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亂丨歷時八年的三藩之亂能否避免?

三藩之亂丨歷時八年的三藩之亂能否避免?

◆◆01耿精忠手撕鄭經◆◆

上帝欲使人滅亡,必先使其作。

耿精忠率先倒下,就是太作導致的。

清廷當初讓耿家開藩鎮守福建,主要目的就是對付臺灣鄭氏。

由於水師力量不足,清廷在對付鄭氏政權時,只能打打嘴炮,統戰誘降,或者搞搞海禁,軍事經濟封鎖。

對待清廷的誘降,鄭經的態度是:投降是不可能的,可以像朝鮮琉球一樣,稱臣納貢,不剃髮,不易衣冠。以此保留中華道統和漢民族的最後一絲尊嚴。

清廷又退了一步:鄭氏可以繼續待在臺灣,高爵厚祿,這都不是問題,但必須剃髮,不剃髮不能證明歸順的誠意。

鄭經:當年我爹(先王)和你們談判,就差剃髮這一步了,能答應早答應了,臺灣遠在海外,非中國版圖,像朝鮮一樣就行,否則就不用談了。

清廷:朝鮮從來就是外國,但是你鄭經是中國人,能一樣?

鄭經:切。(我是中國人,但不一定要做滿清臣民啊)

就這樣,臺灣問題一直僵持下來。

清廷決定撤藩之後,吳三桂、耿精忠、鄭經開始頻繁聯絡,交流階級感情,交換軍政情報,圖謀一起搞大事。

吳三桂稱讚鄭氏父子心存大義,孤忠海外,滿清殺了鄭芝龍,血海深仇,不可不報。

鄭經誇讚吳三桂公而忘私,為了反清大業連兒子性命都不顧,吳王倡義,耿王反正,非常期待與你們一道,建偉業垂青史。

不過這都是場面話,虛的,實際情況是:吳三桂沒有堅持反清復明的大旗,沒有擁立朱明皇室後裔號令天下,所以他沒法將耿精忠和鄭經團結到統一戰線之中。三方互不統屬,各有各的旗號,各有各的打算。

吳三桂離得太遠,耿精忠近在咫尺,所以起兵之前,耿、鄭二人率先結盟。

耿精忠起兵之前,擔心自己實力不足,尤其是漳州、泉州等地的勢力不鳥他,所以派人聯繫鄭經,要求結盟,目的是讓鄭經出兵聲援自己,條件是把福建沿海所有戰船,以及漳州、泉州兩地送給鄭經,然後雙方水陸分兵,一起北伐。

鄭經表示同意。

耿精忠起兵不到一個月,福建全部附叛,連鄰近的廣東潮州、江西廣信、浙江溫州處州也紛紛歸附,戰果遠超預期。

耿精忠像充氣的河豚一樣,急速膨脹,不僅不提履行盟約,還斷絕了與鄭經的往來,重啟海禁,告誡鄭經不要妄想。

鄭經大怒,於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親率大軍進攻福建,激戰兩個多月,攻佔了漳州、泉州、思明(今屬廈門)、金門等地,耿精忠大懼,連忙派人向鄭經求和,反被鄭經狂懟羞辱。

十月,吳三桂實在看不下去了,派人攜帶手書給耿精忠和鄭經,為雙方說和。

最後雙方雖然同意罷兵停戰,但卻結下了樑子,很難再合作下去。

◆◆02耿精忠:我投降◆◆

清廷方面,康熙除了任命康親王傑書統籌閩浙戰事之外,還多次派人勸耿精忠投降。

耿精忠不給康麻子面子,康熙每次招降換來的都是更大規模的進攻。

康熙指示傑書,對鄭經以招撫為主,對耿精忠要重點打擊,堅決消滅。

1674年十二月,耿精忠部將徐尚朝率軍5萬攻打金華,傑書督率清軍反擊,大破耿軍。清軍乘勝追擊,收復了被耿軍佔領的浙江大部地區。耿軍退守溫州、衢州,清軍屢攻不下,戰事陷入長期僵持狀態。

浙江方面膠著的時候,江西方面出現了巨大轉機。

康熙十五年(1676年)六月,進攻江西的耿軍突然撤回了福建。

康熙指示傑書放棄圍攻溫州,直驅福建;江西方面清軍也漸漸向福建逼近。

耿精忠為什麼突然從江西撤軍?

