教育,只要你是精英,就會被精英大學錄取,學校招生是以知名大學教授意見為主,就能招到他們想要的學生,才能保住大學的“純淨”性,不受任何人的幹憂。


光芒萬丈34957


這個問題經常出現在家長和我聊天時,他們總是帶著羨慕的聊著歐美國家開放式教育體制有多麼優秀和先進,而對於中國國內的教育冠以應試教育的標籤而嗤之以鼻。

所謂應試教育指脫離社會發展需要,違背自然發展規律,以應付升學考試為目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所謂開放式教育則是重視實際鍛鍊, 強調在實踐中培養孩子, 而不是說教,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更能學以致用。

表面看來,歐美教育模式確實更適合孩子的學習成長。但是問題來了,歐美教育真的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美好麼?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呈現出來的永遠只是表象,而我則需要拋開表現,看本質。

現在很多家長總是抱怨,中國好的大學是一票難求,而國外的優秀大學很多都是花錢就能進。重點來了,首先花錢能進以已經將社會的人群進行了分層,高昂的學費並不是每個家庭都可以承擔,無法承擔高昂學費的家庭似乎很難有翻身的機會。而中國高校則已公辦為主,雖然設置了考分這一門檻,但卻也讓社會任何階層的人站到了同一起跑線。

所以,當今家長與其抱怨孩子的學業壓力有多大,羨慕歐美國家教育模式的同時,倒不如多多做好孩子成長中的行為習慣培養,樹立好習慣,才是為孩子提供最好的成長保障。


學冪方教育


首先是教育經費,不和歐美比,和同在亞洲的日本,中國的初級教育相當於日本1900年的水平,落後100年;中等教育相當於日本1910年的水平,落後90年;高等教育相當於日本1920年的水平,落後80年;教育經費相當於日本1920年左右的水平。與此同時,我國每年被A掉的資金保守估計也在2萬5千億人民幣左右。中國的九年制義務教育形同虛設,普通民眾在教育支出的重壓下苦不堪言。根據對比,中國今天的普通高等教育的收費相當於民國30年的貴族學校。

教育的內容上,你提倡堅持漢文化,本土文化是好的,一個國家若沒自己的文化底蘊,不能形成文化核心,那麼將是曇花一現的。目前確實處於一個尷尬的境地,我們國家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就是外來的,而我們怎麼實現發展則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並且,很多外來文化都成了強勢文化,甚至某些主持人都以自己能說幾句外語而沾沾自喜,當自己國際化。另一方面,很多第一首資料是以英語出版的,學英語有助於查找。這就像歐洲國家需要學習古典拉丁語,以便於研究哲學、美學、神學等等。但不等於就放棄自己的文化,剛好相反,而是汲取養料發展自己。

教育的功能、目的和作用,我們國家現在是應試教育,也就是說是一個變種的仕途經濟,確實提供了很多捷徑和便宜,以至於許多煩躁的人把做工具事物當作真理。

舉個例子,在美國的一些名校大學怎麼選拔學生呢:

一、A學生門門功課都是優,B學生個別為優,也有一些為B等,原因是她得化一些時間照顧家中得病的母親。B學生被錄取,原因是該學生懂得用愛,將來會用同樣的方式回饋社會。

二、A學生家境優越,功課優異。B學生功課中上,家境貧寒,但他參與很多社工服務,並取得很多讚揚。B學生被錄取,原因是B學生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而A學生家境優越,以此優越的條件,他也能在他處獲得良好的教育。

從我們國家的國情出發,應試教育肯定不是最好的辦法,但是一個權益的辦法。俄羅斯也出現同樣的問題,文憑熱,真正的人才越來越少。都有一個改革的過程。

關於學術自由,怎麼說,這裡只能說,積極一點吧,很多東西是鬥爭來的,同時也得等待。


正能量V大偉


這話題太大,幾句話很難說清。在下只能抓重點說說:

中西方教育方法的最主要差別在於中國是以應試教育為主,西方是以啟發教育為主。為適應應試教育,學生必須死記硬背,大量做題。而啟發教育則以發揮學生想象力,創造力為主。那麼哪種方法更優越? 在下以為各有利弊:應試教育使得學生基礎知識比較紮實,但創造力差一些:啟發教育使得學生基礎知識可能不夠紮實,而創造力比較強大。

中國在改革開放後的四十年裡,經濟發展以中低端製造業發展為主,應試教育能夠提供許多基礎知識紮實的工程技術人員。但現在進入轉型階段,需要創新型人才,應試教育就適應不了需求。因此有必要對應試教育進行改革,使得應試教育同啟發教育相結合,培養既有比較紮實的基礎知識,也有創新能力的複合型人才。

為什麼中國科學家除了屠呦呦外,沒有獲得諾貝爾獎,或許和應試教育有關。如果能夠對應試教育取利除弊,吸收啟發教育的優勢,何以擔憂中國科學家獲得不了諾貝爾獎?!


業餘國際問題專家


教育模式自古以來大致分為三類:一是身傳口授學徒式; 二是答疑解惑書院式; 三是課堂教學為主的班級授課制。第三類是為了滿足工業化對技術人才的需求,由西方創建的現代化學校體制。中國清末民初開始,興辦西學如雨後春筍,教育比其它行業更快更廣地向現代化靠攏。從統一大綱,統一教材,統一考試等現代標準來看幾無差別。唯一差別就是辦學理念不同,西方是依據現代工業新興產業需要為培養目標,因而注重實踐。中國自古以來是為“科舉”而讀書,直接地說是為“考試”而讀書。理念決定了以後一系列舉措。


用戶6909244029891


歐洲教育重在實際,不搞面面俱到。而中式教育則是應是教育,面面俱到花而不實,不注重實際,眉毛鬍子一把抓,什麼都讓學,結果到頭來學了一大堆,可用於社會實際接地氣的卻寥寥無幾,沒有幾門能用的上的,真可謂是瞎子點燈自費蠟。西式教育則不然,課目緊跟社會適應應運為主,不學無用課目,只學社會需要的課目,這就是中式與西式教育不同的教育原因所在。


Ssummer


這個問題我至少回答過五次。作為一名教師,我深感中國教育模式最大的缺點是不注意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甚至壓制學生思考能力的發揮。舉一個我身邊的例子。有一學生對某項國家技術標準的某些內容指出質疑,當即受到任課教師的呵斥,“國家標準你都敢反對”?我卻支持這位學生,認為他會動腦筋,難能可貴。我反詰道,”誰說國家標準不能討論?標準也是要發展的嘛”。壓抑學生獨立思考的教師,不客氣地話,自已多半是庸材。


王祖蔭1


無從說起誰的更好!只有適合各自國情的就是最好的!因為中國人和外國人各個方面都是不同的!中國教育注重普及,公平民主,給到每個階層機會,適合中國這個大家庭。國外偏開放,注重個人發展需要,很多孩子書都沒機會讀,特別是更好的教育。所以最好不要這樣去比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