因為鄭經突襲重鎮汀州,打了耿精忠一悶棍,耿精忠一怒之下,將江西的兵馬全部調回,打算和鄭經大幹一場。

清軍兩路夾擊,鄭經背後牽制,耿精忠的處境非常不妙。七月,仙霞關失守。仙霞關是兩浙鎖鑰,入閩咽喉,拿下仙霞關,清軍可以長驅直入福建。

耿精忠到底歷練不足,一遇到這種情況,慌了。眼見大勢已去,耿精忠本想逃到海外,怎奈部下已經與清軍暗通曲款,軟磨硬泡把耿精忠給留住了。

十月初四,耿精忠出城投降。

康熙下令保留耿精忠王爵,命其跟隨清軍攻打鄭經,鄭經見清軍勢大,虛晃一槍後溜了。

就這樣,清軍一舉決絕了耿精忠和鄭經,蕩平了浙江、福建以及江西東部。

◆◆03尚之信:我也投降◆◆

第二個倒下的是尚之信。

尚之信其實對反清興趣不大,他關心的是繼承平南王的王爵,以及掌握廣東那一畝三分地。

之所以起兵反清,一是為了洩憤,二是迫於外部壓力——周邊省份都反清了,廣東不反清會被群起攻之。

基於這樣的考慮,尚之信反清並不堅決,對駐紮廣東的八旗軍,也只是炮擊驅逐,沒下狠手;起兵造反後,尚之信也沒怎麼和清軍戰鬥,彼此在贛南粵北打了個照面,沒發一槍一彈。

出工不出力,吳三桂不能容忍。

此時,吳軍主力正在長沙、嶽州一線與清軍進行艱苦的拉鋸戰,雙方打得難分難解。

面對面的陣地戰,技術含量很低,就像兩個人拼內力一樣,誰內力深厚誰就更持久,誰就能最終獲勝。

戰場上內力是什麼?是物資,是兵員。

這一點,吳三桂明顯拼不過滿清,於是吳三桂把目標投向了廣東。

廣東經濟發達,人口眾多,有外貿之利,而且基本上處於內線,是一個完整的有生力量集群,不用簡直是浪費。

就這樣,吳三桂頻頻催促尚之信出兵助餉。

起初尚之信給了10萬兩,吳三桂認為杯水車薪,又派人去要100萬兩,尚之信給了30萬兩,吳三桂嫌少。

既然尚之信不配合,那老吳就得另想辦法。

吳三桂派親信出任兩廣總督和廣東巡撫,又派兵進駐肇慶,對尚之信進行威逼,打算時機一成熟就搞掉尚之信,拿下廣東。

最令尚之信不能忍的是,鄭經攻佔廣東惠州,吳三桂調和二人關係時拉偏架,逼迫尚之信讓出惠州。此舉令尚之信對吳三桂徹底絕望。

此時,簡親王喇布統帥的清軍加強了江西方面的攻勢,戰略目的就是打通由贛入粵的通道,進軍廣東。

兩面受敵,尚之信反清立場嚴重動搖。有耿精忠的榜樣在,尚之信也不愁無路可走。

康熙十六年(1677年)五月,尚之信率眾文武歸降清廷,康熙命尚之信承襲平南親王爵位,文武官員各復舊職,廣東隨即被平定。

福建、廣東相繼被清廷平定後,整個東線、中線局勢漸漸發生了逆轉。

之前,江西清軍三面被圍,現在,江西的吳軍三面被圍。為了攻克吳軍重兵鎮守的吉安,簡親王喇布集中10萬大軍圍城,吳三桂遣9000精銳馳援,雙方在吉安城外殺的昏天暗地。

吳軍戰力強勁,清軍人數眾多,吳軍雖然連戰連捷,但卻始終無法突破清軍的包圍接應城內。

久戰無功後,援軍師老兵疲,被迫撤軍,吉安隨即失守。

吉安失守後,江西境內已無吳軍重兵集團,清軍乘勢掃蕩吳軍殘餘,於1678年一月平定江西。

◆◆04孫延齡:你們等等我◆◆

第三個倒下的是孫延齡。

爛人有爛事,孫延齡的那堆爛事,三天三夜也說不完,簡單點說個主線。

孫延齡造反後,自以為吊炸天。對外,他連老吳都不放在眼裡,對吳的部下及左右從不花錢公關,所以吳軍高層對孫延齡普遍很厭惡反感;對內,他把廣西當成了開心農場,隨意劃分州縣,誰給的錢多,就讓誰去有油水的地方當官,最誇張的是,他還時常拖欠士兵的軍餉。

歷來梟雄想方設法盤剝農民,也不敢拖欠軍餉,因為他們明白,農民死了就死了,翻不了天,但是軍人不同,軍心一旦不穩,槍桿子瞬間調頭,說翻天就翻天。

士兵毫無懸念的發動了兵變,孫延齡藏到小民家裡才逃過一劫。雖然叛亂最終平息,但是孫延齡顏面盡失,大權旁落,其部將馬雄趁勢崛起,二人為爭奪廣西最高權力展開了激烈撕逼。

在這場角逐中,吳三桂支持馬雄,孫延齡處於下風。

孫延齡走投無路之際,清軍地下工作者適時出現,向孫延齡系統的闡述了大清的統戰政策,表示既往不咎,團結一致向前看。老婆孔四貞也感念大清的恩德,勸孫迴歸大清的懷抱,孫延齡決定反正。

不料,此事被馬雄偵知並告訴了吳三桂,老吳當機立斷,下令對孫延齡採取斷然措施!

康熙十六年(1677年)十月,吳三桂派吳世琮和悍將馬寶前往桂林,勸和孫延齡和馬雄,孫延齡到城郊迎接吳世琮,被埋伏的士兵殺死,十幾天後,馬雄也因傷病死。

廣西兩雄皆滅,吳世琮揮師攻略廣西各地,廣西大部陷落,只有孔四貞率領舊部苦苦支撐。

吳軍在廣西沒有根基,做事又過於囂張,引起了廣西本土將領的強烈不滿,清廷再施統戰大法,誘降孫延齡舊部和親清人士,驅逐盤踞廣西的吳軍,廣西大亂。

雖然清廷沒有收回廣西,但吳三桂也無法在廣西站穩腳跟,雙方就這樣耗著。

◆◆05湖廣戰場大決戰◆◆

支線戰場打的差不多了,我們再把目光移到主要戰場。

湖廣戰場是三藩之亂的主戰場,雙方在長江兩岸集結了重兵,但在沒有握一舉擊潰對手之前,雙方都沒有輕舉妄動。直到王輔臣在寧羌發動叛亂,吳三桂才決定搞一個大行動。

1675年夏,吳三桂命令7萬大軍守嶽州、澧州(今澧縣,屬於常德),阻擋荊州方面的清軍,命令7萬大軍守長沙、萍鄉、醴陵,阻擋江西方面的清軍,然後親率大軍前往松滋,擺出渡江的架勢,並放風要挖開長江大堤,水淹荊州。

王輔臣沒折騰幾下就被合圍了,而江北的清軍防守嚴密,吳三桂找不到破綻,遲遲沒有渡江。江西清軍抓住機會,於1676年二月突然猛攻湖南,連下萍鄉、醴陵,直逼長沙。

吳三桂連忙從松滋前線回援長沙,並聯合耿精忠在江西發動了大規模進攻,企圖圍魏救趙,迫使長沙城下的清軍回援。清軍好不容易殺到長沙外圍,自然死咬不放,康熙命令從嶽州抽兵支援江西。

長沙西南,吳軍重兵雲集,連營直抵嶽麓山;長沙東南,安親王嶽託統帥的清軍駐屯於官山之後。一場大戰不可避免。

1677年三月初一,開戰以來的第一次大規模會戰打響,清軍分兵19路佈陣,吳軍亦分兵19路應對,戰場綿延幾十裡,金鼓喧天,槍炮齊鳴,旗幟招展,人山人海。

戰爭結果互有勝負,平局。

但是作為戰略防守方,吳三桂沒能擊敗遠道而來的清軍,就是失敗的。長沙依舊處於清軍的威懾之下,猶如後來的天京一直處於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的威懾之下一樣。

到了四月,尚之信和清廷談妥了條件,打算投降,吳三桂考慮到湖南三面受敵,便從長沙退到了湘潭,並派胡柱國、馬寶率軍攻打廣東,企圖穩住後方。

康熙再次實施反制,命廣東清軍固守,命簡親王喇布進攻衡州(今衡陽)、永興(今屬郴州),切斷胡柱國、馬寶退路,命嶽託進攻湘潭吳軍主力。

吳三桂見狀,又退到了衡州,吳軍敗績已現。戰場上的失利是其次,最關鍵的是資源問題——沒錢了。

根據清軍的情報,康熙十三年(1674年)末,吳三桂一方的文官和衙役就取消了免費工作餐,省出的錢用以補貼軍費,並且當年就開徵明年的稅費了。到了康熙十五年(1676年),吳軍已經嚴重缺糧,士兵連軍餉都發不出來了。而吳三桂之所以催逼尚之信贊助軍餉,也從側面反映了吳軍經濟形勢的惡化。

在這種情況下,吳軍能保持不譁變就不錯了,指望他們士氣高昂、頑強勇猛,那是想多了。

還是那句話,戰爭打的就是資源和資源整合能力,吳三桂以西南兩三省之人力物力,對抗統治全國清廷,勝算本來就很小,加上吳三桂的資源整合能力也一般,而對手也不是廢材皇帝,所以勝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清軍已進入戰略反攻階段,不出意外的話,吳三桂必輸無疑,接下來就看老吳能掙扎多久了。

◆◆06吳三桂稱帝:過把癮◆◆

1678年三月,吳三桂在衡州稱帝,定國號為周,改元昭武,大封諸將。

吳三桂之所以這時候稱帝,除了自嗨之外,還有凝聚人心、鼓舞士氣的政治意義。當然,古代人迷信,也有通過稱帝轉運的意思。不過劇情很狗血,上天並不給吳三桂面子,稱帝當天風雨大作,禮儀大典不得不得草草收場。這麼一搞,人心更散了,士氣更衰了。

此時,進入湖南的清軍向吳軍發動了全面進攻,連下瀏陽、平江、湘潭、永興、茶陵等十幾城,威逼衡州。吳三桂則將雲貴留守部隊悉數調來,增援湖南戰場,打算與清軍展開戰略決戰。

六月,吳軍集中精兵強將猛攻永興,永興是衡州的門戶,此時戰略地位很重要,清軍死戰不退。吳軍來勢洶洶,兵鋒強勁,擺明了想圍點打援,和清軍拼命,穆佔和喇布率領的兩支清軍主力紛紛避戰,不敢沾其鋒芒。康熙急得就差罵娘希匹了。

八月十七日,就在清軍還在研究怎麼救永興的時候,吳三桂死了,享年67歲。

吳三桂同志的逝世,是漢民族反清事業的重大損失,康熙皇帝發來賀電:遙天今日捷書來,萬里歡聲動地開。

老吳死於痢疾,走的並不突然,有時間安排後事。吳應熊的庶子、年僅14歲的太孫吳世璠繼位大周皇帝。

新舊權力中心更替,是最敏感的時候,也是最容易出事的時候。

老臣還佔著位置,新皇帝卻想換人,進行權力洗牌,所以這個時候是權鬥高潮期,一個處理不慎,暗流湧動的權鬥就可能直接攤牌,演化成內戰。

吳世璠年齡太小,好控制,又遠在雲南。所以有人要借擁戴之功上位,挾天子以令諸侯。當胡國柱(吳軍二號人物)要求郭壯圖把小吳護送到衡州繼位時,郭壯圖根本不甩他,反而擁立吳世璠在昆明繼位。

胡國柱希望借吳世璠穩定軍心,繼續與清軍爭奪湖南,但是郭壯圖卻主張放棄湖南,保住雲貴當個夜郎王。

吳軍本來就是弱勢方,現在最高層又出現了激烈內鬥,指揮混亂、物資奇缺、士氣低落、各有散志,吳軍只能坐等滅亡。

吳三桂一死,永興之圍自解,清軍已處於絕對優勢,士氣大振,康熙指示清軍全面進攻。

1679年正月,嶽州被攻克,與吳軍對峙了6年的荊州方面清軍,終於突破了吳軍長江南岸防線。二月,清軍又攻克衡州,湖南基本搞定。

接下來的事,就是宜將剩勇追窮了,沒有什麼可說的,我們按下快進鍵。

三藩之亂丨歷時八年的三藩之亂能否避免?

三路進攻雲南

西線方面,清軍拿下了漢中,然後兵分兩路入川;湖南清軍主力進攻貴州;廣東方面的清軍進攻廣西;三路大軍向雲南平推,一如二十年前,洪承疇督率三路大軍圍攻雲南永曆政權,歷史再次重演,只是配角成了主角,說到主角,我想到了西遊記的主角孫悟空,今年下半年,中美合拍······主角換了立場。

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二十九日,據守昆明的吳軍殘餘出城投降,三藩之亂結束。

◆◆07三藩之亂可以避免嗎?◆◆

故事說完了,按照套路,應該分析勝敗原因,總結經驗教訓,再談談三藩之亂的歷史意義。

其實沒必要。勝敗原因,在故事中已經講清楚了;經驗教訓,總不總結也沒啥,黑格爾不是說過麼,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最大教訓,就是人類不會吸取任何歷史教訓;至於三藩之亂的歷史意義,兩句話可以講完:緩和滿漢關係,加強了清廷的中央集權和對地方的控制。

套路就不說了,說點別的。

歷時八年的三藩之亂,是中國歷史上又一次著名的大規模南北戰爭,戰爭必然伴隨著恐怖的殺戮和巨大的破壞,只是時間久遠,與普通人的生活又並無關聯,所以大家很少關注罷了。

我們知道,戰爭是解決問題的最後辦法,也是成本最大的辦法。如果能通過談判或者其他策略解決問題,正常人決不會選擇戰爭。那麼問題來了:清初三藩的問題,必須要通過戰爭解決嗎?有沒有其他辦法?

我們再把目光轉移到三藩之亂前夕。

當年,圍繞撤藩的問題,清廷內部產生了嚴重的分歧,根據李治亭《吳三桂大傳》所言,清廷內部至少有五種主張:

一、遵守承諾,不撤三藩

在滿清入主中原的過程中,三王都立過汗馬功勞,作為回報,多爾袞和福臨都承諾過:世世子孫,長享福貴,如山河之永也。

顯然,這不現實,政治家的承諾也信,幼稚!今天百花齊放,明天引蛇出洞,哭都來不及。

二、杯酒釋兵權

也不現實,到了三王的地位,再給什麼封賞已無意義,交兵權退休養老也不甘心。

三、區別對待,分期撤藩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個一個慢慢收拾,各個擊破。

四、三藩並撤,一次解決

這就不用解釋了。

五、擱置問題,緩撤三藩

先不急著撤藩,拖,拖到三藩的老一輩死去,接班人或因為威望不足、能力不夠,或因為心向大清、不願造反,問題的解決難度會大大降低。反正康熙還年輕,拖得起。

康熙選的是第四種,正面硬槓,終於激起大戰。

作業:你認為方案三和五有可行性嗎?

留言交流。(完)


《清代三藩研究》劉鳳雲

《吳三桂大傳》李治亭

《清初“三藩之亂”探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